1、如 何 优 化 幼 儿 的 一 日 生 活 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更是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大自然、大社会做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向大自然、大社会学习。”所以孩子们重要的学习是在生活中。生活的一切都是孩子学习的课堂,孩子学习的机会更是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纲要在教育内容与要求中指出:要“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而教育的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孩子的思维是丰富的,他们热衷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对于课堂上教授的枯燥数学,孩子很快便失去探索的
2、兴趣,我们不妨把它纳信入游戏,回归于生活中吧。比如小班幼儿认识“1和许多”,在早晨运动的时候,我和孩子们一起玩拍手跺脚,一会儿是“1下”,一会儿是“许多下”;玩跳绳,有时是“1下”,有时又是“许多下”,边玩边念,不知不觉中“1和许多”被默默记住了。例如在吃点心的时候,那些糕饼甜点可不是单单的食物而已,也是丰富的学习材料。如吃饼干,可以让孩子观察到“大饼干”吃成“小饼干”,连形状也变了,小孩子说:“呀,圆圆的饼干被我变成弯弯的小船饼干啦。”老师问一句:“这小船有什么用途呢?”孩子的话语便此起彼落“我坐小船去旅行”“小船上有爸爸、妈妈和我,一起去看万里长城。”“哦,我的小船是月亮船,要去太空看星星
3、”新鲜的故事就在你一言我一语中出炉了,孩子们关注的不再是吃,吃掉的不只是饼干而已,还吃出了丰富的想象,吃出了很多很多的快乐。在纲要中提出“以幼儿发展为本”这一观点,“以幼儿发展为本”的幼儿园中的“教”与“学”,要求我们从孩子的发展规律中了解“学”,在引导孩子的发展中把握“教”。现在的教育早已打破以往那种“老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育模式,不再是“控制孩子”的极端教育模式,更多的是尊重孩子的意愿、选择,坚持孩子的主体地位。在孩子一日生活中有许多即兴“生成”教育题材,对孩子进行教育。所谓“生成”是希望教师在活动过程中摒弃成人中心论,更多的从儿童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儿童的兴趣出发去选择课题。有一天下午
4、,我班的孩子吃完水果后准备要上课了,突然有两三个幼儿正兴奋地说着什么,我好奇地走过去,原来是太阳光照进窗户,在桌子上、椅子上留下光线与影子。这下全班幼儿都躁动起来,在活动室里东张西望找寻有光的地方。我灵机一动,不恼怒他们扰乱我的课堂,而是干脆组织孩子们到户外活动。到了充满阳光的户外,大家四处找影子,发现了许多事物都在地上留下了“影子”,孩子们高兴地说着自己的发现。还发现了新的问题“有找不到影子的地方”,孩子们在思考着“这是为什么呢”。这个活动里还玩起了影子游戏,和影子捉迷藏,“藏”影子,“踩”影子等,师生们玩得不亦乐乎。 规程指出“注意根据幼儿个体差异,研究有效的活动形式和方法,不要强求一律。”因为每个孩子的生活环境不同,他们作用于环境的方式不同,因而,也就决定了每个幼儿在原有经验上的个体差异。这种差异导致孩子在完成每一项活动的时间也有长短之分,如吃饭时,有些孩子吃得较快,可以让他们吃完后看看书,玩些玩具,进行一些静的活动,以待吃较慢的幼儿吃完饭。而不是一直在旁干等那些未吃完饭的孩子吃完再去散步、活动等。散步时也可以让孩子感受天气,季节景色变化等等。关注孩子每一步的成长,更应关注孩子的生活,为他们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细心的老师们只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就不难发现“生活处处是课堂,课堂处处有生活”。让幼儿园的课程生活化,游戏化,更适合幼儿的身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