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上好心理健康辅导课 萧红中学 刘晓梅一、心理健康辅导课的一般结构:(一) 暖身活动,引入主题;暖身活动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热情,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二) 开展主题活动;重要环节。通过一个或几个与本课主题密切相关的团体活动,创设情景,挖掘主题内涵。活动是为后面的团体分享做引导的。(三) 讨论分享;关键环节。许多心理辅导课活动开展的热闹,学生的情绪高涨,但总给人浮于表面的感觉,主要原因就是缺少分享环节,或分享的效果不佳,活动的潜在价值没有被挖掘出来。分享具有几方面功能:1) 提升功能2) 认识自己3) 加强团体的凝聚力4) 辅导与治疗的功能保证分享效果的方法:1) 创设信任、安全、理解、平等
2、、自然、宽松的课堂氛围。2) 鼓励与心理支持。3) 制定规则。4) 教师的点拨、引领作用。分享的方式:小组分享和全班分享。(四) 收获提升;是学生把分享获得的观点、方法和行为方式与自身联系起来。(五) 总结深化。结束阶段。目的是将学生的体验、感悟、认知进一步强化和提升。一般包括:学生回顾本课,分享本课的感受和收获;教师归纳提炼;以警句名言、学生自发活动(小组约定、歌曲)等方式结束。一节成功的心理健康课,需要精心选题,有明确的主题思想,活动目标,活动过程,这是有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前提。但即使这些前提都具备,对不同的班级、辅导教师,其效果也可能有着很大的差别,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辅导教师的所言
3、所行。辅导教师的人格特质、辅导理念、辅导技术,以及能否根据课堂辅导进程的变化,灵活地加以调整,都会影响整节课的质量。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组织与实施,对任课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二、心理健康课常用的心理辅导技术首先,我们要了解心理辅导技术的运用; 心理课是一个动态的、生成的过程。作为团体领导者的辅导教师,要重视和掌握辅导技巧的运用,系统地催化班级学生的互动,有效地引导学生朝着目标方向发展。团体领导者具有四大项特质技巧:1、中度的情感表现(自我表露、假设、情绪反应、同理心等)2、高度的关怀表现(支持、真诚、鼓励、保护、反馈等);3、认知的归纳(了解、澄清、解释、建议、摘要、整合等);4、执行的功能(
4、设定目标、设限、管理、评量、面质等)。常运用的九种辅导技术: (一)倾听所谓倾听是指全神贯注地听学生讲话,并且敏锐地与学生进行言语与非言语的信息沟通。不仅要倾听学生讲话的内容,还要关注学生表达时的体态、手势、语调和其他的特殊习惯,更要体会学生的感受,觉察学生内心的想法和情感体验,并给予适当地反馈。倾听是辅导的根本,没有倾听,就没有辅导。因为辅导是人际沟通的过程。人际沟通是一个交换信息,传递情感的双向互动的过程。双向互动的实现依赖于沟通双方对信息及情感的接受和反馈,其中有效的倾听是必可少的环节之一。真正的有效倾听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身体的倾听,一是心理的倾听。1身体倾听身体倾听是指教师通过身体姿势
5、、表情、目光、语气语调等非语言的沟通方式传达对学生讲话的关注、聆听。 1) 身体微微倾向发言者。当学生发言时,教师身体微微向学生前倾。前倾传递着对学生的亲近和关注,会使学生感到自己被接纳,自己的话教师很感兴趣。这会促使学生进一步开放自己,大胆表露,并能激发学生的思维。2) 适当的目光接触,这表示对学生发言的关注。同时,在与学生的目光交汇中,会让学生感到温暖与支持。注意不要长时间地注视学生,这会给学生造成锣宁,使学生到紧张、不安。可以间断性地把目光从对方身上自然离开一会儿,再很快回来。如果发现对方有意避开目光接触,则要把目光转移到其他地方,用其他的身体语言表达对发言者的关注。3) 温暖亲切的眼神
6、。 这会拉近与学生的情感距离,学生会视你为贴心人,放心地敞开心扉。专注性的点头。点头表示对学生思想观点的认同,或者是表达“我听懂了”、“请再继续”的意思。适当地点头传达着对发言学生的关注,并鼓励学生继续说下去。4) 恰当的面部表情。以恰的表情传递关注与同感。一般来说,教师的面部表情应始终是微笑、友善而放松的。当学生话题比较沉重,心情比较低落时,教师传达安抚或同情之意。2心理的倾听心理的倾听是指教师不仅要听学生的语言内容,也要注意学生语言叙述中的眼神、表情、动作、语气语调的抑扬顿挫、声音的高低强弱,从学生的语言和非语言信息中真正读懂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有时学生会出现“话中有话”
7、、“弦外有音”的情况,有时会出现心口不一的现象。教师要善于通过学生的表情,如皱眉,眼神,如闪烁不定的目光,细微的动作,如两手局促地交叉等非语言信息,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使用倾听技术时还应注意的问题:1) 不做评价、判断2) 高度关注。3) 耐心倾听,不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4) 用某些简单词语给以回应,主要有:“嗯”、“啊”、“对”、“是的”、“好的”、“没错”、“真的吗”、“是这样吗”、“还有吗”、 “后来呢”等,以传达专注的倾听和鼓励对方进一步讲叙。但要注意反应适时,不打断对方的话;反应适量,不宜过多。5) 避免分心的举止或手势,如看教案、手表,翻阅其他东西等。6) 适时的提问,促使学生对问
8、题进一步深入。7) 不随意插话,不主观地代替学生表达,而应该通过简练的语言引发学生更多的话语和流畅的表达。(二)复述复述一般是在学生的发言过程中,选择重要的部分或关键性的问题进行。通过复述,第一,可以使发言学生了解教师聚精会神地在倾听他的叙述,感受教师对他的关注、尊重与支持。同时,使发言的学生更加清楚自己所面临的问题,以及自己对这些问题的想法和感受。第二,可以帮助教师确认自己是否正确无误地的理解学生讲述的内容,使全班学生更加明确说话者所表达的意思。第三,可以引导学生分享的方向,促使讨论分享的主题更加深人。使用复述技术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 不要简单的重复,而是尽可能用自己的话来表述,这才能
9、传达自己对学生所述内容的理解。2) 尽可能用学生可理解的语言进行复述,避免使用专业术语。3) 复述要在学生发言中关键、重要的部分进行,不能过多、机械。4) 教师可以适当地运用诸如:“你是说”“你觉得”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以促进团体的分享和沟通。(三)自我表露自我表露也称自我开放,指教师在适当的时机将自己过去的或现在的经历、体会、感受和班级学生进行分享,以协助班级学生对自己的感觉、想法和行为有进一步的了解,并且从中得到启示。使用自我表露技术要注意的问题:1) 表露的时机要适当。其一,教师的自我表露不能过早,一般是在团体氛围初步建立,学生的情绪基本融入课堂氛围的基础上进行。否则教师的
10、自我表露会显得很突兀、牵强,不仅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还会使人很尴尬,破坏课堂氛围。其二,教师最好先引导学生自我开放。其三,在进分享讨论时,当学生出现抓不住重点或迷茫、不知所措时,教师可以进行适度的自我表露。2) 表露的内容要与讨论的主题有关,与此时此地学生关注的问题有关,避免言不及义、文不对题。有时,教师在表露时,会不由自主地旁很多与主题无关的故事,需要教师及时刹车,返回主题。3) 表露的内容要适当,不能太多。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主角是学生,教师的表露是为引导学生服务的。教师表露太多,不仅占用了课堂太多的时间,而且容易造成反客为主,使自己成为课堂的主角和问题的重心。4) 自我开放的程度不能太深。在某
11、些问题的探讨上,教师要注意开放的程度不能太深,以免引发学生过深的开放,触及一些隐私和创伤,造成学生的心理伤害。教师在开放时要注重调控自己的情绪,以免情绪失控而挫伤团体动力。5) 教师在自我表露时,只是叙述自己的故事,阐明对问题的感觉、想法与反应,绝不能出现批评、指责学生的情况。如:“我当时心情也很糟,但没有像你那样”再如:你这样做是不对的,我就不断鼓励自己6) 教师的自我表露要发自内心,不能矫揉造作,不能敷衍了事,更不能以此炫耀自己。自我表露的正确使用取决于教师对课堂团体动力的发展和学生反应的敏感性。这需要教师敏锐地倾听、细致地观察和共感。(四)澄清澄清又称明朗化、具体化,是指当学生表达模糊不
12、清或表述笼统时,教师帮助其重新整理,使之更清楚、更具体地描述问题,表述自己的观点。澄清技术可以应用于活动进程的任何阶段,只要教师觉得学生叙述不清,必须深入探讨时,就可使用澄清技术。使用澄清技术需要注意的问题:1) 教师首先要专注倾听学生的叙述,这样才能发现糊不清的地方或者不知道如何表达的地方。2) 当学生叙述中有一个以上含糊不清的地方,教师要选择关键性的部分,进行聚集式提问,让其作具体细节的描述,以帮助其明确自己的思想和问题的本质。3) 教师在使用发问方式进行澄清时,一次最好只提出一个问题,以免问题堆积会使学生不知从何人手,更加混乱。(五)支持支持就是给予学生关怀、鼓励和强化。当学生积极地参与
13、活动、讨论,当学生进行大胆、真实地自我表露,当学生勇于说出自己的感受和观点,当面临心理困扰,当学生由于羞涩、胆小不敢表达时,教师都要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支持。支持贯穿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全过程,对于营造良好的氛围,鼓励学生继续积极的行为,建立信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课以学生为中心。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敞开心扉,真实地表露自我,是实现心理健康课目标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要创造一种支持、鼓励、关心、尊重的氛围。这就需要教师除了做到真诚、尊重、同感、关注等,还要善于使学生能够打消疑虑、放下防御,主动地做、积极地想、大地说,不怕说错、不怕想错、不怕做错。不说空话套话,而是说心里话。说实话。使用支持技术
14、时要注意的问题:1) 教师的支持要真诚,不是形式化的外交辞令。2) 支持要基于事实,不是讨好学生。3) 支持不能滥用。有的教师不管学生表现如何,都说“你真棒”,这已经失去了支持的作用,还会给学生带来厌烦之感。4) 教师要善于运用眼神、手势、表情、肢体的接触等传达对学生的支持。教师除了自己善用支持技术之外,还要引导学生学会支持技术。如,“大家给他一点掌声鼓励。”要善于御用自身的示范,对学生起到感染和迁移作用。(六)提问提问是指教师提出相关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提问贯穿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始终。如,导入主题的提问;创设情境后的提问;游戏活动后引发学生讨论分享的提问;根据学生的分享,进一步引发学
15、生思考的提问;出现冷场的提问;课程结束阶段的提问等等。使用提问技术时应注意的问题1) 尽量使用开放性的提问:通过使用“怎样”、“为什么”等开放性提问,能够让学生对有关主题、事件做出更为多领悟、多角度的反应,对问题、思想、情感等作出更为详细的说明。当学生出现较长时间的沉默、气氛沉闷或有人欲言又止时,教师可以通过下述开放性提问:“有些同学似乎有不同的看法,能与大家说一说吗?还有另外的观点吗?“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出更多的感悟和发现。在讨论分享阶段,开放性提问要尽可能做到具体、明确。这样能够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从而有效地的实现。如,“通过这个活动,你认为合作还需要哪些方法?具体说明一下”“这个故事,给
16、我们什么样的启示?”2) 恰当运用封闭式问题。封闭式问题的特征是以“是不是”、“对不对”、“有没有”、“行不行”、“要不要”等词语发问,学生只要做“是”或“否”的回答即可。这种封闭性问题,可以收集信息,澄清事实真相,缩小讨论的范围,适当中止叙述等。但会使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抑制学生自我表达的愿望和参与积极性。3) 适当运用追问技术,但避免轰炸式提问。教师要根据学生叙述的线索,适当运用追问,可以使学生对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但要注意适度,避免轰炸式提问。轰炸式提问会给学生造成步步紧逼的压迫感,会使学生产生者被质问、被冒犯的感觉。这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理念是相悖的。4) 善于运用反问。在分享讨论中,学
17、生常会出现一些困惑不解的问题,此时,教师最好不要直接回答,而要充分发挥学生团体的动力作用,通过反问,让其他学生提出对此问题的看法和建议。如,“对于小刚同学的问题,你们有什么解决的方法?”欣欣同学不知该如何和父母沟通,其他同学能否分享一下自己是怎样和父母交流的?”(七)截断截断是指教师以非惩罚性的方式终止学生的讨论,以使课堂教学朝着预定的方向前进的技巧。通过截断技术的使用,可以使学生围绕主题进行讨论,并能有效制止对课题教学无益的因素,保证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截断一般在以下情景中使用.1) 当个别学生出现漫谈行为时。进行小组讨论时,个别学生漫无边际、谈论不休,占用了其他同学的分
18、享时间,教师要及时加以阻断,如:“李琦同学,请你停一下,看看其他同学有什么看法,”2) 当出现离题现象时。有时,小组讨论或个别发言时,会出现离题现象,此时,教师要及时加以截断。如:“请允许我打断一下,我觉得你的发言有些偏离我们今天讨论的主题了,我们应该重新回到正题上,就是3) 当学生谈话的内容不正确或出现伤害性语言时。如,“何强同学,我必须打断你了,在我们的团体中,每个人都要能倾听其他人所说的话,给予理解。”4) 问发生争执时。有时学生之间会发生激烈的争执。此时,教师要及时加以阻断。一般采用这样一些方法:邀请沉静的学生讨论这个主题;明示情绪激动的争执学生要先冷静下来,可以继续参加讨论,但要调整
19、语气;教师以平静的态度参与讨论,给予示范。5) 当发现有学生未等他人说完就抢话或代替别人说话时,教师要及时阻断,如,“当别人讲话时,不要随意打断,请他听说完。”“张宇同学,请允许我打断你的话,你是否发现你总是代替别人说话?”使用截断技术时要注意:1) 把握好截断的时机。2) 要以微笑的面庞、温和友好的语气阻断,避免严厉、粗暴或愤怒。3) 简要解释中断团体或成员行为的理由。4) 善于运用眼神,作为终止某行为的信号。(八)反馈反馈也称回馈,是指教师对学生的言行进行具体而真实的反应,以增强学生的自我觉察。心理课是一个人际互动、相互学习的过程。互动离不开反馈。反馈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思想、情感、并能
20、够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观点进行比较,进而思考自身存在的问题,探索对问题的解决方法:反馈贯穿于心理课的全过程。使用反馈技术时要注意的问题:1) 反馈要具体。反馈不是笼统、泛泛的,而是对学生具体言行予以的应。2) 反馈要及时。此时此地的反馈是非常有意义的,会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澄清自己的思想和行为。3) 反馈不要含糊其辞、吞吞吐吐、拐弯抹角,而要清晰简明、直截了当。4) 多用肯定性反馈。肯定性反馈关注学生自身的力量,更易于被接受、更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反思与改变。5) 运用否定性反馈时,一定要把握好时机,注意不要使用判断性语言,这会造成学生的心理防御形成拒绝。应多运用询问、
21、征求意见的语气,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判断。如,“你为什么会这样想呢?“你是否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考虑一下?“6) 运用否定性反馈时,可以通过他人行为对自己的影响来轻松地表达。这种反馈从自身的感受出发,是对事不对人。7) 反馈时态度要亲和、真诚、尊重、理解。学生之间的相互反馈是学生相互学习的重要方面。因此,教师除了自己要正确运用反馈技术,还要以自身的示范,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反馈。(九)总结总结也叫摘要,是指教师将学生的叙述、感受、观点通过连接、归纳等方式,简明概括地整理并反馈给学生。摘要技术贯穿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全过程。每一个环节的结束,都需要教师归纳其中心思想、主题观点。这不仅能使学生整合信息,
22、加深对问题的理解,而且加强了各个环节之间的连贯性,促进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的过渡。在讨论分享以及课程结束阶段,特别需要进行总结。通过总结,可以帮助学生回顾课堂活动的内容,鼓励学生思考整个教学活动中的收获和感悟,明确观点,强化认知,并可以促进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来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使用总结技术时注意的问题:1) 专注倾听学生回答问题、讨论分享时所涉及的各种观点。2) 细心观察学生情绪的真实表露。3) 将关键性的观念、情感的基本意思加以综合,用概括的、简练的语句表达出来。4) 总结时,尽量不增加学生没有生成的观点。5) 总结不是代替,不能越俎代庖,要在学生分享的基础上进行。以上是在心理课中教师常用的
23、辅导技术,这些技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并不是完全分开的,如反馈中有时会伴有自我表露,提问中包含着倾听技巧。教师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课程内容灵活应用。三、心理教师的角色定位。 相对于技术,更加重要的还是教师的辅导理念和辅导态度。我们不要过分强调辅导技术的使用。我们使用辅导技术的目的是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地进行自我反省、自我剖析,通过内心的感悟和体会,促使辅导目标的良好达成。所以心理课的有效实施,除了辅导技术的恰当运用,还取决于教师对自己角色定位。正确的角色定位反映了教师正确的辅导理念,并能够自觉的调控自己的教学行为。在心理课上,教师的角色是多元的,这些角色包括:(一)教学的引导者上心理课
24、,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导者的角色,而要做一个引导者。心理课是以学生的心理成长为主要目的,教师不能居高临下地讲道理,告诉学生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心理课是学生在积极参与活动的中,内心产生体验、感悟。在探讨分享时,通过自己的思考、分析、判断,最后达到自我生成的过程。整个过程中,教师是一个引导者,通过创设巧妙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最终在相互碰撞中自我生成结论。(二)教学的组织者 教学的组织者是教师的基本角色定位,所有学科的教师都是教学组织者。心理课尤其需要教师做好组织者的角色。心理课是以活动为基本形式的,教师要组织调控好各个活动,既能
25、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活动中,又能够使每一个活动都围绕教学目标有序进行。比如游戏环节,教师要把握好时间,不能让游戏活动时间挤占了课堂讨论时间。再比如活动规则说明,必须清楚明确,让每个学生都明白活动的操作和要求,不会因为规则不明确,而导致活动混乱,达不到活动的效果。教师要注重维持活动秩序,什么时候开始动、什么时候停止,都要求学生听口令进行。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由于兴奋而不由自主出现的不适当的高呼、拍桌子等行为,要预先提醒,学生出现这累不适当行为时,教师要及时制止。 (三)知心朋友 心理课是一种心灵的启迪,这种启迪是心与心的沟通,教师既要以一个指导者的身份组织带领学生参与活
26、动、体验、分享,更应该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我们首先要以普通朋友的身份,全身心地融入团体之中,和学生产生共鸣,这样学生才能把教师当作知心朋友,表述自己真实想法,教师要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心声,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和学生说心里话,不说套话空话。 (四)心理专家心理课的目标是针对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和成长的需要,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惑,促进学生心理的发展。作为心理课的教师,必然承担着心理专家的角色。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懂得心理辅导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技巧。 (五)榜样示范者心理课需要创立一个尊重、信任、接纳、安全的课堂氛围,教师要做一个榜样示范者,言谈举止要有感染力
27、、感召力。教师要以开朗的性情,愉快的神态,丰富的知识,贴切的表达,负责的态度,幽雅的涵养,宽阔的胸襟,客观的包容,自信的气质等,浸润着学生。四、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一)明确心理课具有七大特性1) 活动性2) 体验性3) 互动性4) 主体性5) 开放性6) 自助性7) 发展性(二)注重课堂的生成性。教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除了明确自己的角色地位,恰当地运用辅导技术,还要注重课堂的生成性,不要被教案所束缚,要重视课堂的应变。心理课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动感十足的课程。课程运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面临众多未知的、偶然的因素。这些未知的、偶然的因素里往往蕴涵着学生的重要发现、感悟,在组织课堂教
28、学时,应根据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情况灵活处理。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各种可能性,要仔细考查与本主题相关的知识背景和学生心理特点,仔细考虑学生会怎么想、会产生哪些看法,并能根据可能出现的情况设计出调整或者应急的辅导方案。(三)围绕一个主题设计问题。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说的每一句话都不是随意的,都应该紧紧围着主题思想。否则的话,再好的活动设计,也只能停留在表面形式上,活动做的再热闹,也没有深入实质,真正地解决问题。(四) 如何应对教学中难相处的学生。教学过程中,有时会遇到个别难办的学生,如占用团体的时时间过长,喜欢刨根问底、言行过于夸张、攻击其他同学。针对这样的学生,有几条基本原则需要我们把握好
29、,首先,要在关心和尊重的前提下,针对他的不良行为给予干涉;对事不对人。教师可以在上课前通过明确要求规范学生的行为。1)沉默的学生。有些学生总是做旁观者,不积极参与小组活动,讨论时少言寡语,常常处于沉默状态,不仅减弱了与其他学生的交往,有时也影响到小组其他学生的情绪。这些学生大多性格比较内向、被动;或者缺乏自信,怕自己的发言别人不爱听,怕说错话,怕别人笑话等;对讨论的话题不感兴趣等等。教师要根据具体原因进行恰当地应对。可以引导小组成员鼓励说话,并给予及时的支持。对于沉默的学生,教师不要急于求成,一般要通过几次活动课之后,使他感受到心理课的氛围,逐渐融入团体中。2)有攻击性的学生。个别学生在活动与
30、讨论过程中,会表现出攻击他人的行为,如,讽刺他人、贬损他人、恶意攻击他人的弱点、对他人指手画脚。比如需要合作的团体活动,一位学生在分享为什么失败时说道:“就怪他太笨了,动作总是那么慢。”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的,都会对他人造成伤害,表现出攻击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个体自身的原因主要有:消极的思维方式,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别人,过分自信、不善与人相处、固执己见。对于这类学生,教师要通过言语的示范、自我表露、调节、保护等技术及时加以制止。3)喜欢引人注意的学生。有些学生只要老师不叫他,就表现不满;有些学生总是滔滔不绝,占用别人表达的机会;有些学生总是吹嘘炫耀自己;有些学生总是不断打断别人的话,把自己的
31、思想强加给别人;有些学生发言时喜欢哗众取宠;甚至有个别学生会恶作剧。这些行为严重影响了课堂的秩序和团体氛围。这类学生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自我为中心;日常生活中缺少关注,不安全感、为获得接纳而做出夸张的表现。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采用机会均等的方式,选定先发言者,控制每个学生发言的时间;创造尊重、共情、真诚的人际关系,以降低学生的焦虑;对于恶作剧的学生,多给予正面关注;课后适当进行个别导。(五)选择恰当的活动场所。有条件的学校,心理课最好安排在学校的团体活动室内进行。心理课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小组团体辅导,它是以班级为辅导教学的对象。所以活动室内应该有足够大的空间,能容下一个班级的学生随意走动
32、、活动身体、围圈而坐等。活动室应该宽敞、清洁、空气流通、气温适当,使人情绪稳定、放松。最好有隔音设备。活动室地面要平整、防滑,室内不必有固定的桌椅,准备适量的椅垫即可。当学生进行动态活动时,可 根据活动的要求方便挪动。当学生做静态活动如讨论、分享时可以围成大圈或分组围成小圈席地而坐。如果学校没有条件,只能在学生的教室内进行,要避免传统插秧式的座位排列。应适当挪动桌椅,空出足够的活动空间,并使学生们能相互面视。六、心理健康教育课与德育课的区别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体系,心理健康教育一直隶属于德育的范围,近年来传统的德育课教育模式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开始吸取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方法和技巧,以增强实效性。在
33、课程设置与实施上,德育课包含了许多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主题与内容,并采用了许多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活动形式。二者在内容上出现交集,在外部形式又很接近,使很多老师感到迷惑,有些教师按照德育课的模式上心理课;还有些教师担心把心理课上成了德育课。虽然心理课与德育课在某些方面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本质上有着很大的差别。明确两者的区别,有助于我们更清晰的认识心理课,保证在教学中把握正确的方向。1)目标不同。德育课的核心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政治立场、观点和道德品质。心理课旨在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2)内容不同。德育课的内容更宽泛
34、,除了学生心理成长方面的主题内容,还包括政治思想、社会道德规范、法制等。而且德育课更注重选择那些“高、大、全、远”的人物、事件、理念、原则、规范等内容来达成主题目标。心理健康教育课注重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身边事件、身边人物,通过引发学生的内心体验与思考来达成主题目标。3)形式不同。德育课是一种由外向内的理论灌输式教育,虽然也采用榜样示范和各种活动,但主要还是为理论的说教式教育服务。心理健康教育课则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自助自省的教学方式。学生在活动体验、在体验中分享,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达到认知的提升,4)操作技巧不同。德育课依据教学过程的规律来进行,讲究教学常规、教学技巧、教学艺术。心理课依
35、据团体辅导的理念与技术,注重运用倾听、理解、真诚、同理、行为训练等辅导技术来进行。七、心理健康教育课与主题班会的区别1)主题内容不同。主题班会既包括心育的,也包括德育的、智育的、体育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等等,内容范围比心理课更广泛一些。心理课主要围绕学生的心理发展的需要选择主题内容,如学习困扰、人际交往、青春期间题、情绪调控等。2)目标取向不同。虽然都采用相同的活动形式来组织,如小品表演、讨论、辩论、游戏、诗朗诵、唱歌等,但活动载体的目的不同。主题班会侧重于社会取向,如围绕班集体建设,解决班风班纪、班级达标创优问题,开展节能环保、爱护牙齿、国庆献礼、革命传统教育活动等。心理健康教育课重在解决学生共同关心的自身心理成长、人格发展、社会适应的问题,侧重于心理取向。3)实施过程不同。主题班会比较程式化,由班主任幕后导演或前台主持,按照事先设计好的程序进行。学生大多用事先准备好的讲稿演说、活动表演,力求完善,符合社会的标准。心理健康教育课也有课前的设计,但更注重课堂的生成性,更具有开放性。学生可以自由表达个人内心的感受和想法,教师也和学生一样,敞开心扉,真诚地表露自己的心声,在师生真诚的交流互动中,取得收获。4)操作技巧不同。主题班会课多采用德育模式,运用规范、示范和权威的影响力。心理健康教育课依据团体辅导的理念与技术,注重运用倾听、理解、真诚、同理、行为训练等辅导技术来进行。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