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阶段特征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依据阶段特征可以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夏、商、西周(约公元前2070公元前771年),中华文明的初步形成时期和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政治上:中华古代文明的起源以早期国家出现为重要标志,逐步形成了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主要内容,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各国纷纷改革变法,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开始出现。,经济上:早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逐渐产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发展到铁犁牛耕,土地制度也从井田制发展为土地私有制
2、,小农经济逐渐形成。思想文化上:科技与文艺成就突出,如甲骨文的成熟,青铜艺术、天文历法、医学等水平高超,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先秦时期的政治,第1讲,落实主干知识,研析考情考向,突破核心考点,课时作业,内容索引,落实主干知识,一、夏、商的政治制度1.王权承袭: 代替禅让制,王位传承的方式有父子相传和兄终弟及。2.王权特点:王权具有神秘色彩。3.行政管理(1)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2)地方: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王位世袭制,二、西周的分封制,王族,交纳贡赋,建立,武装,概念辨析“
3、封建”的不同含义,三、西周的宗法制1.目的:为了加强 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2.含义:宗法制是用 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3.特点:最大特点是 ,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4.内容(1)分为大宗和小宗,但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2)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3)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分封制,父系血缘关系,嫡长子继承制,5.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_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统治集团,易错提醒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并不只存在于夏、商、西周时期(1)王位世袭制在封建社会演变为
4、帝位世袭制。(2)许多封建朝代实行过分封制,如西汉、西晋、明代。在大多数时候,分封制只是郡县制的补充,大多数藩王根本没有封民或臣民,只能享受衣食税租之利,而没有任何实权。(3)宗法制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父权家长制,确立于夏,发展于商,完备于西周,影响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四、西周的礼乐制度1.目的:为更好地维护 和宗法制。2.内容:礼乐制度就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例如祭神、结婚、丧葬等,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3.作用:周礼成为维护 、维护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分封制,等级制度,归纳总结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的关系,突
5、破核心考点,考点一凸显贵族政治特色的分封制,时空观念,1.夏商周时代的时空定位,2.分封制的演变历程,1.分封制的特点(1)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2)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3)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4)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历史解释,2.唯物史观认识分封制度瓦解的原因(1)铁犁牛耕,生产力发展。(2)王室衰微,诸侯强大。(3)百家争鸣,提供治国方案。3.分封制的历史遗存(1)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
6、核心的皇族分封。(2)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3)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分析“西周分封形势图”,论证分封制是否起到巩固西周统治的作用。史料西周分封形势示意图,史料实证,提示:从分封的对象、地理空间分布角度分析。论证:_,从分封制的布局看,分封的对象以同姓亲族为主体;同姓亲族的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周王室保留了关中地区较大的直辖的王畿之地,周王室通过对血亲的权力分配,在周边地区建立起如众星拱月般的诸侯国,起到了拱卫王室的作用。西周后期,周王室衰微,对诸侯国的控制力削弱,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答
7、案,(2017课标全国,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直通高考 学会审选择题,审透题意此题要求从周初分封的具体史实中,理解分封制的实质和作用。运用技巧用排除法。B选项错误明显,周代未出现“君主专制权力”,更谈不上“强化”。C选项错误,西周分封制不是“直接控制”而是周王通过诸侯实行对地方的间接控制。D选项错误,“贵族世袭特权”确立的依据是“宗法制”而不是分封制。答案正解此题的难
8、点不在于错误选项的排除,而在于对正确选项A选项的理解。周武王把其子弟封到河南、山东、北京等地,不仅是占领当地的土地和人民,而且把其政治制度(如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等)、文化典籍、生活方式等都带到了当地,推动了周文化的传播,使其与宗周有了共同的文化底蕴,故A项正确。,考点二血缘维系的宗法制,历史解释,1.宗法制与宗法观家国情怀的源头,(1)宗法制度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力,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制度,主要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家族制和族外婚制等。(2)宗法观念指由宗法制派生出来的宗族(家族)观念,以“尊祖、敬宗”“别子为祖,继别为宗”为主要内容,强调“忠孝”及“尊尊亲亲,男女有别”的
9、社会心理与人际关系。(3)区别与联系宗法观念是由宗法制度派生的,是宗法制度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反映,但其也有相对独立性,即在宗法制度瓦解后,宗法观念并没有消亡 ,而是一直延续下来,直到今天。,2.唯物史观辩证分析宗法制的社会价值(1)对当时的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2)对后世的积极影响: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安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3)对后世的消极影响: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与现代的平等和法治意识相违背。,3.正确区分分封制和宗法制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一
10、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但分封制并不是全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宗法制中的“两个凡是”:凡是强调血缘关系的,必选宗法制;凡是考查继承权,不管排行,只看嫡系,嫡长子继承是基本原则。,1.论从史出宗法制制度设计的政治考量史料一古者所以必有宗,何也?所以长和睦也。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也。结论有利于家庭内部的和谐稳定,从而保证贵族政治上的特权地位。史料二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结论可避免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斗,增加内部的团结与稳定
11、,从而有利于巩固西周的统治。,史料实证,2.获取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宗法观念在家谱编修中的体现材料宗法与家谱关系密切,宗法观念指导和影响着家谱,家谱则在实践中自觉地践行着宗法确定的一些原则。宗法“一本”观是家谱的基本原则,它确定的宗谱编写目标,使宗族成员的自然序列变得上下贯通,条理井然,符合宗族发展的自然序列;宗法中的“大宗”“小宗”观念影响着宗谱的编撰类型并使宗族内部派别之间亲疏关系、地域关系达到有序的组合。“一本”观从纵向、“大、小宗”从横向两个不同的维度对宗族的历史进行了描述,使宗法观念借助家谱形式得以传承。徐彬、张学会论宗法思想对家谱编修的影响兼论明清徽州家谱的宗法理念实践,主要信息:
12、_,“一本”观体现了血缘关系的传承;“大宗”“小宗”观念影响着家谱内部成员的亲疏。,答案,命题材料源,1.西周“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发现问题西周政治中的“贵族色彩”这一提法,很受高考关注。命题角度西周制度创新的特征;周秦之间政治“大变局”的内涵;“共主”与“独制”的比较。,2.分封制下的等级序列分封制形成的等级秩序不仅体现在政治层面,还贯穿在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中,小到衣食住行(出行车马、朝服、房屋排列、食器等),大到国家祭祀、丧葬习俗、礼仪等。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发现问题材料作者用社会史观看待西周的分封制。命题角度周代社会生活的差异反映的等级秩序的实质。,3.周天子、诸侯、卿大夫之间的真实关系不过应该注意到,周天子当时并没有真正的统治权,周初万邦并立,周不过只是其中一邦。天子与诸侯之间,诸侯相互之间,诸侯和卿大夫之间,往往用盟约维持关系。所以我们可以说,周代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