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健康的维护.ppt

上传人(卖家):仙人指路 文档编号:5532921 上传时间:2023-04-23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3.4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心理健康的维护.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幼儿心理健康的维护.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幼儿心理健康的维护.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幼儿心理健康的维护.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幼儿心理健康的维护.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幼儿心理健康的维护阜阳师范学院 黄雅洁心理健康的幼儿是什么样的?什么是幼儿心理健康?儿童心理卫生是以培养儿童健康的心理、健全的性格、灵活的适应能力为目标,使儿童心身健康得到全面的发展。自我意识行为生活能力情绪个性人格社会适应内容提要 儿童发展心理学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幼儿心理健康的维护人格的发展FleudErickson认知的发展Piaget一、儿童发展心理学(一)精神分析理论 儿童的发展历程由其生理欲望和社会期望冲突的一系列阶段构成,解决冲突的方式决定个体的学习、交往和解决焦虑的能力1、Freud(1956-1939)性心理发展阶段说 人格结构说 心理性欲发展阶段说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性心理

2、发展阶段理论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弗洛伊德将人的性心理发展分为以下个阶段:弗洛伊德将人的性心理发展分为以下个阶段:(1 1)口唇期()口唇期(0 01 1岁)岁)(2 2)肛门期()肛门期(1 13 3岁)岁)(3 3)性器期()性器期(3 36 6岁)岁)以上三个心理性欲阶段可称为前生殖阶段,它以上三个心理性欲阶段可称为前生殖阶段,它们是人格发展的最重要阶段。弗洛伊德认为,成年们是人格发展的最重要阶段。弗洛伊德认为,成年人格实际上是在人生的前五年就已形成。人格实际上是在人生的前五年就已形成。(4 4)潜伏期)潜伏期 (6 61111岁)岁)(5 5)生殖期()生殖期(1111或或1313202

3、0岁)岁)(一)精神分析理论 儿童的发展历程由其生理欲望和社会期望冲突的一系列阶段构成,解决冲突的方式决定个体的学习、交往和解决焦虑的能力2、Eric Erickson埃里克森 自我是人格发展中的积极力量,在人格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个体都需要获得对社会积极参与的态度和有所贡献的技能。基本的心理社会冲突决定个体每个阶段的发展结果 正常的发展必须要从各自文化独特的生存状态出发来加以理解。(1)婴儿前期(02岁):信任-怀疑;希望品质。(2)婴儿后期(24岁):自主-羞耻;意志品质。(3)幼儿期 (47岁):主动-内疚;目标品质。(4)童年期 (712岁):勤奋-自卑;能力品质。(5)青少年期(121

4、8岁):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诚实品质。(6)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孤独;爱的品质。(7)成年中期(2550岁):繁衍-停滞;关心品质。(8)成年后期(50岁以后):完善-失望;智慧、贤明品质。根据心理社会危机,人格发展分为8个阶段(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是瑞士的心理学家,在21岁时就获得了自然科学博士学位,是生物学家、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儿童心理学家,一生论著丰富。他把观察法、询问法、测验法和实验法综合起来研究儿童智力的发展,揭示人类认识发生的规律,发生认识论 具体形象思想10岁突变到抽象逻辑思维抽象逻辑思维直觉行动思维感知运动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

5、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0 2 6/7 11/12 14/15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阶段(02岁)1.客体永久性: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了 2.延迟模仿:能够对已经不存在的模式进行模仿 3.直觉行动思维 前运算阶段(26、7岁)1.泛灵论、自我中心、思维不可逆、没有掌握守恒2.具体形象思维皮亚杰的守恒实验二、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遗传因素()01环境因素02主体因素03遗传因素气质智力环境因素家庭幼儿园主体因素(一)生态系统理论 Urie Bronfenbrenner 布朗芬布伦纳 环境是一系列相近结构 微观系统:

6、儿童在即时环境中的活动和相互作用 中间系统:微观系统中的联系 外在系统:社会环境 宏观系统:价值观、法律、习俗和特定文化来源 动态变化系统:弟妹诞生、入学、搬家、父母离异等重要事件,环境变化的时间等(二)敏感期 印刻现象的发现(Lorenz)关键期:关键期在心理学中指的是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减弱或没有影响。敏感期 John Bowlby(1969)-依附理论 依恋是指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1、Harlow等人的依恋实验将8只幼猴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由铁丝

7、母猴喂养,另一组有布母猴喂养。幼猴和代理母猴放在相通的房间里。实验持续5个月。对于幼猴来说接触安慰才是依恋形成的主要因素。2.依恋的类型:Ainsworth的陌生情境实验 对人类婴儿的依附现象进行研究时的基本假设是,母亲对婴儿的需要的敏感反应,会使婴儿表现出安全型依附,而这种敏感反应的缺乏会导致不安全型依附。理论家们假定出若干种的不安全型依附。安全型婴儿:寻求接近、接触母亲,或在远处以微笑或招手问候母亲,安全型依恋的婴儿占65-70%。回避型婴儿:回避母亲,缺乏依恋,与母亲未建立起亲密的情感联结;回避型依恋的婴儿占20%。抵抗/矛盾型婴儿:冷淡或主动地表现出对母亲的敌意,既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又

8、反抗母亲的爱抚,也称为矛盾型依恋,这类婴儿没有与母亲建立起依恋安全感,是典型的焦虑型依恋,反抗型依恋的婴儿占10-15%。稳定的照顾者照顾的质量儿童的特点家庭的因素3.影响依恋安全性的因素三、幼儿心理健康的维护自我意识个 性情绪行为生活(一)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是指个人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的认识 自我意识是个性的重要部分,是衡量个性成熟水平的标志;自我意识的发展是儿童社会化的转折点,也是个体最终形成的必要条件。自我意识的敏感期 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包括自我概念、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几方面的能力。1、自我概念:幼儿对自己的描绘仅限于身体特征、年龄、性别和喜

9、爱的活动等方面,还不会描述内部心理特征。2、幼儿自我评价和自我情绪体验的发展 自我评价开始发生的转折年龄是3.5-4岁,5岁儿童大多数已经能进行自我评价。表现为从简单、笼统的评价发展到较为细致、具体的评价,从依从成人的评价发展到开始有独立的评价,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向内在品质评价转化,从主观情绪性评价向初步客观性评价发展。自我情绪体验发生的转折年龄在4岁,56岁儿童大多数已表现出自我情绪体验。幼儿自我情绪体验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深化、不断发展的过程,首先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绪体验,表现为愉快和愤怒,逐渐发展为社会性情感体验,如委屈、自尊、羞愧等。自尊感是自我意识中具有评价意义的情感成分,是与自尊需

10、要相联系的、对自我的态度体验,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自尊感的发展 自尊需要得到满足,将会使人感到自信,体验到自我价值,从而产生积极的自我肯定。高自尊感与以后对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感有关,而低自尊感则与压抑、焦虑、学校生活和社会关系不适应相关。幼儿在3岁会产生自尊感的萌芽,犯了错误会感到羞愧,害怕别人讥笑,不愿被人当众训斥。儿童的自尊感与父母的教养方式、重要他人的评价密切相关,所以,要培养幼儿的自尊感,父母以及重要他人都要注意对幼儿的评价。3.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 幼儿期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薄弱,在3、4岁儿童中还不明显,但在整个幼儿期自我控制能力随年龄迅速增长 幼儿从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到有自

11、我控制的转折年龄在45岁 研究发现,幼儿园小班儿童有自控能力的人占20,到56岁的大班儿童有8090具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而且女孩的控制力比男孩强。儿童自我控制活动的类型 运动抑制,即学会抑制某些行动,学会停止动作,研究表明,要求儿童对某种信号不作出反应比让儿童作出反应困难得多;情绪抑制,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认知活动抑制,能够按问题的难易程度做出适宜的反应,6岁之前的儿童不会考虑问题的难度,所以总是很快做出反应,因而错误率很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放慢了作出反应的速度,改进了操作;延迟满足,为得到更大的利益放弃眼前的报酬,抑制欲望的即时满足,学会等待。幼儿往往难以等待。培养幼儿良好自我意识的

12、途径 在社会交往中模仿和学习 通过他人来认识自我(注重父母及教师的示范、引导和评价)通过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认识自我(二)幼儿的情绪、情感1、婴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婴儿的情绪和情感具有易变换、易冲动、易传染、易外露等特点;幼儿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冲动性、易变性逐渐减少 幼儿期是儿童各种情感形成、发展的时期,他们可能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也可能形成消极、不健康的情感 情绪、情感影响幼儿的行为,如分离焦虑会导致幼儿不愿意去幼儿园,过多的愤怒情绪、错误的情绪理解、较低的情绪调控能力会导致幼儿攻击他人等 情绪问题与认知、家庭教养方式密切相关 幼儿的道德感从前道德阶段(4-5岁)向他律道德阶段(10岁

13、)发展1、分离焦虑 婴儿在6个月以前,主要照顾者离开他时,可能会哭,但如果有别人陪伴他玩,能够很快接受这个人的照顾,停止哭泣。但在六个月之后,婴儿开始与母亲建立依恋关系,此时如果与母亲分离就会表现出伤心、痛苦,拒绝分离,在母亲离开期间会哭闹不止,同时,他还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安慰,也不愿意与其他人玩耍。这是婴儿社会性情感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分离焦虑具有性别差异,男孩更容易受到影响 幼儿的分离焦虑以较为缓和的方式表现出来,如孤独迟钝、恐惧胆怯、固执任性、易怒,行为表现多为依恋老师、依恋自带物、不正常进餐与午睡等 分离焦虑与环境、家庭教养方式、个体有关。过渡性客体2.愤怒 愤怒是一种激活水平很高的

14、爆发式的负性情绪,当个体的一个强烈的愿望受到限制时,就会产生愤怒。低水平的愤怒情绪可能会被暂时压抑,但这种愤怒具有残留效应,很可能在某种情境下被引爆而导致攻击行为,持久性地抑制愤怒可能会导致生理和心理上的损伤。婴儿的愤怒往往产生于身体活动被限制,年龄大的幼儿容易在人际交往中被侮辱、欺负、压制时产生愤怒。愤怒情绪与认知、家庭(如家庭暴力、溺爱)相关2、幼儿的情绪理解及情绪调控 受认知水平的限制,年幼儿童还不能理解复杂情绪,很难相信一个人同时有两种不同的情绪,如既爱又恨、既担心又高兴等复杂情绪。这种能力直到小学中年级时才会具有。0-6岁是儿童发展情绪调节能力的关键期,从婴儿开始,孩子就懂得一些简单

15、的情绪调控方式,如通过吮吸拇指来自我安慰;2岁的孩子能够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并学会用一定的方式来控制情绪,如在与母亲分离时,会把毛绒玩具等自己最喜欢的东西抱在怀里,以摆脱伤心和焦虑的情绪。3岁的儿童开始运用有控制的表情来表达快乐、惊讶等情绪。儿童获得情绪调控能力的过程,是通过后天生活经验中不断强化进行的。直到10岁左右儿童才会形成情绪调控技巧。(三)幼儿的行为 幼儿的行为习惯源于观察模仿 行为问题与情绪、家庭教养方式(如家庭暴力、溺爱、冷漠等)密切相关,与道德无关。特殊行为问题:口吃、遗尿、多动、打架、胆小 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反映的是家庭教养方式的问题以及幼儿内心依赖与独立的矛盾(四)幼儿的个性 幼儿期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 各种气质类型均有优缺点 幼儿跟随什么样的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就会形成相应的性格。当一个孩子被作为独立的人去对待时,就有能力发展自身;当一个孩子在生活中没有感到自己是一个人,而是父母的替代品、附属物时,他的全部心智就是要证明自己的存在,从而缺乏了学习其它信息的机会和能力。祝各位工作顺利!阜阳师范学院 黄雅洁 qq:1521946103感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教 > 健康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幼儿心理健康的维护.ppt)为本站会员(仙人指路)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