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础心理学知识:第一节:绪论1、心理学分类: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基础心理学着重于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基本规律的探讨,应用心理学服务于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质量。2、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3、基础心理学的内容:认知;需要和动机;情绪、情感和意志;能力和人格。4、心理过程:人的认知;情绪、情感及活动意志。5、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6、动物的心理处于感觉的阶段,因为他们的神经系统很简单;只有到了人类才有了思维,才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把人的心理叫做思维、意识、精神。人的心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7、研究心理现象的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和
2、社会科学结合的中间科学,或叫边缘学科。8、科学心理学的建立:艾宾浩斯,开创了记忆的实验研究9、韦伯定律:韦伯,德国,1840年发现了差别感觉阈限定律,10、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879年,冯特,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他所谓的心理学是内容心理学,其某些观点,由学生铁钦纳发展为构造心理学11、19世纪20年代的学派纷争:构造心理学:冯特和铁钦纳;机能主义心理学:杜威和安吉尔,詹姆斯为其奠定了基本的思想基础行为主义:华生,主张抛开意识,直接去研究行为。格式塔心理学:魏特海默、克勒和科夫卡精神分析: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12、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人
3、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生理心理学13、心理学现象的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辩证发展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14、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实验法。第二节: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1、神经元:组成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神经元又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2、外周神经:把神经中枢与各个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联系起来的神经机构。包括: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3、中枢神经:包括脊髓和脑,脑又由脑干、间脑、小脑和端脑组成。脊髓神经是中枢神经系统最低级的部位。脑干:是脑的最古老的部位,也是维系生命的基本活动的主要机构。小脑:其功能
4、是保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度,实现随意运动和不随意运动。4、大脑皮质的机能:颞叶以听觉功能为主。枕叶以视觉功能为主,顶叶以躯体感觉功能为主,额叶以躯体运动功能为主。5、大脑两半球:解剖结构基本上是对称的,但其功能又是不对称的。惯用右手的人,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人们把主管言语表达的区域叫做布洛卡区。6、巴甫洛夫:认为人的心理、人的一切智力活动和随意运动,都是对信号的反应,都是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既是生理现象,也是心理现象。高级神经活动最基本的过程是兴奋和抑制。7、巴甫洛夫发现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条件反射的抑制。扩散和集中:神经活动在大脑皮层上的运动。相互诱导。动力定型:大脑皮层对刺激的定
5、型系统所形成的反应定型系统。第三节:感觉、知觉和记忆1、感觉:是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我们对物体个别属性的反应不是感觉。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物体的个别属性。2感觉的分类:按照刺激来源分为: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皮肤感觉包括:触觉、温觉、冷觉和痛觉)内部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机体觉又叫内脏感觉,包括饿、胀、渴、窒息、恶心、便意、性和疼痛等感觉)3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感觉能力强,感受性高,感觉能力弱,感受性低,感受性的高低可以拿刚刚引起感觉的刺激强度加以度量,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
6、感觉阈限。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两者成反比。4、感觉阈限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绝对感觉阈限,又称绝对阈限,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差别感觉阈限,又称差别阈限,指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5、韦伯定律:德国,韦伯,1840年,公式:/=K。其中是差别阈限,是原来的刺激强度,K是常数,这个常数叫做韦伯常数,又称韦伯分数。6、费希纳定律:德国,费希纳 1860年。感觉的强度与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公式:S=KIgR。7、感觉现象:感觉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说的就是这种嗅觉感觉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后像,正后像:感觉后像有时候
7、和刺激物的性质相同,如看到灯光是亮的,灯灭后,留下的视觉形象还是亮的;如果灯灭了,眼中留下一个暗的灯泡形象,背景却是亮的,即后像的性质与刺激物的性质相反,这种后像叫负后像。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联觉,同一种刺激引起两种以上的感觉。8、老年人感受性降低的特点:首先丧失的是对高频声音的听觉。9、听觉的特性:声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种特性。音调由声波的频率决定,成正比;响度由振幅决定,成正比;音色由波形决定。10、嗅觉:嗅觉的适宜刺激时能挥发、有气味的物质。嗅觉的感受器是鼻腔上部黏膜上的嗅细胞。11、味觉:味觉的适宜刺激是能溶解的,有味道的物质。12、皮肤感觉:皮肤表层的温度叫生理零
8、度,和生理零度相同的温刺激皮肤,不会引发冷和热的感觉,皮肤对冷觉和温觉比较容易适应,痛觉则难以适应。13、似动现象:又称动景现象,物体在空间并没有发生位移,却能被知觉为运动。14、错觉: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这种歪曲往往带有固定的倾向。” I “ 长短一样。电影、电视的特技镜头,张贴广告中的动感,霓虹灯的变换效果。错觉有时也会带来消极影响:航空兵发生倒飞错觉。15、记忆的种类:一、形象记忆,对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记忆。二、情景记忆,对亲身经历过的,有时间、地点、人物和情节的事件的记忆。三、情绪记忆,对自己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的记忆。四、语义记忆,又叫语词逻辑记忆,即对用语词概括
9、的各种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五、动作记忆,即对身体的运动状态和动作技能的记忆。16、遗忘及遗忘规律:德国,艾宾浩斯,对记忆与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创始人。以自己为主试者,用的记忆材料叫无意义音节。遗忘的量越来越多,曲线就该反过来了。正常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后来被广泛应用于智力测验和作业测验。第四节:思维、言语及想象1、思维操作:思维是大脑对外界事物的信息进行复杂加工的过程,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是思维操作的基本形式。2、思维的分类:根据形态划分: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根据探索问题答案方面的不同划分: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按照思维是否具有创造性划分:再造思维和创造思维。3、概念:概念是人脑对客
10、观事物本质特性的反映,概念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和产物,也是思维活动借以进行的单元。个体掌握概念是由浅到深,个体掌握概念的层次反映了他的思维发展水平。4、人工概念:是人工制造的对自然概念的模拟。5、迁移:指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迁移有两类:正迁移和负迁移6、定势:人们在从事某种活动前的心理准备状态,会对后面所从事的活动产生影响。7、语言和言语:语言是社会现象,是语言学研究的对象;言语是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8、表达性失语症:布洛卡中枢受损 ,表现为:说话迟钝,费力,不能说出连贯、流畅的语言,但发音器官没毛病,而且病人还能听懂别人说的话,还能写字,还能认字。9、听觉性言语中枢:顶
11、叶,枕叶,颞叶交汇处的颞上回受损,会影响患者的言语听觉。10、视觉性言语中枢:受损后,患者能看到字词,但不能理解字词的含义。11、书写中枢:受损后,患者其他运动机能正常,却不能写字、绘画。12、想象的种类:按照是否有意识,有目的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创造想象、再造想象和幻想)创造想象:不依据现成的描绘和图示,独立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过程。再造想象:根据语言描述或图表模型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形象的过程。幻想:和一个人的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象。第五节:意识和注意1、意识,是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觉知就是觉察,意识既包括对外界事物的知觉,也包括对自身内部状态的觉知。2、无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
12、指的是个体没有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他既包括对刺激的无意识,也包括无意识的行为。3、梦:通过仪器能检测人们的睡眠过程。其特点:梦境的不连续性、不协调性和认识的不确定性。梦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和生理显现;实验证明:如果对快速眼动阶段的睡眠进行剥夺,被剥夺者就可能出现记忆力下降,情绪低落,进而影响到健康的现象。弗洛伊德用精神分析的观点来解释梦,认为梦是压抑到潜意识里的冲动或者愿望的反映。4、注意:心理活动或者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5注意的分类: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6注意的广度:大约是7+2,即5-9个项目。7、注意转移:不同于注意的分散,是根据任务的要求而转移,注意分散则是心理活动
13、离开了当前的任务。8、注意分配的两个条件:一、所从事的活动必须有一些非常熟练,甚至已经达到自动化的程度;二、所从事的活动之间应该有内在的联系,没有内在联系的活动很难同时进行。第六节:需要和动机1、需要:是有机体的一种不平衡的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2、需要的种类:产生的角度: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对满足对象而言: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3、动机:是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或者内部动力。4、动机的产生:动机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例如:人饿了、冷了、累了的时候,就是这种平衡状态受到破坏的时候。5、生理性动机:由生理需要引起来的,推动个人为恢复机体内部平衡的
14、唤醒状态叫内驱力,或叫驱力,他是生理性的动机。能引起有机体的定向活动,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叫诱因。动机和效果也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6、需要层次理论:需要是人的活动积极性的源泉。1968年 马洛斯 人本主义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验的需要。当所有较底层次的需要都得到持续不断地满足时,人才受到自我实现的需要的支配。第七节:情绪、情感和意志1、表情:情绪变化的外部表现模式叫做表情。包括: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言语表情。2、情绪和情感的功能: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情绪、情感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3、基本情绪:是人和动物共有的、
15、不学而会的,又叫原始情绪。基本形式有:快乐、愤怒、悲哀、和恐惧4、心境:是一种微弱,持久而又具有弥漫性的情绪体验的状态,通常叫做心情。5、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状态。6、应激:是在出现意外事件或遇到危险情景时出现的高度紧张的情绪体验。7、意志:有意识地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活动。受意志支配的行动叫意志行动。8、勒温的动机冲突: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双重趋避式冲突。9、意志品质:意志的自觉性、意志的果断性、意志的坚韧性、意志的自制性。第八节:能力和人格1、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2、
16、智力:从事任何活动都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即认识事物并运用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3、能力:按照发展高低程度:能力、才能和天才。4、人格的特性: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功能性、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5、气质: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6、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他们又有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三个基本特征。认为:可以把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看作是气质类型的生理基础。7、四种气质类型:胆汁质:神经过程的特点是强但不平衡;行为外向,直爽热情,情绪的兴奋高,但心境变化剧烈,脾气暴躁,难以自我克制。多血质:特点:强、平
17、衡且灵活。粘液质:强,平衡但不灵活。反映速度慢,情绪兴奋性低但很平稳,行为内向,容易循规蹈矩,不善言谈。抑郁质:弱,而且兴奋过程更弱。多疑多虑,行为极端内向,胆小,孤僻,情绪的兴奋性弱,爱独处,不爱交往。8、如何看待气质类型:(1)气质具有稳定性和可塑性;(2)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3)气质类型不决定一个人成就的高低,但能影响工作的效率;(4)气质类型影响性格特征形成的难易;(5)气质类型影响对环境的适应和健康。9、人格结构的动力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把人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10、容格的内-外向人格类型理论:瑞士,容格,把人格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11、人格特质理论
18、:创始人:奥尔波特。把人格特质分为两类,即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艾森克的人格结构维度理论;人格五因素模型。社会心理学知识第一节:概述1社会心理学标志: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社会心理学和麦独孤社会心理学导论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2 社会心理学定义:(侧重于心理学定义)奥尔波特在社会心理学中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陷含的存在所影响。3社会心理学定义:(侧重于社会学定义)艾尔乌德指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
19、活的心理学为基础,以对人类反应、沟通以及本能和习惯行为的群体塑造类型的解释为出发点”。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情境中个体的心理现象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4社会行为公式:勒温公式B=F(P,E),B指行为,P指个体,E指个体所处的情境,F指函数关系。指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5社会心理: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式,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6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可分四个层面:个体层面、人际层面、群体层面和社会层面。 个体层面:研究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机、社会学习等。 人际层面:研究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20、,如人际沟通、人际关系等。 群体层面:研究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以及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等。 社会层面:研究风俗、时尚、阶层、阶级以及民族心理特征、国民性等。7霍兰德三阶段理论:霍兰德研究社会心理学可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三个阶段。这也是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形成期、确立期。8哲学思辨:19世纪上半叶,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在这一阶段,有关的社会心理学思想是和一般的心理学见解混杂在一起的,很难把“纯”的社会心理学观点分离出来。9. 经验描述: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这一时期一些重要的学术思潮
21、对社会心理学起到了直接的“催生”作用。(1)达尔文的进化论(2)德国的民族心理学(3)法国的群众心理学(4)英国的本能心理学:麦独孤(5)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10实证分析阶段:社会心理学中进行实证研究的先驱是美国学者特里普力特和德国学者莫德。奥尔波特的名著社会心理学(1924)开创了实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向,使社会心理学建立在实验和可操作的概念基础之上。11勒温是社会心理学之父,奥尔波特是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12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1)价值中立原则,对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和一些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理念,咨询师应该进行积极的干预和引导。(2)系统性原则。(3)伦理原则。
22、13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观察法、调查法(访谈法和问卷法)、档案法。14社会学习论:起源于行为主义,行为主义早期的代表:俄国的巴甫洛夫与美国的华生,发展了行为主义:霍尔,特别是斯金纳。用学习的原则研究人的社会行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米勒、多拉德等学者。提出社会学习论:班杜拉、沃尔斯特。15学习的机制:联想、强化与模仿。 观察学习包括四个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16社会交换论:强调“人们之间的互动是物质与非物质的一种交换。”创始人:霍曼斯。社会交换论是综合了操作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经济学的边际效用递减理论以及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的一些理论而发展起来的。社会交换论认为:
23、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规则,由于每个人都企图在交换中获取最大收益和减少代价,所以使交换行为本身变成得与失的权衡。17符号互动论认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互动过程中的个人行为和活动,而个人行为和活动只是整个社会群体行为和活动的一部分。它主张在与他人处于互动关系的个体的日常情境中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特别重视与强调事物的意义、符号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符号包括语言、文字、记号等,甚至个体的动作和姿势也是一种符号。符号互动论源于美国学者詹姆士和米德。18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假设:(1)个体对事物采取的行动是以该事物对他的意义为基础的。(2)事物的意义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而不存在于事物自身。(3)个体
24、在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往往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事物对他的意义。19. 符号互动论主要观点:(1)心智、自我和社会不是分离的结构,而是人际符号互动的过程,三者的形成与发展都以使用符号为前提。(2)语言是心智和自我形成的主要机制。(3)心智是社会过程的内化,内化的过程就是人的“自我互动”的过程。(4)行为并不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机械反应,而是在行动的过程中自己“设计”的。(5)个体行为受自身对情境的定义的影响和制约。(6)在个体与他人面对面的互动中,协商的中心问题是双方的身份和身份的意义。(7)自我是社会的产物,是主我和客我互动的结果。20.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论:(1)意识和潜意识(2)力必多
25、性本能(3)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4)生本能与死本能(5)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21.沙利文认为人际关系是要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源泉。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概念22.社会化: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与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23.人是社会性的动物。社会化涉及:社会及个体两个方面。早期社会化: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继续社会化:成人时期的社会化。24个体社会化的基本条件:(1)较长的生活依附期(2)较好的遗传素质,大脑有大约 25.个体社会化的主要载体:家庭、学校、大众传媒、参照群体。26.
26、重要的社会化类型:(1)语言社会化: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往往是以语言社会化为条件的。(2)性别角色社会化:性性别性别角色:女婴模仿母亲,男婴模仿父亲。(3)道德社会化: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道德情感,道德行为。(4)政治社会化。27.社会角色: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角色理论根据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与身份来研究和解释个体的行为及其规律。28.社会角色分类:(1)先赋角色(父母)和成就角色(老师)(2)规定性角色(军警)和开放性角色(朋友)(3)功利型角色(商人)和表现型(学者)角色(4)自觉角色(演员)和不自觉角色(性别角色)。29.角色扮演过程:角
27、色期待、角色领悟和角色实践。角色失调: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30自我:又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其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40.主我与客我:主我是认识的主体,是主动的自我,客我是认识的对象。镜我是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业及人格有更为重要的作用。41.自我的五个层面: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和反思自我。42.自我概念的功能: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解释经验,决定期待。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有三个阶段: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生理自我始于8个月左右,3岁左右
28、基本成形;社会自我从3岁到13、14岁;心理自我需10年左右,大约从青春期到成年。43.自我概念的测量:有一种定性测量自我概念的方法“我是谁”。44.身份的特点:客观性、主观性、多重性、稳定性、契约性。45.自尊: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自尊水平:个体对其扮演的每一个角色进行单独评价的总和。46.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自尊是一种高级需要。自尊需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成就、优势与自信等的欲望;二是对名誉、支配地位、赞赏的欲望。自尊需要的满足会导致自信。自尊=成功/抱负。47.影响自尊的因素:(1)家庭中的亲子关系(2)行为表现的反馈(3)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4)根据相似性原理理性地
29、进行社会比较。第三节:社会知觉和归因48.作用于个体的信息有两类:一是自然信息,二是社会信息。由各种自然信息所形成的知觉是物知觉,由各种社会信息形成的知觉是社会知觉。49.社会知觉: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已的知觉。社会知觉过程实际上是社会认知过程。社会知觉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心理活动,人的社会化过程和人的社会动机、态度、社会行为的发生都是以社会知觉为基础的。50.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1)认知者的经验。(现代社会心理学用“图式”概念来解释这一现象。图式的主要作用: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影响记忆,影响自我知觉,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2)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3)认知者的情绪。51.印象:个
30、体(认知主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52.印象形成过程中的几种效应:(1)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2)光环效应也叫晕轮效应。(以偏概全);(3)刻板印象(固定的看法)。5 53.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加法模式,平均模式,加权平均模式,中心品质模式。54.印象管理:个体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已的印象,即个体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已的印象形成过程,使他人对自已的印象符合自我的期待。55.印象管理策略:(1)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已(2)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3)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已(4)投其所好。56.归因: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已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31、57.行为原因的分类:(1)内因与外因:个体归因时,首先注意的是内因与外因,内因指存在于个体内部的原因,将行为原因归于个人特征,称为内归因。外因指行为或事件发生的外部条件,称外归因或情境归因。(2)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因;(3)可控性原因与不可控性原因。对可控性因素的归因,人们更可能对行为做出变化的预测,对不可控因素的归因,人们较可能对未来的行为做出准确的预测。58.控制点:美国心理学家罗特。内控者相信自已能够对事情的发展与结果进行控制(是社会期待)。外控者是相信外部力量的作用,认为个人的努力无济于事。(是消极的)59.归因原则:不变性原则(海德),折扣原则(凯利),协变原则。60.凯利的归因
32、理论:被称为三维理论,协变原则被认为是最全面的归因原则。个体在归因时需同时考虑三种信息:特异性信息、共同性信息、一致性信息。如特异性、共同性和一致性都高,可能是外归因。如特异性低、共同性低和一致性高,可能是内归因(归于行为主体)。如高特异性、低共同性和低一致性,可能归于情境。61.影响归因的因素:社会视角,自我价值保护倾向,观察位置,时间因素。第四节: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62.社会动机:由人的社会属性社会需要引起的动机。社会动机是人的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63.社会动机过程:人的某种需要从未满足状态转换到满足状态,然后又产生新的需要,这一循环过程称为动机过程。64.社会动机的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
33、能、维持与调节功能。65.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大致呈倒U型曲线,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活动效率最高,动机强度过低或过高,均会导致活动效率下降。每种活动都存在最佳的动机水平,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活动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最佳动机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66.主要的社会动机有:亲合动机、成就动机、权力动机、侵犯动机及利他动机五类。67.亲合:个体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的一种心理倾向。亲合起源于依恋。68.亲合的作用:满足个体的某些社会性需要、获得信息、减轻心理压力、避免窘境。69.影响亲合的因素:情境因素、情绪因素(恐惧情绪越强烈,亲合倾向越明显。
34、高焦虑者的亲合倾向较低)出生顺序(长子、长女恐惧时的合群倾向,要比他们的弟妹们更明显。)70.成就动机:个人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个体抱负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其成就动机的强弱。如遇事想尝试、想做好、想超过他人,则个体的抱负水平就会较高。71.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目标的吸引力、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72.培养儿童成就动机应注意:家庭教养方式、强调成就、追求成就的社会氛围。73.权力动机: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温特认为存在两种权力动机:积极的权力动机和消极的权力动机。74.引起权力动机的因素:一是社会控制的需求,另一个是对无能的恐惧。7
35、5.侵犯动机:个体有意伤害他人,以使自己获得平衡和满足的一种心理倾向。76.侵犯行为的构成:由伤害行为、侵犯动机及社会评价三个方面的因素构成的。伤害行为:身体伤害和言语伤害;侵犯动机:伤害的主观意图,是侵犯行为的直接原因;社会评价:违反与破坏社会规范和社会准则的伤害行为具有反社会的性质,而维持社会规范与社会准则的伤害行为具有亲社会的性质。77.侵犯行为的原因:(1)本能论的解释:人只要活着,死本能就受到求生欲望的妨碍,因而对内的破坏倾向转向外部,以侵犯的形式表现出来。侵犯冲动作为一种心理能量,必须宣泄出来,否则不利于身心健康。社会认可的宣泄方式,像体育比赛等。(2)挫折侵犯学说(多拉德):侵犯
36、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呈正比;抑制侵犯的力量与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强度呈正比;如果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越小,如果预期惩罚一定,则挫折越大,侵犯越可能发生。(3)社会学习论的观点。(班杜拉)78.洛化兹的侵犯理论:从对动物习性的研究中建立的,他认为侵犯是一种本能,具有生物保护的意义。动物通过侵犯保护其求食、生存的领地,使幼小的后代得以生存和发展,使物种能承传。79.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情绪唤起水平、道德发展水平、自我控制能力、社会角色与群体、大众传媒的影响。80.去个性化:个体的一种自我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降低的状态。群体活动是去个性化最常见的情境。81.侵犯
37、行为与去个性化:关系密切,在去个性化状态下,人群不分青红皂的攻击目标,并且攻击的强度远超寻常而不能停止。球迷闹事和“暴民”的打砸行为都是非常典型的由于去个性化而引起侵犯的例子。82.利他动机:个体不顾自身,增进他人的价值和利益的一种心理倾向。83.社交情绪:人际交往中,个体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个体的社会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84.基本的社交情绪:社交焦虑;嫉妒(特点有针对性、持续性、对抗性、普遍性);羞耻(表现为沮丧、自卑、自我贬损、自我怀疑、绝望等,公开的情境会易化羞耻感。);内疚(是个体认为自已对实际的或者想象的罪行或过失负有责任,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羞愧和负罪的情绪体验。)第五节:态度形
38、成与态度转变85.态度: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86.态度的特点:内在性、对象性、稳定性87.态度的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传入行为倾向成分。其中情感成分往往占有主导成份,决定态度的基本取向与行为倾向。态度是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价值的大小决定态度的强弱。88.价值观的类型:奥尔波特等人编制了价值观研究量表,用于测量和研究价值观。六种价值观取向的人的特点:经济型、理论型、审美型、社会型、政治型、宗教型。89.态度的功能(卡茨):工具性功能、自我防御功能、价值表现功能、认知功能。90.态度的维度:方向、强度、深度、向中度、外显度。态度形成(凯尔曼):依从、认同、内化。91.态
39、度转变:个体形成一定的态度后,由于接受新的信息或意见而发生变化,态度转变就是说服的过程。涉及四个方面的要素:传递者、沟通信息、接收者、情境。92.传递者方面的影响因素:传递者的威信、传递者的立场、说服的意图、说服者的吸引力。93.沟通信息方面的影响因素:信息差异、畏惧、信息倾向性、信息的提供方式。94.接受者方面的影响因素:原有态度与信念的特性、人格因素、个体的心理倾向。95.情境方面的影响因素:预先警告、分心、重复。分心的影响是复杂的。96.态度转变理论:(1)海德的平衡理论遵循“费力最小原则”,即个体尽可能少地转变情感因素而维持态度平衡。P-O之间的关系最重要。(2)认知失调论(3)社会交
40、换论97.常用的态度测量方法:量表法、投射法、行为反应测量法等。第六节:沟通与人际关系98.沟通:信息的传递和交流的过程,包括人际沟通和大众沟通。沟通过程: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者、反馈、障碍与背景七个要素构成。99.沟通的功能体现在(1)沟通是获取信息的手段;(2)沟通是思想交流与情感分享的工具;(3)沟通是满足需求、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4)沟通是减少冲突,改善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5)沟通能协调群体内的行动,促进效率的提高与组织目标的实现。100.人际沟通的分类:(1)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2)上行沟通、下行沟通与平行沟通(3)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4)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5)现
41、实沟通与虚拟沟通。101.沟通网络:(1)正式沟通网络,即链式、轮式、圆周式、全通道式和Y式。(2)非正式沟通网络,即流言式、集束式和偶然式。信息通过非正式沟通网络传播时速度快且影响大。在网络上,每个人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超越现实的限制,尽情地扮演自已期望的各种角色,逃避现实生活的压力。102.身体语言:目光与面部表情、身体运动与触摸、姿势与妆饰、人际距离等。人们可以通过身体语言表达丰富的意义。身体语言学:专门研究身体语言沟通的学科。103.个体的情绪变化,会反应在瞳孔的变化上。人们看到喜欢的刺激物,瞳孔会不自觉地变大,看到让人厌恶的刺激物,瞳孔会明显地缩小。眼睛是内心情感的灵敏指示器。104.
42、面部表情:另一种可以完成精细信息沟通的身体语言形式。表现愉悦的关键部位:嘴、颊、眉、额;表现厌恶的关键部位:鼻、颊、嘴;表现哀伤的关键部位:眉、额、眼睛及眼睑;表现恐惧的关键部位:眼睛和眼睑。105.身体运动形式:摆手,表示制止或否认;双手外推,表示拒绝;双手外摊,表示无可奈何;双臂外展,表示阻拦;搔头或搔颈,表示困惑;搓手、拽衣领,表示紧张;拍头,表示自责;耸肩,表示不以为然或无可奈何。触摸是人际沟通的有力方式。服装、化妆、饰品和携带品,也都能透露一个人的情趣、爱好、情感、态度、社会角色等方面的信息,在人际沟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106.人际距离:沟能与交往时,个体身体之间的空间距离。公众距离
43、(1225英尺)、社交距离(412)、个人距离(1.54)、亲密距离(018英寸)1英尺=0.3048米,1英寸=25.4毫米。107.人际关系特点:个体性、直接性、情感性。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的阶段:定向阶段、情感探索阶段、情感交流阶段、稳定交往阶段。108.自我暴露:也叫自我开放。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自我暴露逐渐增加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自我暴露的广度和深度是人际关系深度的一个敏感的“探测器”。自我暴露的程度由浅到深,可分为四个水平:情趣爱好方面、态度、自我概念与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隐私方面。109.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相互性原则、交换性原则、自我价值保护原则、平等原则。110.人际关系的三维
44、理论:(舒茨)基本人际关系取向(FIRO)理论主要观点是:(1)人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2)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与其社会情境的联系。(3)对于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人们有主动表现和被动表现两种满足方式。(4)童年期的人际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以及由此形成的行为方式,对个体成年后的人际关系有决定性的影响。111.包容需要:如果儿童与双亲交往少,那么就会出现低社会行为,如倾向内部言语,与他人保持距离,不愿参加群体活动等。如果儿童对双亲过分依赖,那么就会形成超社会行为,如总是寻求接触,表现忙乱,要求给予注意等。112.舒茨群体整合原则:群体形成的过程开始是包容,而后是控制,最
45、后是情感。良好的人际关系,尤其是亲子、夫妻、亲密朋友等关键的人际关系的融洽,才是人生幸福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113.人际吸引: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按吸引的程度,人际吸引可分为亲合、喜欢和爱情。114.影响喜欢的因素:(1)熟悉与邻近(2)相似与互补(3)外貌(4)才能(有才能的人如果犯一些小错误,反而会增加他们的魅力)(5)人格品质(是影响喜欢的最稳定因素之一。受喜欢程度最高的六个人格品质:真诚、诚实、理解、忠诚、真实、可信)。115.人际互动:就是人际相互作用。人际互动的主要形式:是合作与竞争。第七节:社会影响116.从众: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
46、、判断、信念与行为方面自愿地与群体中的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117.从众的功能:个体需要以从众方式,在较大程度上使自已迅速地适应未知世界。因此,从众还具有让个体适应社会的功能。正确的做法是从众但不盲从,考虑社会规范,但也要发展自已的个性。118.从众的类型:真从众、权宜从众、反从众。119.从众行为的原因:寻求行为参照、对偏离 的恐惧、群体凝聚力。120.影响从众的因素:(1)群体因素(群体成员一致性愈高,个体越容易从众;群体凝聚力越大,个体越容易从众;群体规模临界值大致在34人) (2)个体人格因素(自我评价越高,从众行为越少,独立性较强的,越少从众) (3)情境的明确性(情境很明确,从众行
47、为就会减少)(4)其他因素。121.社会促进有两种效应:结伴效应与观众效应。社会懈怠也称社会逍遥。(磨洋工)主要原因是个体在群体活动中的责任意识降低,被评价的焦虑减弱,因而行为的动力也相应下降。122.模仿:在没有外在压力的条件下,个体受他人的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已与他人相同或相似的现象。模仿是人们相互影响的一种重要方式。123.模仿特点:(1)模仿的社会刺激是非控制性的,榜样是模仿的条件,但模仿是自愿产生的,有时可能是无意识的。(2)相似性,即模仿者的举止近似于其所模仿的榜样。124.模仿的趋势:从无意模仿到有意模仿,从游戏模仿到生活实践模仿,从对外部特征的模仿到对内部实质内容的模仿。125.
48、塔尔德的“模仿律”:“一切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下降律、几何级数率、先内后外律。126.暗示: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姿势及动作等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使其接受暗示者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按所暗示的方式去活动。127.暗示的三个要素:暗示者、暗示信息、被暗示者。128.暗示的分类: (1)他人暗示和自我暗示(2)有意暗示和无意暗示(3)直接暗示和间接暗示(4)暗示和反暗示。129.影响暗示效果的主要因素: 暗示者的权力、威望、社会地位及人格魅力对暗示效果有明显的影响。年龄越小,越容易接受暗示,女性比男性易受暗示。130.社会感染:一种较大范围内的信息与情绪的传递过程。131.社会感染特点:双向性、爆发性、接受的迅速性。社会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