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汉代儒学 专项练习题 一、选择题1.歌谣:“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这一典故反映了西汉初年盛行()A.墨家学说 B.法家学说C.黄老之学 D.大一统思想2西汉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在春秋繁露中提出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反映了“天人感应”的思想 目的是劝说汉代皇帝要行仁政带有浓厚的迷信思想 儒家思想维护着君主统治A. B. C. D. 3吕思勉指出:“汉代注释与阐述儒家经典的经学作为
2、一门正统学问,成为知识分子关注的焦点。如郑玄遍注群经,号称最博学的人。而其经说,支离破碎,于理决不可通,以及自相矛盾之处,都不知凡已。此等风气既盛,治经者遂变为无脑筋之徒,虽有耳目之思,都用诸琐屑无关大体之处。”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儒学脱离社会现实 B儒家正统思想逐渐走向僵化C儒家教化逐渐普及 D儒学成为功名利禄的敲门砖4自昭宣时期到西汉末年,丞相计21人,22人次,考其出身地域,其中齐鲁人合计7人,8人次。这段材料客观上反映出了()A地方豪强地主势力不断壮大 B儒学的政治影响力显著增加C察举成为人才选拔主要途径 D黄河下游成为政治文化中心5即位之初,汉武帝虽然遭受挫折,但在选取贤良
3、方正时,留意收揽儒生,授以官职。同时,鼓励学者研读儒家典籍,使五经传习更有系统。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汉武帝彻底摆脱了汉初的“无为”治国思想B儒家思想符合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儒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的地位得到加强D儒家思想只符合西汉国家统一的发展需要6董仲舒认为,天是有道德属性的人格神,人是上天按照自己面貌创造出来的,天人之间通过五行之气等中介互相感应。这种思想即()A君权神授 B天人合一C三纲五常 D顺应自然7尊儒兴教,将教育、考试、选官三者结合起来,是汉武帝时代的大创造。此后,孔子“学而优则仕”的主张便作为正式的文官制度建立起来了。这一制度的建立()A使学习儒家思想成为做官的唯一途径
4、B使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上唯一的学术思想C使儒家思想从此成为科举考试的考试内容 D有利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独尊天下8“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这段材料所体现的思想是()A仁者爱人,缓和社会矛盾 B分封诸侯,维护等级秩序C君权神授,维护君主专制 D物皆有理,遵守三纲五常9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于是从武帝以后,汉代的做官人渐渐变成都是读书出身了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以下的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主要是()A法家思想的确立 B黄老之学被推崇C儒学正统地
5、位的确立 D程朱理学的盛行10.孔子曾曰:“听讼,吾犹人也,但使无讼。”汉代司马迁也言:“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围绕治国之略,二者皆倡导()A.缘法而治 B. 礼乐教化C.无为而治 D.兼爱非攻11.赵鼎新在中国大一统的历史根源中写道:“在这一政治体制中,皇帝被神圣化为天子,而天命的解释权则掌握在从知识精英中选任的儒士型科层官僚手中。”材料反映的是()A.孟子的民本思想 B.荀子的政治思想C.董仲舒的新儒学 D.孔子的德治思想12史记高祖本纪载:“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
6、产高祖。”上述材料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倾向是()A天人合一 B敬天法祖 C君权神授 D天人感应13有学者评论某思想家时说:“以其对策,开创了儒家伦理政治理论步入政治殿堂的历史。”这位思想家是()A孟子 B董仲舒C朱熹 D黄宗羲14董仲舒说:“国家将有失败之道,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下列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宣扬“天人感应”学说 B要求君主遵循天道,施行仁政C反映了董仲舒对儒学的发展 D君主的地位是可动摇的15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他所说的“道”应是指 ()A世界的本原 B
7、封建社会的根本法则C君主的权力 D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16春秋繁露载:“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该材料()A体现了道家“无为”的治国理念 B体现了儒学的民本思想C强调了孔孟儒学的“仁爱”思想 D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伦观念17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与先秦儒学有很大的不同。其“发展”主要体现为()A由“民本”发展为“君本” B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C由承认现存统治秩序发展为批判暴政 D以维护当政者的统治为出发点18汉书地理志下载:“汉兴以来,鲁、东海多至卿相。”自昭宣时期到西汉末年,历代丞相中,齐、鲁、东海人多达11人、12人
8、次,人数占52.38%。这说明()A加强君权而分散相权 B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C贤臣政治取代功臣政治 D儒学对政治生活影响深刻19“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是汉代中期以后在司法实践中开始以儒家经典春秋中的原则与精神作为案件裁量依据的司法审判模式。据此可知()A“三纲五常”成为法律规范 B西汉中期国家法制遭到严重破坏C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 D春秋以来“百家争鸣”局面的终结 20南北朝时期史学家范晔将汉代士风的发展变化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汉高祖时代,盛行“轻死重气”的任侠之风;第二个阶段是汉武帝时代,其时崇尚儒学,多“守文之徒”。汉代士风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转变,反映了()A由重武轻文转向
9、重文轻武 B儒家传统忠义观念被抛弃C统治理念影响社会价值观 D国家由分裂到统一的趋势二、非选择题21汉书董仲舒传说:“(董)仲舒遭秦灭学之后,六经离析,下帷发愤,潜心大业,令后学者有所统一,为群儒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侯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董仲舒春秋繁露材
10、料三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汉书董仲舒传材料四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以田,以赡不足,塞兼并之路,然后可善治也。 汉书食货志引董仲舒语(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主张。为此,汉武帝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董仲舒又提出了怎样的主张。这些主张在当时有何作用?(3)根据材料四,概括实现“善治”的主要途径。这一途径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治国理念?(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董仲舒历史地位的认识。22中华传统文
11、化源远流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 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材料二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枝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 班固汉书儒林传材料三就文化代表人物而言,陈寅恪经过严密考证,指出李白、白居易、元稹、欧阳询等均有胡人血统,其先祖或为胡人,或为鲜卑。这就有力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从来不是单一的,也不是静止不变的,各少数民族文化均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应称为大中华文化,而这种文化的集大成与高峰,正是在中古时期。当然,传统的儒家文
12、化也并非拒绝吸收外来因素,如屈原的离骚,陈寅恪就指出含有道教思想。 刘克敌陈寅恪与中国文化精神(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文化”中分别代表“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的思想流派。(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西汉儒学繁盛的原因及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归纳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到中古时期所表现出的特点。 答案一、选择题1.【答案】C【解析】曹参这种做法,其实是坚持清静无为,不扰民生事,其指导思想是“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2【答案】D【解析】董仲舒新儒学通过“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学说,宣扬君权神授,为君主专制寻找合法性和正当性的理由,带有浓厚的封
13、建迷信色彩。董仲舒也以较为曲折的方式继承了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如宣扬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3D4【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代新儒学。“地方豪强地主势力不断壮大”出现在东汉时期,排除A项;昭宣时期是汉武帝后的中兴时期,此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已经确立,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均是齐鲁人,故B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察举制,排除C项;当时的政治中心是西汉都城长安,排除D项。5【答案】B【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了汉武帝开始起用儒生,鼓励研读儒家典籍,这说明汉武帝治国思想开始向儒家思想转变。这
14、种转变实质上体现了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家学说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故选B项。“挫折”一词显示汉武帝还未摆脱“无为”思想的束缚,排除A项;当时,儒家思想正逐渐成为正统思想,排除C项;D项所述也无法从材料中得出。6【答案】B【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天”通过“五行之气”与“人”互相感应,这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故选B项。7【答案】 D【解析】 解答此题时注意时间是汉武帝时,当时推崇儒学。“将教育、考试、选官三者结合起来”,以儒家学说为教育、考试内容,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处于独尊地位。答案选D项。8【答案】C【解析】本题关键信息是“天子受命于天”及“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
15、受命于天亦可”,指出一切源自天,并且强调君臣关系,因而选C项。材料不是讨论人际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君权,没有分封的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虽有君臣、夫妻关系,但没有五常的内容,故D项错误。9【答案】C【解析】 汉武帝实行“外儒内法”,法家思想被儒家思想吸收,故A项错误;汉初推崇黄老之学,实行无为而治,汉武帝时期被“有为”思想取代,故B项错误;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儒生被选拔进入政府,“士人政府”形成,故C项正确;宋代程朱理学盛行,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10.【答案】B【解析】“听讼,吾犹人也,但使无讼”的意思是:听诉讼审理案子,我也和别人一样,目的在于使诉讼不再发生。这体现了教
16、化的作用。“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的意思是:礼仪礼教是约束在行为未发生之前,法度法规是实施在行为已发生之后。这也体现了礼教防患于未然的作用。11.【答案】C【解析】由题干中的“皇帝被神圣化”“解释权则掌握在儒士型科层官僚手中”,可知是董仲舒的“君权神授”思想和儒家的独尊,故C正确;A、B、D材料未体现,排除。12【答案】C【解析】题干材料是为汉高祖刘邦的皇权寻求理论支持,符合董仲舒“君权神授”的观点,故选C项。其余选项在材料中未体现。13【答案】B【解析】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主张,为汉武帝所接受,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正统思想,“儒家伦理政治理论步入政治殿堂”,故选B项。14
17、【答案】D【解析】材料指出如果人君无道,天将“谴告之或警惧之”,这体现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故A项正确;董仲舒借“天人感应”学说,劝“天子”施行仁政,是对先秦儒学“仁”的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故B、C项正确;董仲舒的思想本质上是为维护君主统治服务的,故D项错误,应选D项。15【答案】 B【解析】 西汉初董仲舒根据统治者的要求对儒家学说进行了改造,世界本原不符合董仲舒的主张,故A项错误;董仲舒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提出“三纲五常”等一系列的封建社会根本法则,故B项正确;君主的权力只是“道”中的一部分,故C项错误;董仲舒所提出的“道”并不带有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故D项错误。16【答案】D
18、【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地、君臣、阴阳、夫妇、春夏、父子的关系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伦观念,故D选项正确;春秋繁露是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没有反映道家“无为”的治国理念,故A选项错误;材料也未涉及儒学的民本思想,故B选项错误;材料主旨是说明伦理纲常思想,不是强调孔孟儒学的“仁爱”思想,故C选项错误。故选D。17【答案】 A【解析】汉代儒学主要是为统治者“正名”,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适应了汉武帝君主专制的需要,成为封建思想的正统,从而由“民本”发展到“君本”,故A项正确;人文主义强调人,汉代儒学强调君主,故B项错误;汉代儒学是由批判暴政发展为承认现存统治秩序,故C项错误;汉代儒
19、学和先秦儒学都是以维护当政者的统治为出发点,属于共同点,故排除D项。18【答案】 D【解析】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齐鲁为儒学发源地,汉代丞相多出于齐鲁,由此可见儒学对政治生活影响深刻,故D项为最佳选项。A、C两项与材料信息无关,B项在秦朝已经实现转变,故排除A、B、C三项。19【答案】C【解析】 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成为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儒家经典春秋中的原则与精神作为案件裁量依据”,故C项正确。20【答案】 C【解析】汉高祖时期奉行“无为”的黄老之学,因而盛行“轻死重气”的任侠之风,而汉武帝时代崇尚儒学,因而多“守文之徒”,说明汉高祖与汉武帝时推行
20、不同的政治理论影响着社会价值观,故C项正确。二、非选择题21【答案】(1)大一统理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重用儒生;设置太学及地方教育系统;表彰六经。(2)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和三纲五常理论。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3)主张限田,反对土地兼并。仁政。(4)改造传统儒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是儒学大师。【解析】第(1)问,据材料“春秋大一统者”“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体现了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具体措施回答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做法。第(2)问,据材料“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可知是君权神授和三纲
21、五常理论,其适应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第(3)问,据材料“限民以田,以赡不足,塞兼并之路”可知限田和反对土地兼并,体现了“仁政”的治国理念。第(4)问,从董仲舒改造传统儒学及其意义回答。 22【答案】(1)民本:儒家。专制:法家。(2)原因: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适应了大一统时代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要求;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五经博士传授儒家经学;国家将学与仕相结合。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3)特点:多元性(非单一性);流动性(发展性);宽容性(兼容性)。 【解析】 第(1)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为实现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不同
22、的派别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主要派别是儒、道、墨、法四家,其中儒家创始人孔子主张“仁”“德治”,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法家主张法、术、势,主张加强君主专制、实行法治。本题很简单。第(2)题,第一小问原因,西汉时期儒学经过董仲舒的改造适应了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需要,被确立为正统思想,答题角度可以从董仲舒改造儒学、汉武帝尊儒的措施两大方面进行答题。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答题体现出此点既可以。第(3)题,根据材料三“胡人血统,其先祖或为胡人,或为鲜卑”“从来不是单一的,也不是静止不变的”“也并非拒绝吸收外来因素”,答题可以从文化的多元性、流动性和兼容性的角度进行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