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师的书桌从阅读抵达教学读后感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这个节日的设立目的之一也是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但是作为应当鼓励学生去阅读和写作的语文老师,我自觉很惭愧,因为近年来自己在阅读上花得时间也太少了,正儿八经的写作也不多。我们浅浅的脚印读书会报名参加了宁波图书馆的读书活动,要分享的阅读书籍正是教师的书桌从阅读抵达教学,最近这本书一直放在书桌上,随时翻翻。写这本书的老师是南京师大附中的周春梅老师,是一位一直在一线教学的老师。这本书是她出版的第四本书了,同样身为老师,看到该书的作者介绍时第一个感觉就是“厉害”,转而就有一种对前辈的“佩服”之情。这真的是一位特别爱看书的老师,而且还是一位几十年如
2、一日坚持阅读的老师。身为同行,我深知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要坚持每天阅读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在教师的书桌从阅读抵达教学一书的序言中有吴非老师写的文字,吴老师在序言中提到“收入在本书的是周老师近十年读书笔记的一部分,她的阅读远远不止于此。”能长期坚持,而且还边阅读边思考边写作,这种坚持就更加让人佩服了。阅读是一种学习的方式,不同的阅读方式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影响。从阅读抵达教学,不同于是为教学而去阅读。因为阅读本应该是一种自我启蒙的精神享受,能够辅助教学仅是这一过程中的收获之一,但并非是阅读的目的。在周春梅老师心中,读书是一种兴趣,一种涵养性灵,启迪智慧,升华生命的生活方式。如同与高尚的灵魂悟言
3、一室之内,不知不觉间自己也变得更高尚。这样的阅读,不是为了设计教学环节而搜索资料,只是超越功利的含英咀华。但是在教学时,遇到某一语段或作文题,大脑中瞬间会跳出名著中的镜头或警句,让课堂妙趣横生,灵气十足。这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从中也能给我点启示,虽然书里都是周老师的阅读笔记,但是如果是我在阅读的时候,我也可以这样来写阅读笔记。周老师写的这本读书随笔,她没有仗着自己书读得多,就站在一个高点上像专家学者一样对作品进行评论、阐释或剖析,以显示深刻。她就是边读边写。时有新见,精彩纷呈,却又散见各处;概述情节,品鉴细节,却莫不“理在事中”。周老师阅读的时候,总是有独特的联想,所谓“联想”,就是由此及彼
4、,相互生发、比较、印证。周老师阅读的时候不只是关注作品的主题、风格、技法,更多地是仔细品味认真思考,还能联系当下的生活。例如,阅读红与黑,她关注的不是小说的主题,而是小城的宁静,以及工业发展之后如何最终与美丽的雪山和河谷相统一的问题。她的思考角度都比较特别,因为读得细,她能够透过文字还原或想象作者的创作心境。读得多了,联想地多了,在看到一个话题的时候,很自然地就会想到不同作品中的相关镜头,借助思维和才情,将其巧妙编织,连缀成篇。周老师的阅读大多都是以“我”为主的个性化阅读,她在阅读中更注重人的精神成长,不太愿意挖掘人性中阴暗的一面,不求深刻,始终保持着一个教育者的温情。所以在她心中,在她的笔下,作品中的人物就是在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可以跳出文本,与我们招手。周春梅老师痴迷于阅读和写作,我想用书中的话来解释,就是周老师有着“透明的心灵与会流泪的眼睛”,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声喧扰的街头,看到山里的夏天和初秋。只有这样,才能在题海旋涡中,也让学生看到人性的美好和理想社会应有的模样。看了此书后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也想跳出忙碌的日常,试着布置“自己的书桌”,忙里偷闲地阅读、摘抄、写作,宁静下来,将注意力暂时回归自身,丰富自己的灵魂。当然这本书也可以为学生示范读书方法,比如如何打通电影与名著、阅读与写作的壁垒,如何积累素材,将不同媒介、不同作品中的相关、相似、相反内容建立关联,形成独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