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ppt课件(4)-(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

上传人(卖家):Q123 文档编号:5566816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PPTX 页数:68 大小:7.8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ppt课件(4)-(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ppt课件(4)-(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ppt课件(4)-(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ppt课件(4)-(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ppt课件(4)-(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二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距今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社会形态时期社会特征原始社会约170万年前前2070年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元一体,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奴隶社会夏商西周(前2070前771年)夏(前2070年前1600年)商(前1600前1046年)西周(前1046前771年)夏商周是我国早期国家的代表,政治制度经历了从商代神权统治到西周血缘政治的演变;国家疆域不断扩大、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社会经济不断繁荣转型时期前770前221年春秋时期(前770年前476年)战国时期(前475年前221年)中国进入铁器时代,生产力的发展和列国纷争推动了社会

2、的大变革,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中央集权制度、官僚政治、儒家思想初步形成专题知识概览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东周(前770年前221年)公元前771年,周平王东迁洛春秋 战国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三、社会转型时期(前770年前221年):(东周)春秋战国时期时间轴整理时间轴整理 前前770770年年 前前476476年年 前前475475年年 前前221221年年 春 秋 时 期 战 国 时 期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兼并:战国七雄争霸:春秋五霸因孔子编订的编年体史书因孔子编订的编年体史书春秋而得名春秋而得名因西汉刘向整理校订因西汉刘向整理校订战国策一书而得名战国策一书而得名分裂分裂局部统一局部统

3、一秦:秦:统一统一三、社会转型时期(前770年前221年):(东周)春秋战国时期(一)经济(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1)农业:生产工具:P10土地制度: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建立起来土地制度的演变:土地制度的演变:时期土地制度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夏商周)封建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井田制(国有土地)封建土地所有制,包括三种形式:国家土地所有制地主所(私)有制农民土地所(私)有制地主土地私地主土地私有制:有制:主导,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小农土地私有小农土地私有制:制:广泛而分散地存在

4、国有土地:国有土地:如均田制穿有鼻环的牛尊知识拓展:封建土地所有制1.封建土地私有制建立的原因(1)经济、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2)政治:(3)劳动力:(4)直接原因:2.封建土地私有制建立的过程(1)(2)战国商鞅变法: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发生变化。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各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以鲁国(“初税亩”)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知

5、识拓展:封建土地所有制3.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形式4.特点5.影响(1)国家土地所有制:如均田制(2)地主所(私)有制:主导,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3)农民土地所(私)有制:广泛而分散地存在(1)土地私人所有(2)土地可以买卖或转让(1)积极:维护封建统治的基础(2)消极:易出现土地兼并(20122012广东高考卷广东高考卷1212)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最有利的证据是()A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B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C 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

6、名字有耕、牛二字D 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D真题演练史料对比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之,王同学在研究先秦农业发展时,摘录了下表史料对比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之,王同学在研究先秦农业发展时,摘录了下表材料。比较表格内容,可以得出最合理的推论是材料。比较表格内容,可以得出最合理的推论是 A A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出现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出现 B B广泛使用了铁犁牛耕广泛使用了铁犁牛耕C C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和逐渐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和逐渐确立 D D农民在田间集体耕作农民在田间集体耕作三、社会转型时期(前770年前221年):(东周)

7、春秋战国时期(一)经济(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1)农业:生产工具:P10土地制度:经营方式:由集体耕作向小农经济转变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建立起来 小农经济侧重于生产者的侧重于生产者的经营规模经营规模,以,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产生于产生于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时期(自耕农经济和佃农经济)自耕农经济侧重侧重对生产资料占有形式对生产资料占有形式,农民是小生产者和小私有者,农民是小生产者和小私有者商品经济的对立面,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侧重商品经济的对立面,在原始社会

8、就产生,侧重生产生产者的生产目的,者的生产目的,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采集,狩猎经济等)位的需要(采集,狩猎经济等)自然经济知识拓展:小农经济特点家庭为单位分散性,家庭为单位分散性,男耕女织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并非富足,少有交换)自给自足(并非富足,少有交换),精耕细作精耕细作;封闭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落后性;脆弱性(天灾人祸);(天灾人祸);顽强性顽强性 评价地位:进步性:局限性: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为我

9、国农业的精耕细作作出了重要贡献。农民需要承担沉重的徭役,小农经济十分脆弱。(脆弱性)在后期(明清)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阻碍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2021(2021蚌埠一模蚌埠一模)据记载据记载,周人的婚嫁年龄为周人的婚嫁年龄为“男三十而娶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女二十而嫁嫁”。但至迟在春秋时代。但至迟在春秋时代,周人的晚婚习俗已开始被早婚替代。齐桓公周人的晚婚习俗已开始被早婚替代。齐桓公曾下令曾下令“丈夫二十而室丈夫二十而室,妇人十五而嫁妇人十五而嫁”。一些思想家,如墨子,也竭。一些思想家,如墨子,也竭力主张早婚。这主要是因为力主张早婚。这主要是因为()()A.A.思想解放的推动作用思想解

10、放的推动作用 B.B.礼乐制度遭到破坏礼乐制度遭到破坏 C.C.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 D.D.人地矛盾不断激化人地矛盾不断激化C真题演练真题演练(20152015全国全国卷高考卷高考2424)吕氏春秋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 C导致畜力与

11、铁制农具的使用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解析】战国时期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收益增加,使得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的生产成为可能,从而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A项正确;战国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农业收益的增加无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导致农业收益的增加,故C项错误;国家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与农业收益的增加无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答案】A三、社会转型时期(前770年前221年):(东周)春秋战国时期(一)经济(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唯物史观:

1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1)农业:生产工具:P10土地制度:经营方式:由集体耕作向小农经济转变农业技术: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建立起来精耕细作: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精耕细作: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2021(2021合肥高三调研合肥高三调研)荀子荀子富国篇记载富国篇记载:“:“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人善治之善

13、治之,则亩数盆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一岁而再获之。”氾胜之书倡导氾胜之书倡导“教民粪种教民粪种,负负水浇稼水浇稼”;”;农谚农谚“小籽作物靠精耕小籽作物靠精耕,粗糙悬虚无收成粗糙悬虚无收成”。这些反映了中国。这些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重视古代农业生产重视A.A.精选良种精选良种 B.B.精耕细作精耕细作 C.C.耕织结合耕织结合 D.D.兴修水利兴修水利B真题演练(20132013江苏高考江苏高考11)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01951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 5座大型魏墓,座大型魏墓

14、,1 1号墓出土铁器号墓出土铁器6565件,其中农具占件,其中农具占5858件,包括钁、锄、铲、镰、件,包括钁、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A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真题演练三、社会转型时期(前770年前221年):(东周)春秋战国时期(一)经济(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1)农业:生产

15、工具:P10土地制度:经营方式:由集体耕作向小农经济转变农业技术: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水利:P10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农业进步推动社会分工,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建立起来(2)手工业:P10春秋时期冶铁技术出现,战国时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铁器广泛使用。三、社会转型时期(前770年前221年):(东周)春秋战国时期(一)经济(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1)农业:(2)手工业:P10(3)商业(2021

16、2021全国高一单元测试)全国高一单元测试)战国时,赵国铸造了大量的样式多样的青铜战国时,赵国铸造了大量的样式多样的青铜货币,其中布币是最主要的货币形式;还有为适应与燕齐交界地区的商业货币,其中布币是最主要的货币形式;还有为适应与燕齐交界地区的商业交往而铸的刀币,以及受秦国影响铸造时间较晚的圜钱。这反映了当时赵交往而铸的刀币,以及受秦国影响铸造时间较晚的圜钱。这反映了当时赵国国 A A手工业技术很发达手工业技术很发达 B B具有工商立国思想具有工商立国思想 C C一度取得霸主地位一度取得霸主地位 D D积极开展商贸活动积极开展商贸活动D货币流通广泛,出现多种样式的铜铸币,如布币、刀币、圜千、蚁

17、鼻钱u春秋战国货币多样的原因?国家的分裂,诸侯争霸兼并;区域经济的发展;(20202020全国全国卷高考卷高考2424)图图5 5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A A铸铁技术的进步铸铁技术的进步 B B商品交易的需要商品交易的需要C C审美观念的不同审美观念的不同 D D国家统一的推动国家统一的推动B真题演练三、社会转型时期(前770年前221年):(东周)春秋战国时期(一)经济1经济发展的表现(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1)农业:(2)手工业:P10(3)商业

18、史记史记苏秦列传中,苏秦描绘了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的繁荣录象:苏秦列传中,苏秦描绘了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的繁荣录象:“临淄甚富而实临淄甚富而实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下列现象能发生在战国时期临淄城的下列现象能发生在战国时期临淄城的是是A A形成了地域性商帮形成了地域性商帮 B B在草市购买到了所需物品在草市购买到了所需物品C C出现了富足的巨商出现了富足的巨商 D D临淄城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临淄城打破了时空的限制C货币流通广泛,出现多种样式的铜铸币,如布币、刀币、圜千

19、、蚁鼻钱各地涌现出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工商食官”的格局被打破,不少私营工商业主富比王侯,私商成为商人主体实物借贷普遍,货币借贷出现P11【史料阅读】苏秦描绘了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菑的经济繁荣景象:临菑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临 菑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史记苏秦列传问题问题:在战国诸侯争霸、政局动荡的背景下,为什么以齐国为代表的各国经济却蓬勃发展?:在战国诸侯争霸、政局动荡的背景下,为什么以齐国为代表的各国经济却蓬勃发展?原因:原因:(1 1)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铁

20、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2 2)封建制生产方式的确立,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封建制生产方式的确立,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3 3)诸侯争霸,齐国等诸侯国纷纷变法,富国强兵;诸侯争霸,齐国等诸侯国纷纷变法,富国强兵;(4 4)齐国靠近沿海,地理位置优越。齐国靠近沿海,地理位置优越。三、社会转型时期(前770年前221年):(东周)春秋战国时期(一)经济(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3)商业材料中对农业和商业态度分别是什么?为什么?材料中对农业和商业态度分别是什么?为什么?民之内事,莫苦于农,

21、故轻治不可以使之。奚谓轻治?其农贫而商民之内事,莫苦于农,故轻治不可以使之。奚谓轻治?其农贫而商富富故其食贱者钱重,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故其食贱者钱重,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苟能令商贾、技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巧之人无繁,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故曰:欲农富其国者境内之食必贵,而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故曰:欲农富其国者境内之食必贵,而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重。则民不得无去其商贾、

22、技巧而事地利矣。故民之力尽在于地利矣。则民不得无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矣。故民之力尽在于地利矣。商君书商君书外内外内重视农业提高商业税,抑制商业经济政策:重农抑商知识拓展:重农抑商政策1.含义“重农”:“抑商”:2.原因(1)农业生产(2)工商业自身缺陷:3.目的(1)直接目的:(2)根本目的:重视农业生产,保护小农经济,以确保封建赋税和地租的征收。限制工商业的发展,政府对私人的工商业活动严加控制为百姓提供生活资料,为政府提供赋税;巩固统治的需要工商业不能提供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商人积累大量财富,商人流动性大,危害统治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巩固封建统治。历代

23、重农抑商的表现专卖制度、不断征税、歧视、限制商人、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压制民营(抑商)历代重农抑商的表现专卖制度、不断征税、歧视、限制商人、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压制民营(抑商)知识拓展:重农抑商政策4.发展历程(1)提出:(2)西汉时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倡。(汉武帝时期)“山海,天地之藏也,皆宜属少府。浮食奇民,欲擅管山海之货,以致富羡,役利细民。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刑具)大左趾,没入其器物。史记平准书货币官铸、盐铁专卖(3)明清时期:固守“重农抑商”政策汉武帝:抑制富商大贾太祖谕户部臣曰:“减省徭役,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自然家给人足,积蓄富盛。”明太祖宝训理财凡士工商贾,

24、皆赖食于农。市肆中多一工作之人,则田亩中少一耕稼之人。清实录(雍正)知识拓展:重农抑商政策5.评价(1)积极:封建社会前期(经济)促进农业的发展,有利于保障人民的生活,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政治)有利于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2)消极:封建社会后期(明清)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明清封建统治,但不利于工商业发展阻碍商品经济和资义萌芽的发展,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抑制社会经济活力,中国在近代大大落后于西方 春秋时期,齐国管仲认为,春秋时期,齐国管仲认为,“五谷粟米,民之司命也五谷粟米,民之司命也”“”“务本饬(致力)末务本饬(致力)末则富则富”,同时实行,同时实行“相地而衰征相地而衰征”,按土地分等

25、征税,禁止贵族掠夺私产。,按土地分等征税,禁止贵族掠夺私产。实行盐铁专卖,铸造货币,调剂物价。据此推知,当时()实行盐铁专卖,铸造货币,调剂物价。据此推知,当时()A A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 B B农商并重思想出现农商并重思想出现C C币制混乱导致物价上涨币制混乱导致物价上涨 D D商品经济成为主流商品经济成为主流(20182018江苏高考江苏高考11)被孟子称为被孟子称为“贱丈夫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以左右望”,获取利,获取利

26、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这一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这一变化反映了变化反映了()A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 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C 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 D 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解析】抑商不是灭商,材料中“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如果是重税也属于抑商政策,中国古代政府有时放松但没有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提及民间商人经商的合法法,与商业市镇崛起无关,故B项错误;秦汉至隋唐,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

27、,材料中“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不等于不再监管,故C项错误;向政府纳过税表明合法化,与材料中“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相符,故D项正确。【答案】D三、社会转型时期(前770年前221年):(东周)春秋战国时期(一)经济1经济发展的表现(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1)农业:(2)手工业:P10(3)商业(4)交通:逐渐形成以各国都城为中心的向外辐射交通网路,都城所在地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周郑交恶。祝聃

28、射王中肩,王亦能军。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周郑交质1 1、周王室衰微,天下共主地位丧失、周王室衰微,天下共主地位丧失(二)政治变动西周中期,周夷王下堂接见诸侯,西周中期,周夷王下堂接见诸侯,被视作周天子失礼之始;东周早被视作周天子失礼之始;东周早期,周桓王在征讨郑庄公的战事期,周桓王在征讨郑庄公的战事中被郑军射伤肩膀,史称中被郑军射伤肩膀,史称“夷王夷王足下堂,桓王箭上肩足下堂,桓王箭上肩”(二)政治变动2 2、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分封宗法瓦解,礼崩乐坏、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分封宗法瓦解,礼崩乐坏春秋五霸(先后)战国七雄(并列)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真题演练(20202020全国全国卷高考卷高考2424)据

29、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这表明当时周朝A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 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分封制度受到挑战D D【解析】分封制下诸侯的爵位是周天子授予的,材料“乃自立,为(楚)武王”,楚国国君自立为王的做法破坏分封制,分封制度

30、受到挑战,故选D项;材料楚国国君自立为王的做法属于个别现象,不能推断出礼乐制度不复存在,排除A项;材料周天子和楚国国君的王位仍然是世袭的,排除B项;材料楚国国君与周天子没有宗法血缘关系,也无法推断是“开始”,排除C项。史料一晋国在称霸过程中,不仅灭掉了周围三十余国,兼并了部分戎狄部落,晋国在称霸过程中,不仅灭掉了周围三十余国,兼并了部分戎狄部落,还向东夺取了卫、郑、鲁等国的部分土地还向东夺取了卫、郑、鲁等国的部分土地 摘编自张纪仲山西历史政区地理史料二戎狄多居山间,车战难以施展,步兵作战灵活敏捷,故戎狄擅长于步戎狄多居山间,车战难以施展,步兵作战灵活敏捷,故戎狄擅长于步战。晋国吸取戎狄军事文化

31、优势,逐步变车战为步战战。晋国吸取戎狄军事文化优势,逐步变车战为步战 。摘编自李元庆三晋古文化源流(1)(1)根据史料一、二,分析春秋时期争霸战争的影响。根据史料一、二,分析春秋时期争霸战争的影响。(2)(2)根据两则史料,归纳春秋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根据两则史料,归纳春秋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1)诸侯争霸,大国兼并小国,实现局部统一;各民族互相学习、交流,有利于民族交融。(2)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了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华夏认同华夏认同三、社会转型时期(前770年前221年):(东周)春秋战国时期(二)政治:3、变法运动(1)背景:P11经济:政治:军事:兼并战争不断军事:兼并战争不断铁农具和牛

32、耕的出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不断建立。周天子地位下降,分封制崩溃,新兴地主阶级崛起要求改革要求改革。(2)目的:P11 富国强兵(3)结果:P11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思想:“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法家法家学说顺应时代要求,学说顺应时代要求,成为改革变法的思想武器;成为改革变法的思想武器;私学私学兴起兴起 民族融合民族融合商鞅自卫国入秦,宣讲法家理论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励军商鞅自卫国入秦,宣讲法家理论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励军功等发展战略,被秦孝公任命为左庶长,进行变法。商鞅被秦孝公功等发展战略,被秦孝公任命为左庶长,进行变法。商鞅被秦孝公重用的关键在于重用的关键在

33、于()A A秦孝公下决心要变法图强秦孝公下决心要变法图强 B B当时群雄并起争霸战争不断当时群雄并起争霸战争不断C C变法主张迎合了现实需要变法主张迎合了现实需要 D D奴隶主贵族势力已普遍衰落奴隶主贵族势力已普遍衰落C三、社会转型时期(前770年前221年):(东周)春秋战国时期(4)代表变法:商鞅变法时间:内容:P11开始于公元前356年西周财富生产与社会结构示意图西周财富生产与社会结构示意图 商鞅变法的内容商鞅变法的内容 制度创新制度创新经济经济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小农经济小农经济土地私有土地私有政治政治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官僚政治官僚政

34、治中央集权中央集权社会社会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什伍连坐户籍管理户籍管理增加赋税增加赋税地位/特点P11:措施全面、措施彻底、持续时间长、推行力度大、成效明显:意义P11:(二)政治:3、变法运动商鞅变法商鞅变法 (4 4)历史意义)历史意义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汉书食货志 商君治秦期年之后兵革大强,诸侯畏惧。战国策顺应历史潮流,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p11)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体制开始产生(二)政治变革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对社会转型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对社会转型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35、A A“燔诗书而明法令燔诗书而明法令”B B“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C C“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D D“为田开阡陌封疆为田开阡陌封疆”D核心概念突破核心概念突破二、二、改革改革/变法变法1.1.原因:政治:社会矛盾尖锐原因:政治:社会矛盾尖锐/阶级矛盾尖锐阶级矛盾尖锐/内忧外患内忧外患/战争频繁,战争频繁,社会动荡社会动荡 经济:国库空虚经济:国库空虚/财政危机财政危机/#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力的提高 思想:受思想:受 思想的影响思想的影响 个人个人:的人格、的人格、努力努力/统治者支持统治者支持 事物本身:旧制度不适

36、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事物本身:旧制度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2.2.影响:政治: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统治影响:政治: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统治 经济:促进经济:促进 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思想:促进思想:促进 思想的传播思想的传播 对后世:为后世对后世:为后世 提供借鉴提供借鉴 对世界:为世界其他国家对世界:为世界其他国家 提供中国方案提供中国方案 消极: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消极:未能从根本上改变 /容易导致容易导致 核心概念突破核心概念突破二、二、改革改革/变法变法3.3.改革成功或失败改革成功或失败原因:原因:(1)(1)看是否适合当时看是否适合

37、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历史发展的潮流。(2)(2)看当时看当时力量对比力量对比: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3)(3)看改革的看改革的措施是否行之有措施是否行之有效。效。(4)(4)看看改革者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5)(5)看看内外环境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4.4.评价改革的原则评价改革的原则 要基于特定的历史条件;要基于特定的历史条件;是否符合是否符合生产力或实践的标准;生产力或实践的标准;是否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三、社会转型

38、时期(前770年前221年):(东周)春秋战国时期(二)政治4.选官制度:(选必1第5课)(1)背景:(2)标准:(3)结果:举荐与军功爵制(荐举功劳制)尚贤思想兴起,各国争霸图强。才能或军功,鼓励荐举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20182018北京高考北京高考1212)“王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以力假仁者霸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他的观点()A A与甲骨文与甲骨文“王王”字

39、的本义一致字的本义一致 B B是是“无为而治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的理论依据C 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 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真题演练三、社会转型时期(前770年前221年):(东周)春秋战国时期(二)政治6.户籍制度:战国时期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始于战国时期。公元前375年,秦献公“为户籍相伍”,即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思考:对比春秋与战国形势图,发生了哪些变化?(三)民族 变化变化:(:(1 1)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诸侯国竞争更趋激烈,形成区域强国;(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诸侯国竞争更趋激烈,形成区域强国;(2

40、 2)战)战国时期修建了长城;(国时期修建了长城;(3 3)靠近中原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消失了;)靠近中原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消失了;变化原因:王室衰微,分封制下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四夷势力进一步向中变化原因:王室衰微,分封制下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四夷势力进一步向中原发展。原发展。趋势:趋势:由分裂走向统一;分封制进一步瓦解;匈奴成为北方边境主要威胁;华夏认同观念增强,华夏族分布更为广泛。齐桓公齐桓公宋襄公宋襄公晋文公晋文公秦穆公秦穆公楚庄王楚庄王吴越争霸吴越争霸认可礼乐秩序认可礼乐秩序尊奉周王为中原之主,抵御北方游牧民尊奉周王为中原之主,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以及南方楚蛮的大举入侵。后来成

41、为族以及南方楚蛮的大举入侵。后来成为面对外族入侵时,结成面对外族入侵时,结成民族统一战线民族统一战线“尊王尊王”,即尊崇周王的权力,维护周,即尊崇周王的权力,维护周王朝的宗法制度王朝的宗法制度“攘夷攘夷”,即对戎狄对中原诸侯的侵扰,即对戎狄对中原诸侯的侵扰进行抵御进行抵御同源共祖观念 春秋初期(楚武王)“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史记楚世家 春秋晚期(楚灵王)“昔我先王熊绎,与吕级、王孙牟、樊父、禽父,并事康王,四国皆有分,我独无有。”左传昭公十二年注:吕级(齐国)、王孙牟(卫国)、變父(晋国)、禽父(鲁国)4 4、民族交融与华夏认同、民族交

42、融与华夏认同一、政治变动考点三考点三 华夏认同观点的形成发展华夏认同:华夏认同:“华夏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春秋:春秋:“尊王攘夷尊王攘夷”战国:追求统一战国:追求统一 中原 华夏认同北狄西戎东夷南蛮华夏认同民族融合从攘夷到融夷华夏认同从中原向四周扩散华夏认同的影响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的形成 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政治格

43、局奠定了基 础。有利于形成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感知识拓展:民族交融的方式主要有两种:经济文化交流和战争 春秋时代,华夏诸大国在“尊王攘夷”的旗帜下与四夷斗争,护卫和扩大了华夏文明,属于“四夷”的秦、楚等国则开拓国土,力图争霸中原,但还是被中原各诸侯国视为夷狄。而在战国时期,秦、楚认同于华夏,中原诸国也承认了秦、楚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与齐、燕、赵、魏、韩并称七雄,形成七个地区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这个基础上在这个基础上,“大一统”理论指导下的七国争雄以秦统一中国告终,中国形成为全国性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先秦卷 民族交融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4 4、民族交融与华夏认同

44、、民族交融与华夏认同一、政治变动思考: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交融有何历史意义?春秋初期,秦、楚、燕、吴、越等国被视为夷狄。后来这些国家不春秋初期,秦、楚、燕、吴、越等国被视为夷狄。后来这些国家不仅参加晋国主持的会盟,楚、吴、越还以自身实力主持中原会盟。仅参加晋国主持的会盟,楚、吴、越还以自身实力主持中原会盟。该变化表明该变化表明()A A诸侯国间的诸侯国间的“夷夏之防夷夏之防”逐渐淡化逐渐淡化 B B南部各国经济实力迅速提升南部各国经济实力迅速提升C C民族交融推动了国家走向统一民族交融推动了国家走向统一 D D各诸侯国实力逐渐趋向均衡各诸侯国实力逐渐趋向均衡A A战国以前的文献中,战国以前的文献

45、中,“华华”与与“夏夏”初以单字出现,皆指中原人,初以单字出现,皆指中原人,与周边蛮夷戎狄相对应而称。战国以与周边蛮夷戎狄相对应而称。战国以后后,“华夏华夏”渐为通用词,渐为通用词,“华夏华夏”已经是一个包容很广的民族概念,既有原来的华夏人,又已经是一个包容很广的民族概念,既有原来的华夏人,又有华夏化的戎人、狄人、夷人。这反映出有华夏化的戎人、狄人、夷人。这反映出()A A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形成 B B传统华夷观念被突破传统华夷观念被突破C C对华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对华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 D D战争推动了民族交融战争推动了民族交融C三、社会转型时期(前770年前221年)

46、:(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四)思想文化1.思想先声:春秋晚期的孔子和老子(1)孔子:P11-12地位政治主张伦理和政治重建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套理论。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主张统治者“”,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主张恢复 ,但也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教育主张以“”的思想办学,打破了 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儒学贡献晚年对 等文献进行整理,成为儒家的经典。他的主要思想和言论记载在 当中。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后期鲁国人仁为政以德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有教无类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乐经春秋论语桓公打着桓公打

47、着“尊王攘夷尊王攘夷”的旗号称霸,而晋文公在践土之盟时要周襄王承认自己的霸业,孔的旗号称霸,而晋文公在践土之盟时要周襄王承认自己的霸业,孔子因此认为子因此认为“晋文公谲(欺诈、玩弄手段)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晋文公谲(欺诈、玩弄手段)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这反映了孔子(。这反映了孔子(A A维护西周礼制秩序维护西周礼制秩序 B B反对诸侯争霸战争反对诸侯争霸战争 C C宣扬三纲五常伦理宣扬三纲五常伦理 D D推崇齐桓公式霸业推崇齐桓公式霸业孔子的“克己复礼”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突破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突破了西周“以天为宗以天为宗”的观念,无论是孔子的的观念,无论是孔子的“复礼复礼

48、”还是还是韩非子的韩非子的“法治法治”,都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这反映出,当时,都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这反映出,当时 ()A A政治构想都具有创新性质政治构想都具有创新性质 B B政治意识由重天命转向重人事政治意识由重天命转向重人事 C C完成了社会秩序的新建构完成了社会秩序的新建构 D D神学迷信观念已经基本被扫除神学迷信观念已经基本被扫除孔子的哲学思想尚书等文献中谈天时几乎总是与王朝的兴衰联系在一起,而孔子谈天时几乎总是与尚书等文献中谈天时几乎总是与王朝的兴衰联系在一起,而孔子谈天时几乎总是与个人命运联系在一起,孔子给天命赋予的主要是个人命运联系在一起,孔子给天命赋予的主要是 人命运

49、的含义。人命运的含义。这说明孔子思想这说明孔子思想 A.A.蕴含人文主义精神蕴含人文主义精神 B.B.强调以民为本强调以民为本 C.C.否定了天子的权威否定了天子的权威 D D 主张克己复礼主张克己复礼孔子的人文主义思想2 2、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春秋时期的思想家老子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朴素的唯物史观朴素的辩证法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小国寡民四、思想解放哲学政治思

50、考:两位思想家的主张反映了怎样的社会背景?考点五考点五 百家争鸣百家争鸣1.1.含义:含义:百家:百家:泛指,意为数量多。泛指,意为数量多。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墨、法等思想流派。争鸣:争鸣:针对当时社会上和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纷纷学术上的各种问题,纷纷著书立说,阐发自己的观著书立说,阐发自己的观点,互相诘难、批驳,其点,互相诘难、批驳,其目的都是目的都是寻求治国平天下寻求治国平天下之道之道。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指春秋战国时期不同思想学派的涌现及各学派之间争鸣指春秋战国时期不同思想学派的涌现及各学派之间争鸣的局面。的局面。春秋战国时期,孔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ppt课件(4)-(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为本站会员(Q123)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