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三阅卷报告高三阅卷报告 【原题回放】【原题回放】 4.根据材料一中受访者的回答,推断采访者提出的问题,填在相应横线处。(4 分)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应该如何界定语言景观这一概念?(1 分)语言景观研究的价值和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1 分) 如何评价近年来的语言景观研究?(或“请谈谈语言景观研究的成绩和不足。 ” ) (1 分) 未来如何推进语言景观研究?(1 分) 【评分细则】【评分细则】 第一个要点应包含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只要指向语言景观的定义即可得 1 分, 第二问除了可以问 “语 言景观研究的价值和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 ,如果问“语言景观的作用是什么”也可得 1 分。 第二
2、个要点问题中一个关键词应是“语言景观研究” ,另一个关键词是“评价”或者“成绩和不足” , 如果是“现状”也可得分。 第三个要点问题中应该有“未来”和“推进语言景观研究”的相关表述。 【问题分析】【问题分析】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材料,把握文章大意,在此 基础上回归文章,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结合情景问答的形式要求,分条作答。 本题设置相当精妙,在考查学生对内容的概括归纳能力的同时,又进行情景化设置,这就要求学生形 成答案时,不仅要概括全面,表述准确,还要兼顾到情景设置的潜在要求。很多学生在以上方面因没能做 到精准审题,全面兼顾,造
3、成或多或少的失分。具体情况如下: 1.内容概括不全面。本题虽然是三个空,但是却有四个要点,特别是第一个横线处,此处对应的是后 面祝教授回答的两个段落的内容:语言景观的含义研究语言景观的价值和意义,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是 概括整合出了第一个问题。 2.答案表述不精准。比较明显的一个表述错误是:偷换概念把“语言景观研究”表述成“语言景 观” 。以第一个空为例:答案应为:应该如何界定语言景观这一概念?语言景观研究的价值和意义表现在 哪些方面?有些学生则表述为:应该如何界定语言景观这一概念?它有什么作用?这样第二问就表述成了 “语言景观”的作用了。第二处、第三处也存在这个问题。 3.不能兼顾情景要求。 本
4、题的精妙之处就在于融概括归纳与情景设置于一体, 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 不能照顾到情景设置的潜在要求,例如,答案不符合以采访者的身份进行提问的形式,只是对下文内容的 概括。 【教学建议】【教学建议】 在后阶段备考中,建议对信息性阅读题多做针对性训练,以提升学生的精准审题、全面概括、规范表 达的能力。 【原题回放】【原题回放】 5.5.如果学校组织一场“家乡语言景观研究活动” ,请依如果学校组织一场“家乡语言景观研究活动” ,请依据材料简要分析开展这一活动需要注意哪些问据材料简要分析开展这一活动需要注意哪些问 题。 (题。 (6 6 分)分)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地点。
5、广泛搜集资料,针对不同类别做好信息标注。拓宽研究视角,挖 掘象征意义,不能仅局限在语言使用规范等方面。 (6 分。每点 2 分) 【评分细则】【评分细则】 第五题的答题要点主要来自于材料三,但也要照顾材料一、材料二。如果学生依据材料三给出的三个 角度,再结合自己对文本内容的具体分析,言之成理也可。此题最好明确注意的问题,并给出科学合理的 做法。 例如:研究对象选择应既广泛又有针对性,尽可能选择广告牌、路牌较多的地点。研究方法应采 取易保留的信息采集手段,如拍照,并对资料分类研究。研究结论应选择多角度归纳,并从正反两方面 归纳,有批判性。 【问题分析】【问题分析】 本题评阅严格依照“评分细则”
6、。第一个要点突出关键信息“代表性” “广泛性” “针对性”等,意思 对即可得 2 分。第二个要点突出关键信息“信息采集手段” “拍照”和“分类研究”两层意思,各占 1 分。 第三个要点突出关键信息“正反两方面归纳” ,各占 1 分。 学生总体情况不太理想,表现在: 1.要点不全。尤其是“分类研究”和“反面归纳“两个要点,大多数学生没有涉及。 2.缺乏概括意识。多数考生仅仅罗列一些现象,缺少对信息的准确提炼,更缺少关键信息的准确表述, 如“代表性” “广泛性” 。 【原题回放】【原题回放】 8 8. .在小说中,士兵这一人物身上体现出深刻的矛盾,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在小说中,士兵这一人物身上体
7、现出深刻的矛盾,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4 4 分)分)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一方面,士兵身上有着一般的人性,他爱自己的孩子和兄弟,渴望战争结束,回到家乡。另一方面, 他深受法西斯思想毒害,认为杀人是结束战争的正确方式,以致冷酷残暴,泯灭了人性和良知。 (4 分,每 点 2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评分细则】【评分细则】 题干中第一个关键词是“士兵”,所以必须聚焦于士兵这一人物行为上、思想上的矛盾。第二个关键 词是“深刻的矛盾”,因为“矛盾”前有“深刻”,所以作答时不能只明确矛盾的具体内容,还要挖掘人 物行为和思想背后的人性。这道题的每个答题要点可以先
8、答士兵行为上、思想上的具体矛盾,然后再分析 矛盾背后的人性,具体矛盾 1 分,人性 1 分,答出 2 点即可得 4 分。 比如士兵看着婴儿死去,作为罪魁祸首却“流下了一滴眼泪”。表现士兵利用婴儿为兄弟复仇之心 和未泯的良心之间的矛盾。 士兵渴望战争结束, 却进行着杀戮。 表现他厌恶战争却又不得不战斗的矛盾。 【阅卷分析】【阅卷分析】 本题考查综合,既有对人物性格的考查,又含有对文本内容“深刻的矛盾”上的挖掘,考查对文 本和人物的综合理解能力。因此本题不同于一般人物形象或性格特征的概括,要结合“深刻的矛盾”来解 析人物性格;又不同于戏剧中矛盾冲突的概括,要结合“士兵这一人物”来分析,矛盾不是双方
9、的对立, 而是集中在一个人身上的。 从学生回答情况来看,一般的得分是 2-3 分,占 90%左右;满分 4 分的约占 5-6%,0-1 分的占 4-5%。 学生对矛盾的焦点认识不清,对人物性格理解不到位,对问题的理解不是很充分是造成失分的关键。 一、优秀试卷(4 分)集中分析“士兵这一人物”,既有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又有对人物性格“深 刻的矛盾”的概括;书写认真;条理清晰。 二、二类试卷(2-3 分)集中分析“士兵这一人物”,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对人物性格矛盾的 概括有欠缺;书写还认真;条理清晰。有分析,但对“深刻的矛盾”理解不准确,只是罗列矛盾现象。 三、三类试卷(1 分)对“深刻的矛盾”理解不
10、准确,只是罗列矛盾现象;答非所问,答成 作用题;书写潦草。 四、0 分试卷答题素质差,答非所问,书写潦草。 【教学建议】【教学建议】 无论做小说题还是做其他文学类文本阅读题: 1.从教师的角度来讲继续强调审题意识,要求学生一定要吃透文本,明确答题的的方向和范围。 2.从学生的角度来讲继续强化审题意识,一定要吃透文本,明确答题的的角度和范围。不要用老思维 来做新题型,要思考新题型是如何和老题型相融合的;新题型变化在哪里,不变在哪里,要做到心中有数。 3.答题不要超出划定的边界。 4.继续加强书写训练,书面表达始终不可忽视。 【原题回放】【原题回放】 9.9.贯穿始终、无语言、不谙人事的“婴儿”在
11、小说中有哪些作用?(贯穿始终、无语言、不谙人事的“婴儿”在小说中有哪些作用?(6 6 分)分)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婴儿是小说的中心故事展开的关键,推动着情节的发展。地下室内外两条线索,都是围绕婴儿的命 运变化逐步展开并推进的。婴儿是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凭借。女人伟大的母爱以及她的痛苦、挣扎和死 亡,士兵的残暴冷酷和人性上的矛盾,都是通过他们对待婴儿的态度来体现的。婴儿是小说主旨的集中 体现。小说揭露战争、反省人性的主旨,主要是通过婴儿的悲惨命运具体形象地揭示出来的。 (6 分,每点 2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评分细则】【评分细则】 本题考查的是分析
12、小说中人物形象的作用。第一个要点是对情节设置的作用,第二个要点是对刻画其 他人物形象的作用,第三个要点对揭示主旨的作用。每个要点 2 分。 【问题分析】【问题分析】 题目问的是“婴儿”在小说中的哪些作用,应该说该题并不算难,比较常规,答案设置也符合一贯的 小说阅读重点,套路性较为明显。作为小说中次要人物在文中的作用,需要考生围绕情节、形象、主旨等 方面作答。 从改卷得分方面来说,平均分为 3.68,其中 0 分占比 4.49%,1 分占比 1.36%,2 分占比 6.79%,3 分 占比 19.82%,4 分占比 40.37%,5 分占比 20.21%,6 分占比 1.95%,6 分得分率偏低
13、,总得分率也偏低一 些。 很多同学作答非常好,无论是对文本的理解,还是答题角度、答题术语、书写等,显示了高超的做题 能力,也反映出老师们在指导学生备考上全面细致,有针对性,下了一番苦功。 首先还是书写,很大一部分考生卷面潦草,书写不规范、不整齐,不能合理分配使用答题区域。 其次,不能分点作答,有不少考生不分点,思路显得较为混乱。 第三,不会结合文本分析,很多考试能答出情节、形象、主旨等,但只是简单一提,很明显还是遵循 套路答题,而不能结合文本,如提到形象,却分析不出来“婴儿”是怎样反应人物形象的。 第四,答题术语积累不够或者使用不规范,如“推动情节发展” , “是表现人物的凭借” , “集中反
14、应了 小说主旨” 、 “揭示了”等等。 以上问题提醒我们要强调文体意识,小说是通过情节在特定环境表现人物反应显现实生活,答题上特 别要重视情节、环境、人物、主旨等方面。对文本要有较为深刻的理解,不能仅仅答出套路性语言,更要 结合文本分析。 【教学建议】【教学建议】 要加强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 日常练习注意积累常见、常用的答题术语,在答题时能熟练灵活运用,还要多做练习,加强答题规范 化的训练。 【原题回放】【原题回放】 13.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 8 分)分) (1 1)希宪穷治其事,以状闻,杖阿合马,罢所领归
15、有司。 ()希宪穷治其事,以状闻,杖阿合马,罢所领归有司。 (4 4 分)分) (2 2)臣病虽)臣病虽剧,委之于天。所甚忧者,大奸专政,群小阿附,误国害民,病之大者。 (剧,委之于天。所甚忧者,大奸专政,群小阿附,误国害民,病之大者。 (4 4 分。 “委” “专分。 “委” “专 政” “病之大者”各政” “病之大者”各 1 1 分,句意分,句意 1 1 分)分)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1)廉希宪彻底查办阿合马的事情,把他的情况上报,杖责阿合马,革去了他所统领的职权,并归 属主管该事务的官员。 (2)臣(翻译成“我”更好)的病虽然严重,但是我把命交给了上天。我最担心的是大奸之人独揽
16、政事,众多小人阿谀归附,耽误国家,危害百姓,这是最大的病啊。 【评分细则】【评分细则】 1.1.第题评分细则第题评分细则 “穷治”1 分, “穷”为“彻底” “极力” , “穷治”译为“彻底查办” 。 “以状闻”1 分,答案译为“把他的情况上报” ,该句中“以”译为“把” , “闻”在该句中为使动用 法“使听到” ,考虑到句意通顺,意译为“上报” 。 “所领”1 分,所字结构,译为“所统领的(职权) ” 。 “有司” ,译为“主管该事务的官员” ,学生答“有关官吏”也算对。 2.2.第题评分细则第题评分细则 “剧”1 分,译为“严重” ,若答“厉害”也得分。 “委”1 分,译为“交给” ,学生
17、答“托付” “交付”也得分。 “专政”1 分, “专”是“独占” ” “专擅”的意思, “专政”译为“独揽政事” 。 “病之大者”1 分,定语后置,译为“这是最大的病” 。 3.两点说明 采点赋分,得分点翻译对即可得分。 对得分点的翻译中出现错别字则该得分点不得分。 【问题分析】【问题分析】 学生得分学生得分:平均分为 4.45。 学生做题存在的情况学生做题存在的情况:得分率普遍较低。 存在的原因存在的原因:一是学生积累的文言知识不足,有些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翻译不到位,导致失分; 二是学生缺乏语境意识,只盯着要翻译的句子看,从而忽视了上下文,无形当中给自己增加了难度,甚至 有的学生竟然连
18、传主的名字也翻译了;三是学生缺乏采点意识,学生在翻译时眉毛胡子一把抓,不能突出 重点,即使有的学生想要采点,但采不准点。 【教学建议】【教学建议】 一是要引领学生一如既往的做好文言知识的积累和梳理工作,点滴知识的积累天天做,反复抓,识记 和练习相结合;二是增强学生的整体阅读意识,尤其是根据上下文语境理解、分析的意识,文言文如此, 现代文也是如此;三是给学生讲清采点的具体“点” (句子中的关键词关键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 偏义复词、其他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 语后置句和主谓倒装句) ) ,并在课堂上讲解、展示思维过程。
19、【原题回放】【原题回放】 14.廉希宪不仅尊崇儒学,多有政绩,而且在品德修养上也堪称封建时代士大夫的典范。请简要概括他品 格方面的特点。(3 分)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忠诚为国,善理政事,能够直言进谏; 富有孝心,为父母丁忧,极尽孝道; 刚直不阿,秉公执法,敢于严惩不法权贵。 (3 分。每点 1 分,意思对即可) 【评分细则】【评分细则】 1.第一条“忠诚为国,善理政事,能够直言进谏” , “忠诚” “直言进谏”两点只要答出一点即可得 1 分; 2.第二三条只要分别围绕“孝” “刚正不阿”两方面来答即可得分。 3.两点说明: (1)摘录原文不用自己的话作答不得分。 (2)不分点不概括作答
20、,只是翻译文段,不得 分。 【问题分析】【问题分析】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把握人物形象特点, 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结合题意要求,分条作答。 四、四、存在问题存在问题 本题设置相当精妙,主要考查学生对内容的概括归纳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形成答案时,不仅要概括准 确,表述准确,还要兼顾到品格特点的要求。很多学生在以上方面因没能做到精准审题,准确概括,造成 或多或少的失分。具体情况如下: 1、语言空洞简单,要点杂糅不清,如“忠孝两全” , “尽忠尽孝” ; 2、审题不准,答非所问,未扣准“品格特点” ; 3、照抄原
21、文,缺少概括; 4、空白题较多,有 5%的学生未答此题; 5、未分条作答,要点不清晰。 【教学建议】【教学建议】 在后阶段备考中,建议对信息性阅读题多做针对性训练,以提升学生的精准审题、全面概括、规范表 达的能力。 【原题回放】【原题回放】 1616诗的颈联有什么含意?在结构上有着怎样的作用?(诗的颈联有什么含意?在结构上有着怎样的作用?(6 6 分)分) 解析:此联含意的必须放在整首诗中才可以理解。题目有“禅居”则这首诗必然有禅意,所谓禅意, 一定会是对宇宙万物参悟,对人世人生的超脱。劲联正是此意。“驱驰”,即奔波老苦状,上句含意即为, 在方丈之内悟透人世纷扰不过是劳苦奔波。 下句显然不能仅
22、从字面意思理解为写景,必定也是禅意。非实景则必有喻义,顺承前句则可得出,人 世的劳苦奔波不过像是海波摇动在一杯中而已,是虚诞无义的。整联两句相联,则表现了诗人超脱达观的 禅意境界。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含意:居于斗室之中想起人世间的奔波辛劳,就像看一杯水中起伏的波澜,看上去轰轰烈烈,其实微 不足道,表现出一种超然达观的心态。 作用:承上启下,由前面的写景转入后面的议论抒情,禅居赏景后,心有所悟,油然生情;为尾联的 抒发胸臆作铺垫,正因有了参悟,才会怀有“长住”的愿望和“入俗笼”的无奈。 (6 分。含意和作用各 3 分) 【评分细则评分细则】 含意答出“人世奔波”类似意的 1 分, 答出“像海
23、水摇动在一杯中”类似意的 1 分, 综述得出“超脱, 超然,达观”类似意的 1 分。 结构中的作用答出“承上启下”的 1 分,答出承上写景内容的 1 分,答出启下有伴师参禅的期望却难 以尽脱人世羁绊的无奈的 1 分。 【问题分析】【问题分析】 为更好地传承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古代诗歌鉴赏成为语文高考必考题型,而古代诗歌蕴含丰富的情 感和哲理,能力层级要求较高,学生往往望而生畏。 读懂诗歌是前提,诗歌内容都看不懂,却谈鉴赏和解题,那是自欺欺人,本首诗歌学生对含意的理解 偏差太大。 1.概念不清,分析的颔联 2.答题不规范。此题共两问,可以分成两大点,分别标上“含意”和“作用” 。很多学生不分点,
24、造成 得分点不清晰。 3.含意不能放到整首诗中理解,不能解释出比喻义,只看出了写景。 “超脱达观”的心态写出的不多, 很多写凄凉孤独伤感等情绪。 4.结构的得分相对高一些,答出来承上启下, (承字写成错别字) ,但“承上”的内容没具体写出, “启 下”的内容写得不够准确。 5.把握情感不准确,代入感不强,认为作者想身居方丈之室,出家为僧,不染红尘。 6.海波摇动一杯中,比喻义没有感悟到,承接上句,认为天地之小,静观海波摇动,或者人生驱驰, 如海波摇动,或者在方丈室内手捧清茶,探讨人生或身居方丈,人生也要波涛汹涌。 7.做题不规范,层次不清,思维混乱 【教学建议】【教学建议】 1.加强标题意识。
25、诗歌标题中往往包含有明示信息或暗示信息,在帮助我们读懂诗歌方面能起很大作 用,就本题来说, “禅居”很关键,中国的儒释道思想应让学生多一些了解 ,才能拈花微笑。 2.禅意的诗句很多是比喻义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3. 规范答题,有情景意识。 【原题回放】【原题回放】 1616诗的颈联有什么含意?在结构上有着怎样的作用?(诗的颈联有什么含意?在结构上有着怎样的作用?(6 6 分)分)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含意:居于斗室之中想起人世间的奔波辛劳,就像看一杯水中起伏的波澜,看上去轰轰烈烈,其实微 不足道,表现出一种超然达观的心态。 作用:承上启下,由前面的写景转入后面的
26、议论抒情,禅居赏景后,心有所悟,油然生情;为尾联的 抒发胸臆作铺垫,正因有了参悟,才会怀有“长住”的愿望和“入俗笼”的无奈。 (6 分。含意和作用各 3 分) 【评分细则评分细则】 含意答出“人世奔波”类似意的 1 分, 答出“像海水摇动在一杯中”类似意的 1 分, 综述得出“超脱, 超然,达观”类似意的 1 分。 结构中的作用答出“承上启下”的 1 分,答出承上写景内容的 1 分,答出启下有伴师参禅的期望却难 以尽脱人世羁绊的无奈的 1 分。 三【评分细则】 含意答出“人世奔波”类似意的 1 分, 答出“像海水摇动在一杯中”类似意的 1 分, 综述得出“超脱,超然,达观”类似意的 1 分。
27、结构中的作用答出“承上启下”的 1 分, 答出承上写景内容的 1 分, 答出启下有伴师参禅的期望却难以尽脱人世羁绊的无奈的 1 分。 【问题分析】【问题分析】 此联含意的必须放在整首诗中才可以理解。题目有“禅居”则这首诗必然有禅意,所谓禅意,一定会 是对宇宙万物参悟,对人世人生的超脱。劲联正是此意。“驱驰”,即奔波老苦状,上句含意即为,在方 丈之内悟透人世纷扰不过是劳苦奔波。 下句显然不能仅从字面意思理解为写景,必定也是禅意。非实景则必有喻义,顺承前句则可得出,人 世的劳苦奔波不过像是海波摇动在一杯中而已,是虚诞无义的。整联两句相联,则表现了诗人超脱达观的 禅意境界。 存在问题: 为更好地传承
28、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古代诗歌鉴赏成为语文高考必考题型,而古代诗歌蕴含丰富的情 感和哲理,能力层级要求较高,学生往往望而生畏。 读懂诗歌是前提,诗歌内容都看不懂,却谈鉴赏和解题,那是自欺欺人,本首诗歌学生对含意的理解 偏差太大。 1 概念不清,分析的颔联 2、答题不规范。此题共两问,可以分成两大点,分别标上“含意”和“作用” 。很多学生不分点,造 成得分点不清晰。 3、含意不能放到整首诗中理解,不能解释出比喻义,只看出了写景。 “超脱达观”的心态写出的不多, 很多写凄凉孤独伤感等情绪。 4、结构的得分相对高一些,答出来承上启下, (承字写成错别字) ,但“承上”的内容没具体写出, “启 下”的内
29、容写得不够准确。 5 把握情感不准确,代入感不强,认为作者想身居方丈之室,出家为僧,不染红尘。 6 海波摇动一杯中,比喻义没有感悟到,承接上句,认为天地之小,静观海波摇动,或者人生驱驰, 如海波摇动,或者在方丈室内手捧清茶,探讨人生或身居方丈,人生也要波涛汹涌。 更有很多答案匪夷所思 7 做题不规范,层次不清,思维混乱 【教学建议】【教学建议】 1 加强标题意识。诗歌标题中往往包含有明示信息或暗示信息,在帮助我们读懂诗歌方面能起很大作 用,就本题来说, “禅居”很关键,中国的儒释道思想应让学生多一些了解 ,才能拈花微笑。 2 禅意的诗句很多是比喻义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
30、埃。 3 规范答题,有情景意识。 【原题回放】【原题回放】 17.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每空一分,共 6 分。 ) (1)杜甫登岳阳楼的“ , ”两句,描写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意境阔大,景色宏伟。 (2)伶官传序 以感叹起笔, 然后顺势提出兴盛和衰落的道理,“ , ” 的观点,醒人耳目。 (3)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写到“ , ” ,对屈原文章文平意深、 言近旨远的特点进行了评价。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1)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2)虽曰天命 岂非人事哉 (3)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 而见义远(6 分。每句 1 分,错 1 字该句不得分) 【评分细则】【评分细则】 第一处前
31、一句易错字是“坼” ,后一句“日夜”往往误写为“日月” ;第二处因理解有误,会写成另外 一句;第三处易错字为“指”和“义” 。 【问题分析】【问题分析】 1.本题共六分,但是能得到五分或者六分的学生寥寥无几,很多学生仅得到一分、二分;甚至有一部 分学生六句话全放弃或者六句话全写但是全错,只能得到零分;阅卷过程中能听到很多老师的叹息声,没 想到很多高三的学生的名句默写能力如此薄弱。本题属于基础性知识掌握,这道题也是我们语文唯一能掌 握范围的题目,考察的是即将参加高考的高三毕业生,但是掌握程度如此薄弱,让人深省。反映出学生平 时对背诵默写学习任务的不够重视,记忆不扎实,落实不到位。 2.这次三句话
32、,有两句出自新的高中生必背 58 篇范围, 伶官传序和屈原列传属于新增。尤其 是屈原列传 ,不在我们的必修和选修书目内。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58 篇背诵,不能留死角。 3.第一小题的两句话,是正确率最高的,少数学生写成另外的句子,少数学生把“坼”字的点忘掉或 者写成其他偏旁;原来考前认为“日夜”容易误写成“日月” ,这次果然如此;还有没想到的是“乾坤” 两字,错误率也竟然很高。 4.第二小题出错率极高,出错的原因不是错字,而是写错句子,很大一部分学生写成这篇文章里最广 为传颂的两句话“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忽略掉语境要求的“以感叹起笔,顺势提出” ;这样错 很可惜,明明仔细一些
33、可以写正确,却陷入思维定式。 5.第三小题是正确率最少的一句,因为句子比较长,学生接触晚,所用工夫又少一些,所以记得五花 八门。大多数学生只能写个大概,或者只能意会,落实到默写上错误百出。除了“指”误写成“旨” , “义” 误写成“意” , “迩”错得也极多; “称”字漏写, “而”字漏写, “其称文”误写成“称其文”等等比比皆 是。 【教学建议】【教学建议】 在此后的备考阶段,虽然时间珍贵,但是基础性背诵应该时刻重视不能丢。这些名言名句的意义,不 仅限于默写,还有益于写作表达,要记就记百分之百准确;不能熟视无睹,也不能留下漏洞。 【原题回放】【原题回放】 1919.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
34、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 过过 1515 个字。个字。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示例)我却又苦于没有云样的笔 而且云的颜色也奇异地转换了(4 分。每写出一处给 2 分。 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 【评分细则】【评分细则】 做补写句子题的根本方法是联系上下文,兼顾内容和结构。 第一处补写: 联系上文“天空的蓝笺“这个比喻和下文“有笔如云“, 第一个空应有把云比做笔的比喻意。 (1 分) 根据前文“不能写信的理由“和后文
35、“也不过随写随抹“ “何尝能尽情描绘“,第一个空,还应该 有我为我不能写信找理由的相关内容。 (1 分) 第二处补写:前文有关联词“不但”, 第二个空应有“而且“也“(1 分)前文“云的形状变幻着”, 后文有天空被晚霞染红的内容,由此推测云彩也由白色变为红色,所以第二个空还应该有云的颜色变化的 内容。 (1 分) 第一处(2 分) :写出手中无笔,且使用表转折关系的关联词,1 分;使用比喻,写出云一样的笔,1 分。 第二处(2 分) :主语是“云的颜色” ,1 分;写出“奇异地转换” “变化” “变红”等,并且使用表并 列的关联词“而且” “也” ,与前文“不但”照应,1 分。 【问题分析】【
36、问题分析】 第一处没有使用比喻,没写出笔像云一样。 第一处没强调手中无笔,而是说手中有笔。 第一处只是关注上文,没有细看下文,两个要点都没抓住。 第一处,思考的方向正确,但表述不准确。 第二处主语不是“云的颜色” ,而是“晚霞的形状” “草地的颜色” 。 没有关注到关联词,所写句子不能与上一句构成递进关系。 【优秀卷展示优秀卷展示】 【教学建议】【教学建议】 1.增强文本意识,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明确中心。 2.增强语境意识,充分利用标点符号、关联词、句式等提示信息,准确把握句间关系、上下文关系, 在此基础上进行语句的补写。 3.增强生活情境意识,平时注意积累生活素材和生活常识。 4.增强书写
37、规范意识。 【原题回放】【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草场上几只黑色瘦胫的羊,正慢慢地啮着草,远远地有一个孩子跷脚躺着,悠然地嚼着一根长长的青 草。难得这么静的下午,我的脚步声和羊群的啮草声都清晰可闻。回头再看看那曲臂为枕的孩子,不觉有 点羡慕他那种“富贵于我如浮云”的风度了。几只羊依旧低头择草,恍惚间只让我觉得它们嚼的不止是草, 而是冬天里半发的绿意,以及草场上无边无际的阳光。 偶抬头,只见微云掠空,斜斜地排着,像一首短诗,像一阕不规则的小令。看着看着,就忍不住发出 许多奇想。记得元曲中有一段述说一个人不能写信的理由: “不是无情思,绕青江,买不得天样纸。 ”而现 在,
38、天空的蓝笺已平铺在我头上,_。其实即使有笔如云,也不过随写随抹,何尝能尽情描绘 造物之奇。至于和风劲草,大概本来也想低吟几句云的作品。只是云彩总爱反复地更改着,叫风声无从传 布。如果有人学会云的速记,把天上的文章流传几篇到人间,却又该多么好呢。 正在痴想之间,发现不但云朵的形状变幻着,_。半天朱霞,粲然如焚,映着草地也有三 分红意了,就像莽原尽处烧着一片野火似的。牧羊的孩子不知何时已把他的羊聚拢了,村落里炊烟袅升, 他也就隐向一片暮霭中去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简化为: “牧羊的孩子已赶着他的羊回家去了。 ”但不如原文更有表现力, 为什么?(4 分)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原文将
39、人物行为置于自然景物中加以描绘, 富有诗情画意, 更有意境和艺术感染力。 原文通过 “聚 拢” “袅升” “隐向”等词语,更能表现出美妙动人的动态过程。原文在内容和风格上与前文更为协调统 一,其中“不知何时”照应了“我”的“痴想” 。 (4 分。答出一点给 1 分,答出两点给 2 分,答出三点给 4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评分细则】【评分细则】 答题思路一是比较不同,二是注意语境。 一、比较不同,看强调了什么,句式、语序、用词修辞的变化。 原句比修改句多了“不知何时聚拢了,村落里炊烟袅升,他也就隐向一片暮霭中去了” 。 1 原句“不知何时”照应前文“痴想
40、“。 (1 分) 2 修改句的意思是牧童回家,语言单调直白,原句描绘诗情画意的美景,牧童在美景中渐渐消失,原 句更富有意境美和艺术感染力。 (1 分) 3 在用词方面,原句使用“聚拢” “袅升” “隐向”这样富有动态感的词语,让画面富有美妙的动态过 程。 (1 分) 二、注意语境,句子应和文段的语意、重点一致,与上下文协调一致。 原句的内容风格和前文更协调一致。 (1 分) 【问题分析】【问题分析】 本题考察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难度适中。题目 4 分,学生得分主要集中在 2-3 分,满分极少。 多数学生能从用词、句式、修辞、上下文协调等方面入手答题,但“重套路轻感受鉴赏”的问题比较突出,
41、 也存在要点不全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浮于表面,满眼套话。很多学生反复以“更生动” “更具感染力” “画面感强”作答,几乎未出现结 合原句的具体分析。 2.思维定势,基础不牢。大概因为日常练习中此题多涉及修辞手法,有半数学生无中生有答出了修辞 手法,如“不知何时”答反问, “把羊聚拢”答拟人,还有比喻、排比等等。暴露出对基本的修辞手法掌 握不牢的问题。 3.考点不明,东拉西扯。不少学生弄不清楚出题人意图,不从描写的角度品味语言的准确、鲜明、生 动,反而答形象的塑造,情感的表达,主题的彰显等。 4.要点不全,交叉重复。有一部分学生分析具体到位,有较强的赏析能力,但语言不够简洁,有的甚
42、 至列出三条都是围绕“诗情画意的美景”作答。半数以上学生,答不出“不知何时”照应前文“痴想“。 【教学建议】【教学建议】 在教学中打破文体壁垒,将知识融会贯通。描写类语句表达效果分析可以从古诗文阅读、散文阅读专 题中“如何写景”题型中汲取营养,引导学生从表达效果反推艺术技巧。 在题目训练中强化规范答题意识。明确考查点、答题思路,注意训练学生答题的简洁性与准确性。 【原题回放】【原题回放】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4 分) 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与农事活动关系密切,谷雨也不例外。雨水、小雪、大雪等节气跟谷雨 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
43、的节气。谷雨有“雨生百谷”的意思,降水量增加,气温迅速升高,田中 初插的秧苗在雨水滋润下茁壮成长。 谷雨时节已时值暮春, 许多地方鲜花盛开, 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甚至南方一些地区已开始有炎夏的感觉。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示例:语句:;修改为:将“雨水、小雪、大雪等节气跟谷雨一样”改为“谷雨跟雨水、小雪、 大雪等节气一样”。语句:;修改为:在“降水量”前面加“此时(这时节)”。语句:;修改 为:删除“时节”或将“时值”改为“是”。语句:;修改为:将“甚至”调至“南方一些地区”后 面。(4 分。每改对一处给 1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表达准确、协调,可酌情给分) 【评分细则】
44、【评分细则】 三、评分标准 每改对一处给 1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表达准确、协调,可酌情给分;如果学生答 案超出 4 处,按前 4 处答题情况得分。 【问题分析】【问题分析】 本题考查语言准确、流畅。 “语言表达准确”就是要求使用贴切的词语,表达明确的概念,构成恰当 的句子,做出正确的判断。本题题干已经说明语言表达存在问题,明确要求“指出其中四处的序号并修改 错误处” ,因此主要侧重病句的判断及修改能力。 文段共 9 句,本题难度设置过大很多学生在修改时找不到方向,因此平均得分 0.68 分,学生正答率比 较高的是第、句。第、句,部分同学能找到错误,但修改与参考答案相去甚远,具
45、体情况如下: 1.作答不规范。题干要求指出语言表达存在问题的四处句子序号并修改错误处,个别学生审题存在问 题,只进行了修改而没有写病句序号,也有学生只是指出了病句类型而没有具体进行修改,也有超出四处 修改的,还有投机取巧只写出句子序号而没有具体修改的。 2.基本语法知识较为欠缺。部分同学舍本逐末,将中“中国传统的”修改为“传统中国的” , “关系 密切”修改为“关系紧密” 。部分同学对多种定语、状语位置把握不清,将句修改为“甚至一些南方地 区” 3.部分同学修改后改变原意。比如句,添加“这一天”或“随着” ,或者删除“甚至” 【教学建议】【教学建议】 在后阶段备考中,建议对语病分类多做针对性训
46、练,以提升学生的快速准确辨析修改的能力。同时, 建议强化审题意识并对卷面书写进一步规范指导。 济宁市济宁市 20202020 年年 5 5 月模拟测月模拟测试试 2323 题作文阅卷分析(兖州区)题作文阅卷分析(兖州区) 【原题回放】【原题回放】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新冠肺炎疫情还在世界各地蔓延。我们不难发现,很多事情较之疫情之前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疫情 改变了这个世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眼光、视野、思想观念 和思维方式,而且这种改变还在不停地延续着。我们也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东西始终没有改变:中国人 民迎难而上、不屈不挠的勇
47、气没有变,齐心协力、共克时艰的精神没有变,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品质没 有变,推己及人、命运与共的美德没有变是的,有些东西可以变,也必须变;而有些东西不会变,也 不能变。 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参加学校举行的以“疫情下的变与不变”为主题的征文比赛,表达你 的观察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命题意图】【命题意图】 作文题目命制锁定了 2020 年的最大实际情境“新冠肺炎疫情还在世界各地蔓延”以及最贴近学 生生活实际的“线上学习”,新冠肺炎疫情是影响深远、学生直接参与其中的重大事件,凸显对时事热点 的观察思考,体现
48、对学生生活体验的重点关注。这就对作文的写作起到了限制作用。 针对新冠疫情,观察思考它的角度可以有很多,题目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做出了引导,大致圈定了 考生同学作文立意的基本立场和情感倾向,重点突出考查学生的哲学思辨能力。这虽然在某种程度上限制 了立意选择上的空间,但也大大降低了立意的难度。 【问题分析】【问题分析】 试题由材料、提示语和要求三部分组成。 材料部分: 材料共五句话。 第一句交代了写作的背景, “新冠肺炎疫情还在世界各地蔓延”,创设了写作的实际情境。 第二三句交代疫情背景下的“变化”的一面:“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人们的眼光、 视野、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而
49、且还在继续变化着。从“变”的角度看,这本质上是一种 面对困难时人们主动地、积极地谋求发展的一种表现,眼光、视野、思想观念的转变,正是用发展的眼光 看待自己和世界。 第四句写出生活中“始终没有改变”的东西民迎难而上、不屈不挠的勇气,齐心协力、共克时艰 的精神,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品质,推己及人、命运与共的美德,从“不变”的角度看,中华民族 的这些优良传统始终没有改变,这是一代代人的传承和发扬,中国今天的发展也正是在这种不变中屹立于 世界之林。 第五句总结二三四句,“有些东西可以变,也必须变;而有些东西不会变,也不能变”。 综合所给材料,写作时,必须兼顾“疫情背景” ,辩证地看待变和不变的内容,处理好二者关系。所 谓“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眼光、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