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部编版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阅读理解(含答案)100一、现代文阅读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向大海也能要“药”刘诗瑶 前不久,由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和上海绿谷制药联合研发的治疗阿尔茨海默症新药“甘露寡糖二酸”(GV971)顺利完成临床期试验,在新药研制上迈过了最关键的一步。该药物是从海藻中提取的海洋寡糖类分子,其新颖的作用模式与独特的多靶作用特征,为阿尔茨海默症药物研发开辟了新路径。 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是巨大的生物资源库。以海洋生物和海洋矿物中的有效成分为基础开发的药物就是海洋药物。据中国海洋大学、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学委会主任管华诗院士介绍
2、,目前认识和开发的海洋药物主要来自海洋生物资源。 人类主要生活在陆地上,所研发的药物主要来源于陆地,但使用多了,就有可能产生耐药性。于是,人们将目光转向了浩瀚深邃的海洋。 除了够新,海洋药物还够“奇”。据管华诗介绍,为了适应在深海环境中的生存、繁衍、防御等活动,深海生物进化出了独特的基因,耐寒耐热耐高压等,能够产生结构奇特、活性多样显著的海洋天然产物,它们为现代创新药物研发提供了重要结构信息,是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免疫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人类重大疾病药物先导化合物发现的重要源泉。 半个多世纪以来,全球共有13个海洋创新药物被批准上市,其中管华诗院士1985年开发上市的我国首个海洋新药藻酸双酯
3、钠(PSS)就是其中之一。进入21世纪后,海洋药物的开发和上市速度明显加快,十几年间,先后有8个海洋药物被美国FDA(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或欧盟EMEA(欧洲药品评估局)批准上市。到2016年,海洋药物的全球市场达到86亿美元,已成为蓝色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一极。 据了解,世界各国尤其是美国、日本及欧盟等国家纷纷制订相应计划,斥巨资开发海洋生物资源,海洋药物已经成为国际医药领域竞争的热点。 但向大海要“药”,并不容易。 首先是采样难。要“药”的第一步是到海里获取海洋天然产物,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结构特异而复杂,且含量极微。这需要深海设备的支撑,这对于任何国家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投入。其次是培养难,从海洋
4、采集完生物资源,仅仅是完成了最前端步骤,还需在陆地上充分模拟海洋环境,对生物进行培养,延续研究。 “再次是研发难,从化合物到活性化合物、先导化合物、候选药物,最终通过、期临床试验形成市场上的药物,链条上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让新药夭折。”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杨献文研究员表示,若无企业参与,单纯依靠高校和科研院所很难进行新药研发。 尽管困难重重,我国科研人员和制药公司依然坚持不懈地进行海洋药物开发,并取得了一定成果。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中科院海洋所、中国海洋大学、中山大学等科研院所及高校都是海洋药物开发的重要力量。(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07月27日)(1)文章第段由“新药甘露寡糖
5、二酸(GV-971)顺利完成临床期试验”说起,有什么作用? (2)总体上看,海洋药物具有什么特征?向大海要“药”又面临怎样的困难? (3)体会下面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表达效果。 人类主要生活在陆地上,所研发的药物主要来源于陆地,但使用多了,就有可能产生耐药性。(4)第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分析其作用。 【答案】 (1)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本文的说明中心(“说明内容”也可以)向大海也能要“药”。(2)海洋药物的特征:一是够新、二是够“奇”;面临的困难:一是采样难、二是研发难。(3)“可能”表示推测(不确定),在句中的意思是陆地上研发的药物用多了,人类产生耐药性的可能性大,但并
6、不完全肯定,避免绝对化,“可能”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意思对即可)。(4)主要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通过具体的数字和列举“管华诗院士开发的海洋创新药”是13个别批准上市的药物之一的例子,准确具体地说明了半个世纪以来海洋药物的开发情况。 【解析】【分析】(1)此文开头以实验说起,说明了在新药研制上迈过了最关键的一步,引出对向大海也能要“药”的说明,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段“除了够新,海洋药物还够奇”作答。段“但向大海要药,并不容易。”提示了第二问的答题区域,在此段以下,不难找到段“首先是采样难。”段“再次是研发难”。(3)本句中的“可能”是估计、推测出来的,表示不
7、确定,如果删去,则过于绝对化,与事实不相符。最后一定不要忘了强调: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4)句中“13个海洋创新药物”表明运用的是列数字,举“管华诗院士开发的海洋创新药”的例子,结合整个句子来看,作者通过举这些实例和数据,来具体准确地说明半个世纪以来海洋药物的开发情况。故答案为: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本文的说明中心(“说明内容”也可以)向大海也能要“药”。海洋药物的特征:一是够新、二是够“奇”;面临的困难:一是采样难、二是研发难。“可能”表示推测(不确定),在句中的意思是陆地上研发的药物用多了,人类产生耐药性的可能性大,但并不完全肯定,避免绝对化,“可能”一词体
8、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意思对即可)。 主要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通过具体的数字和列举“管华诗院士开发的海洋创新药”是13个别批准上市的药物之一的例子,准确具体地说明了半个世纪以来海洋药物的开发情况。【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说明文开头语段的作用的理解能力。考生要注意掌握说明文语言的特点,结合语境及说明对象进行分析。注意语言的位置及其内容。本题考查说明文说明对象特征的理解与分析,考生要熟读文章,从文章中提取关键的信息,找到相应的答案,难度不大。此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加强训练,掌握此类题型的答题模式。本题考查说明文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考生要掌握常用的说明
9、方法,能联系具体的语境分析其作用。考生要注意运用基本的术语进行回答。2现代文阅读阅读勤于用脑完成后面小题。 常常能听到这样的一种说法:“人的脑子用多了,会死掉许多脑细胞。”“人脑多用了会笨。”这种说法是没有科学道理的。 事实上,人的肌体的各个部位,几乎都是越用越健康,脑子也是一样。让我们先来看一个数据:经科学家研究证明,人的大脑皮层大约有140亿个神经细胞,也叫神经元。这么多数量的脑细胞,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足够足够了。有人计算过,如果一个人活到100岁的话。经常运用的脑神经细胞只不过10多亿个,还有80%90%的脑神经细胞没动用。所以,根本不会有什么“脑子多用会笨”的事情。 “生命在于运动”,
10、这是生物界的一个普遍规律。人的机体,用则灵,不用则衰。脑子用得勤的人,肯定聪明。因为这些勤于用脑的人,脑血管经常处于舒展的状态,脑神经细胞会得到很好的保养,从而使大脑更加发达:避免了大脑的早衰。相反:那些懒于用脑思考的人,由于大脑受到的信息刺激比较少,甚至没有,大脑很可能就会早衰。这跟一架机器一样,搁在那里不用就要生锈,经常运转就很润滑。国外就有过这样的研究,科学家观察了一定数量的2070岁的人,发现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到了60岁时仍能保持敏捷的思维能力,而在那些终日无所事事、得过且过的懒人当中,大脑早衰者的比例大大高于前者。 除懂得脑子多用只会聪明不会笨的道理以外,我们还应该了解“多用脑,
11、可防老”的道理。这对老年人来讲尤为重要。我们常说,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如果大脑迟钝了,身体各器官的生理功能当然也不会旺盛。所以,保持大脑的活力,就能促进其他机体、器官保持活力;大脑如早衰,也会影响其他机体、器官的早衰。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往往是生理、心理、环境等因素互相影响的结果,老年人保持着勤于用脑的好习惯,就会有一种很好的心理状态,可以使自己的生活、精神充满活力。 “勤于用脑,延缓衰老”,这个道理是很科学的。老年人如此,何况我们青少年呢? (1)用一句话概括第段的内容。 (2)第段画线的部分综合运用了_等说明方法,说明了_的道理。 (3)第段说明“多用脑,可防老”的道理,谈了两方面的原因:一
12、是生理方面的,就是多用脑能够_;二是心理方面的,就是多用脑可以_。 (4)“人的机体的各个部位,几乎都是越用越健康”,这句话中的“几乎”能删去吗?为什么? (5)你在生活中也经常用脑,读了这篇文章,有些什么体会?(请简要回答) 【答案】(1)人的脑神经细胞足够一生运用。(2)作诠释、作比较、打比方;脑子用得勤(的人),肯定聪明。或:脑子多用只会聪明(不会笨)(3)促进其它肌体、器官保持活力;使生活、精神充满活力(4)不能删去。“几乎”表明并非全部,也有例外,删去后不能表达出这层意思,与原意不符,“几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5)略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仔细阅读
13、第二段,概括出本段中心句。脑细胞比较多,足够一生运用。(2)此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的掌握能力,相反一词,告诉读者,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这跟一架机器一样,搁在那里不用就要生锈,经常运转就很润滑”,告诉读者,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的说明了经常用脑聪明。(3)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第四段内容,用原文填空即可。(4)此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此类型的题目答案一般都是否定的。把二者做一对比,表达效果方面考虑。从说明文语言特点方面考虑。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性、平实性、周密性和科学性。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5)答案不唯一,围绕用脑聪明健康阐述自己的体会。故答案为:(1)人的脑神经细
14、胞足够一生运用;(2)作诠释、作比较、打比方;脑子用得勤(的人),肯定聪明。或:脑子多用只会聪明(不会笨);(3)促进其它肌体、器官保持活力;使生活、精神充满活力;(4)不能删去。“几乎”表明并非全部,也有例外,删去后不能表达出这层意思,与原意不符,“几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5)略。【点评】识记常见的说明方法,并能结合具体的句子正确分析。常见的说明方法有:有举例子、作引用、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列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3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藤鲍尔吉原野 藤不是树,不是根,又似根似树。树直立,根在地下爬行。藤选择做一根藤,是植物里的龙蛇。 藤想去一切地
15、方。它想知道泉水从什么地方流出,野果边上有没有刺猬的洞。藤从悬崖爬上爬下,把阵线搞乱。没有哪一棵树像藤这么胡闹。树像士兵一样站在哨位,一辈子没往前走过一步。 藤直不起腰,它需要挂在什么东西上。藤做的事情叫作借力。它认为所有的地方都是肩膀。它拍过石头、树和草的肩膀,然后向上爬。藤好奇心重,想知道高处有什么,想知道高处的高处还有什么,藤编织了森林里的蛛网。 藤被庄子的故事吓住了:树越成材越近刀斧,树一旦丰厚挺直就成了床,供人坐榻,成了桌椅板凳和皇帝的案子。树不读书也被迫充当书架。藤是明白人,“材”勾连着“用”。树成了材也不过是大立柜,变成夹肉的筷子自己却吃不着。藤以不材自喜,它要做一个山野流浪汉,
16、东奔西走,居无定所,就这么办了。 藤不开花,它情愿寒伧,像穿褐色雨衣的药农。在雨里,藤的衣衫像石头一样黑湿黏滑,不开花。植物开花只是一个富贵的梦想。花开过,花瓣被风撤走,被流水偷走。花记不住自己到底有几个花瓣。开花的树多少有一些矜持,像做家务的男人,更像粉墨面世的梅兰芳。藤没有开花的基因,这不算什么,不开就不开。藤假如开了花,必定妖邪,像身怀杂种的茨岗女人。藤把开花的力量变成皮革般的纤维,坚韧不拔。 日本这个地方国小藤多。他们建立户籍制度时国人无姓,阿三阿四。官令民有姓,民取“田、山、松、井”等山野事物作姓,缀以状态助词“中、上、间、下”,也有“藤”。藤野、佐藤不是一根藤。山多藤就多,平地有草
17、没有藤。日本的藤是造床材料、造桥材料,藤条抽人人疼。 中国的文人画里,写藤见到笔墨功夫。毛笔先天适合写藤,藤之老劲虬顽,以墨之滞迟枯涩应对之。黄宾虹说,笔做什么?分明;墨作什么?融洽。黄宾虹把笔墨最上境界称为“融洽分明”。他的画语录常说笔法,笔分八面是黄宾虹的标志性言论,但他的画最好的地方仍在墨法,茂朴华滋显示黄墨的神力。有画家研究黄宾虹一辈子,不知他作哪一种皴法。我说黄宾虹山水无皴法。他问是何法,我说不告诉你。画藤也无皴,见清楚笔法,所谓线。朱耷画荷茎与藤何其相似,只是墨性不同。毛笔的线齐白石称运笔要迟,石鲁的线却飞快在画藤时显出疾徐枯润,显示毛笔的霸蛮,齐白石说毛笔可夺天工。一般画家不画藤
18、,也画不了藤,怕别人说他在画蛇或画井绳。徐渭是墨藤祖先,其藤怒而刚烈。齐白石的藤显露金石章法。藤在文人画里上了厅堂,化大野为大文。文人画的藤叛逆,臣服朝廷的人肯定不画藤。藤在笔墨之间不止纠结,是不求纠结,纠结自来。大师的墨藤肚子里有火,是身在江湖不屑江湖,是好纸好墨,是不皴,是仿家画不来的黑道道。藤是国画里的美人。 就这样,艺术远离着生活。在所谓“生活”里,藤变成屁股下的椅子,被屁熏得油汪汪的黄。藤是蛮人孟获的盾,是西南少数民族孩子上学路过的桥梁,是供养苔藓、昆虫的共生体。森林里,藤比树烂得慢,它属于筋一类炖不烂的东西。藤是高加索山民采野蜂蜜的梯子,它见过无数采蜜人摔进山谷。 (文段有删改)(
19、1)段中画线句子表现力强,请简要分析。(2)段叙写文人画里的藤,运用什么记叙顺序,有何作用?(3)你怎样理解第段中作者说的“艺术远离着生活”?【答案】(1)用拟人的笔法来写藤的精神,即追求自由,活得坦然。与“树”作比较,似在表达不求材用的观点,实际上突出其想活出个性的追求。“就这么办了”,口语化的表述,再现了藤的内心的决定。(2)插叙。藤在文人画里上了厅堂,化大野为大文,它是经过艺术升华的藤,是具有文化意义的藤。写文人画藤,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大师笔下的藤,表现了叛逆、刚烈的精神,寄托着具有独立人格的中国文人的精神。与上文所描写的藤的个性是一致的,映衬深化。为下文升华“艺术
20、源于生活”的观点做了铺垫。(3)作者从对藤的观察感悟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是说在一般人的眼睛里,所谓“生活”就是物质,就是实用,如椅子、盾、桥梁等等;在懂得艺术的人的眼里,藤的意义则远远不只是这些,它有着令人遐想的内涵,它是一种精神的存在,它给人以精神的享受、美的遐想、情感的寄托、思想的启迪。【解析】【分析】(1)赏析语句题目,首先要分析句子有没有使用修辞手法,了解常用的比喻、排比、等常用修辞手法的特点,并明确其修辞手法在选文中的表达作用。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做具体分析。比喻排比修辞能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和语言气势如果是描写人物的句子,还要思考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然后再具体说出它的作用。划线句子运
21、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了藤对自由的追求。(2)此题考查对插叙的辨析以及其作用的分析。插叙可以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情节更加充分,起到补充主要事件、衬托主要人物的作用;可使文章的结构,避免呆板、拘谨,使行文起伏多变,为下文做铺垫。文章插叙了文人画藤的内容,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提高作品内涵,而且为下文做了铺垫。(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句含义的能力。要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品味语句所包含、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句话告诉我们,一般人所谓的“生活”指的就是实用;只有懂艺术的人,才会意识到藤的精神价值之所在,突出它带给人们的精神方面的愉悦和享受。4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不求甚解邓拓 一
22、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
23、道理。一定要好读书,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不求甚解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到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此外,还告诉我们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在读书不求甚解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
24、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而对那些经典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选自燕山夜话,有删改)(1)请简要分析第段的论述思路。 (2)阅读第段,概括“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3)第段中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你是否赞同作者“不求甚解”的读书观?为什么? 【答案】 (1)首先提出本段的论点:读书的要
25、诀,全在于会意;然后通过正反对比来论述好读书的益处;最后用陶渊明的事例进一步论述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这一观点。(2)读书的态度,要虚心不要骄傲自负(虚心的读书态度);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了解大意的读书方法)。(3)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用诸葛亮“观其大略”(不求甚解)比徐庶等人“务于精熟”取得更大成就的例子,有力地证明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是没有充分理由的这一观点(或有力地证明读书不求甚解照样能取得成功)。(4)赞同。一下子想要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这是不可能的;读书应该前后贯通、了解大意(不求甚解),并认真反复阅读,才能真正读懂。 【解析】【分析
26、】(1)读第三段可知,本段是提出观点,进行论证的过程。首先提出了“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的观点,然后运用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证。(2)读四段内容,可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指出“不求甚解”的意思在于告诫,第二部分指出“不求甚解”指出了读书的方法。理解了语段内容,答案自然就明确了。(3)读第五段可知,列举了诸葛亮和徐庶等人读书的例子,并把他们的不同读书方法进行了对比,论证了读书不求甚解照样能取得成功。此观点根据语段的第一句即可知道。(4)这是开放性题目,赞成或不赞成取决于对词语的理解角度。因此,要大胆拟答,不管赞同还是不赞同,都要有充足的理由,如赞同,可从读书应该前后贯通的角度回答。如不
27、赞同,可从不深入理解,便不能读懂读透的角度写理由。故答案为:首先提出本段的论点: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然后通过正反对比来论述好读书的益处;最后用陶渊明的事例进一步论述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这一观点。读书的态度,要虚心不要骄傲自负(虚心的读书态度);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了解大意的读书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用诸葛亮“观其大略”(不求甚解)比徐庶等人“务于精熟”取得更大成就的例子,有力地证明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是没有充分理由的这一观点(或有力地证明读书不求甚解照样能取得成功)。赞同。一下子想要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这是不可能的;读书应该前后贯通
28、、了解大意(不求甚解),并认真反复阅读,才能真正读懂。【点评】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思路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如何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抓住点明结构思路的语言标志。考生要学会抓住关键词句(语言标志)和段落,准确提取和归纳答题信息。读懂内容后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术语作答。特别要指出此文的总分总的结构。本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论证方法是指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中考要求掌握常见的四种论证方法及其作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评述
29、观点。对观点的评述要做到言之成理,紧扣住文章中论证观点的有关论据,结合自己的理解,正确评述,不可言辞过激。5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后院里的秘密熊荟蓉 那年我才十来岁,有幸目睹了攒村路的一桩大事。 我们房头的玉柱大伯要回来了,玉柱大伯是咱刘家湾走出去的大官。这次回来,一是要查处贪占公粮税费的村书记刘金斗、二呢、是要为刘家湾选拔一个新书记。都说朝里无人不做官,玉柱大伯就是朝里的钦差大臣。这要是被他看上了,先当村书记,再进乡政府,以后的官运,怕是门板都挡不住。 我爹说,可惜你太小,爹又没文化,天上的馅饼就算没长眼睛,也砸不到咱家头上。最有希望的,应该是你有才叔,还有大福伯。有才叔是村小学
30、毕业班的语文老师,能说会写,眉毛眼睛都是活的。大福伯德舅兄在乡里管城建,他这几年做包工头,赚了不少钱。 那是个初夏的清晨,一抹朝霞早早地站在东边的山头上。与烟树深处的白墙红瓦遥相呼应。我们小组的男人女人们都穿戴整齐,洒扫庭院,眉眼里藏着喜色。 玉柱伯的车停在自家老屋的禾场上。这里本来杂草丛生,但现在被大福伯铺上了水泥。看得出,玉柱伯对大福伯很是感激。尤其是当他看到修缮一新的神龛上被擦得锃亮的爹娘的遗像时。他握着大福伯的手,眼里闪动着泪花。每家每户都用贵宾班的礼节迎接他。堂屋的八仙桌上都摆放着瓜果茶点。厨房里飘出的都是。土罐煨鸡的浓香。 玉柱伯却既不在堂屋里落座。又不在厨房里闲聊,他喜欢到每家的
31、后院里站一站。后院里有啥呀?不过是千篇一律的几棵柳树,一个柴草堆。再就是臭烘烘的茅室了,有的人家堂屋里擦的放光,后院里lng j 一片。搁脚的地方都没有。 我跟着玉柱伯挨家挨户走。奇怪的是这后院是一家比一家干净、整洁,有才叔家的后院,竟然摆了两套课桌椅,上面放了一本论语,一本孟子。不过,玉伯叔没在椅子上坐,也没翻书。 最后进的是三根叔的很不起眼的平房屋。三根叔的后院,是稀稀拉拉几棵李子树和橘子树,对玉柱伯的到来,三根叔只是礼貌地叫了一声,然后继续仰着头给他的果树剪枝。 都说三根叔有点愣,读完高中没考上大学,却把眼孔读高了,不爱搭理人。不过,我平时最喜欢去他家,尤其是夏天。除了他家书柜里有我喜欢
32、的文学书外,还因为,他家有个全村最干净的茅室,三哥叔的茅室是男女分开的,比卧室都干净。他是用砖砌砌的,水泥抹的,窖池被墙搁在外面,蹲位旁边有水龙头,蹲位前的墙壁缕空处,还放着一卷卫生纸。 在我们刘家湾,家家的茅室都是男女不分的。就是用竹条和树枝编扎的一圈篱笆,门口挂一块旧抹布片,里面是一口大陶缸。上面放两块木板。蹲在里面,一听到脚步声就要大声,就要大声咳嗽。每到夏天。蚊子嘤嘤嗡嗡的。得不停的挥动芭蕉扇。 玉柱伯这天在三根叔的后院里只站了一小会儿,上了一趟茅室,然后走了。 不久在公布的新书记的名单上,村民意外发现了三根叔的名字,有的说是三根叔的文化高,有的说是三根叔懂果树栽培技术,我一直都觉得,
33、是三根叔的茅室修的好。(1)根据拼音写汉字lng j_(2)根据文章内容划分段落并概括段意。第一部分:第段到第_段,_。第二部分:第_段到第段,_。第三部分:第段,玉柱伯选中三根叔担任刘家湾新书记。(3)赏析文中第段画线句的语言。 (4)简析、两段在文中的作用。 (5)下列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玉柱伯没有选有才叔是因为他做事形式大于内容。B.三根叔当选完全是因为他家的茅室修得比别人好。C.玉柱伯关注每家后院是因为那里藏着人们的秘密。D.人们用贵宾般的礼仪迎接玉柱伯是因为都爱戴他。【答案】(1)狼藉(2);玉柱伯回到刘家湾(或回家乡或回村)查处村书记(贪官)并选拔新书记;玉柱伯特意走访
34、每家的后院(3)运用了环境描写,描写了清晨村庄的美丽朝气,烘托出人们的喜悦期盼之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清晨村庄的美丽朝气,体现了人们的喜悦期盼之情。用“一抹朝霞”“烟树深处”“白墙红瓦”“遥相呼应”等词描绘了不同色彩,表现了清晨村庄的生机和美丽,烘托出人们的喜悦期盼之情。(4)第段和第段补充交代了三根叔的文化背景和他家茅室的与众不同,表现了三根叔的清高、注重细节、有生活格调与有能力,为下文三根叔被选拔为新书记埋伏笔。(5)A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
35、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狼藉”意思是乱七八糟的样子。(2)本题考查对文章结构的划分能力。解答时,根据情节发展,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的基本格式划分。文章第一部分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即玉柱伯回到家乡查处贪官并选拔新书记这件事,这是故事的开端,从第段到第段;第段到第段是故事的发展和高潮部分,详细描述了玉柱伯走访每家的后院的具体细节,也含蓄地点出了他选拔村干部的标准。(3)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
36、最后写出表达效果。此题可以从环境描写的角度进行分析,从“一抹朝霞早早地站在东边的山头上”可知也可以从拟人的修辞进行赏析。画线句子通过描写村庄早晨特有的美来烘托人们的喜悦之情。(4)此题考查学生对插叙的辨析以及其作用的分析。插叙可以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情节更加充分,起到补充主要事件、衬托主要人物的作用;可使文章的结构,避免呆板、拘谨,使行文起伏多变,为下文做铺垫。第段和第段通过对三根叔的全面介绍,使得他的形象更加突出鲜明,同时为下文他被选拔为新书记埋下了伏笔。(5)此题考查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能力,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尤其要注意对人物描写的理解。从“玉伯叔
37、没在椅子上坐,也没翻书”可知有才叔是做事注重形式,玉伯叔看出了这一点所以没有选他,A项正确;B项“完全是因为他家的茅室修得比别人好”的观点过于片面;C项“藏着人们的秘密”的理解不正确,玉伯叔是想了解人们的生活细节,从而判断其是否有能力;D项“人们用贵宾般的礼仪迎接玉柱伯”不仅仅是出于对他的爱戴,更关键的是因为他“要为刘家湾选拔一个新书记”。故选A。故答案为:(1)狼藉(2);玉柱伯回到刘家湾(或回家乡或回村)查处村书记(贪官)并选拔新书记;玉柱伯特意走访每家的后院(3)运用了环境描写,描写了清晨村庄的美丽朝气,烘托出人们的喜悦期盼之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清晨村庄的美丽朝气,
38、体现了人们的喜悦期盼之情。用“一抹朝霞”“烟树深处”“白墙红瓦”“遥相呼应”等词描绘了不同色彩,表现了清晨村庄的生机和美丽,烘托出人们的喜悦期盼之情。(4)第段和第段补充交代了三根叔的文化背景和他家茅室的与众不同,表现了三根叔的清高、注重细节、有生活格调与有能力,为下文三根叔被选拔为新书记埋伏笔。(5)A【点评】环境描写的作用:1.环境描写可以见出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情、精神等。2.环境描写可以渲染气氛、烘托的心情(情绪、感情)、奠定的感情基调、为作铺垫。3.环境描写还可以衬托人物形象或心境、提供背景、渲染气氛、暗示或推动情节发展、为以下的内容埋下伏笔。6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年
39、是中华民族最大的文化黄金周冯骥才 有人曾对我说:“过年不就是一顿鸡鸭鱼肉的年夜饭吗?现在天天鸡鸭鱼肉,年还用过吗?”也有人说:“过年就是一个黄金周吧,比平时周末不过多出几天而已。”我听罢便说:“你说黄金周也可以,这可是中华民族最大的文化黃金周!” 年,是我们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从腊八到第二年正月十五,历时一个多月,都属于“年”的范畴。欢乐、祥和、团聚的节日主题,蕴藏着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为四海华人所认同和共享。不信,去听听大年夜里越洋跨洲的拜年电话它绝不同于平时的相互问候。 对于年,我们只能加强它,不能简化它、淡化它。2006年,春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遗产传承者是艺人,节日
40、遗产传承者是全民。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最重要的当属除夕。这一天是一年之中最后的时光,是最具生命情感的日子,因此一定要和亲人团聚在一起:陪伴生养自己的父母过年,有如依偎着自己生命的根与源头;和同一血缘的家人枝叶相拥,尽享亲情。为此,春运才有如此磅礴的力量。 年文化不是哪一天建立起来的,它是在数千年历史中经过长期创造、选择和积淀而成的,大量、密集的民俗如五彩缤纷的节日活动、难以数计的吉祥图案,共同构筑起年的理想主义景象。它既有视觉的(颜色与图像)、听觉的(鞭炮声与拜年声)、又有味觉的(应时食品)、嗅觉的(香火和火药),年文化占有我们所有感官直至心灵,并深深留在我们民族记忆里。由此我们懂得,真正的文化不
41、在于用金钱造势,而在于是否浸入人的心灵和血液之中。 年俗,正是年文化的具体载体。以除夕来说,除了年夜饭,还有许多传统活动应在这一天进行。我们之所以感到年味儿淡薄,正是传统年俗日益削减所致,而不是因为年的情结淡漠。“旧”年俗之所以被淡化乃至被摒弃,一是外来文化和流行文化冲击;二是生活方式多样化,很多人不愿再遵循繁缛习俗;三是现代人缺少对年文化的充分了解和认知。 因此,我们应积极构建当代年俗系统,使我们的年浓郁、美满、充满魅力地传衍下去。这一构建,需从节日生活中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来,不是盲目创新。试想,若将春节鞭炮声换成蓝色多瑙河旋律,将圣诞老人换成老寿星或财神爷,人们能否接受?多年前,有记者在天津
42、天后宫年货市场上釆访我,问我天津老百姓怎么过年。我顺手从剪纸摊上拿起一个小福字给他看,有多小?只比大拇指指甲大一点儿。记者问:这么小的福字贴在哪?我说贴在电脑上。过年时将这小福字往上一贴,年意顿时来了。这种微型福字过去是没有的,这是源自传统的再创造,也为当代节日生活所需。 相信只要我们的传统文化根脉在接续,只要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紧拥不弃,年的灯笼就一定会在大年根儿红红地照亮!(选自2018年2月人民日报,有删减)(1)阅读全文,请写出本文作者的主要观点。 (2)为什么说年是我们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 (3)选文第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答案】 (1)年是中华民族最大
43、的文化黄金周。(2)时间跨度长、地域覆盖面广。 “欢乐、祥和、团聚”的主题认同度高。蕴藏着强大的民族凝聚力。(3)举例论证。列举了记者采访“我”时,给记者展示小福字的事例,论证了要从节日生活中自然的构建当代年俗系统,不要盲目创新。使得论证更具体充分。 【解析】【分析】(1)首先看标题,再看文首文尾。本文标题“年是中华民族最大的文化黄金周”就是论点。 (2)根据第二段中“从腊八到第二年正月十五,历时一个多月,都属于年的范畴。欢乐、祥和、团聚的节日主题,蕴藏着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为四海华人所认同和共享”概括作答即可。 (3)选文第段的小论点是第一句。划线句列举了记者采访“我”时,给记者展示小福字的事
44、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要从节日生活中自然的构建当代年俗系统,不要盲目创新。使得论证更具体充分。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年是中华民族最大的文化黄金周 时间跨度长、地域覆盖面广。 “欢乐、祥和、团聚”的主题认同度高。蕴藏着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举例论证。列举了记者采访“我”时,给记者展示小福字的事例,论证了要从节日生活中自然的构建当代年俗系统,不要盲目创新。使得论证更具体充分。【点评】本题考查中心论点的筛选与概括能力。中心论点是作者在文中所持的观点和看法,一定是一句完整的表示判断的华,一般会在题目,文首或是文末提出或总结得出。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考生要熟读文章,找准题干问题所在段落,抓取关键句子进行概括。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辨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类题要正确辨别论证方法,然后根据各种论证方法的答题模式,具体分析,进行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