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针灸科考试题及答案(2)针灸学试卷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现存最早、较完善的针灸学专著是_A.黄帝内经 B.阴阳十一脉灸经 C.针灸甲乙经D.针灸资生经 E.明堂孔穴针灸治要2.甲乙经成书朝代及作者是_A.唐代孙思邈 B.晋代葛洪 C.宋代王执中 D.晋代皇甫谧 E.宋代王惟一3.铸造第一个针灸铜人的朝代是_A.唐代 B.晋代 C.战国 D.元代 E.宋代4.针灸大成的作者是_A.王焘 B.李学川 C.杨继州 D.高武 E.李时珍5.足三阳经在四肢的排列是_A.肺中 B.胸中 C.心中 D.胸部 E.腹部11.十二经的输穴多分布在_A.肘膝关节以下 B.肘膝关节以上 C.腕踝关节
2、以上D.肘膝关节附近 E.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12.不是络穴的穴位是_A.脾经大包 B.肝经蠡沟 C.胃经丰隆 D.大肠经合谷 E.心经通里13.下面的骨度分寸不正确的是_A.前发际至后发际12寸 B.岐骨至脐中8寸 C.两乳头之间8寸D.两肩胛骨脊柱缘之间6寸 E.膝中至外踝高点13寸14.不属本经的募穴是_A.肺中府 B.大肠天枢 C.膀胱中极 D.肝期门 E.心鸠尾15.正确的骨度分寸是_A.肘横纹至腕横纹12寸 B.脐中至横有上廉6寸 C.髀枢至膝中16寸D.臀横纹至膝中19寸 E.膝中至外踝高点13寸16.根据骨度分寸法,神阙到中脘穴是_A.6寸 B.4寸 C.5寸 D.3寸 E.1.
3、5寸17.根据骨度分寸,内辅骨下廉至内踝高点为_A.18寸 B.13寸 C.14寸 D.16寸 E.12寸18.根据骨度分寸法,肘横纹至腋前横纹为_A.9寸 B.14寸 C.12寸 D.13寸 E.8寸19.属于手太阴肺经的穴组_A.中府、太渊、列缺、曲泽 B.中府、鱼际、列缺、尺泽 C.中府、太渊、尺泽、曲池 D.太渊、少商、孔最、合谷 E.少商、鱼际、商阳、孔最20.心经的募穴是_A.中府 B.中极 C.天枢 D.巨阙 E.期门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1、现存最早的针灸文献是_、_。2、腧穴一般分为_、_、_三类。3、针灸角度有_、_、_三种4、刺灸法的选择有_、_、_三方面。5、
4、针灸治疗原则有_、_、_、_四方面。三、名词解释(每个4分,共20分)1、阿是穴:2、腧穴:3、得气:4、热则疾之:5、奇经八脉:四、简答题(每题15分,共45分)1、浅谈经络的作用2、拔罐注意事项3、痹证的针灸治疗针灸答案一、选择题1D2D3E4C5A6C7E8E9A10B11E12D13E14E15A16B17B18A19B20D二、填空题1. 足臂十一脉灸经 阴阳十一脉灸经 2. 经穴 奇穴 阿是穴 3. 直刺 斜刺 平刺4. 疗法选择 操作方法选择 治疗时机选择 5. 补虚泻实 清热温寒 治病求本 三因制宜D三、名词解释1阿是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等,通常是指该处既不是经穴,又不是奇穴
5、,只是按压痛点取穴。这类穴既无具体名称,又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或其他反应点作为刺灸的部位。阿是穴多当于病变附近,也可在与其距离较远处。2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3针刺入腧穴后产生的针刺感应,又称针感。4热性病采取浅刺疾出、多针少灸、或放血的方法。5奇经八脉(eight extra meridians)即别道奇行的经脉,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共8条,故称为奇经八脉四、简答题 1经络的作用:(1)联络脏腑、沟通肢窍经络纵横交错,内联脏腑,外络肢节,能将人体的五脏六腑、四吱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联系成一个统一的整体。(2)运行气血、濡养周身 经络是人体气血
6、运行的通路,能将营养物质输布到全身各组织脏器而儒养周身,从而完成和调五脏、洒陈六腑的生理功能。(3)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经络系统中的络脉为卫气所充,散布全身,密布皮部,当外邪侵犯机体时,有着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屏障作用。2.拔罐注意事项(1)拔罐时要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丰满的部位。若体位不当、移动,骨骼凸凹不平,毛发较多的部位,火罐容易脱落,均不适用。(2)拔罐时要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而选择大小适宜的罐。若应拔的部位有皱纹,或火罐稍大,不易吸拔时,可作一薄面饼,置于所拔部位,以增加局部面积,即可拔住。操作时必须动作迅速,才能使罐拔紧、吸附有力。 (3)用火罐时应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而皮肤起水泡时,小的勿须处理,仅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水泡较大时,用消毒针将水放出,涂以龙胆紫药水,或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4)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及心脏、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拔罐。高热抽搐者,以及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位,亦不宜拔罐。3痹证的针灸治疗治法 通痹止痛。以病痛局部穴为主,结合循经及辨证选穴。主穴 阿是穴 局部经穴配穴 行痹加膈俞、血海;痛痹加肾俞、腰阳关;着痹加阴陵泉、足三里;热痹加大椎、曲池;另可加拔罐法。操作 毫针泻法或平补平泻法。寒痹、湿痹可加灸法。大椎、曲池可点刺出血。局部穴位可加拔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