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Chapter 4农业的转变农业的转变主讲:陈忠斌(博士)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农业是经济发展的起点和基础。任何一个欠发达国家都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农业在国民产品和劳动力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而且越是落后的国家,其农业的比重越大,因此常常把落后的国家称为农业国。要摆脱农业落后的状况,首先应该发展农业。这不仅是因为农业部门生产人们所需要的最基本的消费品,没有这些产品人们连生存都不可能,更谈不上发展自己,而且也是因为农业部门是其他部门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不可缺少的基础。没有农业的发展,其他部门是不可能得到顺利发展的,工业化是不可能实现的。本章将讨论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传统农
2、业的转变问题。第一节 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1.农业的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首先,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在最不发达国家,百分之七八十的人口生活在农村,收入和生活水平相对于城市来说更为低下,他们大多数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是贫困人口最为集中的地方。启动农业经济无疑将大大提高农民的收入,使贫困问题得到减轻。减轻贫困本身就是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其次,在经济发展初期,农业部门的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分额较大,1995年低收入国家的农业净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中国和印度除外)平均达到33%,比工业产值比重25%还多8个百分点,其中有些国家的农业净产值比重竟达50%以上,如埃塞俄比亚为57%,坦
3、桑尼亚为58%。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生产增长的高低本身就是影响国民经济增长的极为重要因素,农业生产多增长一个百分点将会使总量经济增长率显著提高.2.经济发展过程是一个结构转变过程,一个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农业部门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被认为是促进工业化。有的发展经济学家把农业部门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归结为4个方面: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和外汇贡献。如果把要素贡献分为劳动力贡献和资本贡献,则农业部门就有5个方面的贡献。一、产品贡献1.原料贡献2.粮食贡献第一节第一节 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2.粮食贡献:虽然不是所有的发展经济学家都重视农业部门的原料贡
4、献,但所有关心经济发展的经济学家都十分强调粮食在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这是因为,在世界上有许多发展中国家,粮食供给不足严重影响国民经济发展。从20世纪60、70年代粮食进出口贸易中,可以看出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的严重性。发展中国家对粮食需求之所以巨大,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引起的:1)第一,发展中国家居民的消费倾向要比发达国家高得多。在经济发展初期,增加的收入中将大部分用于消费,很小部分用于储蓄。此外,恩格尔消费规律表明,在低收入水平上,食物支出占预算支出中的比重很大,这样发展中国家的粮食需求收入弹性远比发达国家高。据估计,发展中国家需求收入弹性高达0.8以上,而发达国家只有0.15左右。2)发展中
5、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人口增长率要高得多。1960-1980年间,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年均人口增长率高达2.4%。1980-1992年间,相应的增长率为1.9%和0.7%。这样,即使不考虑其他因素,仅就人口增长而言,发展中国家对粮食的需求比发达国家要大得多。3)工业化以及伴随而来的城市化扩大了对粮食的需求。1970-1993年间,发展中国家(包括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城市人口平均每年以3.4%的速度增长,使城市人口比重从1970年的28%迅速上升到1993年的38%;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城市人口以1%的速度增长,城市人口比重从74%上升到78%。可见,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增长主要是城市人口自身的
6、增长,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增长则主要是来自农村的人口流动.图图4-2.中国中国“十五十五”时期粮食产量与增长速度时期粮食产量与增长速度2005年粮食产量48401万吨,比上年增加1454万吨,增产3.1%;棉花产量570万吨,减产9.8%;油料产量3078万吨,增产0.4%;糖料产量9551万吨,减产0.2%。蔬菜、水果在品种优化的基础上平稳发展(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图图2 2002-2006年粮食产量及其增长速度年粮食产量及其增长速度 二、市场贡献农业部门的产品贡献来源于农产品剩余的供给,而农业部门市场贡献则来源于对非农业部门的产品需求。农业生产所需要
7、的投入一部分来自本部门自己的供给,一部分来自非农业部门的产品。此外,农业人口所需要的生活消费品一部分来自本部门的产出,另一部分来自工业部门。农业部门对非农业部门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需求的增加,扩大了非农业部门的销售市场,促进了非农业部门的经济增长。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农业部门为非农业部门作出了市场贡献。a)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农民的收入水平比城市居民更低,因此农民的消费倾向比城市居民高。这样在一定数量货币收入条件下,农民对工业消费品的购买要比城市居民多。b)此外,从动态角度说,农民货币收入的增加比城市居民的同量增加更有利于消费品市场的扩大和消费品工业的发展。据一项研究估计,1992年,中国农村居民
8、的消费倾向是0.666,而城市居民的消费倾向是0.547。这就是说,在100元收入中,农民要消费掉66.6元,而城市居民只消费54.7元,前者比后者多花费12元。三、资本贡献对于今天不发达的国家来说,最稀缺的要素是资本。因此,农业部门对经济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或者说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作用是为非农业部门扩张提供尽可能多的资本。(一)资本贡献的含义农业部门的资本贡献和产品贡献不同。产品贡献是指农业部门为非农业部门提供剩余农产品,即扣除农民自己消费和留作种子用的那部分农产品之后的剩余部分。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农业剩余。农业部门的资本贡献是指农业剩余的净流出。农业部门在向非农业部门提供农产品的同时,
9、还从非农产品中购买工业品,以满足本部门的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从农业剩余中减去农业部门购买的工业品数额即得到净农业剩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农业部门的资本贡献。例如,假设一国在某一年农业部门为非农业部门提供的农业剩余是1亿吨的粮食,价值是1000亿元,而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购买工业品的花费为600亿元,于是在这一年中,农业剩余的净流出是400亿元,它就是农业部门为非农业部门作出的资本贡献。(二)农业资本转移的意义和规模工业化依靠工业部门和第三产业的扩张,而非农业部门的扩张需要巨额资本投资。这些投资来源可以分成三类:国外援助、外商投资和国内储蓄。但是,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大国来说,国内储蓄是
10、最重要的来源,外部资金只能作为经济发展所需资金的一个补充。在工业化初期阶段,一个国家的非农业部门尤其是工业部门规模甚小,依靠自身的储蓄和积累来筹集发展资金是远远不够的。这样,规模巨大的农业部门必然是国内储蓄和资本积累的主要来源。农业部门不仅必须为非农业部门发展提供资本积累,而且也有可能把一部分资源转移到非农业部门。在工业化初期。农业部门也要有适度增长,生产率也必须提高,否则,它就不能为非农业部门的发展做出贡献。农业的发展也需要有资本的投入。但是,在农业部门中,生产的增长和生产率的提高不一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本,至少不如非农业部门那么大。它可以通过增加更多的劳动投入来获得(如修建水利、平整土地等)
11、,而发展中国家劳动是一个丰富的要素。因此,农业部门为非农业部门提供资本是完全可能的。(三)农业资本转移的途径把资本从农业部门转移到非农业部门,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依靠市场机制自动转移,一是依靠政权力量强制性转移。如果依靠市场机制自动转移,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农业部门必须向非农业部门出售产品,即必须有市场剩余;(2)农民必须是净储蓄者,即他们的消费必须少于他们的收入;(3)农民的储蓄必须超过他们在农业上的投资,或者说,必须有农业净储蓄或资本净流出。一般认为,要满足这些条件,就必须给农民适当的刺激,使他们增加市场剩余,愿意节制消费,并且情愿把他们的储蓄转为非农业投资。在历史上,有些国家主要是通
12、过市场机制来转移农业剩余的,如美国和加拿大就属于这种自动转移类型。在当今许多发展中国家,为了加快经济发展,国家宁愿运用政权力量强制性的把农业部门的一部分剩余转移到工业部门。这里有制度上的原因,但主要原因是嫌市场机制转移农业剩余的速度太慢。政府转移农业剩余的手段有直接和间接两种。直接手段主要是对农业征收重税,如日本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对农业课以重税就是直接手段的例子。间接手段主要是对两部门产品交换比价进行控制,以低于其价值的价格向农业部门收购农产品,以高于其价值的价格向农业部门销售工业品。在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台湾省实行的“化肥换谷制度”就是这种间接控制的例子。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也主要是通
13、过农工产品不等价交换方式进行的。这是一种非常隐蔽的资本转移方式,一般不容易被农民发觉。0.892元/斤稻谷(2008年4月后)0.750元/斤稻谷(2008年4月前)中国稻谷收购价格的变动一、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 传统农业是相对于现代农业而言的。传统农业生产技术原始,生产率低下,要促进农业的持续增长,必须把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什么是传统农业?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在他的经典著作传统农业转变一书中,对传统农业下了一个定义:“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可称为传统农业。”美国经济学家史蒂文斯和杰巴拉对传统农业的解释更为清楚:“传统农业可以定义为这样一种农业,在这种农业中,使用的技
14、术是通过那些缺乏科学技术知识的农民对自然界的敏锐观察而发展起来的。建立在本地区农业多年经验基础上的农业技术是一种农业艺术,它通过口授和示范从一代传到下一代。”可见,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是技术长期不变。第二节第二节 传统农业的转变与技术进步传统农业的转变与技术进步二、农业发展阶段与发展道路二、农业发展阶段与发展道路(一)梅勒观点:农业发展阶段与投入互补论(一)梅勒观点:农业发展阶段与投入互补论美国农业经济学家约翰美国农业经济学家约翰梅勒在梅勒在2020世纪世纪6060年代对发年代对发展中国家提出了一个农业发展理论,我们称之展中国家提出了一个农业发展理论,我们称之为为资源互补论资源互补论。他按农业技
15、术的性质,把传统。他按农业技术的性质,把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1.1.第一个阶段是第一个阶段是技术停滞阶段技术停滞阶段。在这个阶段,农。在这个阶段,农业基本是静态的,农业生产的增长取决于传统业基本是静态的,农业生产的增长取决于传统要素供给的相称的增加,如土地和劳动的相应要素供给的相称的增加,如土地和劳动的相应的增加。的增加。2.2.第二阶段是第二阶段是劳动密集型技术进步阶段劳动密集型技术进步阶段,或者用,或者用梅勒自己的话说,低资本技术动态农业发展阶梅勒自己的话说,低资本技术动态农业发展阶段。梅勒指出:段。梅勒指出:“正是这个阶段,农业
16、能够在正是这个阶段,农业能够在整个发展中发挥关键的作用。整个发展中发挥关键的作用。”这个阶段具有这个阶段具有五个特征:(五个特征:(1 1)农业仍然是整个经济中最大的)农业仍然是整个经济中最大的部门;(部门;(2 2)农产品需求由于人口和收入增加而)农产品需求由于人口和收入增加而迅速上升;(迅速上升;(3 3)工业发展的资本特别稀缺,其)工业发展的资本特别稀缺,其资本报酬在不断上升;(资本报酬在不断上升;(4 4)经济转变速度的限)经济转变速度的限制和人口增长的压力阻碍了农场规模的扩大;制和人口增长的压力阻碍了农场规模的扩大;(5 5)劳动节约型的农业机械的使用受到限制,)劳动节约型的农业机械
17、的使用受到限制,因为资本比劳动稀缺,它所节约的劳动价值通因为资本比劳动稀缺,它所节约的劳动价值通常小于增加的机器成本。由于这些特征,这个常小于增加的机器成本。由于这些特征,这个阶段的农业发展主要依赖劳动使用型的或资本阶段的农业发展主要依赖劳动使用型的或资本节约型的技术创新和使用,以提高土地生产率节约型的技术创新和使用,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为重点。为重点。3.3.第三个阶段是第三个阶段是资本密集型技术进步阶段资本密集型技术进步阶段-高资高资本技术动态农业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农本技术动态农业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农业部门的相对重要性大大下降了,在整个经济业部门的相对重要性大大下降了,在整个经济中
18、所占比重越来越小;资本变得越来越充裕,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小;资本变得越来越充裕,允许农业部门大量使用资本;作为非农业部门允许农业部门大量使用资本;作为非农业部门扩张的结果,人和地比例逐渐下降,平均农场扩张的结果,人和地比例逐渐下降,平均农场规模趋于扩大;劳动成本变得越来越高昂,用规模趋于扩大;劳动成本变得越来越高昂,用机器代替劳动可以节约农业生产成本。机器代替劳动可以节约农业生产成本。第三个阶段农业发展的主要特点是(第三个阶段农业发展的主要特点是(1 1)资本对)资本对劳动的替代。劳动节约型的大型机械和其他资劳动的替代。劳动节约型的大型机械和其他资本密集型技术不断被创造和发明出来,且被运本密集型
19、技术不断被创造和发明出来,且被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劳动生产率持续增长。(用到农业生产中,劳动生产率持续增长。(2 2)生物科学技术进步促进单位面积和单位牲畜产生物科学技术进步促进单位面积和单位牲畜产量的提高,同时也导致劳动生产率的增加。(量的提高,同时也导致劳动生产率的增加。(3 3)资本需求量很大。农业需要资本购买土地以扩资本需求量很大。农业需要资本购买土地以扩大农场规模,筹措资金购买农业生产所需的机大农场规模,筹措资金购买农业生产所需的机械、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械、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农业发展的三个阶段可以概括如下:第一个阶段为传农业发展的三个阶段可以概括如下:第一个阶段为传统农
20、业阶段,技术停滞,偶尔也出现一些技术创新和统农业阶段,技术停滞,偶尔也出现一些技术创新和使用,但不是连续性的,对生产率的影很小。第二个使用,但不是连续性的,对生产率的影很小。第二个阶段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阶段,技术创新和阶段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阶段,技术创新和应用形成了一个连续不断的源流,但这种创新是偏向应用形成了一个连续不断的源流,但这种创新是偏向资本节约或劳动使用型的,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为主。资本节约或劳动使用型的,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为主。第三个阶段是农业现代化阶段,这个阶段的技术进步第三个阶段是农业现代化阶段,这个阶段的技术进步速度比第二个阶段更快,但技术发明和应用是朝向劳速度比
21、第二个阶段更快,但技术发明和应用是朝向劳动节约或资本使用型方向发展,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动节约或资本使用型方向发展,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主。梅勒认为,当前大多数低收入国家基本上处于第二阶梅勒认为,当前大多数低收入国家基本上处于第二阶段,其资源状况是劳动充裕和资本稀缺,因此,农业段,其资源状况是劳动充裕和资本稀缺,因此,农业发展应该尽量避免使用与工业发展相竞争的、具有替发展应该尽量避免使用与工业发展相竞争的、具有替代劳动性质的资本投入,而多使用与劳动力相互补充代劳动性质的资本投入,而多使用与劳动力相互补充的投入。梅勒论述的互补性投入包括的内容很广,不的投入。梅勒论述的互补性投入包括的内容很广,不
22、仅有物质要素,而且还有非特质要素。它们包括:仅有物质要素,而且还有非特质要素。它们包括:(1 1)提供刺激性体制。例如,土地制度的改革常)提供刺激性体制。例如,土地制度的改革常常可以为无地或少地农民提供增加农业生产的刺常可以为无地或少地农民提供增加农业生产的刺激。当然,土地改革本身并不能保证产出的增加,激。当然,土地改革本身并不能保证产出的增加,它只是为农业生产者增加生产提供一个必要条件。它只是为农业生产者增加生产提供一个必要条件。(2 2)建立农业研究机构。农业生产的持续增长要)建立农业研究机构。农业生产的持续增长要求有连续不断的农业技术发明和创造,而技术的求有连续不断的农业技术发明和创造,
23、而技术的创新源泉则来自农业科学研究。由于地区之间的创新源泉则来自农业科学研究。由于地区之间的农业自然条件存在着重大差异,因此需要建立分农业自然条件存在着重大差异,因此需要建立分散的研究体系,从而需要大量的研究资源的投入。散的研究体系,从而需要大量的研究资源的投入。(3 3)提供新的物质投入品。最初,化肥、农药、)提供新的物质投入品。最初,化肥、农药、高产动植物良种等是最重要的投入品。后来,其高产动植物良种等是最重要的投入品。后来,其他的投入品如种子鉴定设备、对农民的技术指导他的投入品如种子鉴定设备、对农民的技术指导等等也变得必不可少了。等等也变得必不可少了。(4 4)建立农业生产服务体制。这些
24、服务包括新投)建立农业生产服务体制。这些服务包括新投入品销售、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信贷的扩张和入品销售、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信贷的扩张和其他调动农业资本资源的手段、交通运输工具、其他调动农业资本资源的手段、交通运输工具、道路建设、水利设施等,还包括乡村基层组织建道路建设、水利设施等,还包括乡村基层组织建设。设。(5 5)对教育投资。农业发展所需的一切投入品都)对教育投资。农业发展所需的一切投入品都需要人来生产、使用和管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需要人来生产、使用和管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就会大大改善这些投入品的生产和使用效率,而就会大大改善这些投入品的生产和使用效率,而人力素质的提高却是教育的结果。梅
25、勒把对农民人力素质的提高却是教育的结果。梅勒把对农民的教育看作是农业发展的关键互补性投入。的教育看作是农业发展的关键互补性投入。梅勒关于农业发展三个阶段的划分不适合人梅勒关于农业发展三个阶段的划分不适合人少地多的国家的情形。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少地多的国家的情形。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农业发展没有遵循梅勒所说的三个阶段次序,农业发展没有遵循梅勒所说的三个阶段次序,它们跳过了第二个阶段,直接进入了第三个阶它们跳过了第二个阶段,直接进入了第三个阶段。当今拉美国家也没有遵循这个次序。但段。当今拉美国家也没有遵循这个次序。但是,梅勒的阶段划分比较符合地少人多的国家是,梅勒的阶段划分比较符合地少人多的国家
26、的情形,如日本、中国台湾省基本上经历了这的情形,如日本、中国台湾省基本上经历了这三个阶段,而大多数地少人多的发展中国家却三个阶段,而大多数地少人多的发展中国家却仍然处在第二个阶段。因此,这些国家应该按仍然处在第二个阶段。因此,这些国家应该按照梅勒提出的战略,即增加互补性资源的投入,照梅勒提出的战略,即增加互补性资源的投入,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为主。当工业化达到一定高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为主。当工业化达到一定高度时,农业劳动力变得稀缺起来了,而同时资度时,农业劳动力变得稀缺起来了,而同时资本变得较为充裕了,农业的发展就进入第三个本变得较为充裕了,农业的发展就进入第三个阶段,以资本来代替劳动。阶段,以资本
27、来代替劳动。根据发达国家(主要是美国和日本)的历史经验,日本农业发展经济学家根据发达国家(主要是美国和日本)的历史经验,日本农业发展经济学家速水佑次郎和美国农业经济学家弗农速水佑次郎和美国农业经济学家弗农拉坦拉坦(Vernon W.Ruttan,1924-)合作研合作研究,在究,在20世纪世纪70年代初提出了一个新的农业发展理论,名为诱导型技术创年代初提出了一个新的农业发展理论,名为诱导型技术创新新(induced technical innovation)理论。后来,在理论。后来,在1985年的修订版中,他们又年的修订版中,他们又增加了一个诱导型制度创新增加了一个诱导型制度创新(induce
28、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概念,这样,该概念,这样,该理论就被叫做诱导型技术与制度创新理论,或简称为诱导型创新理论。理论就被叫做诱导型技术与制度创新理论,或简称为诱导型创新理论。现代农业的发展依赖农业生产率的持续增长,而生产率的增长又取决于现现代农业的发展依赖农业生产率的持续增长,而生产率的增长又取决于现代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农业技术进步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以代替劳动代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农业技术进步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以代替劳动为主的机械技术进步,一是以代替土地为主的生物化学技术进步。速水和为主的机械技术进步,一是以代替土地为主的生物化学技术进步。速水和拉坦认为,
29、一个国家选择何种技术进步的道路才能促进农业生产率和农业拉坦认为,一个国家选择何种技术进步的道路才能促进农业生产率和农业产出的迅速增长,依该国的资源禀赋状况而定。对一个土地资源丰富而产出的迅速增长,依该国的资源禀赋状况而定。对一个土地资源丰富而劳动力资源稀缺的国家来说,选择机械技术进步的道路是最有效率的。劳动力资源稀缺的国家来说,选择机械技术进步的道路是最有效率的。相反,对一个土地稀缺而劳动丰富的国家而言,选择生物化学技术进步的相反,对一个土地稀缺而劳动丰富的国家而言,选择生物化学技术进步的道路是最优的道路是最优的.4.2.2.速速-拉模型拉模型:透导型创新与资源替代论透导型创新与资源替代论 速
30、水和拉坦不把农业技术和制度的变化看作是科学技速水和拉坦不把农业技术和制度的变化看作是科学技术进步和工业增长的产物,而看作是对资源禀赋状况术进步和工业增长的产物,而看作是对资源禀赋状况和产品需求增长的动态反应。换言之,和产品需求增长的动态反应。换言之,农业技术以及农业技术以及制度的变革主要是由各国的资源禀赋状况和产品需求制度的变革主要是由各国的资源禀赋状况和产品需求诱导的诱导的。这种内生的技术进步正是速水和拉坦理论区这种内生的技术进步正是速水和拉坦理论区别于传统农业发展理论的新颖之处。那么,资源禀赋别于传统农业发展理论的新颖之处。那么,资源禀赋和产品需求是怎样诱导技术和制度创新的呢?和产品需求是
31、怎样诱导技术和制度创新的呢?在经济发展的动态过程中,相对要素价格的变化和产在经济发展的动态过程中,相对要素价格的变化和产品需求的变化是密切相关的。当粮食需求由于人口和品需求的变化是密切相关的。当粮食需求由于人口和人均收入增长而增加时,生产粮食所需的要素投入的人均收入增长而增加时,生产粮食所需的要素投入的需求也或多或少按比例增加。当要素需求的增加面临需求也或多或少按比例增加。当要素需求的增加面临不同的要素供给弹性时,结果是相对要素价格的变化。不同的要素供给弹性时,结果是相对要素价格的变化。可见,可见,要素价格的变化实际上暗含地包括了产品需求要素价格的变化实际上暗含地包括了产品需求的变化。因此,农
32、业技术进步可以只看作是由相对要的变化。因此,农业技术进步可以只看作是由相对要素稀缺性的变化所引起的素稀缺性的变化所引起的。例如,(例如,(1 1)在一个人口密度较大而人口增长迅)在一个人口密度较大而人口增长迅速的国家里,土地相对于劳动变得越来越稀缺。速的国家里,土地相对于劳动变得越来越稀缺。于是,土地价格(地租)相对于劳动价格(工于是,土地价格(地租)相对于劳动价格(工资)变得越来越高。结果,农业技术就会按照资)变得越来越高。结果,农业技术就会按照代替土地的方向发展,即农业技术的发明和创代替土地的方向发展,即农业技术的发明和创造将是土地节约和劳动使用型的。这种技术创造将是土地节约和劳动使用型的
33、。这种技术创新就是生物化学技术的进步,它主要导致土地新就是生物化学技术的进步,它主要导致土地生产率的提高。(生产率的提高。(2 2)在一个人口密度小而非农)在一个人口密度小而非农业部门扩张迅速的国家里,劳动相对于土地变业部门扩张迅速的国家里,劳动相对于土地变得更加稀缺了,从而,劳动的价格相对于土地得更加稀缺了,从而,劳动的价格相对于土地的价格不断上涨。结果是代替劳动的技术不断的价格不断上涨。结果是代替劳动的技术不断地被发明出来并运用到生产中,使得农业机械地被发明出来并运用到生产中,使得农业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导致劳动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化程度越来越高,导致劳动耕地面积不断扩大。这种技术创新就是机
34、械技术进步,它主要导致这种技术创新就是机械技术进步,它主要导致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诱导型创新理论假定在农民、公共研究机构和诱导型创新理论假定在农民、公共研究机构和私人农业投入供给商之间存在一种有效的相互私人农业投入供给商之间存在一种有效的相互影响。农民受相对价格变化引诱,寻找那些节影响。农民受相对价格变化引诱,寻找那些节约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的农业技术。农民对这约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的农业技术。农民对这些技术需求的扩大促使公共研究机构发展这种些技术需求的扩大促使公共研究机构发展这种新技术,还要求农业投入供给商生产和供给那新技术,还要求农业投入供给商生产和供给那些替代较为稀缺的要素的
35、现代技术投入品。些替代较为稀缺的要素的现代技术投入品。农业投入供给商是私人企业,以赚取利润为目的,因农业投入供给商是私人企业,以赚取利润为目的,因此,他们对农民的投入需求所作出的反应是由于这些此,他们对农民的投入需求所作出的反应是由于这些投入品的市场价格上升所引起的。但是,农业技术的投入品的市场价格上升所引起的。但是,农业技术的创造和发明者创造和发明者农业研究科学家和管理者一般是非农业研究科学家和管理者一般是非盈利性的公共机构的雇员,他们的研究成果大都是公盈利性的公共机构的雇员,他们的研究成果大都是公共物品,不能在市场上买卖,他们的研究支出一般来共物品,不能在市场上买卖,他们的研究支出一般来自
36、公共部门拨款和社会资助。在这种情况下,研究科自公共部门拨款和社会资助。在这种情况下,研究科学家和管理者在研究目标上对市场价格或对农民的技学家和管理者在研究目标上对市场价格或对农民的技术需求不一定作出反应。那么,怎样引诱科学研究人术需求不一定作出反应。那么,怎样引诱科学研究人员从事的研究工作与社会对技术的需求相一致呢?速员从事的研究工作与社会对技术的需求相一致呢?速水和拉坦提出的办法是建立一个有效的刺激机制,从水和拉坦提出的办法是建立一个有效的刺激机制,从物质上和名誉上奖励那些为解决社会重大问题作出贡物质上和名誉上奖励那些为解决社会重大问题作出贡献的科学家和管理者。这些社会重大问题一般是与社献的
37、科学家和管理者。这些社会重大问题一般是与社会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相一致。这样,科学家对技术会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相一致。这样,科学家对技术供给就与农民和农业投入供给商对技术的需求大致上供给就与农民和农业投入供给商对技术的需求大致上保持着动态的平衡。保持着动态的平衡。技术变化的诱导性并不意味着技术发明和创造完全都是由相对技术变化的诱导性并不意味着技术发明和创造完全都是由相对要素价格变化引起的。除了资源禀赋和需求增长的影响之外,要素价格变化引起的。除了资源禀赋和需求增长的影响之外,技术变化还反映了一般科学技术的进步。一般科学技术的进步技术变化还反映了一般科学技术的进步。一般科学技术的进步降低了技术和企
38、业家的创新成本,从而可能对技术变化有影响,降低了技术和企业家的创新成本,从而可能对技术变化有影响,这些影响与要素禀赋和产品需求变化无关。例如,计算机的发这些影响与要素禀赋和产品需求变化无关。例如,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于农业研究与生产就不是由资源的相对稀缺引起的,明和应用于农业研究与生产就不是由资源的相对稀缺引起的,但是,速水和拉坦指出,甚至在技术发明是由一般科学创新引但是,速水和拉坦指出,甚至在技术发明是由一般科学创新引起的情况下,这种技术的采用速度和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也将起的情况下,这种技术的采用速度和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也将强烈地受到资源供给和产品需求条件的影响,而后者是通过要强烈地受到资源供
39、给和产品需求条件的影响,而后者是通过要素和产品市场反映出来的。素和产品市场反映出来的。速水和拉坦在描述了诱导型创新模型之后指出,诱导型创新是速水和拉坦在描述了诱导型创新模型之后指出,诱导型创新是一个不均衡的动态过程。一个不均衡的动态过程。“在发展的动态过程中,不平衡或不在发展的动态过程中,不平衡或不均衡的出现是引诱技术变化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制度中几均衡的出现是引诱技术变化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制度中几个因素之间的不均衡造成瓶颈,这些瓶颈把科学家、发明者、个因素之间的不均衡造成瓶颈,这些瓶颈把科学家、发明者、企业家和公共管理者的注意力集中在关于获得更有效的资源配企业家和公共管理者的注意力集中
40、在关于获得更有效的资源配置这些问题的解决上。置这些问题的解决上。”速水佑次郎和拉坦的诱导型创新理论是农业发展理论研究的一速水佑次郎和拉坦的诱导型创新理论是农业发展理论研究的一个新突破。以往农业发展理论(包括以上介述的梅勒的资源互个新突破。以往农业发展理论(包括以上介述的梅勒的资源互补论)都把农业技术进步看作是外生的,是由政府政策决定的。补论)都把农业技术进步看作是外生的,是由政府政策决定的。而诱导型创新理论则把农业技术进步看作是内生的,是由各国而诱导型创新理论则把农业技术进步看作是内生的,是由各国的要素禀赋状况决定的。这个观点的意义在于,在农业还没有的要素禀赋状况决定的。这个观点的意义在于,在
41、农业还没有现代化的国家,要从本国农业资源禀赋的实际情况出发来选择现代化的国家,要从本国农业资源禀赋的实际情况出发来选择农业发展道路。例如,地少人多的国家走生物化学技术进步的农业发展道路。例如,地少人多的国家走生物化学技术进步的道路是适当的,而走机械技术进步的道路则是不适当的道路是适当的,而走机械技术进步的道路则是不适当的.(1 1)诱导型创新理论没有划分农业发展阶段,但与梅勒划分)诱导型创新理论没有划分农业发展阶段,但与梅勒划分的农业发展阶段并不矛盾。就地少人多的国家而言,梅勒认为的农业发展阶段并不矛盾。就地少人多的国家而言,梅勒认为这些国家的农业发展处在第二个阶段,即劳动密集型技术进步这些国
42、家的农业发展处在第二个阶段,即劳动密集型技术进步阶段,实际上这就是诱导型创新理论所说的生物化学技术进步阶段,实际上这就是诱导型创新理论所说的生物化学技术进步道路。梅勒认为这些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之后将会进入农道路。梅勒认为这些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之后将会进入农业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即资本密集型技术进步阶段,这相当于业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即资本密集型技术进步阶段,这相当于诱导型创新理论所说的机械技术进步道路。就这一点来说,这诱导型创新理论所说的机械技术进步道路。就这一点来说,这两种理论似乎是有矛盾的。但实际上并不矛盾。两种理论似乎是有矛盾的。但实际上并不矛盾。按照诱导型创新理论,这些国家进入工业
43、化之后,工资水平大按照诱导型创新理论,这些国家进入工业化之后,工资水平大幅度提高了,劳动的价格相对于土地的价格变得相对昂贵;由幅度提高了,劳动的价格相对于土地的价格变得相对昂贵;由于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化,这些国家也开始走机械技术进步的道于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化,这些国家也开始走机械技术进步的道路,以机械来代替劳动,从而逐渐实现机械化。例如,日本是路,以机械来代替劳动,从而逐渐实现机械化。例如,日本是一个地少人多的国家,曾经走生物化学技术进步的道路。但在一个地少人多的国家,曾经走生物化学技术进步的道路。但在实现工业化之后,该国的工资水平上升得比地租快,因此,日实现工业化之后,该国的工资水平上升得比地租
44、快,因此,日本的农业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了。本的农业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了。(2 2)诱导型创新理论的主要论点是以便宜的要素来代替昂贵的)诱导型创新理论的主要论点是以便宜的要素来代替昂贵的要素,从而实现一系列的要素替代。但是,这一理论与梅勒的要素,从而实现一系列的要素替代。但是,这一理论与梅勒的资源互补论也是不矛盾的。因为诱导型创新理论也十分强调资资源互补论也是不矛盾的。因为诱导型创新理论也十分强调资源的互补性。例如,在诱导型创新模型中,各种要素之间的互源的互补性。例如,在诱导型创新模型中,各种要素之间的互补性清楚地表示出来了。在生物化学技术进步中,劳动对土补性清楚地表示出来了。在生物化学技术进步
45、中,劳动对土地的替代必须使生物技术创新、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化学工业地的替代必须使生物技术创新、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化学工业协调地发展;在机械技术进步中,土地对劳动的替代必须伴协调地发展;在机械技术进步中,土地对劳动的替代必须伴随有机械和动力工业的发展。而在技术进步过程中,制度也随有机械和动力工业的发展。而在技术进步过程中,制度也必须相应地变革。实际上,梅勒提出的必须相应地变革。实际上,梅勒提出的5 5种互补性要素的投入,种互补性要素的投入,在诱导型生物技术创新理论中都是必要的投入。在诱导型生物技术创新理论中都是必要的投入。(3)(3)诱导型创新模型是建立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体制基诱导型创新模型是建立
46、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体制基础上的,即假定要素价格能正确地反映要素供求关系础上的,即假定要素价格能正确地反映要素供求关系的变化状况。这个条件基本上符合发达国家农业现代的变化状况。这个条件基本上符合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时期的历史经验。在当今的发展中国家,市场是很化时期的历史经验。在当今的发展中国家,市场是很不完善的,要素价格被扭曲了,因此并不反映要素的不完善的,要素价格被扭曲了,因此并不反映要素的稀缺程度。例如,在有些国家,土地是相对稀缺的,稀缺程度。例如,在有些国家,土地是相对稀缺的,但土地价格却很低,甚至有些国家,土地是公有的,但土地价格却很低,甚至有些国家,土地是公有的,没有价格。在这种情况下,诱
47、导型创新理论实际上不没有价格。在这种情况下,诱导型创新理论实际上不符合这些国家,因为要素价格不能起到诱导性作用,符合这些国家,因为要素价格不能起到诱导性作用,即诱导人们用便宜的要素来代替稀缺的要素。即诱导人们用便宜的要素来代替稀缺的要素。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发生了一次重大的生物技术变革,它反映了许多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国家地少人多这种资源禀赋状况。这次革命的发生不是市场机制自发调节的结果,而是由国际国内研究机构和各国政府决策者促进的。可见,在市场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农业发展的道路也可以反映资源的相对稀缺性。(一)绿色革命的产生1.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在墨西哥、巴基斯坦、
48、印度、印度尼西亚、泰国、哥伦比亚等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农业地区,大面积地推广和种植新型高产小麦和水稻品种,使粮食产量比过去大幅度地增加了。这种种子改良运动被称为是“绿色革命”(green revolution)。2.作为一种生物技术进步,绿色革命不是像美国和日本那样是由要素的相对价格变化所诱导的,而是在发展中国家人口膨胀和农业停滞的巨大压力之下发生的。由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土地资源有限,通过扩大耕地面积来增加产出,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已是不大可能的了。于是,研究和开发提高土地生产率的生物技术就成为主要的出路。(二)绿色革命的特点首先,高产良种具有高化肥反应性质。传统品种对化肥反应不大,或者具有相反的反应,
49、也就是说,增加化肥施用量不会显著增加传统品种的产量,反而有可能出现产量下降。新型高产良种对化肥反应很大,若不施肥,高产良种的产量与传统品种差不多;当化肥施用量增加时,高产良种的产量随之增加,而且远远高于施同样多化肥的传统品种的产量。所以,高产良种与化肥是高度互补性投入品。其次,其次,种子化肥技术是规模中性的种子化肥技术是规模中性的,也就是说,也就是说,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在高产良种采用方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在高产良种采用方面,大农场并不比小农场更有效率面,大农场并不比小农场更有效率。甚至有人从。甚至有人从理论上和经验上对发展中国家农场规模与生产效理论上和经验上对发展中国家农场规模与
50、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作了详尽的研究,发现小农场比大率之间的关系作了详尽的研究,发现小农场比大农场更有效率。但是,规模中性的观点只在一定农场更有效率。但是,规模中性的观点只在一定范围内是正确的,它只适用于剩余劳动规模巨大范围内是正确的,它只适用于剩余劳动规模巨大的传统农业,而不适用于动态的现代农业;它只的传统农业,而不适用于动态的现代农业;它只对提高土地生产率是正确的,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对提高土地生产率是正确的,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农民收入水平却不一定是正确的。和农民收入水平却不一定是正确的。Gross domestic productAgriculturalproductivityValue a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