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二政治哲学第二单元测试题陈礼都 一、选择题 1.在哲学讨论课上,一位同学说“物质是永恒的”,另一位同学说“一切事物都是有生有灭的”。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是因为他们所说的“物质”和“事物”是( ) 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客观与客体的关系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A B C D 2. 随着现代天文学的发展,天体位置历表的精度不断提高,只要能算出太阳、月球和地球这三者在某时刻的相对位置,就能准确预报日、月食。这说明( )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A B C D 3.沙漠治理是公认的世界性难题,鄂尔多斯人另辟蹊径。变“征服沙漠”
2、的一厢情愿为“善待自然”的两全其美,他们把沙漠绿化、沙产品开发和生态旅游有机结合,实现了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双赢,创造了令人瞩目的“鄂尔多斯发展模式”。这一发展模式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B认识的发展并不完全依赖于社会实践 C自然界的发展离不开人的意志 D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一切活动的终极目的 4.从畏惧自然到征服自然,进而认识到要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千百年来人对自然态度的变化告诉我们( ) 人对自然的认识在曲折中逐步深化 人与自然的矛盾有个逐步展开的过程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先对立后统一 人类终究无法把握无限的自然 A. B. C. D. 5.中
3、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这表明( ) A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B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C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D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6 “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 ) 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7有两位画家以安静为题各画了一张画,一位画了一个湖,湖面
4、平静,倒映着远山和湖边的花草,好像一面镜子。另一位则画了一个激湍直泻的瀑布,旁边一棵小树,树上一个鸟巢,巢里一只小鸟,小鸟在睡觉。后一位画家才真正理解安静的真义,因为他懂得( )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任何物质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A、 B、 C、 D、 89月20日,湖南首次用飞机人工降雨,100分钟缓解湘南旱情。人工降雨是利用云层中的水汽,人工创造成雨。这说明( ) A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 B人们可以创造规律利用大自然 C人们可以根据意愿改变规律趋利避害 D人们可以根据自然规律改变条
5、件为人类造福 9. 古人云:“竭泽而渔,非不得鱼,明年无鱼;焚林而畋,非不收兽,明年无兽。”上述材料所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 A.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联系 B. 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无条件的 C. 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利用的 D. 违背规律必然要受到规律的惩罚 10. 处于青春期的少年需要特别的关怀。有研究表明,许多处于青春期的少年往往会做出无所畏惧的大胆举动,是由于大脑产生一种恐惧记忆抑制效应,使孩子们对恐惧感“暂时性失忆”。这种大脑效应,会随着年龄增长及大脑进一步发育逐渐消失。这表明( )A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B人脑是意识产生的源泉 C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D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
6、器官 1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在突发事件发生期间,散布谣言、哄抬物价、欺骗消费者,扰乱社会秩序、市场秩序的,由公安机关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追究刑事责任。法律作出这样的规定,是因为( ) A错误的意识不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B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发展 C错误的意识对社会发展有阻碍作用 D正确的意识直接推动事物的发展 12. 我国发射的“嫦娥二号”卫星在地球轨道上成功进行了多次变轨和近月制动。据此有人认为,人们能让“嫦娥二号”进行变轨和近月制动说明人能突破规律的制约。该观点( ) 否认了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 承认了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片面夸大了人的
7、主观能动性 揭示了人们可以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 A B C D 13被不少经济管理者奉为圣经的名言是“思路决定出路”,从哲学的角度看,这句话肯定了( ) “思路”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思路”是现实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 “思路”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思路”能自觉选择以改变客观对象 A B C D 14中医有“久怒伤肝,久悲伤肺,久惊伤胆,常恐伤肾,常忧伤心。”的说法。这说明( ) A、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 B、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 C、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D、人类的意识具有能动性 15 阿甘正传中的阿甘,是个平凡甚至简单的小人物,智商很低,却有很多高智商
8、者缺乏的美德:“诚实、守信、认真、勇敢,重视感情”。他不停地奔跑,不停地向前,单纯,而又执着,不知让多少观众深深感动。这表明( ) A.特殊人物的意志能够突破规律的制约 B.人的意志无所不能 C.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促人奋进 D.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 16 “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又是万万不能的。”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精神不是万能的,它的作用时有时无 人类社会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指导作用 精神力量往往是具有决定作用的力量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受物质决定作用制约的 A、 B、 C、 D、 17.下列观点包含实践是认识基础的
9、有( ) 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百闻不如一见 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A B C D 中国政府网2013年12月日消息: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49年),提出我国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目标是:到9年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社区服务设施、服务内容、服务队伍、服务网络和运行机制,农村社区服务试点工作有序推进。据此回答1819题 18规划的制定体现了人的意识活动( )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C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D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19材料所体现实践的特点( )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
10、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A B C D 20.有人学习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用挖土机挖,用汽车运呢?这种观点主要错在否认了( ) A.实践的客观性 B.实践的历史性 C.实践的能动性 D.实践的客观性 21. 今年,报考普通高校不再受年龄和婚否的限制,这不仅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已在向大众化发展,而且体现了终身教育的思想,说明我国正在向学习型社会迈进。活到老、学到老,已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是一种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这种变化所蕴涵的哲学原理是( ) A正确认识只有在同错误认识的不断斗争中获得 B认识的任务是要透过现
11、象达到本质 C认识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D改造主观世界离不开改造客观世界 22.木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人们对它充满无限遐想。为了解木星的形成、进化和结构等,在最新航天科技的支持下,美国预计于2011年8月发射新的木星探测器“朱诺”。对木星的科学探测活动将进一步佐证( ) 人类的好奇、兴趣和遐想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直接动力 现代科技和探测手段的发展推动有关木星认识的深化发展 实践发展提出的客观需要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根本动力 严密的逻辑和精心的准备能确保木星探测实践的如期成功 A B C D 23.人们种田先有打算和筹划,造房建楼有设计图,吃药治病有处方,国家建设则有中长期规划和长远目
12、标规划。这表明( ) A实践活动是以认识活动为起点的,认识活动是实践自身结构的一部分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C先有认识后有实践活动,人的认识能力是人区别于万物的本质特征 D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其活动与动物本能的活动没有本质的区别 24相传唐朝名画家戴嵩善于画牛。他精心绘制的斗牛图被人们视为珍品。一次,戴嵩把这幅画拿出来晒,恰巧被一个牧童看到了,牧童不禁哈哈大笑。戴嵩问其故,牧童答道:“牛在角斗时,尾巴总是夹在两腿中间,绝不会这样笔直地翘起来。”戴嵩没有深入观察牛的习性而出错,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要重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要重视亲身实践以获得直接经
13、验 要正确发挥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 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A B C D 25下列对真理的认识正确的是( ) 真理是标志着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真理是绝对正确的认识,放之四海而皆准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和条件 真理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被推翻 A B C D 26.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天圆地方”、“圆球体”、“扁球体”和“不规则扁球体”的漫长过程。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体现的哲理是( ) A创新是对既有理论的突破和抛弃 B认识在实践中多次反复而无限发展 C意识随着客观世界的变化而变化 D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认识 2
14、7. 从神舟系列飞船于1999年11月20日发射成功后,经过十几年的不断探索试验,到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成功与天宫一号首次载人交会对接 。这表明( ) 人们的认识和实践能力需要不断增强 科学理论是检验实践的重要标准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 事物运动的规律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 A B C D 28.歌德说:“我们对于真理必须经常反复地说,因为错误也有人在反复宣传,并且不是有个别人而是有大批的人反复宣传。”这说明:( ) A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 B少数人的意见才是真理C真理与谬误是相互融合的关系 D真理以谬误为基础而存在 29.韩愈有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
15、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下列选项中与“草色遥看近却无”所包含的哲理相同的是( ) A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B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C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D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30.2011年3月11日,90级大地震使日本海底大面积升降,产生的重力差引发了海啸,损失惨重。“准确预测”是地震科学研究的最高境界,但这种预测目前还做不到。这告诉我们( )人自然的变动规律无章可循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世界上还有很多神秘领域无法让人们认识 A B C D 高二政治哲学第二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
16、 题号12345678910答案ABAACCADDC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CCACCBDADB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CBBABBCADB二、主观题: 31.材料一、为了发展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我国科学家制定出了航空航天事业发展的宏伟蓝图,并制定分步推进的相应计划。搜集了大量有关航天的知识和信息,通过综合深入分析,对航天发展的规律认识越来越深刻。 材料二 近年随着我们航天技术的日渐成熟,科学家们以饱满的爱国热情投入到研发飞船的实践中,先后有神一到神九的成功发射,特别是神九的成功飞天,大大推动了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步伐
17、,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材料一和材料二是如何体现意识作用的? 32现阶段,我国社会成员在收入分配上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国家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这一措施有利于收入分配公平,促进经济的发展。 运用辩证唯物论的观点,说明“国家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的正确性。 33.科学发展观是针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城乡差距拉大、就业压力增加、资源短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突出问题和矛盾提出来的。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深化,也是我们党在执政理念上的一次飞跃。科学发展观的实
18、践证明:坚持贯彻新的科学发展观,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的矛盾,从而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繁荣、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34、建国以来,我国的户籍管理制度发生了很多变化:第一阶段,1958年以前,属自由迁徙期。1954年宪法规定了公民有“迁徙和居住的自由”。第二阶段,1958年至1978年,为严格控制。1958年和1959年的户口制度对人口流动作了严格限制。1975年宪法取消了关于迁徙自由的条款。第三阶段,1978年以后,为半开放期
19、。1984年制定的国务院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是对户籍政策的重大调整,人们对户口问题的认识有了新变化。2010年5月,国务院首次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居住证制度,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我国户籍管理制度的变化反映了认识过程的哪些特点? 高二政治哲学第二单元测试题答案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答案ABAACCADDC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CCACCBDADB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CBBABBCADB二、主观题31、(1)材料一体现了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从为了发展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以及逐步推进的相应计划就非常明显体现出来
20、。 (2)材料一还体现了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从科学家制定出了航空航天事业发展的宏伟蓝图,并制定分步推进的相应计划体现出来。 (3)材料一还体现了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从搜集了大量有关航天的知识和信息,通过综合深入分析,对航天发展的规律认识越来越深刻。 (4)材料二体现了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从神一到神九的成功发射,特别是神九的成功飞天,大大推动了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步伐等可以看出。32、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国社会成员在收入分配上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国家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这是现在非常有必要的。 (2)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要求重视意识的作用。正是采取了这样的措施才有利于收入分配公平,促进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33、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经济建设),(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深化、飞跃),(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证明),(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完善、实现、推动等)。34、 (1)认识具有反复性, (2)认识具有无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