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业支出政府介入农业领域的理论依据1、农产品属于典型的私人产品,农产品市场是个竞争性的市场,在这个意义上,农业无需政府干预。2、农产品的生产具有特殊性。它的根本特点是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交织在一起,人工控制较为困难。供给非常容易受自然条件的变化而产生波动,但需求却由于它“必需品”的性质而呈现出相对稳定的特点。因此,农产品容易发生大幅度的价格波动。而作为上游产业,这种价格波动会传递到整个国民经济中去,造成整体经济的波动。为了经济稳定,需要政府干预农业。3、农业在收入分配中处于劣势生产部门资本剩余价值价值平均利润生产价格C+VMC+V+M工业80C+20V2012020120农业60C+40V4
2、014020120在剩余价值率相等(M/V)的情况下(说明工业人口与农业人口的工作努力程度是一样的),由于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因此在生产价格等价交换的背后,农业所创造的价值实际上更大。从上表看,农业所创造的80单位的新价值,只能换回工业40单位的新价值。4、从发展的角度看,政府对待农业的态度存在争议。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经济结构的变化,即农业部门的产值和就业份额不断下降,而工业部门的份额逐步上升。在库兹涅茨对经济增长所作的国际比较中,日本的农业产值在1878-1882年占63%,1983-1987年间则降到20%。其他发达国家的经历也与此类似。面对一个在经济发展中注定萎缩的农业,政府应当
3、扶持它呢,还是应当压制它呢?先农后工,以农带工古典经济学家基本上都很重视农业。亚当斯密:工业部门售给乡村居民的制成品的数量,支配工业部门所购的材料及食料的数量。所以,工业部门的材料及食料的增加,只能按照乡民对制成品需求增加的比例而增加,而这种需要,又只能按照耕作及改良事业发展的比例而发展。所以,设使人为制度不扰乱事物的自然倾向,那么无论在什么政治社会里,都市财富的增加与规模的扩大,都是乡村耕作及改良事业发展的结果,而且按照乡村耕作及副业发展的比例而增长扩大。经济史支持古典经济学家的观点从历史上看,当代许多发达国家在其发展过程中都经历过一段强调农业发展的过程,美国、加拿大和日本历史上都一度竭尽全
4、力来发展他们的农业,而英国的工业起飞之所以可能,也是因为在此之前,农业部门提供了大量的剩余。先工后农,以工补农在20世纪上半叶,农业基本上被看成是低效率、充满了剩余劳动力的、逐步萎缩的部门,经济理论强调“工业第一、农业第二”。李斯特认为,经济发展经历原始未开化、畜牧、农业、农工业以及农工商业五个阶段,其中农业社会是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一个必经阶段。但在工业没有显著发展的情况下,农业部门表现出极大的缺陷:资源利用程度低;分工、协作发展程度低;农业部门膨胀的人口不断细分土地;农业国的贸易常常从属于发达国家;农业国普遍存在分散、保守、迟钝,缺乏文化、繁荣和自由。因此需要通过优先发展工业来改变农业社会的状
5、况普雷维什和辛格的贸易条件论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发达的工业国位于中心,生产初级产品的发展中国家处于外围。一旦发展中国家专业化生产某种初级产品,那么结果只能成为工业化国家食物和原料的供应中心,其结果并不像斯密所说的那样“各国都能从国际分工中得到好处”。因为(1)贸易条件不利于初级产品生产国,在国际贸易中,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改善了发达国家的工资收入和利润状况,而初级产品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只是降低了自身的国际价格。(2)即使初级产品价格有所提高,但这却会导致更多的资源用于生产劳动生产率较低农产品,从而进一步丧失了发展工业部门的机会。因此,摆脱不公平贸易的关键,就是要尽快实现工业化。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
6、论经济中存在城市中以工业为中心的现代化部门和农村中以农业为中心的传统部门。农村中存在大量的过剩劳动人口,因此劳动的供给几乎是无限的。经济发展的主导是工业部门的增长,在工业部门能够吸收所有农村中的过剩人口之前,工资都将保持在农业人均收入的低水平上,从而保证工业获得足够的高利润来进行资本积累。如果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就有可能增加农民的实际收入,而这又会抬高工人的工资水平,从而妨害工业发展,减慢经济增长速度。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后向联系:一个部门与向它提供中间产品投入的产业部门的联系。前向联系:一个部门与吸收它的产出作为中间产品投入的产业部门的联系。发展中国家,农业的后向联系效应(机械化程度)和前
7、向效应(精加工)都较小。而工业的优势正在于此。因此在发展的早期阶段,无须首先进行农业革命,工业化也能够通过联系效应维持自身发展。而且由于工业具有较强的“后向联系”效应,还会有力地刺激农业的发展。因此发展中国家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实现工业化。工农并重,平衡发展20世纪六十年代后,许多实行赶超战略的发展中国家相继遇到挫折。“先工后农”不仅未能有效地促进工业和整个经济的发展,甚至导致了农业的倒退和饥荒的发生。理论界认识到两者平衡发展的重要性。如果忽视农业生产,萎缩的农业部门就不能为整个经济发展作出必要的产品贡献、要素贡献、外汇贡献和市场贡献。因此,农业可能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即使工业部门有足够的
8、发展潜力,也会因农业发展的滞后而无法真正实现进一步的发展。农业的四种贡献产品贡献:农业提供生活所需的食品和工业原料。如果不对农业进行改良,致使食品供给跟不上需求增长的脚步,食品价格就会上涨,将会导致(1)工业利润减少,投资下降;(2)减少居民对工业品的市场需求;(3)引起其它商品价格上涨,形成通货膨胀,破坏社会稳定。在工业化初期,农业原料加工业的地位十分重要,(1)较低的收入水平下,主要消费的就是这类加工业的产品,(2)农业原料加工业通常是劳动密集型的,资本和技术含量不高,比较符合发展中国家资金、技术和人才缺乏的国情。市场贡献农业部门的发展为其它部门化肥制造业、交通业、商业服务业和建筑业创造了
9、重要的需求来源。农村家庭是各种工业消费品的购买者。在传统的发展理论中,为了迅速工业化,政府往往对工业部门提供种种保护,使贸易条件不利于农业,压抑农民的收入水平,导致农业的市场贡献很小。其结果是工业发展的刺激也降低了,因为缺乏足够大的工业品市场。要素贡献农业贡献的要素包括资金和劳动力两个方面。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农业作为最主要的经济部门,实际上是国内储蓄和投资的惟一来源。它通过农业税、农民储蓄和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形式向工业输送着资金。工业部门从农业部门吸收劳动力,使工资保持在低水平上,一方面维护了较高的利润率,刺激对工业的投资,另一方面是工业产品价格保持在低水平上,有利于扩大国内和国外的市
10、场规模。外汇贡献通过农产品出口,用农业剩余产品换取进口物资,特别是先进设备,往往是不发达国家开始工业化的第一步。对于农业生产具有天然比较优势的国家来说,农产品出口是长期稳定的外汇收入来源。农业的作用在不同阶段有所不同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政府必须采取措施促使农业尽可能做出产品贡献、要素贡献;当工业化需要大量进口资本时,还要鼓励农产品出口创汇,做出外汇贡献。在这个阶段,农业应尽可能地增加供给,同时还要限制农民消费水平升级。库兹涅茨:在不损害农业自身增长的情况下,从农业生产中抽出一定的剩余去支撑经济增长中必要的资本积累。工业化的中级阶段随着食物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不断下降,工业化对农业部门的资金与产品
11、依赖都会逐渐减弱;相反,随着工业消费品生产的迅速膨胀,工业化对农业市场的依赖越来越强烈。因此农业对工业提供资金积累的时间不能过长,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农业的市场贡献在不断增强。在经济发展的这一阶段,不仅应一如既往地提高人均农业产量,增加农业剩余,更应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以此来提高农民的支出水平。为了增加人均农业产量,政府应努力保护现有耕地,适当增加农业投入,积极引进较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而掌握和应用这些技术,又要求农民具有较高的人力素质,需要在农村建立和发展现代的教育体系。为提高农民收入,政府有必要稳定农产品价格、调整农产品经济结构、加快农业劳动力转移等。工业化的高级阶段农业的相对规模大大缩小,
12、剩余劳动力也已基本消失,因此要素贡献和外汇贡献已很微弱。工业人口规模的扩大,也使农业的市场贡献变小。但农产品的产品贡献却更加突出了,它要供养越来越多的工业人口,还要为不断膨胀的工业部门提供原料,随着农业人口的减少,改进农业技术,提高农业人均产量将是非常迫切的问题。这一阶段,政府一是要加大农业投入的力度,引进和发明最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率;二是在农业生产力水平不能及时提高的情况下,调整工农业的比较利益,如提供补贴、实行价格保护等,避免劳动力过快的离开农业,以保证农业产量;三是为保证农业的发展,还有必要保护农业生产环境,如耕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等。总量分析:农业的产品贡献在减少随
13、着人口数量的增加、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工业的发展,对粮食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依据1993-2003年的平均产量计算,到2010年我国粮食的供求缺口将达到8943.3万吨。3.804.004.204.404.604.805.005.20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粮食产量(亿吨)产生粮食缺口的相关因素1、人均粮食产量占有量低。1998年412公斤为历史最高,也仅相当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一半。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连续四年丰收,但2007年的人均粮食产量为325公斤,同期美国为1230公斤。19
14、9920102030全国总人口(亿人)12.5914.016.0人均粮食需求量(公斤)400420440粮食需求总量(亿吨)5.045.887.042、粮食种植的比较收益低。农资价格与人工成本上升,幅度大于粮食收购价格的上升,致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从1995年的73.43%下降到2005年67.07%。3、工业用粮消耗大。随着我国酿造和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预计到2010年,全国制酒消耗粮食0.527 1亿吨;溶剂、制药等领域消耗粮食0.103 9亿吨以上。饲料加工业,更是消耗粮食的大户。据预测,2010年我国粮食需求量的35%将用作饲料粮,到2030年这一比例将接近50%
15、。总量分析:农业的市场贡献在减小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城镇居民收入相当于农村居民收入的倍数已由1978年的2.57倍增加到2007年的3.33倍。总量分析:财政农业支出比重下滑财政支农净投入财政农业收入的增长速度快于财政农业支出的增长速度,导致该比重下滑。总量分析:财政农业支出/农业GDP美、日、英、澳等农业发达国家中,政府对农业提供的财政支持相当于农业本身GDP的25%以上,就连像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国家财政农业支出占农业GDP的比重也达到了10%,而我国除少有的几个年份之外,基本上大约在4%-6%之间。结构分析:农业科研支出财政农业支出中相当一部分被用于农林水气等部门的事业费,而其中行政
16、经费的部分增长更快。但科研支出却始终保持在不到1%的低水平上。年份年份农林水气部农林水气部门事业费数门事业费数量(亿元)量(亿元)部门事业费构成部门事业费构成人员机构经费事业发展专项经费数量(亿元)比重(%)数量(亿元)比重(%)199097.0172.4574.724.5625.32000701.80595.2684.8106.5415.2结构分析:财政农村义务教育支出结构分析: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农业基础设施绩效截至2003年我国农村地区已建成水库8.52万座,但由于管理、维护不善,约30%不同程度地被淤积,带病运转,致使我国耕地有效灌溉率仅为33.62(1991-2003年平均),这意味着目
17、前我国有70%的农作物播种面积要靠老天的恩赐。2003受灾面积已达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35.76%,成灾面积已达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21.33%。自改革开放以来,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下降。1975-19791980-19841985-19891990-19971998-2003成灾率(成灾面积/受灾面积)34.6%48.2%49.8%51%58%经过20世纪60-70年代田园规划建设和80年代的“要致富、先修路”两次大的农村大修路运动,村村之间通路率仍仅为65%,并且道路不成体系,多为等外级路。目前,我国90%以上农村地区已通电,60%左右的农户家庭已拥有电视机等家电设备,电话普及率为15%,但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由于农村电网过稀,陈旧破损严重,电价过高,农民用电依然很不方便。在农村电网建设改造上,国家一直没有稳定的投入,主要由农村集体和农民集资解决,由此造成农民用电量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