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二(鲁教版)知识复习与归纳(复习大纲)(DOC 9页).doc

上传人(卖家):2023DOC 文档编号:5640481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必修二(鲁教版)知识复习与归纳(复习大纲)(DOC 9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鲁教版)知识复习与归纳(复习大纲)(DOC 9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鲁教版)知识复习与归纳(复习大纲)(DOC 9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鲁教版)知识复习与归纳(复习大纲)(DOC 9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鲁教版)知识复习与归纳(复习大纲)(DOC 9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高中地理必修二(鲁教版)知识复习与归纳(复习大纲)第一单元 人口与地理环境人口增长世界人口增长大致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从人类出现至产业革命缓慢增长;产业革命至第二次世界大战迅速增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爆炸性增长(迅猛增长);20世纪70年代以后-增长有所减缓。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人口增长模式“高高低”模式“高低高”模式“低低低”模式(现代型)原始型人口增长模式(原始型)传统型人口增长模式(传统型)传统型(过渡型)特点出生率高高高低死亡率高低高低自然增长率低高较低低人均寿命短继续延长有所延长进一步延长人口增长极为缓慢快速增长增长速度减缓零增长或负增长分布热带原始森林深处的土著居民非洲东

2、部的坦桑尼亚、肯尼亚等众多发展中国家印度、古巴等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德、法、英、意、瑞典等发达国家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人口问题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014岁少年儿童比重过大人口增长缓慢和人口老龄化严重带来的影响人均资源减少、就业困难、人民生活贫困、生态环境恶化造成国家财富减少,人民生活贫困,不利于人口素质的提高,影响未来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加大资源、环境、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 劳动力不足,社会赡养费用上升,政府财政压力最大,以及青壮年负担过重等社会问题。对策实行计划生育政策。鼓励生育和推迟退休、接纳移民和外籍劳工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人口迁移是永久或长期变更居住地,人

3、口流动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临时或短期离开居住地。人口迁移的历史过程 1. 人类社会早期,自然条件是最主要因素。2. 古代农业社会的人口迁移主要是由于土地开垦的吸引、逃避灾荒,战乱、宗教迫害等原因。3. 15世纪末至19世纪因为地理大发现,人口由旧大陆流向新大陆,由已开发区流向为开发区。二战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永久性定居移民所占比例明显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该时期社会经济因素是促使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现:政治性的国际人口迁移急剧增加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很大变化新兴城市出现而引发的人口不断涌入。旅游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造成的人口的迁移。4. 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

4、较: 迁移原因特 点迁移路线二战前1殖民主义扩张和资本主义发展2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开辟1从旧大陆到新大陆2从已开发地区到未开发地区欧洲、非洲、亚洲迁往美洲和澳大利亚二战后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1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亚、非、拉迁往北美、欧洲和澳大利亚。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生态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等经济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一般经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而发达地区迁入率较高)。政治因素:国家政策(如深圳的崛起)、战争(战争难民)等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等。世界和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世界人口迁移的现状:由发展中国家迁移到发达国家、从贫穷落后国

5、家到富裕国家;从人口稠密国家到人口稀少的国家。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总体表现为从农村到城市和工矿区、从内地到沿海地区、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主要人口流出省区是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等;主要流入省区是广东、浙江、上海、江苏等。原因:以务工和经商为主,多为自发性迁移。人口迁入的原因:经济发达 劳力短缺 较好生活条件 较多的就业机会 较好的教育、医疗条件 人口迁出的原因:人口增长快 劳力过剩 经济发展慢 生活条件差 环境恶化 对迁出地带来的影响: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与联系;利于提高经济收入,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造成人才外流等对迁入地:促进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加剧迁

6、入地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人口流动1、人口流动的强度主要取决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3、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是人口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4、我国的人口流动: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谋求发展,特别是涌向沿海各大中城市,形成“民工流”。5、流动人口增长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6、人口流动的作用:(1)增强社会活力。(2)在一定程度上对交通、城市以及社会经济秩序等造成压力,并带来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人口移动的动因和效应 1、人口移动的动因:人口迁移是各种推力和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1)最主要原因是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等差别。(2)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的距离、国家政策、文化背景等也对人口迁移产生重

7、要影响。2、人口移动的效应:(1)对环境产生多种影响。(2)对社会经济产生深刻影响:促进种族、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交流。建立起一批以移民为主体的国家(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明显地改变了世界人口分布。 促进了经济发展。 促进了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发展。世界人口分布1、人口分布衡量指标:人口密度。但两个密度相同的地区,人口分布格局却不尽相同。 2、世界人口分布状况:世界人口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的沿海平原与丘陵地区。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是最基本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水资源和土壤、矿产资源等。2、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

8、条件以及文化教育状况等。其中,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3、政治文化因素: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科技发展水平、政府的人口与发展政策以及历史因素等我国的人口分布1、我国人口分布的原因及特点(1)原因:由于各地资源环境存在很大的差异,我国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平衡。(2)特点:最显著的特点是: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内陆干旱的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汉族居民集中的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不等于人口合理容量。1、环境承载力是指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

9、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是指特定地区的资源与环境,在维持最低生存标准的情况下,所能承受的最大人口数量,是个警戒值。人口合理容量则是指在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个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最适宜人口数量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资源丰富程度科技水平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消费水平3、环境人口容量的特性:具有(1)不确定性 (2)相对确定性。4中国的环境人口容量:16亿左右。人口合理容量:89亿,最多10亿,按照美国消费水平最多7亿。5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根据我国的地理国情,我们坚定的实施“控

10、制人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使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第二单元 城市与地理环境 城市的起源与发展1、城市的起源: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世界城市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18世纪产业革命以前,城市数量少,规模较小,功能较单一,多以政治职能为主,城市和乡村相对独立。(2)产业革命以后,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功能扩展,城市成为区域经济的中心,城乡差距逐渐扩大。(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城市发展迅速,出现了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带及专业化城市。城市化及其特点 1、概念:一般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11、 2、城市化主要表现: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和城市数量增加及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3、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通常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4、城市化的新特点: 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加大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问题:环境污染 交通拥挤 住房紧张 失业人口增多 就业困难 社会秩序混乱措施:建立卫星城和开发新区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卫星城的作用或意义:分担大城市的职能 缓解大城市的土地和交通压力 保护和改善城市的环境 促进城市合理发展 发达国家城市化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 城市

12、化特点原 因发达国家起步早工业化早城市化水平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大量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独立后民族经济发展,人口迅速增长城市化水平低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城市发展不合理城市经济崎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城市区位分析与区位选择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是指城市与周围的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自然因素影响结果原因实例地形平原大多数城市分布在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节省建设投资我国城市大多在第三级阶梯上高原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热带地区低地闷热,高原地区凉爽巴西利亚山区城市沿河谷谷

13、底或开阔低地分布地表相对平坦,水源丰富汾河、渭河谷地气候气候适宜城市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沿海地区适度的降水、适中的气温湿润区的城市比例高气候恶劣荒漠区、高寒区、湿热区的城市少降水或气温条件不适宜我国西北干旱区城市少河流供水城市常沿河分布城市需大量的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长江沿岸城市运输河运起点和终点处易形成城市货物在此集聚、转运赣州干支流汇合处易形成城市大量人流、物流集聚、中转宜宾、重庆、武汉河口处易形成大城市河运、海运的转换处、人流、物流集散上海、广州军事防卫河流弯曲度较大处、河心岛处建城利用天然河面进行防卫伯尔尼、巴黎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交通运输(如株洲)、矿产资源(大庆)、旅游资源(桂林)、商

14、业贸易等政治文化地理区位:国家政策(深圳)、外交、宗教(拉萨)、军事、科技教育(班加罗尔)等。城市体系1、城市的作用:城市作为区域的核心,对区域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它既是区域的管理中心、服务中心,又是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2、城市活动:分两部分,一部分主要是为城市本身服务(如居住、幼儿园、小学等);另一部分主要是为城市本身以外的地区服务(如大学、大型工业基地、国家级研究所等),这是城市的基本活动,也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3、城市体系的概念: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由不同规模、不同等级、功能上各具特色的城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4、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和功能布局的一种

15、城市区位理论。中心地理论提出了关于中心地、服务范围、门槛人口等概念。中心地等级服务范围数量中心地之间的距离提供服务职能的高低高大少远高级低小多近低级作用:被成功运用到区域规划、城市建设和商业网点布局等方面。 城市功能区 名称占地比重区位特点其他特征住宅区是城市用地最广泛的形式出现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的趋势距母城较远的交通干线上出现卫星城商业区占用城市用地面积的一小部分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处中心商业区特点:经济活动最为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变化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工业区占用城市用地的一部分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趋向于沿交通干线分布。每个工业区的占地面积

16、和人数要适当,工业区的数量要因地制宜与市中心的距离()acbABC5.城市内部功能区区位因素商业区市中心或街道两侧及干线交汇处,符合交通最优、市场最优的原则工业区按生产联系,自然集聚;按城市规划,位于下风向、下游区,并沿交通干线向市外迁移,寻找低价位的厂址用地。 住宅区尽可能方便生产、生活,与工业区有防护带,在上风向、上游区,尽可能少受污染。大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一般在市中心,行政区与各市区都有便利的交通交通区以城市边缘的内外连接为佳旅游区接近自然风景区或名胜古迹6.商业活动区位因素() 商业中心城市:一要有稳定的商品来源和销售区,二要有便利的交通,利于商品的集散。() 市内商业中心:商业街要符合

17、市场最优和交通最优的原则,以利于商品流通。商业小区位于居民住宅区内,以便民为准则。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1、历史因素:是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基础。城市原有的土地利用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功能分区的现状。城市的功能分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非一成不变。2、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区分化影响显著。由于地理位置、交通通达程度等条件不同,造成土地价格或地租水平的不同。商业、工业、住宅对用地的竞争能力不同,主要表现为支付土地租金的能力,即付租能力差异。综合付租能力和地租两方面因素,一般在地租最高的市中心和地租次高地区中的道路相交处,形成商业区;在地租较高的道路两侧形成住宅区;而地租较低的其他地方则往往形成工业区

18、。3、社会因素:主要影响住宅区的分化。 职业、收入水平、民族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往往影响人们对住宅区的选择。7.政策对城市功能区的形成,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易错点:我国华中重镇武汉选址的区位类型是:河流的汇合点 城市最基本的功能用地是:住宅区用地土地租金高低取决的主要因素有:距离市中心的远近交通通达度 商业区地租最高的原因是:接近最大的消费人群 住宅区,原因:既方便上下班,又利于购物工业区布局在距离市中心较远的城市外缘地带所考虑的因素是:地价便宜,对市中心环境影响少(或降低地价,保护环境)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农业生产概念:农业是人类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来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活动。显著特点:地域性

19、、季节性和周期性。气候(光、热、水)防护林,温室大棚 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水源节水,引水土壤改良、培肥地形缓坡梯田自然因素答题时首先要明确此时此地此情景的主导区位因素科技(改造某些不利因素)市场扩大市场社会经济因素 交通运输改变区位国家政策影响区位(一般说来,距离城市越近,地价越高,应选择单位面积产值较高的生产类型,或不易长距离运输的农产品,如乳肉禽蛋花果菜等)影响农业的三大区位因素自然条件可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光照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作物的地区分布热量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不仅制约着农作物的产量,而且关系到农作物种类、耕作制度、栽培方法等土地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

20、料,不同位置的土地,有不同的利用价值;土地本身的肥力不同,其生产力也不同水分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没有水就没有农业,水源是干旱、半干旱区发展农业生产的决定性因素地形影响农业布局,平原宜发展种植业,坡度大于18的宜发展牧业或林业科学技术因素:包括劳动力、技术装备、生产技术、种植方式、耕作制度。 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市场因素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产品生产规模和类型。交通运输交通运输的发展,使市场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大。国家政策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直接干预农业生产。 “光照”、“热量”两个农业区位因素易混淆。光照条件和热量条件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光照越多,热量越丰富,热量越丰富,光照不一定多,例如四川盆地热量

21、条件好,但光照不足。二者比较如下:衡量指标我国分布规律对农业的影响光照年总太阳辐射西部丰富东部少;青藏高原最丰富,四川盆地最少。影响农作物的分布和产量热量积温东部季风区由南向北减少。影响农作物种类、种植制度和栽培方法等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与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是有区别的,如影响南疆长绒棉分布的主导因素是水源,而非光照条件。南疆光照条件优越,是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而气候干旱、水源不足是当地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是进行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农业的地域类型1、形成:世界各地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差异很大,农业生产方式和类型各具特色2、概念:指在一定地域内形成的较稳定的、成型的、区域性农业生产类

22、型,它是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 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及代表地区东亚、东南亚、南亚的季风区及热带雨林区;稻田多分布与平原和三角洲地区,水源充足的丘陵地区可通过修筑梯田,种植水稻在我国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即南方)1. 分布:世界:美、加、澳、俄、阿(以家庭经营为主); 中国:东北、西北地区(国营农场)2.代表:美国中央大平原1.分布:世界:欧、北美、南非、澳、新 我国:珠三角的基塘生产2.代表:澳大利亚东南部的墨累达令盆地1.分布:美国、阿根廷放牛;澳、新西兰、南非养羊2.代表: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区位因素全年或夏季高温多雨 劳动力资

23、源丰富 地势平坦 人口密集,粮食需求量大美国中央大平原: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工业发达;地广人稀;农业生产专业化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1)限制因素:灌溉(水源),修建东水西调工程。(2)优点:农场形成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忙闲错开,农民可有效的安排农事生产活动。经济收入稳定,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气候温和、草类茂盛 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 距海港近,交通便利,利于出口特点生产规模小水利工程量大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产品远销欧洲市场热带迁移农业(1)迁移农业的概念:是土地和住所均不固定的一种原始的农业地

24、域类型。(2)迁移农业的分布、从事人口及活动范围主要分布在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非洲刚果盆地等地广人稀的热带森林及其边缘地区。从事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5左右。但是其活动范围占据了世界土地总面积的14左右。(3)迁移农业的生产过程及对环境的影响。热带密林中的原始部族,来到新的地块,便毁林、烧荒、掘穴播种,等待收获。一 般二三年内土壤肥力急剧耗竭,农作物产量锐减,只好每隔二三年另选新地块。迁移农业对森林和土地资源造成破坏,被抛弃的荒地一般难以恢复森林原貌,而成为次生灌丛。 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农业生产的强度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保持合理的强度,农业土地等资源就可以为人类持续利用。否则可能导致自然环

25、境被破坏,引起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问题。2、农业生产的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引起自然植被、地表环境以及地表辐射特性和自然界的碳循环等发生改变。3、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会给地理环境带来不利影响。4、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大大增加了农作物产量,同时也会对生态环境带来某些负面影响。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主要有土地、原料、动力、水源、交通运输、劳动力、市场和政府政策等。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及主要的工业布局类型:工业类型主导区位因素工业特点部门举例区位选择原则原料指向型工业原料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原料运输成本较高的工业钢铁厂、甜菜制糖厂、甘蔗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接近原料产地市场指向

26、型工业市场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产品运输成本较高的工业啤酒厂、汽水厂、家具厂、印刷厂、石油加工厂、棉布厂接近消费市场动力指向型工业能源需要消耗大量能源的工业钢铁、冶金、化学等重工业接近能源供应地(火电厂或水电厂)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劳动力成本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工业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等工业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技术指向型工业知识和技术技术要求高的工业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等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工业区位的发展变化:不同时期影响工业区位的主导因素不同。(1)在工业发展的早期,原料和市场因素是影响工业区位的最重要因素。(2)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原料等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减

27、弱,交通运输等社会经济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越来越显著。(3)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力素质已成为影响工业区位的重要因素,并形成了一批新兴工业区。(4)环境标准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工业区位因素。(5)一个地区的政策环境和文化环境等,对工业区位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现代钢铁工业从19世纪起源后,目前其区位选择经历了三个阶段,不同时期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就不同。主导因素区位选择典型例子早期煤炭炼铁时代煤炭资源靠近大煤田德国的鲁尔区20世纪初期开始铁矿资源靠近大铁矿武钢、鞍钢二战后消费市场沿海钢铁消费区上海宝钢工业地域的形成:由于工业联系和集聚效应的作用,工业生产在空间上便形成工业地域。工业联系的主要方式:工

28、业的产品联系地理空间上的联系信息上的联系工业集聚(1)概念: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发生近距离集聚现象。(2)原因: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协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等。(3)意义:可以扩大总体生产能力,最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工业扩散的原因(1)工业部门过分集中,出现用地紧张、水电供应不足、交通堵塞以及原料、燃料困难等问题。 (2)现代交通运输的进步,超高压远距离输电系统的建立,信息化技术的迅速发展等。工业集聚与扩散的关系工业的集聚与扩散是相比较而存在、相对立而发展的:一般来说,在工业化前期和中期,表现为人力、物力、财力的空间集中;到工业化后期,区域工业

29、多表现为分散,即向工业基础较落后的地区扩散。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工业生产创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富,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并且深刻地影响了人与环境的关系。2、随着世界各地的工业普遍发展,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一方面,工业生产对原材料的需求与自然界中有限的资源、能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另一方面,人类对资源、能源的不合理利用也会造成酸雨等严重的工业污染,并直接破坏环境。3、防治工业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已成为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重要内容。工业联系和工业区域 生产上的投入一产出联系,例如:棉布厂就是经过多道工序生产出来的,纺纱厂、织布厂、印染厂等各工厂间存在投人一产出联

30、系。非生产上的空间联系,有些工厂间并没有生产上的联系,却在地理空间上联系在一起,这种工厂之间的联系是多方面的,如共同利用基础设施、共同利用廉价的劳动力等。非物质的信息联系,如信息网络联系。工业与地理环境考虑工业对环境的影响,部分工业企业微观布局原则:有大气污染的工厂应设置在居民区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地带,或与常年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有水体污染的工厂,污水排放口应该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污染越严重,越应远离居民区居民区和工业区之间最好用绿化带或水面隔离。第四章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交通运输主要方式:交通运输、现代通信、商业贸易作用联系工业与农业、城市和乡村、生产与消费的桥梁,是地区与地区、国家与国家联系的

31、纽带。人类地域联系 的主要方式交通运输1.要求:运量大、速度快、成本低、连续性强等2. 发展方向:大型化、高速化、专业化和网络化现代通信1.邮政通讯:主要任务:利用交通工具传递信函和包裹;其次是办理汇兑、金融和代理业务。 组成:由邮局和邮路组成;受地形障碍及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影响较大2.电信通讯:任务:利用有线电、无线电、光等传递利符号文字图像语言等特点:方便、迅速、快捷、及时、准确,如互联网、电话、传真等;影响因素:地形、太阳活动等会影响到通讯质量。商业贸易1.主要环节:收购(基本前提)、储存调运(缓冲器)、销售(终结)2.物流产业:3. 我国的国际贸易: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排名不断上升 贸易

32、市场多元化; 出口商品由劳动密集型逐步转向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注: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特点比较方式优点缺点铁路运量大、速度快、运费低、连续性好占地多、造价高、短途运输成本高公路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适应性强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水路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速度慢、灵活性差,受水文和气象条件影响大航空速度快、运输效率高运量小、运费高、能耗大管道运具与线路合二为一,连续性强、损耗小运量大。铺设管道投资大,灵活性差交通运输的布局原 则自然上有利1.要求线路短、坡度缓;避开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地段;避开沼泽、少跨越河流 2.考虑冻土、积雪的深度及大风、暴雨的强度和频率经济上合理要求投资

33、少,且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如铁路、高速公路与直达为主,经过城市时从城市边缘经过。而地方公路则尽量经过城镇,村落,以增加运量。技术上可行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保障区位因素决定交通建设最主要是因素是社会经济因素注:青藏铁路:1.两最:世界海拔最高、穿越多年冻土最长2.三大难题:高寒冻土、缺氧和生态脆弱3.区位:线路短,坡度缓,与青藏公路并行,便于施工 合理布局交通网,促进沿线的经济发展 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保障(冻土问题已经解决)交通运输站点区位因素选址要求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港口入港航道要有足够的深度和宽度,平原地形对港口平面布置有利,但航道往往容易淤积腹地经济条件和城市依托影响较大,腹地范围越广,经济越

34、发达,对港口建设有利,另外还需要有完善的配套设施和高效的运作机制河港要求和宽水深,位于或靠近城市、陆路交通便利的地方,海港要求有避风港,水深的港湾,与其他交通干道系统有方便联系的地方汽车站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小,但要求地面开口平坦,位置适宜数量、密度、规模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城市交通干线两侧,与市内干道系统和其他对外交通有方便直接联系的地方航空港受地形、气候、地质、水文等影响较大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人流、物流频繁地区最为有利地势开阔平坦、坡度适当、少云、雾,暴雨较少,风速较小,地势较高,地质条件较好,距离城市较远的地方 城市交通网1、城市道路形成的区位条件:是在一定的自然、历史、社会经济条件下,为

35、满足城市交通运输需求而建设的。2、城市交通网的形成及作用 (1)城市各种主次干道和支路等相互联系,相互交织,形成城市交通网络。(2)城市交通网络不仅保障城市活动的有效运转,而且影响着居民生活。3、城市交通网规划建设的总目标:实现城市功能的有效运转。4、城市交通网规划建设需遵循的基本原则(1)在城市总体规划中,交通用地要有利于形成完整的道路系统和合理的交通运输网。(2)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既要满足当前需要,又要适应未来的交通运输发展。(3)要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性质,结合具体城市用地情况,构筑不同的道路系统。(4)充分利用地形、地质和水文条件等,合理规划主干道路,减少工程量。(5)应考虑城市环境和

36、保护城市风貌的要求。(6)要满足铺设各种管线。以及与地铁工程等结合的需要。5、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措施(1)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2) 加强城市交通建设和管理(地理信息技术)。(3) 错开出行高峰、减少出行距离、合理规划停车场。(4) 减少汽车尾气排放,绿化美化城市交通。 交通和通信发展与全球化1、作用:是联系生产与消费、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桥梁,是地区与地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纽带。2、交通和通信事业的发展历程及影响(1)产业革命后,电报轮船和铁路的出现,缩短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空间距离,促进了贸易发展。 (2)当今社会,电话、电报等先进通信手段广泛应用,使人际交往变得更加快捷。(3)以计

37、算机为核心的网络通信,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人们可方便、快捷地进行信息交流和对话增强了国际间的联系,促进全球化的进程。交通发展与聚落形态1、以水运为主的时代,江、河、湖、海是交通运输的主要通道,城镇多沿河、沿海集聚。 2、公路和铁路的发展,促进了城市沿交通干线两侧不断地延伸和扩展。 3、现代快捷交通运输方式(如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赋予城市形态以更多、更灵活的变化。地形、交通与聚落形态聚落1.古代:以水运为主的地区,城市形态多呈带状以步行马车为主的地区城市形态紧凑,多块状2.近代:火车、电车的发展,城市沿主要交通干道扩展,形成星状3.现代:汽车时期:城市沿主要公路延伸,形成星状高速公路时期

38、,城市空间由平面向立体化发展,出现城市群4. 4.城市形态:步行-马车时期:呈块状、带状;火车-电车时期:沿交通干线向外扩展,成星状 汽车时期:成多层次星状; 高速公路时期:城市交通由平面向立体化方向发展,城市空间形态灵活多变。步行-马车时期火车-电车时期汽车时期高速公路时期 交通运输布局与商业网点布局1.布局原则:交通最优市场最优2.交通变化:如随着运河淤塞,京沪铁路的建成及海上运输的发展扬州等京杭运河沿岸城市发展速度缓慢。3.山区与平原的区别:山区的商业网点的密度小、效益低,多为流动形式(原因:人口少、地形崎岖、交通不便) 平原的商业网点的密度大、效益高,多为固定形式(原因:地形平坦、人口密集、交通便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待归类文档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高中地理必修二(鲁教版)知识复习与归纳(复习大纲)(DOC 9页).doc)为本站会员(2023DOC)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