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新人教版初中物理总复习专题教案()教学提纲(DOC 79页).doc

上传人(卖家):2023DOC 文档编号:5641436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 页数:81 大小:6.2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整理新人教版初中物理总复习专题教案()教学提纲(DOC 79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最新整理新人教版初中物理总复习专题教案()教学提纲(DOC 79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最新整理新人教版初中物理总复习专题教案()教学提纲(DOC 79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最新整理新人教版初中物理总复习专题教案()教学提纲(DOC 79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最新整理新人教版初中物理总复习专题教案()教学提纲(DOC 79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 联系网站删除新人教版初中物理总复习教案课题:物体的运动(一)课 型复习课设 计意 图本节教材的编写思路是:不拘泥于学科知识的逻辑线索,充分考虑初中生的思维特点,关注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过程。改变了从机械运动的定义、运动的相对性开始的常见结构,以学生身边的运动场景引入,从具体的长度、时间测量以及运动快慢比较出发,最后回到世界是运动的、运动是相对的、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等较为深刻的主题。教 学目 标1、知道长度和时间的单位,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能正确处理测量结果2、理解速度的定义、速度的单位、公式及其意义3、能用速度公式简单计算速度和平均速度教 学重

2、 点1、刻度尺的使用,特殊的测量方法2、速度的定义和物理意义 教 学难 点速度公式的运用,物理计算题的解题格式、解题方法教 具准 备刻度尺、细金属丝、小车、斜面、秒表教 学 过 程程 序内 容复习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2刻度尺的使用3误差的概念和减少的方法4特殊的测量方法带领学生回顾长度的单位学生总结1:长度的单位有Km m dm cm mm m nm 及其单位换算学生练习:在下列数值后面填上适当的单位:1、某同学身高17.2 2、一根头发直径约为72 。3、南京长江二桥全程长21197 。4、物理课本长度为258 。本节内容为识记。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的填写时要与实际吻合。长度测量是要有估读

3、数提问:刻度尺的使用规则 有哪些。看:1、零刻线是否磨损、2、量程、分度值 ;读:1、刻度线与被测物体对齐读:2、视线垂直刻度尺, 3、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构成,要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学生练习:读出下列两个刻度尺所测的物体的长度:程 序教 学 过 程不同的刻度尺所测量结果不同在那里、测量结果的精确度由什么决定,此题是最好的说明。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可以多测几次减少误差。特殊测量方法有:测多算少、化曲为直、 等量替代。例:测一页书纸的厚度。例:硬币的直径 滚轮法 测操场的周长例:铁路线的长度 6为了测出细铜丝的直径,某同学把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32圈如图所示,用分度值是1mm的刻度尺测得这

4、32圈的总宽度为5.0cm,可算出细铜丝的直径约为1.6mm。特殊测量时要注意方法的实用性。复习速度:速度的定义和物理意义v=s/t引导学生,如何理解速度学生归纳:速度的定义: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两种比较快慢的办法:如百米赛跑:1、时间一定比较路程(观众)2、路程一定比较时间(裁判)。本节内容为理解 学生对速度的定义和物理意义区分容易不清。三 匀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和平均速度的计算 如何测量平均速度(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 平均速度:一段时间或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 实验中需要测量路程和时间。学生练习:例1、有两个同学,用下面的方法来测量小钢球

5、运动的平均速度。在水平桌面上的一条直线上标出ABC三个点,拿一根分度值为1mm的米尺紧靠直线,ABC三点在米尺上对应的读数如图7所示。当小钢球贴着米尺运动经过ABC三点时,两同学用手表记下了小钢球经过ABC三点时对应的时刻,如图所示。则小钢球在通过ABBC和AC各段路程中,平均速度分别为:vAB=_ 0.03m/s _;vBC=_ 0.02m/s _;vAC=_ 0.024m/s _。关于速度的计算路标常识型:分析提示:路标中所给的条件是什么?例2 在机场高速公路的入口处有一标志牌,如图所示,出租车要尽快赶到机场,在不违反交通规则的前提下,至少行使多少分钟才能到达?教 学 过 程此处距机场58

6、Km,即s=58Km ;100的单位为Km/h 即v=100Km/h过桥型例3 、一列长为140m的列车以72Km/h的速度穿过一平直的隧道,已知整个列车车身在隧道的时间为42 s求:(1)隧道的长为多少? (2)从列车的车头进隧道,一直到车尾出隧道,一共需要多少时间?分析:过桥型问题分两类: 完全通过S=S车 +S桥 ;完全在桥上S=S车 -S桥追击(相遇)型教师分析:追击问题有两个相同点:1、最终路程相同2、追击者开始运动后两者时间相同。例4、 火车从甲车站到乙车站正常行驶的速度为60Km/h,有一次火车因故迟开了15min,为了准点到达乙站,火车司机把车速提高到72Km/h,求:(1)

7、甲乙两站之间的距离。(2) 火车从甲站到乙站之间正常的行使时间。比例型 (选择题)例5、甲乙两物体运动时间之比为3:2 路程之比为2:3 ,它们的速度之比为_。直接用公式V比=S比/t比。板书设计物体的运动(一)1、长度的测量 (1000倍)Kmmmmmnm千米米毫米微米纳米2、刻度尺的使用 看 :零刻线,量程,分度值(后面加估读数), 放 读3、数据由数字和单位构成。数据处理:多测几次求平均值,减少误差。4、特殊测量方法:测多算少(细小的物体)化曲为直(圆的直径)5、速度的定义: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用语言把公式描述出来即可) V=S/t 6、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8、知道10m/s表示的意思_.单位换算 72Km/h=_m/s 7、两种比较快慢的方法: 8、平均速度:一段时间或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 v=S/T S为总路程T为总时间课后反思本节课重点加强对运动的认识和理解,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并通过对运动中的物理量长度的测量、速度的计算,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解决与运动相关的实际问题。课堂容量大,练习要有力度,教学效果才较好。课题:物体的运动(二)课 型复习课设 计意 图本节教材的编写思路是:不拘泥于学科知识的逻辑线索,充分考虑初中生的思维特点,关注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过程。改变了从机械运动的定义、运动的相对性开始的常见结构,以学生身边

9、的运动场景引入,从具体的长度、时间测量以及运动快慢比较出发,最后回到世界是运动的、运动是相对的、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等较为深刻的主题。教 学目 标1、知道如何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2、了解参照物的概念及其选取的方法;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教学重点参照物的定义和选择教学难点参照物的定义和选择及物体运动相对性的理解教具准备 投影仪、灯片教 学 过 程程 序内 容接上节课内容:关于速度的计算中点型(选择题)例6、一个物体以15m/s行驶了路程的一半,用10m/s跑完了后一半,它全程的平均速度是_.教师提示:设一段具体的路程如30m代入计算.图象型例7、某小组同学分别测出了甲、乙电动小车作直

10、线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并依据数据作出了相应的路程时间图像,如图AB所示。(1)观察图可知,甲车在作_直线运动。甲车通过06米的路程所用时间为_秒。(2)观察图17B可知,在AB对应的时间段内,乙车通过的路程为_米。(3)比较图17AB可知,甲车的速度_乙车的速度(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复习世界是运动的: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参照物的选择和判断方法。学生总结:1、机械运动:物体的位置变化2、相对运动:相对于参照物有位置变化3、参照物:用于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标准4、一般认为大地为参照物5、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本节内容为识记和理解。参照物的选择和判断方法需要加强理解。练习:例8、诗句“满

11、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 )A 船 青山 B 青山 船 C 青山 水 D 水 青山例9、一千多年前,唐朝的大诗人李白曾在芜湖感叹长江的壮美景观:“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从物理学的角度看,“两岸青山相对出”和“孤帆一片日边来”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 和 。教师引导:对于诗句、歌词等句子怎样确定参照物和研究物体运动情况:找出句子中的动词,确定动作的执行者为研究对象,不是参照物,参照物是假定不动的物体。教师分析:看山恰似走来迎句中,山在动为研究对象,故以船为参照物。是船行句中船为

12、研究对象,船本身在走,故参照物可选择为青山。总 结参照物的判断最困难的是对于诗句、歌词等句子中参照物、研究物体运动情况的判断。交流课前写好的本章知识结构图。板书设计物体的运动(二)常见的计算类型:比例型 (选择题)中点型机械运动 位置变化参照物: 假定不动的物体 选择时注意动作的执行者必定不是参照物教学后记本节课重点加强对运动的认识和理解,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并通过对运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解决与运动相关的实际问题。课堂容量大,练习要有力度,教学效果才会较好。课题:声现象课型复习课设计意图本节教材的编写思路是:本章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呈现与展开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

13、点1、设计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如实验探究、定性观察、定量测量、简易实验、小制作等2、对有关教学内容的组织结构和呈现顺序做了适当调整3、强化过程,简化概念,着眼于逐渐渗透的方式使学生领悟概念的形成及内涵4、关心科技发展,拓宽学生视野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一般规律的方法2、借助生活经验了解声音的特征:响度 音调 音色 。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影响响度、音调和音色的主要因素。3、尝试根据声音的特征将各种声音进行分类。倡导利用常见物品设计、制作简易乐器。会用不同的方法改变乐器发出的声音。 4、了解控制噪声的途径 ,培养防治声污染的环保意识,渗透“科

14、学技术社会”(STS)教育5、了解超声波、次声波的特点,了解超声波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教学重点1、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真空不能传声2、声音的特征:响度 音调 音色 教学难点1、能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响度和振幅、音调和频率的关系2、噪声的防治教具准备刻度尺,粗细不同的皮筋、砝码若干等。课前准备:请学生自己观察和思考生活中有哪些声音教 学 过 程程 序内 容主要复习回顾:1、声音的产生。2、声音的传播。3、声音的速度。4、声音传播过程中遇到大的障碍物会怎样。教师引导:声音从产生到传播的过程,我们知道哪些关于声音的物理知识?学生总结:1、发声体在振动 举例 各种昆虫动物的发声和风水等自然界的一些声音。

15、2、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快。真空不能传声。3回声的问题需要和原声间隔0.1s才能区别评价:本节内容为识记1、要求学生能正确区分各种声音的发声体。2、了解声音的传播实际是传播了振动传播了能量。巩固练习1、家家把耳朵贴在一根长为200m的充满水的钢管一端,另一同学在钢管的另一端敲一下钢管,家家能听到几次响声。答案:可以听到3声。有的同学会错误的认为有回声。回声是在原地听到,而本题的条件是在另一端。回顾乐音的特征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 音色。教师引导:谁能告诉我,怎么区别一个乐器,比如小提琴发声时有什么特征?拉得轻重,会有声音响度的变化;拉出不

16、同的音符会有音调的变化;用不同的琴弦,会有不同的音色变化。学生归纳:1音调:声音的高低。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1s振动的次数。2响度:声音的强弱(大小)。与声源振动的振幅有关。振幅: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3音色。声音的特色。发声体不同音色不同。本节内容为理解:要求学生能够用手边的器材如刻度尺做一些小实验验证以上结论。注意在实验中影响结果因素较多时应控制变量。巩固练习指导学生探究活动:一根绷紧的橡皮筋,拨动时可以发出声音,其声音的音调与哪些因素有关?教师介绍:玄乐器:发声体 琴玄 音调高低与琴玄的粗细、长短、松紧程度有关。一般越细越短越紧音调越高。 管乐器:发声体 空气柱 音调高低与空气

17、柱的体积有关。空气柱体积越小音调越高学生猜想:1、皮筋的长度2、皮筋拉得松紧程度 学生同座位两人合作实验:如图。注意讨论实验中应该控制的因素。实验结论:一根绷紧的橡皮筋,拨动时发出声音音调与皮筋长度有关,长度越短,音调越高;与皮筋拉紧长度有关,拉得越紧,音调越高。说明:实验器材简单,操作方便,探究程序全,结论易于得出,可以对知识、探究能力两方面训练。例:向水瓶中冲开水时音调和响度的变化情况是什么情况?学生:空气柱变小,音调变高;振幅变小,响度变小。回顾噪声:令人厌恶的噪声。两种分类方法:1、物理学角度 、2环保角度(重点) 噪声的控制。引导学生回答:学生总结:1影响人的工作和学习的声音都是噪声

18、。2声音的等级。知道50dB 70dB 90dB的环境对人的影响。3噪声的控制: 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学生练习:手枪上的消音器是在 处减弱噪声的,放鞭炮时,用手捂住耳朵,是在 处减弱噪声的;教师外噪声大,同学们关好门窗后继续听棵,知识在 中减弱噪声的。说明:本节内容为识记。要求能和生活中的现象紧密结合,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复习人耳听不到的声音、知道超声波和次声波的频率。教师提问:谁能说说超声波与次声波的不同?学生总结:人的听觉范围是20Hz20000Hz 频率大于20000Hz的是超声波。超声波的特点有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能量集中能成像等。应用有B超 雷达等。频率小于20Hz的是次

19、声波。次声波传得远,可以绕过障碍物。地震海啸等能够引发次声波。我们复习了有关声音的物理知识,请同学们归纳出这部分知识结构:交流学生写的知识结构图。说明:本节内容为识记。提示学生超声波也是声音。速度为340m/s与光的电磁波加以区别。了解超声波在生活中的运用。布 置作 业见灯片板书设计1、声音的产生。2、声音的传播。3、声音的速度4、声音传播过程中遇到大的障碍物会怎样。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 响度 音色6、噪声两种分类方法:1物理学角度 2环保角度(重点) 噪声的控制教学后记本节课复习应注意这部分知识的全面性,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有知识的重温和探究活动,题目选择精当,教学效果比较好。课 题:光

20、现象(一)课 型复习课设 计意 图本节课在引导学生复习关于光的一些基础知识,通过讨论人眼能够看到自然界中的各种各样的物体的原因分析,体会到光现象的一些基本知识点,如光的色彩与物体的颜色,了解人眼看不见的红外线与紫外线的特点和作用。教 学目 标知识与技能学会整理本章的知识框架,复习关于光现象的基础知识。理解物理上的影和像的含义,理解实像与虚像的判断方法。了解光的热效应,直到光的色彩和颜色的基础知识,了解红外线与紫外线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梳理归纳本章的知识框架,让学生在复习交流的过程中达到基础知识的复习要求。在相互讨论与复习过程中,形成对光的一些基础知识的认识,并能加以辨别和

21、运用来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复习过程中要让学生积极投入到活动的情境中,教 学重 点光现象的基础知识复习与运用教 学难 点光现象的基础知识复习与运用教 具准 备光源、投影仪、三棱镜、三色玻璃纸、硬纸板等教 学 过 程程 序内 容课前准备请同学在课前把中考指导书上的知识框架整理好,能够自己整理归纳知识点。把“学法指导”部分的6个问题预习一下,相互之间进行讨论与交流,把不理解的部分整理出来,一、复习整理知识框架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整理本章的知识框架,说一说,你知道光现象的哪些知识点?学生活动:利用实物投影仪把学生的整理结果展示出来。学生相互之间进行本章主要知识点的归纳和整理,

22、没有整理出来的,引导学生相互补充。让学生的预习情况得到认可。程 序教 学 过 程二、课堂教学同学们关于光学的知识作了很好的总结与归纳,在同学们归纳的知识框架中的每一个知识点还有很多基本知识点。下面我们一起来复习光的基础知识。问题:我们为什么能够看到生活中五颜六色的各种各样的物体?学生讨论与交流:我们的生活是彩色的,但太阳光是白色的,如何让我们看到彩色的光呢?实验:光的色散现象介绍光的三原色。通过实验演示复习色光的混合。学生:通过光的色散试验,再次认识太阳光是复色光,是由其中七种单色光组成的。问题:透明与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如何判断的?学生讨论与交流问题:不透明的物体颜色是丰富多彩的?复习颜料的三

23、原色和颜料的混合学生复习:互问互答互评。问题:光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就会形成影子,但我们学过光学元件还可以成像,那么影和像的含义各是什么呢?学生讨论与交流从科学意义上把影与像区分开来影通常是指不透光的物体在光源的照射下,在物体后面留下的一个暗区称为影,影的边缘反映了物体的轮廓,它的几何形状和物体相似;而像是利用光学元件(面镜或透镜),根据光的传播规律(反射或折射)使物体成像。问题:光分为可见光和不可见光,那么不可见光中红外线和紫外线各有什么特点和应用呢?学生讨论与交流三、例题与习题利用多媒体条件,与学生一起进行关于这一部分的习题学习。学生练习与评价四、归纳与总结与学生一起归纳本节复习内容。五、布置

24、作业布置中考指导书上的复习练习。板书设计光的色散现象光的三原色物体的颜色透明体的颜色不透明体的颜色教学后记设计本节复习课,旨在让学生归纳出初中光学的主要知识点,重点解决光学的一些基本知识,为后续复习光的反射与光的折射知识做好准备。参考市中考指导书的要求,应在使用本节教学活动设计的时候,要让学生成为课堂复习的主体,结合一些简单的活动演示,提高复习课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复习的效率。课 题:光现象(二)课 型复习课设 计意 图本节课主要复习光的直线传播的规律和光的反射定律,主要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发现本章内容中掌握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处理。在复习过程中结合实物的探究活动过程的重现,使学生能够在

25、良好的情境中自主复习。教 学目 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记住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能解释平面镜应用的问题。理解光反射的规律,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及其应用。掌握基本的光路作图方法。过程与方法在复习探究平面镜成像的活动与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活动中,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复习过程中要让学生积极投入到活动的情境中。教 学重 点光的直线传播规律与光的反射定律及运用教 学难 点光的直线传播规律与光的反射定律及运用教 具准 备平面镜、玻璃、相同的棋子两个、光源、光的反射装置一套教 学 过 程程 序内 容课前准备布置学生完成中考指导书上的

26、复习练习,及时批阅后,把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起来做好分析,在本节课上进行校正。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一起归纳了光学的基础知识,复习了光的色彩与颜料的颜色,了解了红外吸纳与紫外线的特点与应用,今天我们一起来针对存在的问题复习光的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的知识。课堂教学请学生根据归纳的知识框架,把有关的知识点填写出来。并列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事例。请学生根据归纳的知识框架二,把有关的知识点填写出来。课题:光现象(三)课 型复习课设 计意 图这节复习课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独特性、协作性,同时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想突出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及个性化学习。教 学目 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本章

27、节知识结构的总结,分析和评价,使学生对本章节的内容有比较全面的了解(2)进一步的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知识结构的观察和分析,并自行得出评价标准,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加工、应用的能力。(2)根据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3)通过对成像规律的分析,尝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成像规律的应用,乐于将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去探索其中的奥妙。(2)通过课外知识的引导,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妙。教 学重 点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教 学难 点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

28、在生活中的应用教 具准 备激光源、透镜、多媒体、教师和学生用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教 学 过 程程 序内 容一、课题引入上节课后,我给大家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大家回去以后预习本章节的知识结构图,大家完成的情况如何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出示相应课件)相应内容:1、光的折射:(1)、三线共面:(2)、两线分居:(3)、两角不等2、光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3、光垂直入射时,反射角为0,入射角为0,折射角为04、透镜有两种:(1)、凸透镜:中间厚边沿薄,对光线有会聚作用(2)、凹透镜:中间薄边沿厚,对光线有发散作用5、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及应用。二、概念的复习一同学们看课件上的“知识结构”。

29、现在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分别看一看,比较讨论回顾一下这一章节的主要知识点。学生总结 :透镜及其应用、正确理解透镜对光线的作用、近视和远视的形成和矫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知识、光的折射现象及光的折射规律。5、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请同学们分成小组讨论一下我们学习的知识点,并小结一下:(分组,讨论,回答)三、课堂练习一课堂练习一:1、当光从空气斜射到一块玻璃表面时,以下可以较全面反映光传播路径的是2、物理老师在实验室用某种方法在长方形玻璃缸内配制了一些白糖水。两天后,同学们来到实验室上课,一位同学用激光笔从玻璃缸的外侧将光线斜向上射入白糖水,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白糖水中的光路不是直线,而是

30、一条向下弯曲的曲线,如图所示。关于对这个现象的解释,同学们提出了以下猜想,其中能合理解释该现象的猜想是 A.玻璃缸的折射作用 B.激光笔发出的光线木绝对平行 C.白糖水的密度不是均匀的,越深密度越大 D.激光笔发出的各种颜色的光发生了色散四、概念的复习二本章节中最重要的一个知识点是凸透镜的成像规律,首先我们来填一个表格。大家研究成像规律。学生完成表格,并讨论。刚才大家已经对成像规律进行了分析,现在我们思考一个问题:题目一:在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物体从二倍焦距以外向透镜靠近的过程中,所成的像有什么变化?学生自主学习并回答相应问题大家对成像规律有了近一步的认识,那么如何将它运用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呢?

31、就让我们一起来看几个实际问题!1、照相机的原理是:2、幻灯机的原理是:3、放大镜的原理是:学生自主学习并回答相应问题4、照相机的镜头是一个凸透镜,底片相当于光屏;为了控制曝光量,一是用控制光圈进入镜头的光的多少,二是用快门控制曝光的时间。5、为了使观众看到正立的像,幻灯片要倒插在架上。课题:物质的物理属性课 型复习课设 计意 图本章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质量和物质的属性。而物质的属性中重点介绍了密度和比热容,其它属性只需了解即可,由于比热容在能量中还将重点复习,所以这节课重点就是质量和密度,掌握密度的概念并能灵活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初中物理知识学习重点另外,掌握用天平测质量,用量筒和天平测

32、密度的方法和技能也是此专题知识的重点复 学目 标1、对质量的概念有进一步的认识;会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2、能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常见物质的一些物理特征。能从生活和社会应用的角度对物体进行分类;3、能用密度的概念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并进一步掌握测量石块和盐水的密度。教 学重 点测量石块和盐水的密度教 学难 点测量石块和盐水的密度教 具准 备托盘天平、量筒、形状不规则石块、水 、盐水、细绳、铅快、铁块等教 学 过 程程 序内 容课前准备要求学生整理物质物理属性的指示框图一、引入(出示实物)有两个体积相等、外形很像的铝块和铅块,你如何区分?学生交流区分的方法:(比较硬度、密度、导热性等)今天我们

33、复习物质的属性。哪位同学能把这章的主要内容简单介绍一下。学生思考后回答:质量、密度学生回答后教师作一下归类。向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复习重点和复习思路。二、主要教学设计:(一)质量:问:(1)什么是质量?国际单位制中质量主单位?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例1:下图中物体质量发生改变吗?为什么?(2)实验室测量质课题:力和运动课 型复习课(2课时)设 计意 图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帮助学生对本章知识点作一梳理。主要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归纳整理,老师只是起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关键地方给以强调和点拨。教 学目 标(复习目标)1、知道力和运动的关系,正确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2、知道物体的惯性

34、,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3、通过构建知识框架和网络,使学生牢记基础知识,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教 学重 点1、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2、二力平衡及其条件的应用.教 学难 点 正确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物体的浮沉条件教 具准 备 伽利略斜面、二力平衡实验器材、实物投影仪等教 学 过 程程 序内 容【课前准备】1、要求学生通过课前复习给本章内容列出一知识框架。2、要求学生课前写出本章知识点中还有哪些不甚理解或需要讨论的问题要点内容1.力的概念 同学们通过复习对本章知识都列出了一个框架,下面请同学展示一下你的成果。投影学生设计的知识框架同学们已整理出了一些思路,下面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吧。在梳理过程中

35、,你有哪些疑惑的地方或是有哪些新见解请随时提出。什么是力?顾名思义,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只有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那么,物体间产生力的作用需要相互接触吗?能举例说明吗?我们说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你对此是如何理解的呢?那就是说,当施力物体对受力物体施加作用力的同时,施力物体本身也受到了受力物体对它的力的作用.请举例。那要看是针对哪个力而言。对于手拍桌子,施力的是手,受力的是桌子,而手觉得痛,施力的是桌子,受力的是手。由此可见,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是相对于研究对象而言.不能由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就把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混淆不清.程 序教 学 过 程2.力的两个作用效果对物体施加力会

36、产生什么效果呢?学生回答:力的两个作用效果是: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力可以把物体拉伸、压缩或弯曲.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是由物体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来描述的,其变化包括以下四种情况:物体从静止变为运动,或从运动变为静止物体运动速度大小发生变化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变化. 物体运动方向、速度大小同时发生变化.学生:是否只要出现上述一种情况,就可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完全正确,而且可以判断这物体就一定是受到了外力的作用.3.二力的合成什么是合力?学生回答: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二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如何合成?学生回答

37、:a.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在同一直线上,且方向相同,则其合力大小为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合力方向跟这二个力的方向相同.b.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在同一直线上,但方向相反,则其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合力方向与大力的方向相同。学生问题:如果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不在同一条直线上,如何求合力呢?如果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互成角度,那么它们的合力可以用这两个力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来表示.师生互动,补充“互成角度二力的合成”。4.惯性惯性指的是什么?学生回答: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这里的运动运动状态不变,也是指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两种情况吗

38、?是的。因此,可理解为惯性就是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惯性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学生交流举例。关于惯性,你们是否有不明白的地方,是否要老师能进一步说说吗?1、 惯性是任何物体都具有的属性,是物体本身所固有的。2、 不论物体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不管物体是否受力、以及受力的大小,物体都具有惯性这种性质。3、 物体的惯性大小仅仅取决于物体的质量的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大小无关。(针对每种情况,教师举例说明)对惯性的理解是本章的难点之一,这里老师应举例说明,帮助学生理解。课题: 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课 型复习课设 计意 图压强的教学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因为其概念较为抽象,

39、大部分学生在初二下学习时会感到困难,对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处理的不够好,不会灵活应用固体压强、液体压强的特点来解决实际问题,希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帮助学生建立起压强的知识体系、框架,认清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的不同之处,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中采用对比法和归纳法,师生讨论的方法等。教 学目 标1. 正确理解压强,区分固体压强与液体压强的不同之处,知道固体压强等于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值,液体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2. 正确理解公式p=F/S,知道适用范围,会用p=F/S及其变形公式解决一些问题。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 掌握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探究液体压强

40、规律的实验,这两个实验的实验方法、实验过程和实验结论教 学重 点压强的概念 对固体压强中受力面积的理解,液体压强中深度的理解。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和深度的关系 掌握两个实验的方法、过程和结论。教 学难 点压强概念的建立 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知识的应用教 具准 备气球与钉板、削好的铅笔、压强计等教 学 过 程程 序内 容课前准备要求学生准备好八下的物理书和笔记本,在课前已经自己对压强概念有大致的了解,知道探究实验所用的物理方法等。引入课题本节课我们主要复习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板书)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那些同学知道我们在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这部分学习了那些知识?1.

41、概念压力、压强的概念、单位、计算公式;如何增大和减小压强;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2.实验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液体压强的规律3.能力会利用p=F/S及其变形公式进行计算学会分清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并根据各自的特点解决实际问题。课题:大气压强、流体压强与浮力课 型复习课设 计意 图本节课所涉及到的知识中,大气压强和浮力中尤其是浮力,新课标要求的要求难度有所降低,这是新教材考虑到初中生思维特点的一个体现。对于大气压强要求学生亲身感受大气压的存在。但流体压强是新增内容,它与我们的生活、生产、科技密切相关。本节课中力图通过对大量的事例的分析,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流体压强的知识,并会利用这些

42、知识来解释一些实际问题,而对于浮力,要求学生会用弹簧测力计去测浮力的大小,通过实验探究,得出阿基米德原理,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帮助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框架。教 学目 标1.感受大气压的存在,知道1标准大气压的数值,会用注射器测大气压2.知道和掌握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3.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方法,并通过实验探究得出阿基米德原理4.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实验的能力,分析归纳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并进行物理方法的渗透教育教 学重 点1.感受大气压的存在、算大气压的值、用注射器测大气压2.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3.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大小,阿基米德原理教 学难 点用实验探究得出阿基米德原理教 具准 备多媒体、塑料吸盘、注射器、细尼龙绳、弹簧测力计、刻度尺、装水的水槽、烧杯、热水、冷水和纸片等。教 学 过 程程 序内 容课前准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物理 > 中考专区 > 二轮专题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最新整理新人教版初中物理总复习专题教案()教学提纲(DOC 79页).doc)为本站会员(2023DOC)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