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梁定澎 編著 前程出版資訊管理理論科技接受模式:科技接受模式:是由理性行為理論所演變出來的一個以科技為主的採用理論,也是過去在資管領域被使用最廣泛的一個理論,主要是用來預測使用者接受新科技的程度。本章共分四節1.第一節 導論2.第二節 科技接受模式的起源3.第三節 TAM的理論架構與修正4.第四節 科技接受模式的應用第一節 導論科技接受模式(TAM)是Davis(1989)以理性行為理論(TRA)為基礎,以知覺有用性(PU)及知覺易用性(PEU)兩個構面,來解釋或預測資訊科技採用意圖的決策模式。第二節 科技接受模式的起源知覺有用性:人們會傾向使用他們認為可以幫助其工作做得更好的軟體。知覺易用性
2、:即使潛在使用者相信某種應用軟體確實有用,但使用者所需花費的心力遠超過系統使用的效益,則使用者會傾向不採用此系統。2.1 TAM 研究的演進TAM 研究分為四個時期:1.導入期:(1)比較 TAM 與 TRA。(2)將 TAM 研究在各種科技、長期研究及不同的研究情境,以驗證 TAM 是否過於簡易。2.確認期:開始驗證 TAM 原始量表。3.擴展期:探索新變數與原本 TAM 構面的關係,並尋找知覺有用性及其外部變數。4.精緻期:一、彙整過去結果開發下一代 TAM。二、解決過去研究所浮現的限制。2.2 相關理論基礎自我效能理論自我效能理論一個人如何在各種不同環境下,有能力採取適當的行動之判斷。成
3、本效益典範成本效益典範(Cost-benefit Paradigm)有限理性下評比各種方案優劣的方案之一,針對某一解決方案,以其利益/本益比作為分析基礎。創新採用理論創新採用理論(Adoption of Innovations)影響創新被採用的因素,與創新事物的相容性、相對優勢及複雜性等因素有關。資訊報告的評估資訊報告的評估(Evaluation of Information Reports)知覺重要性:是指資訊是否相關、有意義、重要性、資訊價值等。知覺可用性:是指資訊格式是否含糊、明確或具可讀性等複雜度係指人們知覺創新事物相對難以理解與使用的程度2.2 相關理論基礎通路安排模式通路安排模式(
4、Channel Disposition Model)可以用來解釋資訊報告的選擇與使用。影響資訊通路之安排有兩個重要因素。1.認知資訊品質(Attributed Information Quality)2.認知存取品質(Attributed Access Quality)其他理論其他理論包含資訊管理領域以外的相關研究,Hauser&Simmie(1981)探討使用不同溝通技巧對消費者的影響。其理論架構包含易用性與效能兩個構面。2.2 相關理論基礎第三節 TAM的理論架構與修正科技接受模式包括了外生變相、知覺構面、態度、意象與實際行為等幾個構面,以解釋或預測資訊科技使用的影響因子。3.1 知覺構面
5、知覺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使用者主觀認為使用此科技對於工作表現及未來的助益。*察覺有用性同時受到知覺易用性與外部變因的影響知覺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使用者知覺到科技容易使用的程度。*知覺易用性會受外部變因之影響知覺易用性對知覺有用性存在明顯且正向的影響知覺易用性對知覺有用性存在明顯且正向的影響3.2 外生變項與科技接受模式知覺易用性與知覺有用性兩個信念並不足以完全解釋態度,必須納入外生變項才能更深入的探討影響使用者接受資訊科技的關鍵因素。社會影響1.以內化及認同讓使用者認為自己應該使用該系統,因而覺得該系統是有用的。2.透過公眾形象
6、影響使用者的知覺有用性,建立或維持在該團體中良好的印象。認知工具價值人們對知覺有用的判斷,有部分來自該系統是否有足夠的能力來完成他們的需求認知。修正後的科技接受模式修正後的科技接受模式(TAM2)在使用者產生知覺有用性的前置因素加上社會影響與認知工具價值帶來的影響。在使用者產生知覺有用性的前置因素加上社會影響與認知工具價值帶來的影響。3.3 科技接受模式之修正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式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式(UTAUT)1.績效預期:資訊科技的使用行為會受到個人對資訊系統的期望影響。2.努力預期:使用者預期使用該系統所需要花費的心力。3.社會影響:個人對於新科技的接受與使用,會受到他人的影響。4.促成條件
7、;個人相信現有組織與技術結構都會支持資訊科技系統的使用。進一步交叉分析外生變項(如性別、年齡、經驗、自願使用),發現兩個以上變項的複合作用使影響更為顯著。3.3 科技接受模式之修正3.4 TAM的價值與限制1.科技接受模式提供了使用者對科技接受意向研究的精簡模型,可檢 驗許多影響接受度的因素。2.並提供系統化的研究架構,解決先前研究相關因素雜亂的現象。TAM 提供的價值3.知覺有用性與知覺易用性可作為檢視採用新系統意願的重要考量。4.針對不同科技採用情況來增加變項,驗證各種變項之關係。3.4 TAM 的價值與限制1.實證研究上,學者僅針對現有的架構加入變項,使其無法擺脫原有的研究架構。2.因廣泛使用 TAM 進行相關研究,而降低其他資訊理論之相關探討。TAM 的限制第四節 科技接受模式的應用TAM 在資訊管理領域常會結合其他理論或構面來探討不同背景下的資訊科技接受與採用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