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蜱虫传播性疾病蜱虫传播性疾病 蜱虫n蜱(p)也叫壁虱,俗称草扒子、草别子、牛虱、草蜱虫。蛰伏在浅山丘陵的草丛、植物上,或寄宿于牲畜等动物皮毛间。不吸血时,小的才干瘪绿豆般大小,也有极细如米粒的;吸饱血液后,有饱满的黄豆大小,大的可达指甲盖大。直接危害直接危害 n蜱虫在叮刺吸血时多无痛感,但由于螯肢、口下板同时刺入宿主皮肤,可造成局部充血、水肿、急性炎症反应,还可引起继发性感染。有些硬蜱在叮刺吸血过程中唾液分泌的神经毒素可导致宿主运动性纤维的传导障碍,引起上行性肌肉麻痹现象,可导致呼吸衰竭而死亡,称为蜱瘫痪(tick paralysis)。多见于儿童,如能及时发现,将蜱除去,症状即可消除。此病在
2、东北和山西曾有人体病例报告。如何做好个人防护 n1、应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注意做好个人防护,提倡穿长袖衣服;不要穿凉鞋;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穿浅色衣服可便于查找有无蜱爬上;针织衣物表面尽量光滑,这样蜱不易粘附;每天的旅游活动结束后,旅游者还要仔细检查他们的身体和衣物,看是否有蜱叮入或爬上,发现蜱后立即清除。n2、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如避蚊胺(只推荐2岁以上年龄的人员使用),可维持数小时有效。当使用遮光剂或防晒用品时,先涂抹遮光剂或防晒用品,然后再涂抹驱避剂,睡觉前应把驱避剂洗去。衣服和帐篷等露营装备用杀虫剂浸泡,如氯菊酯、
3、含DEET(驱蚊露)的驱避剂等。n3、蜱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一旦发现有蜱已叮咬、钻入皮肤,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出蜱,或用烟头、香头轻轻烫蜱露在体外的部分,使其头部自行慢慢退出。烫蜱时要注意安全。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如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要及时就诊,诊断是否患上蜱传疾病,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蜱的危害 n蜱叮人后可引起过敏、溃疡或发炎等症状,更为严重的是蜱可传播多种疾病。已知蜱可携带83种病毒、14种细菌、17种回归热
4、螺旋体、32种原虫,其中大多数是重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人兽共患病,如森林脑炎、出血热、Q热、蜱传斑疹伤寒、野兔热等,给人类健康及畜牧业带来很大危害。常见的传播疾病常见的传播疾病 n森林脑炎。n新疆出血热。n蜱媒回归热。n莱姆病。nQ热。n北亚蜱传立克次体病。n细菌性疾病。n(8)无形体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n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2010夏天多人被蜱虫咬伤后不治身亡,引起村民恐慌。n自2007年5月首次出现疫情以来,截至2010、9、9止,河南省共监测发现此类综合症病例557例,死亡18例。重点集中在信阳市商城县、浉河区、光山县和平桥区。n河南省疫控中心表示,此病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
5、器功能损害为主要特点,潜伏期12周,大多急性起病,持续高热,可达40摄氏度以上。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全身不适、乏力、头痛、肌肉酸痛以及恶心、呕吐、厌食、腹泻等伴有心肝肾等多脏器功能损害。n中国疾控中心有关部门已经从病人身上分离出一种 新型布尼亚病毒(new Bunia virus)n,“布尼亚病毒”是一个大类,而“新型布尼亚病毒”被认定为一种新病毒,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布尼亚病毒自然感染见于许多脊椎动物和节肢动物(蚊、蜱、白蛉等),对人可引起类似流感或登革热的疾出血热(立夫特谷热和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等)及脑炎(加利福尼亚脑炎)。n2010年5月后,中国疾控中心暂将其命名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指的是一类疾病,其临床症状比较接近,如:发热、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个别病人会出现出血症状。这一类疾病由不同病原体感染引起,比如无形体感染,病毒感染等 n只要及时确诊,这种新型传染病仍属可防可控可治,而卫生部也暂未将其列为法定报告传染病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