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章第二章宇宙中的地球宇宙中的地球 地球的公转地球的公转 第第3课课必修必修考点1地球公转的一般规律地球公转的一般规律1运动轴心及其轨道 轨道为黄道面,一个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地球公转位置有近日点(1月初)和远日点(7月初)之分。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1)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如下图):2方向 (2)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如下图):(1)恒星年:公转360,365日6时9分10秒,是真正周期。(2)回归年:太阳直射点移动一个周期,365日5时48分46秒,是日常所用周期。3周期 (1)位于远日点(7月初)时速度慢,位于近日点(1月初)时
2、速度快。(2)平均角速度每日约1,平均线速度约为30千米/秒。4速度【真题1】(山东)某同学对我国某地(地处120E)每天的日出时间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持续观测与记录,绘成下图。完成(1)(3)题。(1)该同学的观测与记录持续了()A3个月 B6个月 C9个月 D12个月(2)图中a点对应的节日可能是()A端午节 B劳动节 C国庆节 D元宵节(3)在图中b点对应的日期,世界各地可能会发生的现象是()A日本春光明媚 B北极出现极夜 C南非华人欢度春节 D澳大利亚冬雪纷飞DCA【解析】本题组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6:00日出说明太阳直射赤道,为春分或秋分日。第一个6:00日出的点之后日出越来越晚,说
3、明昼长变短,所以第一个6:00日出的点为秋分日。依次推出第二个6:00日出的点为春分日,第三个6:00日出的点又回到秋分日。因此记录的时间持续了一年。a点是秋分日以后几天,最有可能是国庆节。而b点是春分日后几天,说明最有可能是北半球春季。变式训练1:读图,完成(1)(2)题。(1)关于图中字母L和S的叙述,正确的是()A两者表示的是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纬度差B两者表示的是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平面之间的夹角C两者表示的是地球赤道平面与地球公转轨道平面之间的夹角D两者表示的是南北极点与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纬度差C(2)PQ表示地球公转轨道上的两点,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当地球位于Q点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大西洋
4、B当地球位于P点时,山东半岛地区正处于一年中最热的时期C当地球位于Q点时,地球的公转速度最快D当地球位于P点时,青藏高原上达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时期D【解析】此题组是对地球公转基本规律以及地理意义的考查。字母L和S的度数都是23.5,所以正好是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夹角,即黄赤交角。第(1)题选C。由图可知地球位于Q点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直射点位于太平洋上。日期为12月22日前后,接近近日点,公转速度较快,但不是最快。当地球位于P点是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直射点位于大西洋上。日期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所有地区昼最长,夜最短。但山东半岛最热是在7月份。第(2)题选D。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及地球位置的判
5、断技巧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及地球位置的判断技巧 (1)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方向是一致的,即“北逆南顺”。(2)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半球,地球公转至近日点附近;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地球公转至远日点附近。运行到近日点时,地球公转速度最快;远日点时,公转速度最慢。规律技巧总结规律技巧总结 (3)地轴北极朝上的二分二至图中,地轴左倾,则可判定椭圆轨道长轴的左侧端点为冬至;地轴右倾,则长轴的右侧端点为冬至。然后,再根据二至点的位置来寻找近、远日点的方位。规律技巧总结规律技巧总结1黄赤交角及太阳直射点的产生考点2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其影响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其影响 地球在公转过程中,有两个重要
6、的特点:地球是斜着身子绕日公转的。因此,地球公转轨道平面(即黄道平面)同赤道平面不重合,它们之间的交角就是黄赤交角。目前,黄赤交角是23.5。地轴在宇宙空间的方向不因季节而变化。而太阳与地球的相对位置随时在变,这就引起了太阳直射点纬度位置的周年变化。用表解法记忆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如下:2黄赤交角的变化带来的影响分析(1)黄赤交角与五带 图中为黄赤交角,等于23.5,为地轴与黄道面的交角,等于66.5,二者之间的关系互为余角。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范围大小,也决定着回归线与极圈的度数。黄赤交角的度数南北回归线的度数,极圈的度数90黄赤交角的度数。若黄赤交角
7、变大,则热带、寒带范围变大,温带范围变小,极昼极夜范围扩大。若黄赤交角变小,则反之。(2)黄赤交角与四季变化 黄赤交角是形成地球上四季变化的根本原因。这是因为:若黄赤交角等于零,就没有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也就没有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那就更不可能形成四季的变化。具体归纳如下图所示:(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速度问题:假设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是匀速的,那么太阳直射点以一个回归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故太阳直射点每个月的移动纬度大约为8,每移动1大约需要4天。3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与应用 利用太阳直射点移动速度推测极圈内任一纬线的极昼、极夜天数。极圈上极昼极夜天数为1天,极点出现极
8、昼极夜天数约为半年,极圈内其他纬线出现极昼、极夜的天数则依据太阳直射点大约每个月移动纬度为8加以计算。(2)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的应用【真题2】(上海)阅读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移动轨迹示意图,回答(1)(2)题。下图中长虚线表示北回归线,点线表示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螺旋型移动轨迹。太阳直射点从某一经线位置出发,再次通过同一经线的时间间隔表示一个太阳日。(1)6月22日当太阳直射点位于A点时,北京(116E)的地方时是_,北京的日期是_,与北京日期相同的时区范围是从_区到东十二区。(2)太阳直射点从A点沿移动轨迹向_方向移动,到达B点时,用时_小时。期间,地球公转的日地距离逐渐_,角速度逐渐_,
9、地球上出现极夜的区域范围逐日_,B点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日_。6:246月23日东二西略偏南48增大减小缩小增大【思维过程】该题主要以示意图的形式,考查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准确读图,明确图示中有关“虚线、点线”的意义把握“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螺旋型移动轨迹”及其相关信息调用所学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结合设问得出结论。第(1)题,6月22日当太阳直射点位于A点(160W)北回归线上时,即为12时,北京(116E)的地方时是6月23日6:24,20E的地方时为0时,即为新的一天,与北京日期相同,所以与北京日期相同的时区范围是从东二区到东十二区。【思维过程】第(2)题,此题难度较大。从图中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
10、面的螺旋型移动轨迹为顺时针可知,太阳直射点从A点沿移动轨迹向西略偏南方向移动,到达B点时,太阳直射点已经绕地球运动两周,即可知用时为48小时,在两天期间,靠近远日点(7月初),则可知地球公转的日地距离逐渐增大,角速度逐渐减小,地球上出现极夜的区域范围逐日缩小,B点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日增大。变式训练2:下图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路径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1)电影2012世界末日是根据古玛雅人预言拍摄的,故事预言世界末日为2012年12月21日,这一天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最接近图中的()A B C DD【解析】本题组考查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地球运动意义的综合判断。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掌握二分二至
11、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进而分析太阳直射点的全年移动规律,利用地球公转经过近日点和远日点的关系判断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结合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判断极昼极夜范围、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第(1)题,12月21日接近冬至日,故太阳直射点应位于南回归线附近,故选位置。(2)从3月21日到9月23日,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是:快慢快 B北极圈内极昼范围的变化是:大小大 C南半球昼长的变化是:短长短 D北京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大小大A【解析】第(2)题,从3月21日到9月23日,由于地球公转先经过远日点,再远离,故判断公转速度表现为快慢快,A正确;从春分日到秋分日,太阳直射点先
12、向北移,再向南移,但直射点始终位于北半球,故北极圈内极昼范围小大小,B错误;南半球昼长的变化是:长短长;北京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小大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其影响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其影响 在地球公转地理意义的解题过程中,首先要明确的是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而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确定,就要根据其移动过程及其规律来分析。其移动的方向及所在的半球可用下图来表示:规律技巧总结规律技巧总结规律技巧总结规律技巧总结 若黄赤交角增大,则太阳直射点范围变大,极昼、极夜范围变大,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增大,反之则变小。黄赤交角的变化又导致气压带、风带南北移动范围的变化,进而影响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
13、风气候等范围的变化,从而影响了地球的地理环境。规律技巧总结规律技巧总结 歌诀记忆黄赤交角对五带及极昼(夜)范围的影响:角大寒热大,角小寒热小。角大极昼(夜)范围大,角小极昼(夜)范围小。不管角变大或变小,两极极昼(夜)天数不动摇。规律技巧总结规律技巧总结考点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正午太阳高度及其变化。(1)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原因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就是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它的大小随纬度不同和季节变化而有规律地变化。地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圈)。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
14、和夜弧。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除二分日时晨昏线通过两极并平分所有纬线圈外,其他时间,每一纬线圈都被分割成不等长的昼弧和夜弧两部分(赤道除外)。地球自转一周,如果所经历的昼弧长,则白天长;夜弧长,则白昼短。2昼夜长短及其变化。【真题3】(2013上海)读地球晨昏线示意图,回答问题。下图为晨昏线通过极点A后,与AC所在的经线相交于B点的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其余部分表示白昼,最大的圆为赤道,大虚线圈为回归线,小虚线圈为极圈,C为极圈上的一点,B为经线AC段的中点。(1)晨昏线通过极点A之日,日期约为_月22日;通过B点之日,日期约为_月7日。35【思维过程】该题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第(1
15、)题,根据图中经度值的变化,可知图中极点为北极点,再根据题干的提示“下图为晨昏线通过极点A后,与AC所在的经线相交于B点的示意图”,说明晨昏线通过A北极点之后,北极出现极昼现象,所以晨昏线通过极点A之日,日期约为3月22日,通过C点之日时,北极圈内出现极昼,为6月22题,B点位于AC的中点位置,所以通过B点之日,日期约为5月7日。(2)晨昏线通过B点之时(如图所示),一艘位于赤道上的邮轮上的游客恰好看见日出,该邮轮所处的经度位置是_;此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是_。135W1143N【思维过程】第(2)题,晨昏线通过B点之时,45W为白天,则其地方时为12时,一艘位于赤道上的邮轮上的游客恰好看见
16、日出,则该邮轮所处的地方时为6时,比45W晚6小时,通过计算可得出该邮轮所处的经度为135W,根据上题的结论,B点位于AC的中点位置,所以通过B点之日,日期约为5月7日,则此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是赤道到北回归线的中间纬度,约为1143N。(3)晨昏线通过B点之日,与北京(40N)所处纬度不同,但正午太阳高度却相同的纬度是_。1634S【思维过程】第(3)题,结合上题得到的结论,通过B点之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为1143N,晨昏线通过B点之日,与北京(40N)所处纬度不同,但正午太阳高度却相同的纬度是1634S。(4)在晨昏线经B点至C点期间,上海的白昼时间逐渐,地球的公转速度逐渐_。延长减
17、慢【思维过程】第(4)题,根据上题的结论,在晨昏线经B点至C点期间,为5月7日到6月22日,在此期间,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上海的白昼时间逐渐延长,地球的公转速度逐渐减慢。变式训练3:下图为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极值差(当地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减去最小值,极夜不考虑负值,视为0)在不同纬度的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1)O、P的数值分别为()A090B023.5C23.547D23.590C【解析】本题组考查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规律。第(1)题,不同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可以分成三部分:赤道和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极值差的变化幅度是随纬度的增加由23.5增大到47;回归线与极圈之
18、间的地区,极值差总是47;极圈到极点之间的地区,极值差的变化幅度是随纬度的增加由47减小至23.5,因此O、P的数值分别为23.5和47。(2)如果正午太阳高度的极值差为最大值P,其所在地区可能为()A赤道上B南回归线到南极圈之间C赤道到北回归线之间D南、北极圈之间B【解析】第(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其所在地区可能为南回归线到南极圈之间,故B选项正确。地球公转与直射点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关系:(下表)规律技巧总结规律技巧总结日期12月22日3月21日6月22日9月23日次年12月22日节气(冬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公转位置ABCDA 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