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省优获奖教案(DOC 9页).docx

上传人(卖家):2023DOC 文档编号:5720664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62.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鱼我所欲也-省优获奖教案(DOC 9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鱼我所欲也-省优获奖教案(DOC 9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鱼我所欲也-省优获奖教案(DOC 9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鱼我所欲也-省优获奖教案(DOC 9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鱼我所欲也-省优获奖教案(DOC 9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下册第三单元家国之思 9鱼我所欲也1反复诵读,疏通文义。2探究本文的论证思路,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3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4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学会正确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假如你遇见了这样的情况:你看上了一本书,是你十分渴望买下来的;然而这个月又是母亲的生日,你很想给她买个生日蛋糕让她开心。这时,你发现零花钱只够做其中的一件事,你应该怎么选择呢?说说你的选择并谈谈你的理由。(学生回答)正如这件事一般,世间有很多事,都会面临着不同选择的时候,然而,二者只能择其一,十分难抉择。不过,也许抉择标准有时也是可以判断的,学过鱼我所欲也一文,你也许就会找到答案

2、。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朗读文章,解读文意1朗读文章,借助工具书排除字音问题。2反复朗读文章,注意在朗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内容。3在朗读的过程中注意以下停顿。(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4)是/亦不可以已乎4教师指导,学生翻译文章内容,教学过程中注意把握下列文言词的用法。【通假字】“辟”同“避”,躲避。例:故患有所不辟也。“辩”同“辨”,辨别。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得”同“德”,感恩、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同“欤”,语气词。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同“向”,先前、从前。例:乡为身死而不受。【一词

3、多义】为:为宫室之美(为了,介词)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做,动词)得:故不为苟得也(取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感恩、感激)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欤”,语气词)呼尔而与之(给予)目标导学二:分析文章,把握文章内容1请学生概括文章第一段的大意,即分析引论部分,说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第一段论证了人皆有羞恶之心,应该做到“舍生取义”。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明确: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

4、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3概括本文的意思。明确: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应做出正确的选择。目标导学三:探究文本论证思路,把握文本论证方法1本文的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明确:本文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明确:提出“生与义不可得兼,舍

5、生而取义者也”的论点后,首先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辟”的思想。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持而不丧失。接着举例说明,以乞人不受不义之食为例,从正面论证“舍生取义”是人之共性。以万钟虽好也不能受为例,从反面强调了舍义取利是丧失本心。随后用一组排比句,对不辩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加以批判,并以“此之谓失其本心”收束全文,照应开头。3列举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并说明其作用。明确:(1)比喻论证。用比喻论证引出论点。以生活常理为喻

6、引出生与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主旨)。(2)举例论证。举“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看似微不足道的东西,在关乎生命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举“万钟”为例,说明丧失本心的表现。(3)对比论证。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做对比,让人认识到贪求富贵行为的不值得,也让人醒悟到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才行。目标导学四:品味文本语言艺术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明确: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

7、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目标导学五:拓展延伸,抒发感悟结合我们上课导入的问题,学了本篇文章之后,你将会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抉择呢?明确:生活中面对的抉择有很多,但任何时候,我们的抉择都应直面自己内心的善良,要知晓大义,不可仅

8、因一时喜恶做出荒诞的选择。三、板书设计提出论点:舍生取义比喻论证论证方法正面:生有甚于生不为苟得反面:死有甚于死有所不辟得出结论:舍生取义举例论证不食嗟来之食、不辩礼义受万钟对比论证可取之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从反复的诵读训练中入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大意。同时,注重文本对比论证方法及论证思路的分析,强化学生对古文议论文的认知。而对文章内容的解读,更加让学生们懂得了如何选择,有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不足之处本文对于初中生来说有点深奥,教学时容易让学生陷入枯燥乏味的困境,注意力容易分散,因而课堂容易形成“高投入,低回报”的现象。另外,文章的各个教学环节中没

9、有趣味性衔接,更容易让学生产生疲劳感,宜在其中引入趣味话题,以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梅岭三章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够感受诗歌韵律,理解诗歌内容。2.学会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意象。3.能够体会并学习勇往直前、坚定信念等革命精神。【教学过程】一背景导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因“左”倾冒进主义的错误指挥导致失败,红军主力被迫作战略转移。陈毅因伤留下,担负起领导江西工农红军进行游击战争的重任。当时赣南游击队在敌人重兵围攻中,斗争万分艰苦。陈毅和战友们转战在深山密林中,已有两个年头。 由于和陕北中央长期失去联系,大家非常着急。这时,有个派在敌军内部做兵运工作的陈海叛变投敌,

10、他写信上山谎称中央派人前来联络。要游击区负责人下山前往县城接关系,妄图诱捕我游击区领导人。陈毅接到密信,亲自赶往大余城接头,幸遇我基层群众报告陈海叛变,于是立即离开县城。归途中又遇陈海带领反动军队搜山,只好躲进树丛,避开敌人的搜捕。敌人听说山上有游击队的重要负责人,便调集了四个营的兵力,将梅山团团围了20多天。陈毅以伤病之身伏丛莽间,幸得脱险。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被困梅山,自料难免牺牲的情况下写成的一组带有绝笔性质的诗篇。二作者简介【陈毅】(19011972),中国共产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1977年其遗作专集陈毅诗词选集出版。三整体感

11、知1.朗诵全诗,读出节奏;把握 的情感基调。2. 本组诗歌的小序有什么作用?(一)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3. 第一句有什么作用? 4. 本诗后两句有什么表达效果?5. 主要表现了诗人什么精神?6.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族十万斩阎罗。(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二)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7. 如何理解本诗前两句?8.本诗主要表现了诗人什么精神?9. “捷报飞来当纸钱”中的“飞”能否换成“飘”“传”?为什么?(三)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10. 如何理解诗歌前两句?11. 最后一

12、句“人间遍种自由花”有什么表达效果?1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本诗。13. 概括这组诗的内容。示例:第一首:回首征程过去第二首: 第三首: 【细读感悟】比较三首诗的内容,并分析其内在联系。无言之美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够把握文章内容及论证思路。2.学会论证方法。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提升的审美素养。【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二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安徽桐城人。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三整体感知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

13、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2.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明确:“言不尽意”。四细读感悟 1.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2.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不能达到这个条件,文学还能达到美吗?“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因此难以满足“尽善尽美”的条件。但文学依然有“美”的境界,因为作者认为对于表达全部意旨,不仅是文学,“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也不必

14、”,就算言语不能表现所有意旨也能达到美。3.作者从哪些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者一共从五种艺术入手,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了“无言”也能产生美。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以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以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凸显无言之美;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从戏剧中“静”的表现来突出无言之美;从雕刻艺术的低眉含蓄不流露来论述无言之美。4. 你能简要说说文本的论证思路吗?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述“无言”之美的。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引出无言的话题,并点明要从艺术的角度关注无言之美。 接着论证言意关系,并用以言达意的文学为例,说明文学乃至

15、一切艺术都是尽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用言表意,也无需全然用言表意,即说明有无言之美。 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作者分别从绘画的选择之美,文学的意蕴之美,音乐的无声之美,话剧的静态之美,雕刻的含蓄不流露之美来论证。【文本探究】 1.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诗歌本是极其简短的几句话,但是其包含的意境却是极其宽广的。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短短的十个字,但是读来却似看见大漠的一切宽阔宏伟之景,一切悲凉之意,给人以悲凉雄壮的美感。 然而,要描写出这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恐怕树万言都是难以说尽的,这不是意味着作者将它们寓于无言之中了吗?这就是古典文学中深蕴的“无言之美”。2.体会下面一段话,说说你品味到“无言之美”的例子。“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如孤独之旅,文章结尾仅以鸭子下蛋结尾,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鸭下蛋了杜小康可能就要回去了;杜小康也许要抒发自己长大的感慨了。作者不出一言,而像是以千言万言促使着我们在脑中构造图景,这就是一种“无言之美”。(言之成理即可)【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待归类文档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鱼我所欲也-省优获奖教案(DOC 9页).docx)为本站会员(2023DOC)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