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教案-汇总(DOC 15页).doc

上传人(卖家):2023DOC 文档编号:5722059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健康教育教案-汇总(DOC 15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心理健康教育教案-汇总(DOC 15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心理健康教育教案-汇总(DOC 15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心理健康教育教案-汇总(DOC 15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心理健康教育教案-汇总(DOC 15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友谊地久天长一、 主题:青春期异性交往辅导二、 活动目的1、通过活动,让学生对异性交往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树立健康的异性交往观念,形成正确的异性交往态度。2、了解异性交往中应注意的一些准则,做到与异性朋友较好地相处。三、 活动准备1、心理剧1:小雅的交往观;心理剧2:大扫除2、案例1、23、歌曲友谊地久天长四、 理论分析1、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初中生在生理上发生了巨大了变化,心理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特点、新体验,中学生进入了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2、初一学生正从异性疏远期向异性亲近期发展,有了解对方、接近对方的欲望,希望异性同学注意自己、喜欢自己。3、少男少女之间互相欣赏,互相吸引,这是走向成熟的表

2、现,但这一阶段,由于年龄、知识和社会经验等原因,对社会、情感、伦理、人生真正的涵义还理解不深,如果不好好的把握自己,发展自己,容易影响学习,给精神造成很大压力,一不小心会造成终生遗憾。五、 教学构思第一部分:引入主题。心理剧“小雅的交往观”,内容贴近学生,引发学生共鸣,以心理剧引入,开宗明义,切入主题。学生讨论异性之间的交往是否正当。通过学生讨论达成一致观点:异性同学交往,不仅可以,而且是正当的、健康的。第二部分:以第二部分(即异性同学交往是可以的)作为前提,那么异性间该如何交往呢?通过案例,学生分小组讨论,异性间交往应注意的地方,让学生体会怎样成为一个为异性同学喜欢的人。第三部分:在第二部分

3、活动的基础上,出示案例2,学生更深一步讨论,怎样才能为异性同学所喜欢,面对异性“追求”怎么办?从而让学生明白该如何解决异性“追求”问题。第四部分:心理剧2,以学生熟悉的大扫除活动为背景,让学生体会男女同学间应该互相帮助,互相体谅,从而建立美好、和谐的人际关系。第五部分:在友谊地久天长音乐声中,男女同学列队,互相握手致意,老师小结,活动结束。六、 活动设计活动步骤活动内容活动阐释一、引入主题1、心理剧表演:小雅的交往观2、学生讨论:你赞成小雅的做法吗?为什么?3、教师指导语:世界是由男女两种性别构成的,男女各顶半边天。青少年之间的异性交往,不仅可以,而且是正当的,也是健康的。1、 心理剧为学生所

4、喜闻乐见,而内容贴近学生实际,容易引起学生共鸣。2、 学生自由讨论发言,得出“异性间交往是正当的、健康的”的结论。二、剖析主题1、出示案例1: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三位同学的言行对吗?为什么? 小组讨论:你认为异性间应怎样交往?(小组发言人发言)2、教师提示:青春期异性交往策略六不:不拘谨、不随便、不冷淡、不亲昵、不卖弄、不严肃。1、 在对异性间交往认可前提下,讨论该怎样交往,直观、生动的案例让学生深有体会。2、 教师的提示是对各小组发言的归纳、概括、提高。三、剖析主题1、出示案例2?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对金凯的做法,你有何看法?面对金凯,林静该怎么办?2、出示心语:请不要过早地放飞心中的白鸽

5、,尤其是在那情感朦胧的年龄。找错了目标再重新飞起,就失去了那珍贵而美好的“第一次”1、 在学生认识了异性间如何正常交往的基础上,把问题引向更神秘、更敏感的话题“早恋”,旨在消除学生神秘感,以平常心探讨这个棘手的问题。2、 “心语”给学生以警示,以抚慰。四、结束部分1、心理剧表演:大扫除师:看完小品,你有何感想?生:自由发言。2、男女学生列队,互相友好地握手致意。3、教师致结束语:正常的男女同学交往使我们的人际关系更完善,使我们更自信、自强和自爱。同学们,用你们青春的画笔,把真诚、纯洁、美丽、幻想都画进你绚丽的人生画卷!青春真的无悔!1、 小品表现了男女同学间应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让学

6、生体会男女同学应真诚、友好地相处。2、 学生列队握手致意,插放歌曲友谊地久天长,在友好、抒情的气氛中,活动达到高潮。3、 教师致以心语,既是对本次活动的小结,也是对主题提高。七、 参考资料1、中学生心理辅导与咨询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用书 开明出版社3、心理与健康杂志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主办附:心理剧1旁白:小雅是班级的学习尖子,弹得一手好钢琴,而且芭蕾也跳得漂亮,但她几乎不和男生讲话。(小雅和一女同学走进教室,男生甲拿着作业本走向她们)男生甲:小雅,这道题目怎么做?小雅:你问老师吧。(男生甲尴尬退下,男生乙上)男生乙:小雅,放学我们一起回家吧。小雅:(翻白眼)谁和你们一

7、起走。旁白:小雅私下对朋友说。小雅:男女同学之间应“规规矩矩”、“各不相干”否则就那个心理剧2:(教室里,一幅大扫除的忙碌景象(女生甲正爬上桌子上的椅子擦电风扇,非常吃力,底下女生乙扶着,男生甲提水上)男生甲:哎,还是我来吧。女生甲(感激地):谢谢。(小心翼翼地下,拿拖把拖地)(男生甲敏捷上椅子)女生乙:(赶忙扶着椅子),哎,小心了。案例1:教室里,男生甲和女生甲在嬉笑追打,男生甲打了女生甲的头,女生甲大骂:“他妈的”。男生甲回骂:“找死啊你!”男生乙拉拉男生甲:“算了,算了,别跟女人一般见识。”案例2:金凯活泼好动,乐于助人,他很喜欢他的同桌、纪律委员林静,他努力讨好林静,为此,上课坐得端端

8、正正,不打扰林静,有谁破坏课堂纪律,他都帮林静说话。直到有一天,他给林静写了一封信,表示自己的爱慕。心理健康教案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海门市通源小学 赵雪梅一、教学目标1、通过调查,了解学生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的原因。2、通过一些活动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注意力。3、探索培养学生注意力的途径,掌握一些提高注意力的方法。二、教学重点1、通过训练,提高学生的注意力。2、探索培养学生注意力的途径和方法。三、教学难点了解学生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的原因,掌握一些提高注意力的方法。四、教学方法调查法、游戏法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1、心理测试 让学生抄写一小段文字,从布置到抄写完要规定时间。此内容用来

9、测试出视、动统合落后的学生。2、活动 :春种秋收 讲解:我们只有将种子种到肥沃的土壤,才能有所收获。我们一起来看看谁能收获到劳动的成果。 方法:学生手拿4个沙包,往前边跑边放入画好的小圆圈内(若掷出圈外为犯规);到终点后,回返,将沙包收起。 目的:通过有目标地投掷,训练学生的注意力。 3、说一说,看谁的主意好 讲解:今天的作业挺多,面对这么多作业,小明不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请你给他出出主意。目的:通过训练,培养学生有结构的行为,做现在的事情的时候,就想着下一步要做什么,大脑对将来有一种预期。这样,学生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就容易集中注意力。二、活动延伸请大家下课后做以下几件事:1、下课后大家跳跳绳

10、,比比谁跳得多。2、每天的衣服、鞋袜要自己穿,下次我们进行比赛。3、爸爸、妈妈的帮助下,给自己制定一个完成作业的时间表。抄写一小段文字,看谁写得又快又好。(大家讲评)注意听老师讲解活动要领,按游戏规则做游戏。先到终点者为优胜者。讨论怎样才能又快又好地完成作业。并将这种方法应用于学习实践。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课堂训练成果。教学反思:学生上课不能专心听讲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这一点在低年级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多数情况下并不是孩子有意不想学习,而是不能较长时间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所致。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具体训练,就可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以上训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不

11、过,一两次训练不会让学生养成习惯,必须多次训练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四、中小学生的心理特征 1.中小学生情绪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情绪发展的特点 六七岁的儿童,情绪基本具有人类所有的各种情绪的表现形式。 进入小学以后,儿童的主要活动形式从游戏转入学习,与游戏相比,学习活动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 与学前儿童相比,小学生的情绪有如下一些特点: 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在学习活动中,儿童需要承担一定的义务,因此,儿童在学习活动中,更能经常地产生种种情绪体验。比如,学习活动的成败,带来强烈的情绪体验,掌握某方面的知识产生满足感,考试获得好成绩,会因为成功而喜悦。相反,如果学习不好,则可能因此产生挫折感,体会到痛

12、苦、悔恨、羞愧等各种情绪。除了学习之外,小学生在集体中的地位,与同伴之间的关系,都会使他们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体验。同时,小学生的各种社会性情感也在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充实儿童的情感世界。 情感的深刻性不断增加。一般来说,小学生的情感表现还是比较外露的,容易激动,但是,他们的情绪体验正在逐步深刻。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加,儿童的归因能力不断增强,愤怒的情绪开始逐渐减少,并更加现实化。比如,父母因为天气不好取消了交游、野餐的计划,5岁儿童会因此对父母发怒,谴责父母说话不算数,而小学生则可能因为了解到实际原因而产生失望、沮丧的感觉;学龄前儿童常因为父母有关吃饭、睡觉、洗澡等各种规定而产生愤怒,小学生则经常因

13、为在同伴交往中或在学校情境中受到戏弄、讽刺、不平等待遇等而产生愤怒;学龄前儿童常用哭泣等直接的方式来表示自己的不满,小学生则逐渐学会以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情感更加富有稳定性。小学生的情绪具有很大的冲动性,他们不善于掩饰,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但是与学龄前儿童相比,他们的情感已经逐渐内化,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逐渐能意识到自己的情感表现以及随之可能产生的后果,并且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感的能力也逐渐加强。随着儿童对学校生活的适应,他们的情绪逐渐稳定下来,小学生尚未面临升学、求职等重大压力,因而其基本情绪状态一般是平静而愉快的。 (2)初中生的情绪发展特点 情绪活动具有外露性。 初中生的情绪活动相比之

14、下还是外露的占多数。初中生敞开心扉接受大千世界带给他们的无穷无尽的信息,像海绵吸水那样吮吸着周围各种各样的知识,纯洁、天真、单一是他们情绪活动的基本方面。遇到高兴、欢乐的事,他们无遮无拦,开口大笑;遇到困难、伤心的事,他们双眉紧锁,哭丧着脸。 初中生情绪活动的外露特点,给教师提供了了解学生的方便途径.。初中生随着年级和年龄的变化,到了初中高年级以后,学生的外露性情绪特点也会随着他们内心秘密的增加而变得复杂起来。这时文饰的内隐的情绪活动增多,情绪活动的闭锁性将部分地替代外露性,出现转向青年阶段的情绪特点。 情绪体验具有迅速性。 初中生情绪活动在反应时间上的特点是情绪体验迅速。他们的情绪反应来得快

15、,平息得也快,维持的时间相对较短。尤其在初中低年级学生身上,教师还经常见到他们像儿童那样“破涕为笑”的现象,可见初中生的情绪活动仍然存在着喜怒无常的不稳定性。 情绪体验迅速,意味着初中生的情绪反应很快到达激烈的程度。越是意外的、突然出现的诱发因素,导致的情绪反应也越强烈,不管它是快乐的还是悲伤的,肯定的还是否定的,无一例外。 情绪活动具有两极性。 首先,情绪体验具有两极性。 情绪的两极性,主要表现在初中生对同一事物,同时出现两种对立的内心体验。例如,初中生面临考试,他们感到既兴奋又不安,兴奋的是,带有跃跃欲试的心情,不安可能就是有一些担心。一旦考试完毕,学生感到一种轻松,而在轻松的同时,难免对

16、成绩好坏产生担忧。这种快乐与悲哀,愉快与忧愁,肯定与否定的情绪体验,从性质上说应该是相互排斥、绝对对立的,然而在初中生的情绪活动中却同时表现,而且显示出协调与统一的一面。 其次,情绪效能具有两极性。例如,恐惧与焦虑的情绪,可能使初中生出现旺盛的斗志,增加他们的活动力量;也可能减弱初中生的活动力量,在情景面前手足无措而丧失斗志。情绪效能上的两极性,主要表现在增力与减力的不同作用,这是由初中生当时的心理准备状况来决定的。 最后,情绪性质具有两极性。区分为积极性情绪和消极性情绪。例如,轻松的情绪状态可能有利于初中生的身体健康,然而却不一定有利于工作任务的完成,按照心理要求,适当的紧张度是出色完成工作

17、任务所不可缺少的。 (3)高中生情绪发展特点 高中生的情绪模式可分为愉快的情绪和不愉快的情绪。不愉快的情绪以愤怒、恐惧、嫉妒、焦虑等为普遍;愉快的情绪如高兴、亲爱、乐趣、好奇等也常出现。但愉快情绪出现的次数与强度,一般不如不愉快情绪出现的次数多、强度大。可见,高中生已处于典型的烦恼增值期。在情绪表现和情绪体验上带有明显的年龄特征。高中生的情绪表现上有两大特点: 情绪表现具有内隐文饰性。随着高中生社会化的逐渐完成与心理的成熟,他们能根据一定的条件或目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形成外部表情与内心体验的不一致性。比如,有的学生对异性萌发了爱慕之情,却往往留给人的印象是贬低、冷落人家。 情绪反映具有两极波动性

18、。尽管高中生的自控能力提高了,但是,由于生理方面、学业方面以及心理的发展还未成熟等种种原因,情绪表现的两极性明显。顺利时得意忘形,受挫时垂头丧气;喜时花草好笑,悲时草木伤心,情绪的反应强大,很容易走极端。有人对100名高中生进行调查,发现70%的人情绪都是经常两极波动的,即“像曲线一会儿愉快,一会儿忧愁”,而没有激烈变化的人数百分比为零。 情绪体验具有延续性、丰富性和特异性。 在小学、初中阶段,学生的情绪具有易激性、易怒性、易表现性,情绪活动延续的时间较短,但是,到高中阶段,情绪爆发的频率减低,作为心境的延续时间加长(弥散性),再加上情绪的控制能力的提高,情绪体验的时限延长、稳定度提高。 高中

19、生正处于多梦的年龄,几乎人类所具有的情绪种类都可以在高中生身上体现出来,并且各类情绪的强度不一,有不同层次。另外,在情绪体验的内容上,已是千头万绪,丰富多彩。比如,“惧怕”的情绪,高中生所怕的事物,主要与社会的、想象的、抽象复杂的事物和情形有关,与幼儿时期所惧怕的猫、狗之类的具体、单纯的实物不尽相同。尽管幼儿时期的惧怕经验可能遗留在他们身上,但是,高中生的惧怕多与社会文化等因素相联系,如怕考试,怕寂寞等。 高中生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为他们的情绪体验增添了一圈独特的“光晕”,这里面包含个性的差异、自我感知的差异、性别的差异。例如,同是消极情绪体验,男生倾向于愤怒,女生倾向于悲哀和惧怕。 2.中小

20、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 自我意识是指主体对自身的意识,是个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自我意识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对自己机体及其状态的认识;二是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三是对自己思维、情感意识等心理活动的意识,包括自我观念、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尊心、自豪感、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等。自我意识是后天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自我意识的发展情况直接关系到个人的健康个性的形成,同时标志着个性形成和发展的水平。13岁是自我意识的第一飞跃期,从知道“我“开始。青年期是自我意识的第二飞跃期,从青春期开始。 (1)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 在小学时期,儿童的自我意识正处于所谓的

21、客观化时期,是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在这一阶段,个体显著地受社会文化影响,是学习角色的最重要时期。角色意识的建立,标志着儿童的社会自我观念趋于形成。我国心理学家研究认为,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表现出如下趋势: 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处于上升时期。其中一到二年级上升幅度较大。二到三年级,差异也达到显著水平。这是因为学校的学习活动进一步加强了儿童对自己的认识。如考试成绩的好坏,教师对自己的评定,同学对自己的接纳等,都使儿童从不同角度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学习活动对儿童的自我监督、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有了进一步的要求,从而促使儿童的自我意识有了很大的发展。 小学三年级到五年级处于平稳阶段,年级间无显著差异

22、。 小学五年级到六年级,又出现第二个上升期。随着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的逐渐发展和辨证思维的初步发展,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更加深刻。他们不仅摆脱对外不控制的依赖,能用逐渐发展了内化的行为准则来监督、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且开始从对自己的表面行为的认识、评价转向对自己内部品质的更深入的评价。 (2)初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 初中生时期是自我意识的主观化时期,是自我意识开始逐渐成熟期,进入心理自我的时期。在这一阶段中,学生的个性逐渐形成,能以他自己的倾向和价值观、世界观去对待社会,处理问题,实现各自的人生价值。一般来说,到了青年期,自我评价能力已经接近成熟,能够比较全面地对自己和别人作出评价。 (3)

23、高中生自我意识发发展特点 高中阶段,正是一个人必须明确自己个性的主要特征,开始考虑自己的人生道路的时候,所以,一切问题都是以“自我”这个问题为目的的。这种主观上的需求,使得高中生的自我意识获得了高度发展。虽然高中生已经开始深入到自己的内心世界,开始认识到自己的个性品质,但水平还不高。 自我意思中独立意向发展趋于成熟。高中生已经能够完全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此,要求独立的愿望日趋激烈。但是,这种独立性要求是建立在与成人和睦相处基础上的,与初中时期的反抗性特点有所区别。多数高中生基本上能与父母或者其他人保持一种肯定的尊重的关系,反抗性逐渐减少。 自我评价能力进一步提高。高中生的自我评价开始

24、是注意自己的身体、衣着,以及别人对自己态度的评价,随后注意自己的社会活动、社会名誉和社会关系的评价。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个性品质的评价比初中阶段要客观些、全面些,但是,还未达到比较全面而深刻的水平。自我评价的独立性较初中阶段有了进一步发展,能够对自己进行独立评价,而自我评价中常常存在着一种趋向于对自己有利的“有利化倾向”比如,在评价自己的成绩时,常自觉不自觉地将其归功于自我的能力、素质和主观努力;而在评价自己的失误、错误时,有意无意地夸大客观中的困难和障碍,为自我的能力、素质、主观努力不够开脱责任,以避免不愉快的感受,使自己“问心无愧”。 关注自己的形象。高中生对自我认识的兴趣,首先表现在关心自

25、己的身体形象上。从中学开始,个体以新的方式来感知自己的生理面貌,比较注意和关心自己的外貌。如身高、体形、服装等,喜欢受到好评。这种兴趣在高中阶段更有所增强,而且女生一般要比男生更关注自己的外貌。这种对外表的操心,通常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 有强烈而敏感的自尊心。随着自我意识的触角对主体内心世界的指向和深入,高中生的字尊心越来越强。自尊心是一种尊重自己的人格,不容别人歧视侮辱,希望受到别人尊重的自我态度。自尊心是高中生自我意识敏感、最不容许别人亵渎、侵犯的部分。高中生绝大多数都期望自己在集体中居于适当的地位,得到较好的评价和重视。他们最怕别人看低自己,处处争强好胜。这种获得承认和赞赏的需求,如

26、果不能以合乎社会角色规范的方式得到满足,就可能用不符合社会角色规范的方式去寻求满足。比如,他们都希望在学习、工作、业余爱好中能取得成绩,赢得赞誉,如果不能实现,就寻衅滋事,玩世不恭,打架斗殴,搞恶作剧。 强烈地关心着自己的个性成长。高中生十分关心自己个性特点方面的优缺点,在对自己进行评价时,也将个性是否完善防在首要位置。对于儿童来说,意识的主要内容是外部世界,他们把自己的想象力全部集中在这个世界。儿童可以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行动,但是,一般并不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对于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来说,外部世界只是主观经验的条件之一,他本人则是这个主观经验的中心。他们不再把自己的情感领会和理解为某些外部事件的

27、产物,而是看作“自我”的内心状态。 3.中小学生人际关系的发展特点 中小学生的人际交往对象,主要包括同伴、父母、老师。 (1)同伴交往 进入小学之后,儿童相互交往的频率大大增加,共同参与的社会性活动也进一步增加,社会性交往也逐渐更富有组织性。由于小学儿童的社会认知能力得到发展,他们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动机和目的,能更好地对他人进行反馈,同伴间的交往更加有效。小学儿童的同伴交往有几个基本特点: 与同伴交往的时间更多,交往的形式更复杂。 在同伴交往中传递信息的技能增强。 儿童更善于利用各种信息来决定自己对他人所采取的行动。 儿童更善于协调与其他儿童的活动。 儿童开始形成同伴团体。小学同伴交往的的一个

28、重要特点是开始建立友谊关系,并对友谊这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步入青春期后,初中生产生了许多心理上的不安和焦躁,他们需要有能倾吐烦恼、交流思想并能保守秘密的朋友。因此,初中生逐渐克服了团伙的同伴交往方式,交友范围逐渐缩小,只选择一至两个同性同伴作为最要好的朋友。初中生的逐渐将感情的的中心从父母移向关系密切的朋友。初中生选择朋友的标准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有共同的知趣和追求。 有共同的苦闷和烦恼。 性格相近。 在许多方面能相互理解。 随着身体的发育和第二性征的出现,初中生逐渐开始意识到同伴的性别问题,并对异性发生兴趣,或者在异性同伴面前表露出漠不关心,或者在言行中表现出对异性同伴的轻视

29、,或者以一种不友好的方式攻击对方。到了初中后期,男女生之间逐渐开始融洽相处,并且在大多数男生与女生心中都会有一位自己喜爱的异性朋友。当然这种爱慕之情是很幼稚的。 到了高中阶段,初中生友谊的那种强烈性和热情有所下降。高中生的友谊是以感情的共鸣和体验的分享为基础的,通常选择性情相投的同伴作为朋友。这时的友谊是出于个性特征的一致,而不是与之共同分享秘密的需要。高中生对异性的消极感受几乎都消失了,一半的男生和大多数女生都跨过性别界限建立了友谊,信任和安全感是这种友谊的组成部分。高中生异性之间的爱慕之情,比初中生要深沉一些。初中时的异性吸引往往是由于外表的吸引,高中生往往更关心对方的内在品质、性情是否相

30、投。高中生的爱慕之情仍然是很幼稚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交往范围的扩大,价值观念的改变,很难长久地保持下来。 (2)亲子交往 进入小学后,父母仍然是儿童的主要交往对象,随着儿童独立性和批判性的不断增强,小学生儿童与父母的关系从依赖走向自主,从对成人权威的完全信服到开始表现富有批判性的怀疑和思考。小学阶段,儿童与父母的交往时间明显减少,父母在儿童教养方面所处理的日常问题的类型也发生了变化,从学前处理儿童发脾气、打架等问题,逐渐转变为考虑是否安排儿童做家务,如何控制儿童在家庭以外的活动等。小学儿童与父母的冲突逐渐减少,当冲突发生时,父母与儿童开始具有解决冲突的选择性模式。此外,父母对小学儿童的控制力量

31、也发生了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越来越多地自己作出决定。 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独立意识和反抗心理的产生,初中生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发生微妙的变化,他们进一步减少了对父母的依赖,增加了反抗性情绪。这种变化具体表现在:由于在情感上有了其他的依恋对象,初中生与父母的情感便不如以前亲密了。初中生要求独立的愿望十分强烈,对于父母对他们的干涉和控制,表现出行为上的反抗。初中生对任何事情都喜欢自己分析和判断,不愿意接受现成的观念和规范。因此,他们开始重新审视以前一贯信奉的父母的许多观点。随着初中生生活范围的扩大,会有其他成人的形象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他们的心目中,特别是一些近乎理想的形象,使父母相形之下黯然失色;同

32、时,随着初中生思维水平和认识能力的提供,他们逐渐发现存在于父母身上的、过去从未觉察的某些缺点,这些都将削弱父母的榜样作用。 高中阶段,虽然大多数高中生希望父母将他们作为独立的个体来看待,反对父母对他们过多的干涉,但与初中阶段相比,他们减少了与父母之间的直接冲突。他们更希望能与父母站在同等的位置上探讨和决定某些问题,希望能与父母和睦相处。多数高中生基本上能与父母保持一种肯定的尊重关系,反抗性成分逐渐减少。 (3)师生交往 刚上小学时,对教师充满了崇拜和敬畏,教师的要求甚至比家长的话更有权威。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儿童的独立性和评价能力增长起来,儿童不再无条件地服从、信任教师。他们开始对教师作出评价

33、,对不同的教师表现出不同的喜好。即使如此,小学阶段,大部分学生与教师的关系都是友好的。 初中生从不盲目接受任何一位教师。他们对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评价,并且在心目中总有一两个较为钦佩的教师。初中生所喜爱的教师一般具有以下特点:知识渊博,授课水平高,热情和蔼,关心学生的成长,有朝气。在初中生心目中,他们所喜爱的教师几乎能达到十全十美的程度,并能在行动上作出积极的反映。对于所喜爱的教师负责的科目,他们会努力去学,对于其要求,认真执行,对其各种意见和看法,会毫不怀疑地接受和吸取。相反,对于他们不喜欢的教师的各种意见都持拒绝态度。 进入高中以后,学校为高中生提供了一个社会场合,教师除了担负传授知识的任务

34、之外,还起着成人榜样的作用。学校中发生的事情,教师的行为都将对高中生的社会化产生影响。此外,教师的个性特征、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高中生价值观念的确立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4.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 随着身体的发育和知识的增长,小学生的心理水平不断发展。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 (1)心理活动向随意性和自觉性发展 学前晚期儿童,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和目的性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以不随意性为主。入学之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要求小学生读、写、算都要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要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这些活动都促使小学生在行为上发展随意性、自觉性,加之第二信号系统调节机能的增强,心理活动和行为的随意性和目的性也

35、得到了发展。 小学生的注意已经由无意注意为主向有意注意为主过渡;他们的感知觉由无意性、情绪性明显地逐渐向有意性、目的性发展;他们的记忆也由无意性记忆为主向有意记忆方向发展,他们的想象由无意想象向有意想象过渡;他们的思维也由不自觉的抽象逻辑思维向自觉的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他们控制自己情感的能力在增强,意志行动的目的性、自觉性也在提高。 (2)思维活动由形象性向抽象逻辑性过渡 小学生的思维活动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是仍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随着年级的增高,掌握的抽象概念知识的增加,到了中高年级,小学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小

36、学低年级时,儿童在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时,总是很难脱离具体的事物和形象直观的东西。如欢乐家庭中的美达。 小学中、高年级,儿童已经能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进行初级的抽象概括。例如,通过分割某一实物,掌握分数的性质,通过寓言故事的学习,能领悟一定的道理等。但是,对于更为抽象概括的问题的解决,仍然离不开具体形象。 小学儿童在思维能力上的这种特点,也影响他们在情感、意志两个方面的心理活动。采取何种教育手段,主要应依据这一思维特征。 (3)个性特征逐步形成 学前晚期的儿童,个性已具雏形。其兴趣、能力、性格的发展已经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但是,学前儿童的个性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与不一致性。 在个性稳定性方面,小学儿童有

37、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进入集体学习之后,其集体的意识增强,他们逐渐意识到自己和集体的关系,逐渐形成了对人、对己、对事物的一定的态度,自我意识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他们有了责任感和义务感。有的小学生有了很强的自尊心,希望老师表扬,希望家长夸奖,向往同学的羡慕。因此,行为上也与从前不大相同。 在个性形成和发展中,小学生的道德感形成与发展占有重要地位,有一个渐变的过程。开始时,儿童虽然也在学校集体之中,但是,他们并不完全把自己作为集体的一员而关心集体,主要是依据教师的领导与组织来进行活动的。当然入学之初,儿童还不能完全理解学习的社会意义,也不清楚自己和集体的真正关系。例如,上课时,每个儿童都各自学习自

38、己的,似乎和别人不相干,又有当别人妨碍自己的学习或活动时,才向老师报告,才发现自己和别人的相互关系,他们对维护班集体的荣誉,还没有放到十分重要的地位。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之后,才逐渐意识到自己和班集体的关系。同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友爱,也日益加强起来。 5.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青少年期是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由于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尤其是性的成熟,第一、第二性征的相继出现,引起了一系列的不同于孩子又不同于成人的明显变化。其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主要有: (1)过渡性 即从幼稚期向成熟期过渡。主要表现为:身体发育方面,十七八岁的青少年,已经基本具备成人的特征,但实际上他们正处于发育期,还未达到

39、完全成熟;在思维水平发展方面,他们的逻辑思维水平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有可能学习系统、全面的知识,理解一些问题,但又很不深刻,很不全面,思维逐渐从以形象化为主向抽象化为主转变;在抑制品质方面,他们开始比较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但控制情感、自我监督的能力还不高;在独立性方面,对成人的依赖逐渐减弱,独立意识增强。 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沃思(L.S.Holling worth,1928)用“心理性断乳”这一概念来描述青少年期的这一变化。正如“生理性断乳”一样,他们一方面显示出成长的力量,另一方面,也存在不大适应新社会生活条件的现象。由于独立意识增强,产生了对成人的干涉和“压迫”的反抗,因此,容易发生教育上的种

40、种困惑,青少年开始与成人发生“冲突”,所以,西方心理学常用“危机期”、“反抗期”来代表青少年期发展的这一显著特征,甚至直接将青少年期称为“第二反抗期”(第一反抗期在3岁左右)。 此时的青少年,开始以批评的眼光看待父母和教师,要求父母、教师给他们更大的自由,把他们当成大人,让他们独立地做事。他们开始讨厌别人的干涉、监督。他们与成人真的没差别了吗?真的可以完全独立了吗?不是的。首先,他们在认识、情感、行为上,还带有孩子气的特点,缺乏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其次,由于家庭不十分鼓励子女尽早独立,使青少年的依赖性还相当强,独立生活、独立工作能力还较差,形成了独立意识与独立能力之间的不同步现象。 (2)闭锁性

41、 闭锁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某种含蓄、内隐的特点。它是相对于人的外部行为表现与内部心理活动之间的一致性而言的。 对于儿童而言,主体还不是意识和认识的主要对象。青少年期,由于思维的发展,由于对外部世界认识的广泛性和深刻性的发展,主体成为认识的对象,探索的视线延伸到自己的内部,心理活动开始转向自己的内心世界。加之青少年独立性与自尊心的发展,便失去了童年时的外露、直爽、单纯、天真,出现了心理活动的闭锁性。“见面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 青少年的闭锁性首先表现在开始有了“内心的秘密”。愿意有自己的房间,自己的抽屉要上锁,反感别人随便翻动自己的房间,开始记日记,向自己倾诉内心的秘密。由于日记愿意倾

42、听,又不会泄密,所以,青少年都愿意在日记中探求自我,反思自我,理解自我,追求自我。其次,青少年的闭锁性还表现在与人交往变得不那么坦率了。 青少年的心理闭锁性,使他们不轻易向别人吐露真情,交往中要求较高,选择条件较苛刻,因此,他们不仅与父母、教师之间不易沟通,在同龄人中也不易找到真正的知音,常常感到不被人理解。青少年希望被人理解,希望有朋友与其闭锁性之间的矛盾,往往导致心理的孤独感。 (3)社会性 青少年心理带有更多的社会性。主要表现为:在认知方面,青少年已经不拘泥于小学儿童那种只关心、观察、思考自己或者自己周围生活中那些具体的事物,而是开始以极大兴趣去观察、思考和判断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现象。他们希望从中找出现象的本质,形成自己的看法;在感情方面,社会性情感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稳定;在个性倾向性方面,逐渐形成了一定的为人处世的态度,以及行为方式。 由于青少年对社会生活的关注,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他们已经不再像幼儿、小儿童那样更多地受家庭、学校的影响,而是随着交往领域的扩大,活动范围的增加,更多地受同龄人团体及社会风气的影响。因此,对青少年的教育必须坚持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待归类文档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心理健康教育教案-汇总(DOC 15页).doc)为本站会员(2023DOC)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