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设计课程名称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单元 第6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课时 2课时教学目标设计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同学们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性及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具体目标,并树立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了解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具体内容和要求。能力目标:能正确合理分析我国的经济状况,能从各个片面的经济发展中看到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和活动,使同学们感受到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积极投身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活动中去。教学重点、难点1、全面建设小
2、康社会的经济目标2、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3、对科学发展观涵义的全面理解以及在经济发展中如何真正贯彻科学发展观。教学方法引导、自主探究相结合,讲授法、小品表演法,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教学过程设计第6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课首案例】:引导学生讨论分析:1、什么是小康社会?怎样才能更好地建设小康社会?2、怎样理解我国经济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多媒体展示】:首先出示图片从感性上告诉学生“全面小康社会是啥样”【视频资料】:播放小平同志关于“三步走”视频,铺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的内容之中。(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特征【教师引导】:指导学生认真阅读
3、教材,结合现实生活的改变,总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特征:1、标准较高,人民生活全面提高。【学生讨论】:请同学们想想小时候家里的情况和现在有区别吗?请爷爷奶奶讲述过他们过去的生活吗?大家来说说。【教师总结】:农民家庭从老四大件到新四大件的转变.1989年前,农民的主体选择是自行车、缝纫机、钟表和收音机等老四大件。1989年前后,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电风扇等新四大件成为农民追求的新宠。现代家庭生活的许多耐用消费品,如电话,移动电话,空调,电脑等也进入了农民家庭。城镇居民家庭从老四件到新六件: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录音机,电风扇和照相机,再追求电脑,轿车的转变。2、注重物质生活提高和人们的精
4、神生活、所享受的民主权利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善等,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多媒体展示】:一些关于人们精神生活的美丽图片。教师结合学生的讨论分析讲解。3、改变发展不均衡局面,缩小城乡、中西部的发展差距,体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原则。【学生讨论】:怎样认识西部大开发工程。【教师总结】:加快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的发展,体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原则。(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学生活动】:请同学们算一算200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是8。94万亿元人民币,如果翻
5、两番是多少?【播放视频】:“新世纪经济建设的目标”【教师点评】:结合我国经济的发展引导学生透过日常现象,看到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明显增强。2、基本实现工业化。【多媒体资料】:教师结合资料进行分析: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更具活力、更加开放,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3、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基本形成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4、稳步提高居民消费率。【教师讲评】: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同时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使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学生讨论】:家庭的
6、消费变化二、坚持科学发展,实现全面小康【多媒体资料】:片面追求经济导致环境破坏、资源浪费的图片和材料【教师讲评】:“科学发展观”是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或战略机遇期提出来的一个重要命题和理论。它既不是哪个人一时心血来潮提出来的,也不是哪个人灵机一动提出来的。它在党中央文件中正式提出,具有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根源。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一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教师活动】:指导学生看书,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结合学生家庭的各方面的变化,请同学们了解我国新型农业化道路的发展状况。结合国家近几年对“三农”的政策以及全国农民、农业、农村的变化引导学生分析现代农业的发展状
7、况。【教师引导】:分析P61例子,引导学生讨论“中国的城镇化道路是怎样完成的?”(二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多媒体展示】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等现代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介绍信息化、高新技术产业的概念及其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进一步了解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要性。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和必然新型工业化,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师生讨论】:总结我国工业发展的状况:实现
8、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加快我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历史表明,现代化是一个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进而再向信息社会转变的过程。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任务尚未完成,又面临实现信息化的艰巨任务。这种状况决定我们的战略是:抓住信息技术革命的机遇,在完成工业化的过程中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工业化的水准,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努力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加快现代化进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科技进步不仅是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而且是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转化,提高经
9、济增长质量的必由之路。因此,必须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升制造业水平,加快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主要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全面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近几年来,国家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战略,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信息产业目前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三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教师活动】:指导学生自学总结第一,要用创新的理念推进工业升级裂变。在扶持农用工业,实现以工补农、促农的同时,运用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第二,要用工业的理念推进农业升级裂变。要用企业化的工业基本模式大幅度调整农业产业结
10、构,延伸农村产业链,特别要大力发展公司制的优势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推进农业区域化、专业化、社会化、高效化。第三,用“工贸结合”的理念推进第三产业升级裂变。抓住开放兴商、现代物流、业态创新、大企业大市场培育等重点,加快商贸流通业的现代化、规模化、一体化和外向化,逐步形成连接城乡、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经营规范、服务优质的商品流通体系和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1、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存在三个不同层次的地带,即东部沿海经济比较发达地区,中部经济欠发达地区,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多媒体展示】: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
11、实际进行讨论分析。2、西部大开发【多媒体展示】:首先多媒体展示西部大开发的图片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分别介绍:“西电东送”工程和“西电东送”工程。活动平台 西部大开发我们共同的责任目标:深入了解西部大开发的意义,明确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目标和自己的责任,树立立志于祖国建设事业的决心。步骤:课前分4组,布置围绕“西部的历史与现状”、“西部的未来与展望”两大主题,搜集材料,写出交流搞;稿件要阐述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意义和目标,明确自己的责任,各组推荐代表发言,教师总结评价。三、面向未来的必然选择(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教师活动】:指导学生结合教材进行分析讨论,归纳总结1、经济增长的内涵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
12、在一定时期内因就业人数增加、资金积累和技术进步等原因,经济规模(包括物品和劳务在数量上的扩大和增加,它反映了一国国民经济总量变化的状况。2、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教师提问】: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是一回事儿吗?经济增长是推动经济发展必要的物质条件,没有经济增长就没有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不等同于经济增长,单纯的经济增长会出现“只增长不发展”现象。3、经济增长方式【多媒体图片资料】:指导学生结合教材进行分析讨论,归纳总结粗放型单纯以数量的增长为中心的外延式增长方式,效益相对低下。集约型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内涵式增长方式,效益相对较高。4、实现经济增长的三个转变【多媒体图片资料】:指导学生结
13、合教材进行分析讨论,归纳总结投资、出口转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第二产业带动转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转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二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1、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内涵【教师引导】:什么样的社会是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学生讨论】:自己日常的行为,社会的变化等内容。资源节约型社会:生产、流通、消费各领域各环节,通过采取技术和管理等综合措施,厉行节约,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环境友好型社会: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2、如何理解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
14、友好型社会【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师生归纳】: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促进和谐的基础和保障。必须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在全体公民中强化环境就是资源,环境就是资本,破坏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环保意识。必须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资源,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帮助同学们了解什么是小康社会,要实现小康社会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同时这也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激发学生为未来国
15、家发展努力奋斗的信心和决心,让学生能够相信在未来的国家社会发展中他们才是中流砥柱,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必然发展越来越好!布置作业实训营地P81探究实践:四、事例分析板书设计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特征1、标准较高,人民生活全面提高。2、注重物质生活提高和人们的精神生活、所享受的民主权利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善等,实现社会全面进步。3、改变发展不均衡局面,缩小城乡、中西部的发展差距,体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原则。(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基本实现工业化。3、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4、稳步提高居民消费率。二、坚持科学发展实现全面小康(一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二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三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三、面向未来的必然选择(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二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王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