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部编版二年级上册树之歌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1. 树之歌教学设计之一一、 教材分析:这是一首以“树”为主题的识字儿歌。通过不同的树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 地方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特点, 让学生们不仅能够在前期学习的基础上, 继续积累很多与树 有关的带“木字旁”的生字,了解汉字的偏旁表意的特点,加以归类识字。还能够了解树木的种类和特点等自然常识,感受大自然的丰富多彩、美丽神奇,激发学生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二、学情分析:在一年级的学习中,学生们已经掌握了很多带有“木字旁”的生 字,并了解了汉字“偏旁表意”的特点及规律,所以学生学习本课生字有一定的基础。尤其 是本课中出现了很多不同种类的树,有学生生活中常
2、见了解的,也有生活中不太常见的,它 们身上的自然常识极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因此,教学中可以结合不同树的相 关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掌握偏旁归类识字方法。三、教学目标:1. 会认识15个新字,会写10个生字,并能正确组词。2.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 认识“木”字旁,并能列举学习过的生字。四、教学重难点:1.会认识15个新字,会写10个生字,并能正确组词。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课时:两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师谈话导入新课。1.教师谈话。2.板书课题。二、初学儿歌,学习检查生字。1.借助拼音,将儿歌读通读顺,2.指名读儿歌,相机帮助正音。3.圈画
3、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在小组内互相考查。4.课件出示生字新词。梧 桐 掌 枫 松柏 装 桦 耐 守疆 银 杉 化 桂5.读一读,记一记泡桐 白桦 云杉 翠柏 桂花 枫叶 松子 白果6.指导书写。(1)仔细观察P18,发现这些字有什么特点?(2)“木”字旁书写注意事项,教师边范写边讲解。(3)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第二课时一、复习引入指名读树之歌三、再读儿歌,理解意思。1.全班齐读儿歌。2.你读懂了什么呢?3.结合课件,边读句子边出示图片,帮助学生认识树木。4.指导背诵。四、课后理解1.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句意:比喻要使小树成为木料需要很长的时间。而培养一个人才则需要更多的时间,是个长久之计,并
4、且十分不容易。因此,这句话寓意着国家、民族、家庭只有做好人的培育,才能得以接续、繁衍、传承。古人云:江山代有后人出,一代新人换旧人。这样人类才能永续繁衍、生生不息。2.树高百尺,叶落归根。意思是:树长得再高,落叶还是要回到树根。比喻离开故土时间再长,最终还是要回归故土。3.树无根不长,人无志不立。意思是:就是人要立志,没有志向的人是不会成功的。五、课后作业杨树高,榕树壮,梧桐树叶像手掌。枫树秋天叶儿红,松柏四季披绿装。木棉喜暖在南方,桦树耐寒守北疆。儿歌讲了几种树木,用“”画出。“梧桐树叶像手掌”,用“手掌”比喻梧桐的()“披绿装” ,用“绿装”来比喻松柏的( )2. 教学设计之二【教学要求】
5、 1.指导学生认识“梧”“掌”等9个认读字,会写“杨“桐”等10个会写字。 重点指导“群、旗、铜”三个字的书写。能听写课后8个词语。2.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韵味地朗读儿歌。3.认真观察图画,能把图上描绘的事物同所学的词语联系起来,凭借图画理解词语意思。【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认识“梧”“掌”等9个认读字,会写“杨“桐”等10个会写字。 重点指导“壮、杉、化”三个字的书写。2.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韵味地朗读儿歌。【教学难点】认真观察图画,能把图上描绘的事物同所学的词语联系起来,凭借图画理解词语意思。【课时安排】 二课时。第一课时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猜谜语:冬天光着头 春夏长绿发, 就
6、有一只腿,小鸟喜欢它。(猜一植物)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儿歌树。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2 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评价。 3自由读一读课文,划着出本课生字,指名读,齐读。 4认读生字,读准字音。 5填空:本课讲了 种树,分别是 。 三、认读生字,了解不同树的特点。 1请学生找到木字家族的字。想一想这些树都有什么特点?教师随机讲解。(1)这些字都和什么有关?(都是木字旁,都和树木有关。)(2)(课件出示:杨树图片)杨:杨树的特点是什么呢?(杨树高)。(3)(课件出示:榕树图片)榕:榕树的特点是什么呢?(榕树壮)(4)(课件出示:梧桐树图片)梧桐:“梧
7、桐”树叶像什么?(手掌)谁能用“梧桐”说句话?(5)(课件出示:枫树图片)枫:枫树到了秋天是什么颜色?(红色)(6)(课件出示:松柏树图片)松柏:松柏有什么高洁的品质?(松柏不畏严寒,一年四季常青) (7)(课件出示:木棉树图片)木棉:木棉的喜好是什么?(喜暖在南方)(8)(课件出示:桦树图片)桦:注意这个字读四声“hu”一边生长在哪里?(耐寒长在北疆)(9)(课件出示:银杏、水杉图片)银杏、水杉:这两种树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被称为活化石,存在已很久远。)(10)(课件出示:金桂树图片)金桂:金桂树的特点是?(开花满园香)2我们学的这些字都是形声字,左面的偏旁表示的是字的意思,右边的青字表示字
8、音,这些字左面的偏旁都是木字旁,都和树木有关。3拍手、齐读小儿歌。 三识记生字,掌握偏旁。 1.识记生字: (1)(课件出示)杨 壮 桐 枫 松 柏 棉 杉 化 桂(带拼音) (2)认读生字,重点认读儿歌中的生字,自读生字。 (3)开火车读、齐读。 (4)正音,指导:“壮、杉”为翘舌音,“松”为平舌音,读 “sng”。 (5)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这些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它们。如:“桐”是“木+同”,“化”是“亻+匕” 。 还可以用换一换的方法记住它们:如“杨”是“扬”换掉“扌”加“木”。 2.指导写字:重点指导“壮、杉、化”(板书:壮、杉、化) (1)(课件出示:“
9、壮、杉、化”笔顺图)学生看笔顺图,指导书写生字的笔顺,教师点拨笔画较多的字。 (2)看生字笔顺表,记忆生字笔顺。(注意:所有带“木”字的字,第四笔撇都变成点。 (3)教师讲解笔画名称和笔顺,扩词。 (4)在田字格中范写,讲解每个笔画在其中的位置,学生按笔顺说说笔画名称。 学生互相交流,老师重点指导。(“壮”的右边是“士”,不是“土”;“化”的第三笔是“撇”,不是竖弯钩。) (6)老师范写生字,学生描红。仔细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怎样才能把这些生字写美观?(所有含有“木”字的字都是左窄右宽。) (7)展示学生作业,点评优缺点。四及时训练、当堂达标:1同学们,同学们读完儿歌,你们认识很多树,请
10、你们借助拼音,再读读这些词语,比一比,看谁能把这些字音读准。(课件出示:带拼音词语):杨树 梧桐树 枫树 松柏 木棉 水杉 桂树 榕树壮 活化石 2刚才借助拼音,大家都能够读准字音,现在,老师把它们头上的拼音帽子摘掉了,你还能认识它们吗?(课件出示:不带拼音的词语)杨树 梧桐树 枫树 松柏 木棉 水杉 桂树 榕树壮 活化石同桌互读 开火车读 齐读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明确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继续认识树。(板书:树) 二自主学习,尝试练习 1说说你知道的树还有哪些? 介绍自己知道的树。 1)介绍前,老师先要提出要求。要求同学在介绍时,声音要洪亮,吐字要清楚,面带微笑看着全体同学来介绍。 2)
11、开火车来介绍。 3)同学评一评,谁介绍的好。 4)同学之间交流一下自己知道的有关树的一些趣事。 2.请小朋友们借助拼音,读一读儿歌,比一比,看谁能把字音读正确。 三合作分享,反馈点拨1小组合作学习:儿歌中,哪些字的读音不容易发准,要注意的,四人小组互相说一说,再一块儿读一读。2指导读读儿歌。指名读,相机正音。 开火车读,齐读。3说一说。 这些树中,哪些是你熟悉的,或是比较了解的,能向同学们说说就好了。4指导读儿歌。(1)请小朋友们一节一节地读一读。(2)师范读。听了老师的朗读有什么感觉?(3)学习第一句:了解三种树:杨树、榕树、梧桐树。 教师重点讲榕树,(课件出示:杨树、梧桐、榕树图片)(板书
12、:杨树榕树 梧桐树) (课件出示) 榕树:原产于热带亚洲。榕树以树形奇特,枝叶繁茂,树冠巨大而著称。枝条上生长的气生根,向下伸入土壤形成新的树干称之为“支柱根”。榕树高达30米,可向四面无限伸展。其支柱根和枝干交织在一起,形似稠密的丛林,因此被称之为“独木成林”。 (4)学习第二句:认识三种树:枫树、松柏。(课件出示枫树、松柏图片)(板书:枫树 松柏)枫树是什么颜色的?从哪儿看出?(枫树是红色的,从“枫树秋天叶儿红”看出。)“松柏四季披绿装”说明了松柏的什么特点? (松树、柏树一年四季都是绿的,特别是冬天不怕冷,依然苍翠挺拔。) (5)学习第三句:认识两种树:木棉、桦树。(课件出示22:木棉、
13、桦树图片)(板书:木棉 桦树) 从这句话,我们得知木棉和桦树生长的地方有什么不同? (木棉喜欢生长在温暖的南方,桦树生长在寒冷的北疆。)(6)学习第四句:认识三种树:银杏、水杉、桂花树。(课件出示23:银杏、水杉、桂花树图片)(板书:银杏 水杉 桂花) (课件出示) 银杏:最早出现于3.45亿年前被科学家称为“活化石”,“植物界的熊猫”。现存种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孑遗植物.从栽种到结果要二十多年,四十年后才能大量结果,能活到一千多岁,是树中的老寿星。(5)自己再轻声读读全文,谁想读给大家听?指名读,及时表扬读得好的学生。 四总结提升、适当拓展。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这些树都是小朋友们比较熟悉的,我
14、国的树木还有很多,要想知道更多的树,还可以找找相关的资料。下节课我们进行交流。3.教学反思树之歌是一首介绍树木特征的归类识字儿歌,描写了杨树、榕树、梧桐树、枫树、松树、柏树、木棉、桦树、银杏、水杉和桂花树等11种树木,表现了大自然树木种类的丰富。 教学本课,我制定了以下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儿歌,利用形声字特点掌握木字旁的8个生字,初步了解树木特点。教学时,我在引导学生熟读儿歌后,圈出儿歌中的树木名称,然后与插图一一对应,由这些表示树木名称的词语引出生字“梧、桐、枫、松、柏、桦、杉、桂”,利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将同偏旁的汉字进行归类识字。 这首儿歌篇幅短小,读来朗朗上口。而且洋溢着浓浓的情趣。
15、所选的树木具有代表性,贴近儿童生活。学习完课文,我又进行了拓展延伸,列举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树木,让孩子们说说这些树木的特点,并有意识地模仿树之歌说一说。比如“杨树直,榕树茂,柳叶弯弯像眉毛。”“榆树高、槐树壮,梧桐树叶像手掌。”“石榴开花红似火,桂树花开十里香。”激发了学生的说话热情。于是我趁机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写了一个小节的诗,并布置了当天日记为仿写树之歌。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树之歌教学反思2 树之歌这篇儿歌,让我们认识了11种树木,了解这些树木的特点,并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了解、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优点: 教学时,我是根据儿童诗特点,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
16、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读书、自主识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重视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多种形式如读书、评价、说话、讨论,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不足之处: 树之歌是一则小韵文,主题单纯,内容浅显,重在识字。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第一学段的识字写字教学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我对本课教学设计重在识字方法的引领、识字兴趣的激发但是效果欠佳。 改进措施: 识字习惯的养成,借助情境,立足语境,多元识字。课堂上我应按照课前预设去做,这样的话,学生识字兴趣浓厚,大大地提高了识字效率。课件用儿歌的形式,配上精致的插图,将杨树、榕树等11种树木的
17、特点呈现出来,让学生对树木有一定的了解。教学过程中,再让学生自由说一说自己熟悉的树木,以此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本课是一首儿歌,那么了解儿歌的特点,以及学会朗读儿歌也是教学过程中必须体现的,所以应以朗读儿歌的形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读熟儿歌的基础上学习生字,了解汉字的造字规律。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树之歌教学反思3 这是一首借杨树之口,抒发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的诗歌。本首诗歌意境优美,韵律强,读起来朗朗上口,很适合学生朗读。本课的设计,我注重以读为本,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感悟。 一、 以读代讲,激发想象 首先我让学生自由阅读诗歌,在小组中互相交流预习成果。而后让学生们畅谈对这首诗歌的初步理解
18、,说说从这首诗歌里知道了什么。在师生对话、文本对话中,孩子们了解了大叶杨的外形特点,也喜欢上了大叶杨可爱的性格。 在教学第二节诗歌时,孩子们轻而易举地理解了课后的思考题:“它在歌中唱了什么?”我进一步启发学生:“大叶杨还唱给谁听呢?”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唱给天上的白云,为它的舞蹈来伴奏”、“唱给忙碌的爸爸妈妈,消除他们一天的疲劳”、“唱给植树的小朋友,向他们表示感谢”我适时地进行激励性的评价,更使他们喜形于色。在语言的渲染、思维的碰撞中,孩子们的想象力尽情地飞扬。我顺时将学生引入意境,将感悟化为情感朗读,从而培养语感,潜移默化地进行了情感熏陶。 二、 拓展课堂,披文入情 三、 为了加深对诗
19、歌意境地体会,在课前我组织学生了解自己喜欢的树。课上通过课件让学生倾听杨树唱歌,观察大叶杨的样子。了解他们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然后再次让学生品读,从而很自然的引出诗歌的中心:其实在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像大叶杨一样默默奉献的人们,他们在带给别人快乐的同时自己也在快乐的生活着!让孩子们带着对他们的赞美再次深情诵读诗歌。 杨树之歌这首诗歌意境美,韵律强,适于朗诵,而且要求背诵。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之后,在熟读的基础上,课后马上就能将诗歌背诵下来,在背诵过程中还能将诗的韵味读出;绝大部分的学生在第二天早读时都能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可有少部分的学生只能背出一句半句,或者结结巴巴的半天才背完。这么大的差异,该
20、怎么办呢?对那些掌握得快的学生,我及时地给予表扬,可对那些没能背出的学生就该指责吗?指责他们就能背出了吗?不,我相信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有可能他们尽力了,可给他们的时间太少了,以至于背不下。所以,我告诉他们:你朗读这首诗歌时很有感情,只要你花心思,多读几遍,你一定能将它背下来的,老师相信你能行,你什么时候会背了,自己来找老师背诵,好吗?在接下去的几天里,那少部分学生陆续来找我背诵,有些学生的表现甚至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所以,不妨根据学生的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要求,让他们跳跳、伸伸手就能触摸到各自的胜利果实。在识字教学中也一样,要求识的字,有些学生写一遍就会了,就没有必要让他们抄写好多遍;有些学生写二遍、三遍还不会,就应要求他们多写几遍,直到掌握了为止。 每位学生都有一件适合自己的“衣裳”,教师应当好“裁缝”,为他们“量体裁衣”,客观地量体裁衣对待每位学生,做到因材施教,促进每位学生共同进步、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