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部编版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之一教学目标:1.通过感情朗读、展开想像,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2.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渗透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教学重点: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 聚焦“中华不振”1. 点击大屏幕,出示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读课题 清晰而坚定地读一遍课题 铿锵有力地再读一遍课题 2.
2、在课文中,有一个词语和“中华崛起”的意思正好相反。请同学们现在就到课文找一找。(指名说。教师板书:中华不振)二、 感受“中华不振”1. 出示小组合作的要求: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你是从哪些地方读出了“中华不振”?用横线划出来,可以把自己的体会写在旁边,等会挑感受最深的地方读给大家听! (生自由读课文,感受“中华不振”。)2.指名汇报朗读,教师适时点拨。3.重点研读:(大屏幕出示) 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
3、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师:谁愿意读读这段话?这段话中哪些词语深深地刺痛你的心? 师:听了几位同学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或者听到了什么? 师:假如当时你就在现场,亲眼目睹了这样的场面,你的内心会有怎样的感受?(同情 气愤 愤怒) 师:老师深深地理解你们此刻的感受,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谁愿意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这段话?(指名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大屏幕上的话。教师相机插问,随机补充板书:啊!)4.师引读: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活泼可爱的孩子,她心如刀绞,读-(生1) 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相依为命的丈夫,她悲痛欲
4、绝,读-(生2) 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白发苍苍的母亲,她心都碎了,读-(生3) 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结果呢?(中华不振)5.配乐朗读 生配乐江河水齐声朗读第8自然段,再次感受“中华之不振”。三、 参读“中华不振”1.中华不振啊!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怎能不激动愤怒呢?其实发生这样的事情,在当时的中国,又何尝只有一件、两件呢?大屏幕出示补充材料华人与狗不得入内。2.生默读材料。3.师导入: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看了这样的材料,你想说什么?(连续指名学生作答,让尽量多的学生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4.出示材料火烧圆明园的资料,学生谈感受。 师:这一切的一切,到底是因为什么? 学生齐说
5、:中华不振啊!四、思考“中华不振” 1.从租界回来,少年周恩来常常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想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 2.指名学生汇报,教师即兴点拨、生成。 3.在修身课上,听见魏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恍然大悟,听到魏校长点他的名字,他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指名学生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请小组同学站起来铿锵有力地回答:为什么而读书?让这坚定的声音响亮地出现在四(1)班教室!男生齐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让这坚定的声音响亮地再次出现在校园!女生齐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让这铿锵有力的声音响遍中华大地!全班齐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五、
6、课堂延伸 读了少年周恩来的故事,我们的心中一定也有了自己的思考:我又是为什么而读书?请同学们拿起笔,把心中想的写下来吧。(独立写话,交流反馈)六、课堂结束 最后学生齐读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的片断结束课堂。 生齐读“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作业超市:(任选一题)1.有感情地读课文,和同学合作朗读对话。2.摘录课文中的好词好句。3.搜集一些有关立志的名人名言。4.课外更多了解周恩来。向你推荐一个关于周总理的网站:周恩来纪念馆 这里有周恩来的生平介绍、日记、作文手记等。板书设计: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 读书 中华崛起2.为中华之崛起
7、而读书教学设计之二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风和日丽、疑惑不解、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的意思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运用。2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4了解伟人的成长过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同学们,你们现在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回头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读书?(二)同学介绍搜集周总理的资料(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看有关周总理小时候的录像资料,特别是讲他在修身课上回答校长的情景。(四)检查预习,反馈交流。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
8、师强调要求:(1)读通课文,遇到不懂的字或者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解释。(2)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并在书上作上记号,待会在全班交流。(3)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几件事?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生字中“嚷、惩、铿、锵”是后鼻韵,“范、巡”是前鼻韵。“范、惩”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3反馈交流,词语方面重点检查“焦点、耀武扬威、得意扬扬、铿锵有力、诸生“等词语的意思。4学生提出文章中不懂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5课文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讲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件事讲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
9、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第三件事讲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五)学生反复读课文,做到有感情地读课文。试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六)课堂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流程(一)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的第一部分。思考:你从这部分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2指名学生朗读这一部分。尤其要指导学生在朗读伯父与周恩来的对话时,“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3尊重学生自身的体
10、会,不要强求学生所有的体会都一样。教师相机的作出指导。如:从“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体会到周恩来对这些事情的关注。“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体会到周恩来是一个善于观察周边的事情。4全班朗读这部分,注意要有感情地朗读。(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1自由读第二部分,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景?2学生读完课文后,想象当时的情景,四人小组演习当时情景。给学生提供当时的情景: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警察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3学生演完后,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这样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1、体会当时的社会现实:贫穷落后,受到列强的欺凌。深刻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1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2让学生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3学生想一想当时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沉思什么呢?写一写当时他沉思什么?4全班交流写的内容。5读这部分,你从周恩来小时候身上体会到了什么?(四)课外延伸。1阅读关于写周恩来总理故事的书,从而进一步了解伟人。2将你所了解的周恩来总理的故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本等形式,展示学习的收获。3. 教学反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这篇课文我在教学第一课时时就让学生理清
12、了文章的大致内容和结构,课文主要讲了三件事,第一件事讲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件事讲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第三件事讲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三件事之间又互有联系,正是因为不明白中华为何不振才会驱使周恩来闯进租界,又是因为真正明白了中华不振的含义,才会立下如此远大的志向。于是,我决定抓住“中华不振”这条主线进行教学,首先,“中华不振”是我贯穿这堂课全部教学内容的一条脉络,从聚焦“中华不振”到感受“中华不振”到参读“中华不振”最后到
13、思考“中华不振”,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其次,“中华不振”又被我锁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课堂上,我围绕“中华不振”引导学生进行多重对话,租界发生的那一幕,被我做了多侧面、多角度的深度加工。我通过多种方法反复朗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及对帝国主义和中国巡警的愤怒,再以“同学们,假如你当时就在现场,亲眼目睹了这样的场面,你的内心会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进行说的训练。并及时补充“中国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典型历史资料,让学生进行写话训练,进一步让学生加深体会“中华不振”的含义。最后让学生说出自己对“中华不振”的含义的理解。让学生从读到悟,由悟到说,由说到写,进行语言实践,内化语言,深化情感。但在课堂节奏的把握还不够,另外,感觉在朗读的指导上还不够到位,怎样才能读得入情入理还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