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观察鸡卵的结构教学设计单位 鹤壁市淇滨六中姓名 姬 海 霞电话 158 3923 1853.观察鸡卵的结构教学设计一、教学思路“观察鸡卵的结构”这个实验,看似简单、熟悉的鸡卵,学生对其结构的认知却比较模糊, 只知道卵壳, 卵白和卵黄, 而往往忽略了很多重要的结构如胚盘、气室等。对各部分结构的功能更是知之甚少。因此,我积极引导和拓展,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实验探究等活动,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和直观性,再结合生鸡卵、熟鸡卵、 去壳鸡卵、 鸡卵的发育过程视频及图片, 引导学生分析鸡卵各部分结构的作用,从而理解鸟卵的复杂结构增强了鸟类对陆地环境的适应。教学创新:1 、采用新鲜鸡卵和熟鸡蛋同时解剖观察,增加
2、实验的形象性和直观性。2 、增加白醋泡鸡卵观察系带的功能。 增加验证气孔的实验步骤, 让学生更形象的了解气孔的存在及意义。3 、增加鸡卵的发育过程视频及图片,使学生对各部分的功能理解透彻。4 、课堂实验走进家庭,增加亲情。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认识鸡卵的结构。2 、明确每个结构的功能(二)能力方面1 、运用正确的观察方法,认识鸟卵的结构。2 、进行交流与讨论,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关心爱护鸟类的情感。三、教学准备:剪刀、镊子、培养皿、烧杯、放大镜、 45-50 的温水、新鲜鸡卵、熟鸡卵、去壳鸡卵、鸡卵的发育图片。四、教学过程内 教师活
3、动 交流与讨论 教学意图容1、我们经常吃的鸡设问激发学情 蛋 由 哪 几 部 分 构 生的探究兴将 新 鲜 鸡 卵 放 入 45 境 成? 趣,使学生-50 温水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引 发生。这节课就以鸡卵为例来探 主动参与探入 究鸟卵的结构。 究并解决问2、雏鸡由哪部分发育而来? 题3、是不是所有的鸡卵 都 能 孵 出 小 鸡呢?11、初探生鸡卵、认识鸡卵的形结构(1)用放大镜观察观察鸡卵的 1、谁发现的结构最形状,卵的表面是否光滑。 多?2、描述所观察到的结构特点(颜色,状(2)用剪刀将熟鸡卵的钝端轻态,形状)轻敲出裂纹。将碎裂的卵壳连同 思 考是什么结 构在外壳膜一起除去,观察下面的空起作
4、用?隙- 气室培养学生的2、观察鸡蛋的内部结构 3、生活中,鸡蛋被动手能力,作 为人类必要 的食 培养学生细 (3)单手握鸡蛋,看看会不会品,是因为鸡蛋含有 致、认真的合 轻易捏碎。 丰富的营养。 你认为 学习态度作 卵白、卵黄的主要功探 能是什么?究 面的内壳膜戳破。将熟鸡卵层层(4)用镊子将熟鸡卵小空腔下2、卵黄始终位于卵剥开,然后对比观察。 白的内部。 根据系带在卵中的位置, 你认 (5)学生一般都能快速发现卵黄为系带有何作用?上的小白点,但也有可能在卵黄3、未受精卵的胚盘朝下一面,在观察方法上要及时 小而色浅, 已受精卵提示 的色浓而略大, 你认(6)对照鸡蛋结构示意图,观察为 卵的哪
5、一部 分将各部分的结构。 来 可 以 发 育 成 雏鸡?3、再探熟鸡卵、感知功能 4、卵黄与卵白界线(7)用电灯照透去壳鸡卵 . 把鸡分明,它们之间是否蛋放在桌上滚动,不管它怎么滚 存 在一种特殊 的透动,卵黄始终位于卵白的内部, 明结构呢?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8)品尝熟鸡卵,根据生活经验说说卵黄、卵白的作用。(9)寻找胚盘有人说,一个鸡蛋就是一个卵细胞,你同意这种观点吗?2通 过对鸡卵结 构与在观察、分析和交流中,认 功 能的探究让 学生 培养学生的 实 识鸡卵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 认 同结构与功 能相 合作意识和验 适应,生物与环境相 表达能力明确以下几点( 1)胚盘里含有细小 适应
6、。胞核将来发育成雏鸡; (2)卵黄结 为胚胎发育提供主要营养,卵白提供营养和水分; (3)卵壳和卵壳膜既起到保护作用又可防止水 分散失;(4)卵细胞包括卵黄膜、 卵黄和胚盘。受精的鸡卵才能发育成雏鸡。培养学生的课 对鸡卵的结构和 亲情教育,堂 给家长介绍鸡卵各部分结构 功 能进一步整 合归 热爱生命的延 并与家长一起品尝鸡卵的营养。 纳 意识伸五、板书设计鸡卵的结构卵黄卵细胞 卵黄膜鸡卵的结 胚盘:细胞核非卵细胞六、总结与反思(一)成功的地方:1 、 探究鸡卵的结构,让学生亲自动手,教师及时指导,能让学生感悟到平时自己熟悉的事物原来还在这么多的知识, 用鸡卵做为实验材料, 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突破了重难点。2 、 课堂上, 每一环节我都先让学生自学, 然后再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回答,而不是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 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 、大胆尝试创新,用白醋泡鸡卵观察。(二)不足的地方: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时,有的问题启发性还存在差距。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动手操作的能力。本节课我感触最深的是: 要想上好一节课, 必须花费一定的功夫去备课, 比如准备探究的材料、查阅资料、收集资料、研究教材,并能预见课上可能出现的问题等,做到心中有数,课堂上才会游刃有余。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