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热门】教学设计方案汇编八篇教学设计方案 篇1一、教材所处位置及学习目标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安排的走进信息世界,是继五年级上册遨游汉字王国之后的又一次围绕一个主题,课内外结合,学生自主程度较高的大综合性学习。学习的目标是:了解现代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知道古今信息传递方式的不同,感受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对我们生活、学习的影响;懂得正确利用媒体,趋利避害;初步养成留心信息的好习惯,逐步学会搜集信息、选择信息、运用信息,善于和别人交流信息;学习利用信息撰写简单的研究报告。二、发挥“单元导读”的导学功能带领学生走进信息世界,需要认真阅读理解单元导读,帮助学生搞明白开展这次综合性学习的社会背景
2、、自身需要、学习目标。单元导读的学习应该让学生生成“我的五官所触及的都是信息,”“我就被信息所包围”的感受;生成“让我们马上开始关于信息的研究”的急切心态。一句话,充分发挥单元导读的功能,使学生对本次综合性学习目标明确、充满激情。三、用活“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的“活动建议”(一)根据需要活用“阅读材料”教材选编了五篇针对性很强的阅读材料。这是为学生提供的开展综合性学习必需的资料,特别是对无图书馆可去、无网络可上的农村小学生,更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按照第一条“活动建议”,“认真读读阅读材料中的文章”展开研究学习时,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阅读、概括能力自主阅读这些资料,讨论交流信息传递的方式
3、;可以引导学生对阅读材料中的信息进行比较,了解古今信息传递方式的不同。根据第三条建议做活动准备时,可以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这些材料,提取现代传媒对人们生活影响的信息,作为论辩发言的材料。当然,有条件的地方,还是要引导学生拓宽搜集资料的渠道。比如,通过访问专家、亲身体验等形式,进一步搜集资料,更广泛地了解信息的传递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二)一次调查结果两次运用“活动建议”第二条是“做一次调查,记录全家人在一天中都从哪些渠道获得了哪些信息。再根据记录做一些分析,看看从中能发现什么。”用活这条建议,首先是在调查前,引导学生设计好调查记录表,培养学生事前注意做好准备工作的良好习惯;通过留心自己和家里人获取的
4、信息及获取信息的渠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调查后,指导学生填写调查表,对信息进行筛选、整理、汇总、分析。不要满足于发现传播信息和获取信息的规律,以及信息对不同群体的影响,还要注意指导学生分类保存资料,为第二阶段利用信息、撰写研究报告做准备。(三)灵活选用辩题,重视前期准备活动建议第三条就“怎样正确利用电视、网络等传媒的问题,展开讨论或辩论。”用好这一形式,一要根据当地实际,灵活选用论辩主题;二要重视论辩前期准备。教师应和学生一起拟订讨论或辩论的题目,指导学生多渠道搜集正、反双方的资料。论辩由学生自己组织,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陈述自己的观点。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辩证地看问题,防止“走极端”。
5、论辩胜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论辩提高学生搜集信息、选择信息、运用信息、组织语言、口语交际的能力,增强抵制不良信息的自觉性。(四)拓展活动内容,体会信息对学习、生产、生活的“影响”教材选用的活动建议是面向全国各地小学生的。我们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针对当地、本校或本班的实际,设计感兴趣的活动。譬如,城市的孩子可以搞“天下事我关心”新闻摘要活动,感受现代信息的影响;做“购物方式的变迁”调查活动,了解网络购物给人们带来的方便等。农村的孩子可以开展“与致富专业户零距离接触”,看他们是怎样获取致富信息的,信息给他们的生产、销售带来了什么好处等。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对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给人们带来的
6、影响,会有更直观的感受。四、学习写“研究报告”的五个步骤“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综合性强、难度大,是对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的一次全面锻炼。可指导学生分五个步骤进行。(一)研读例文,打开思路引导学生阅读两篇研究报告,让学生感悟到像“爸爸咳嗽”这样的小事也可以进行研究。教师可再进一步举例激趣,让学生形成这样的认识:搞研究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事情,只是需要留心观察生活、注意搜集信息、善于发现问题。像家庭生活、校园文化、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当地习俗、科技文化等都有值得研究的问题。其中,校园文化就有许多值得研究的课题,例如,学生近视情况及形成原因的调查,预习与学习成绩之间
7、关系的研究,校园童谣的研究从而打消学生的顾虑,打开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畅谈自己最想探究的问题,激起“我也要研究”的欲望。(二)选定主题,制订计划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探究问题,从“小小的陀螺”到“神秘的”,几乎都感兴趣,思路打开后,他们列举的问题可能五花八门,涉及面很广,有的会有一定的难度,甚至是离奇古怪,即使研究也不可能有结论,像“有没有外星人”等。因此,教师指导学生从众多的问题中选定合适的研究主题至关重要。通过引导,让学生知道,选题首先得是自己感兴趣、乐于研究、适合研究的。选题设计的内容和范围尽量浅、小,多着眼于身边的现实问题。例如,“从玩具的变迁看小学生的消费观”“环保与卫生习惯的内在关系
8、”等。确定选题后,小组制订研究计划。由于是第一次订研究计划,教师要具体指导,可给学生提供例文,让学生明白,研究计划分“研究课题研究方法组员分工”等方面。(三)搜集信息,分类整理计划确定之后,搜集资料是中心环节。教师在这方面要引导学生运用第一板块学习的搜集资料的方式方法,拟订一个简单的计划,搜集什么资料和到哪里搜集都要做到心中有数,避免无效劳动。搜集的资料应当和课题有关,尽可能多一些和全一些,正反方面的都要有。搜集资料可以自己调查、访问、记录,也可以从书报上摘选、从网络上搜索等。例如,“我们家生活的变化”这一选题,就可以通过调查家人、亲朋,从衣着、家具、电器、过节消费、交通工具几个方面搜集资料。
9、接着,小组成员要一起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筛选:与研究课题有关的保留,无关的删除;已有的资料删去,新的保留;与自己有不同观点的留下,然后归类整理。(四)阅读资料,形成观点小组成员要充分阅读整理好的资料,每个组员都要注意筛选为自己观点作支撑的、对解决问题有价值的信息,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经过小组讨论达成共识,为撰写研究报告做准备。(五)研究写法,撰写报告再次研读两篇研究报告,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出研究报告的不同写法:奇怪的东南风语言生动形象,写作思路是“记录信息分析信息请教别人得出结论”;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语言平实,写作思路是“问题的提出调查方法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得出结论”。两篇研究报
10、告写法虽有不同,但基本都是“提出问题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得出结论”。必须让学生清楚:研究结论的得出,是以搜集资料和分析资料为基础的;撰写研究报告要做到问题明确,资料充足,分析合理,结论清楚。掌握基本写法后,撰写小组研究报告,并集体进行修改、完善。五、展示交流,总结反思本次综合性学习成果展示的形式力求多样化。可以布置展览,展出这次综合性学习中进行的各种调查结果、活动纪实、研究报告;可以召开主题报告会,报告小组的研究成果,或个人收获、感悟、发现。进行活动的评价反思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活动结束时以“庆功会”的形式,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在活动中的变化,共享成功的喜悦。同时进行反思,为今后
11、开展综合性学习提供借鉴。活动结束后将全部资料编辑成册,把有价值的研究报告呈送相关部门。下面节选我们上学年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听课笔记如下:环节一:阅读报告,习得方法(一课时)一、出示自学提纲(教师简短导入新课后出示)读一读,想一想:两篇报告研究的各是什么问题,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读一读,议一议:作者是怎样搜集信息的,又是怎样利用信息进行分析研究的。读一读,比一比:两篇报告在写法上各有什么特点。二、学生自学(师提醒学生)第一个问题适合个人自学;第二、三个问题应采用个人自学、小组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三、交流汇报(教师板书要点,并抓住小组未能解决或解决得不好的问题要学生讨论)搜集信息的方法:奇怪的
12、东南风:观察、记录、听医生解释;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阅读书报、上网、调查访问、其他。运用信息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奇怪的东南风:通过对搜集到的“每天的风向和爸爸的病情”两项信息进行分析,发现两者之间的因果联系刮东南风爸爸便咳嗽,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对通过多种途径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逐条分析,进而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关于研究报告写法(作为教学重点,教师在此处下了工夫):第一篇:记录信息分析信息请教别人得出结论;第二篇:问题提出调查整理调查情况和资料得出结论。第一篇语言生动形象,第二篇语言平实。两篇报告写作思路虽有不同,但基本规律都是:提出问题搜集信息整
13、理信息分析信息得出结论。环节二:研选主题,制订计划(一课时)一、教师举例开启思路英国的波义耳无意中发现紫罗兰花遇酸变成红色,便潜心研究,最后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酸碱指示剂。二、结合实际,选择课题分组讨论。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有哪些问题值得我们研究?班内交流。在互相交流的基础上,学生选题的范围还是比较窄,思路没有打开,教师就选题范围、选择课题适时点拨,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选题范围发散:如,家庭生活、校园文化、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当地习俗、科技文化等。()选择的课题发散,如,家庭生活方面:家庭读书氛围与孩子成才的关系的研究;家庭和睦对孩子成长的影响的调查;单亲家庭中孩子心理特点的调查与研究;家
14、庭安全教育现状的调查;小学生家务劳动情况的调查校园文化方面:本班同学视力保护情况调查和分析;本校课外读书情况的调查和建议;预习与学习成绩之间关系的研究;学生课间活动的调查与研究;校园童谣的研究三、组成小组,编制计划选题相似或相同的学生自愿结成课题小组共同研究一个课题。制订计划,明确分工。(出示研究计划的例文第六小组的研究计划,帮助学生制订小组研究计划)第六小组的研究计划环节三:按照计划,课外搜集信息(略)环节四:方法迁移,学写报告(一课时)一、阅读信息,形成观点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课题,学习处理信息。组内交流信息,汇总信息。阅读信息,筛选信息。筛选的标准:()是否与研究的课题有关,有关的保留,无关
15、的删除;()这个资料已有还是未有,未有的留下,已有的删去;()注意是否有不同看法的资料,把不同的观点保留下来。分类整理,形成观点。()对筛选后的材料再进行分类整理,形成观点;()整理后的信息不足以形成观点、得出结论,需要继续搜集信息;()补充搜集,充实观点。二、利用信息,学写报告充分讨论,准备撰写。()研究报告的标题可以像第一篇研究报告那样有正、副两个标题,也可以像第二篇那样只有一个标题,简单醒目;()引用哪些信息,这些信息在报告中怎样安排;()研究结论是什么,怎样表达这一结论;()研究报告的写法。小组合作,撰写研究报告:()确定组内执笔同学;()小组集体讨论定稿。教学设计方案 篇2教学目的一
16、、理解五首诗词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二、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三、学习一点诗词的韵律知识。教学设想一、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味各首诗词中作者所创造的意境,难点是作品中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领会。二、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词的理解。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课文。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
17、的思想情操。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今天,我们学习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二、学习课文。观沧海1.解题: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明确:沧,是暗绿色。“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2.教师范读后学生诵读。3.理解内容。提问: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明确:交代了作者所处的地方和来此的目的。“临”作“登临”讲。提问:根据这个开头我们可以判断,下文将要写什么内容了?回答:写观海所见的情景。提问: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回答:到“
18、洪波涌起”为止。(如有同学答到“若出其里”为止,就要引导学生明白:以下四句并非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提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明确:“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很明显,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提问:“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写
19、什么内容?明确:这4句的意思是: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沧海里映上去的。很明显,这不是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而是他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所产生的奇特想象。启发:作者写观海的内容到这里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来回味一下: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再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通过想象,我们不难体会,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雄伟,胸襟开阔。根据“阅读提示”我们知道,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平定乌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
20、豪迈情怀。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解释:最后两句是一般的结束句。4.分析韵律。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为“峙”“起”“里”“志”等字,可见押的是“”韵。5.齐读、背诵。春夜喜雨1.解题。提问:我们从题目中可以了解到有关本诗的哪些情况?明确:季节棗春,时间棗夜,表现的对象棗雨,诗人的心情棗喜。提示:诗歌就是扣住这几点来写的,我们阅读的时候要注意。2.朗读。指导学生掌握节奏。节奏划分参考: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3.理解内容。提问:一、
21、二两句写什么内容?其中有没有诗人的感情?句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明确:一、二句是赞美春雨来得及时,开篇就扣住了题目。一个“好”字,既是对春雨的赞誉,也流露了作者欣喜的心情。一个“知”字说明运用了拟人手法。提问:三、四两句是正面写雨,写出了春雨怎样的特点?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明确:写出了春雨轻、细的特点,这从“潜”“润”“细无声”等词语中可以看出。启发:我们学过朱自清的散文春,其中也有写春雨的句子,想一想,是怎样写的?明确:“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同样也是写出了春雨细、轻的特点,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提问:五、六两句写什么情景?跟春雨有什么关系?两个句子在
22、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明确:这两句写的是雨中的自然景色:因为下雨,天低云暗,野外是黑沉沉的,可是江中的渔火却闪着点点光亮。这里虽然没有直接写出春雨,但诗人描绘了一幅意境幽美的雨夜图,显得春意盎然,从侧面表现了春雨的可爱。这两句在结构上互相对应:“野径”对“江船”,都是偏正短语;“云俱黑”对“火独明”,都是主谓短语。两个句子的词性完全相同。因此,对仗非常精工。提问:最后两句写的是实景还是想象之景?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明确:这两句写的是第二天早上雨后的景象,根据题目来看,应该是想象之景。点拨:诗题为“春夜喜雨”,诗人为什么要写第二天的情景呢?这是因为诗人一生饱经战患流离之苦,当时定居在成都郊外,生活得到
23、了安定,面对绵绵春雨,欣喜之情油然而生,在描绘了雨夜的景象之后,又展开想象,写出了雨后天晴,成都城里百花盛开的美好春景。小结:读完全诗,我们不难领会,诗中尽管没有出现一个“喜”字,可是字里行间无处不洋溢着作者的欣喜。正因如此,这首诗成了吟咏春雨的名篇。值得指出的是,诗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两句,不仅用字精工,体物入微,还蕴涵着耐人寻味的哲理(现在常被用来形容对人做细致的思想工作),成了千古名句。4.分析韵律。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共八句,可分为四联,每两句为一联。押韵的字是“生”“声”“明”“城”。古代韵母和相通,现代各地方言还保留着这种读法。5.齐读,背诵。书湖阴先生壁1.解题:书,写、题
24、写。壁,墙壁。这是题写在邻居湖阴先生家墙壁上的诗。2.指名试读,集体朗读。3.理解内容。提问:这首诗通篇写景,仔细阅读诗句,看作者写了哪些景物?写景的顺序是怎么安排的?明确:第1句,写邻居茅屋的檐下经常打扫,非常洁静。第2句,写湖阴先生在庭院里亲手栽了许多花。第3句,写邻居家门前有条小河环绕着绿油油的田地。第4句,写远处两座大山像推开的两扇门,送进了满目青翠的山色。整首诗就是这样从近到远,层次分明地写出了一片优美的田园风光。其中3、4两句,上句写水,下句写山,而且结构相对,词性相同,是很工整的对仗句。提问:全诗虽然全是写景,我们仔细品味一下,其中有没有作者感情的抒发?明确:作者笔下的田园风光写
25、得清新、幽静,可见作者很喜爱这种恬静、闲适的生活。4.分析韵律。这是一首七言绝句。韵脚是“苔”“栽”“来”等三字,通押“”韵。5.齐读,背诵。如 梦 令1.参阅注释,掌握有关内容。2.范读,朗读。3.理解内容。简介:这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了一次作者跟友人们郊游的欢乐情景。词作虽然短小,可写得富有情趣。提问:根据句号,可见词作分为三层意思。请仔细阅读课文,看它们分别写了什么意思?明确:开头,“常记”二字说明这是回忆往事。“溪亭”“日暮”分别交代了那次郊游后与友人欢宴的地点和时间。“沈醉”即“沉醉”,说明大家兴致很高,喝了不少酒,结果连回家的路也辨不清了。第二层,写大家游宴尽兴后驾船回家,
26、结果走错了路,“误入”了“藕花深处”。到这时,朋友们才醒悟过来,就争着把船划出去,一时桨声、水声齐作,把栖息在岸滩上的小鸟都惊醒了。小结:词作没有具体写郊游的过程,只是写了它的尾声,归途中迷路后“争渡”的情景,构思非常巧妙,充满了生活的情趣,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齐读课文,体会意境。4.分析韵律。跟前面几首诗比较,可以看出词的句子有长短是由各种词牌的词谱规定的。这首词作中的“暮”“路”“处”“渡”“鹭”等字押韵。5.齐读,背诵。附:如梦令难句解析常记A溪亭日暮,B沈醉不知归路。1)包孕句,主语是作者,因自述又因格律而省。宾语是时间修饰复句,B分句的谓语是并列式,“沈醉”跟“不知归路”分别从正反两
27、方面来说明主语。“溪亭”说明“日暮”的处所。2)“常”,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常”或“常常”,音义同于“尝”,也就是“曾经”,这里是作者追念往事,否则下文“惊起一滩鸥鹭”便讲不通了。“常”作“尝”讲,又如汉书陈涉、项籍传赞“常以十倍之地”,史记陈涉世家作“尝以十倍之地”;墨子兼爱下:“常使若二君者,”孙诒让墨子间诂:“常与尝同。”“归”,回到原地。译文:“曾经记得在溪亭日暮的时候,沉醉着不知回家的路了。”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课本注“争渡”为“抢着把船划出去”,“争渡”后面加了逗号。其实,“争”音义同“怎”,疑问代词。上文有“误入藕花深处”,下文有“惊起一滩鸥鹭”,“怎渡”就是“不能渡”,地处
28、偏僻,因而“惊起”。张相诗词曲语词汇释“争”字条:“自来谓宋人用怎字,唐人只有争字。”唐诗“争”作“怎”的,如:“诚知老去风情少,见此争无一句诗?”(白居易题峡中石上)宋诗如:“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柳永八声甘州)又,梁庾丹夜梦还家:“离人不相见,争忍对春光?”唐圭璋等唐宋词选注319页:“争,通怎,怎么。”译文:“怎么渡?怎么渡?惊起了一滩的鸥鹭。”西 江 月1.参阅注释,掌握有关内容。2.范读,朗读。3.理解内容。提示:这首词是辛弃疾罢职闲居时写的。原来词牌下有标题:“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上饶西部。词作写的是作者在夜行路上的情景。这首词分上
29、、下阕,我们分别理解。提问:上阕写到了哪些景物?作者向我们展示怎样的景象?明确:上阕写的是作者在月光中夜行所见的一片美丽景象:一轮明月高悬天边,明朗的月光把大地照得如同白昼,惊醒了栖息在枝头的鸟鹊。清风徐徐,送来了蝉的鸣声。走在路上,蛙声阵阵,不绝于耳;稻花香飘,沁人心脾,这一切都预示着丰收的前景。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笔下的农村夏夜充满了欢跃的气氛。齐读上阕,体会。提问:下阕写什么内容?明确:下阕写骤雨将至时的景象:正赶着路,忽然乌云笼罩,空中只剩下稀疏的星星点点,紧接着就噼里啪啦地掉下了雨点。加紧脚步,赶快找个避雨的地方,哎,真巧,道路转过溪头,忽然出现了社林旁边旧时住过的茅店,因而内心充满了
30、欣慰的感情。齐读下阕,体会。小结:这首词描写了作者夜行途中所见的农村夏夜的美丽景象。尽管作者当时正罢职闲居,可是由于对生活的热爱,他即景生情,借词作表达了闲适愉快的心情。词作语言质朴,格调清新,值得我们好好品味。齐读,体味意境。4.分析韵律。押韵的字是“蝉”“年”“片”“前”“边”“见”等。5.齐读,背诵课文。三、布置作业 。1.课堂讨论完成“练习”二、五题。2.课后书面完成“练习”一、三题。(沈维生)附:西江月难句解析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1)这句是写夏天晴夜的情景。词跟诗一样由于格律规定了字数,要在很少的字里面蕴藏更多的意思,就必须省略一些供人们想象的词语。“明月”指明月的影子,“别
31、”,区分出,这里是“另一枝”的意思,即树的高枝,成语有“鹊占高枝”。“惊”,不及物动词增加使动用法,“惊鹊”,鸟鹊惊心飞翔。明月照在树枝上,移动着,使鸟鹊惊心而起飞。曹操有“月明星稀,鸟鹊南飞”的诗句,王维鸟鸣涧有“月出惊山鸟”的诗句,是类似的意境。2)通常的写法,第二部分是“半夜清风鸣蝉”,“半夜”在前面点出时间。这里先写“清风”后说“半夜”,为的顺乎“平平仄仄”的音律,以便跟“明月别枝”这种“仄仄平平”相谐和。“鸣蝉”典型地写出非常炎热的夏夜。或说把“半夜”直接置于“鸣蝉”前面,可以有力地烘托夏夜极热。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是个倒装句,通常的说法是“听取蛙声一片,稻花香里说丰年”
32、,因为“蛙声一片”是“说丰年”的声音,是赞丰年的清歌,现在把结果放在前面,就具有先描写再烘托的妙处,使读者体味此情。“香”字照应上句的清风,愉悦的夏夜,有声(惊鹊,鸣蝉、蛙声),有色(明月,别枝),也有香(稻花),“蛙声一片”“说丰年”,是把“蛙”人格化,感情化了,是“拟人”手法;又是一种侧面的渲染,比正面描写丰收经济得多,又生动得多了。“听取”是递进结构的复合词。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1)语法上,通常是“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但格律不合,音律要求“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而且“雨”不能跟下句“路转溪头忽见”的“见”押韵,只能把语法结构颠倒一下。2)修辞上,两个分句除了对偶
33、之外,又是侧面烘托的写法,“七八个星天外”是说“天空中”或“天空上”早已布满了云雨,只是山的一角还有“两三点雨”罢了。五代卢延让松门寺诗句有“两三条电欲为雨,七八个星犹在天”,“两三条电欲为雨”是正面描述。“两三点雨山前”,侧写大雨骤临,这一句很有供人想象的魅力。3)“外”是“上”或者“中”;又如:“空外一鸷鸟,河上双白鹄。”(杜甫独立)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1)单句,由于格律,把“见”的宾语“旧时茅店社林边”提到前面去;一提前就显得着重,显得有着突如其来的喜悦。“旧时茅店社林边”,结构上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旧时茅店在社林边”;二,“社林边的旧时茅店”。2)“茅店”,茅舍,这里指村落
34、里的旅馆,客栈,元稹连昌宫词有“店舍无烟宫树绿”,岑参汉川山行呈成少尹诗有“山店云迎客”。“社”,乡村祭祀土地神的“庙”,“社林”,土地庙周围的树木。译文:“那住过的社林旁边村落的旅馆,在道路转过溪水一头忽然出现。”教学设计方案 篇3教学目标: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章中体现的淡淡的乡愁2、体会文中的雨情、雨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3、根据自己的经历,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教学重点:体会意境,鉴赏语言教学难点:鉴赏表达技巧,学会表达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学习方式:活动体验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从音乐雨声导入。学生寻找古诗词中的写雨的诗句,品味意境。如此优美的意境我们用散文的语言
35、可以表达吗?二、课文分析: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把握文章脉络。2、品读嗅雨、观雨、听雨的相关文字,体会意境、情思。三、品味语言:本文语言凝练华丽,文字典雅而富于弹性,巧妙地熔古典语汇与白话于一炉,善于通过汉语的象形和音韵特征来渲染情感,把握徐疾交错的节奏。四、借鉴运用:1、借鉴表达:作者在本文采用了多种表现手法,来渲染和强化对大陆故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念之情。首先,作者将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紧密结合,穿插运用。其次,作者采用了大量的比喻、对照、联想、烘托等表现手法。(顺及:余光中散文的特点)2、体验运用:听相关雨声,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口头表达。五、布置作业:1、展开充分的联想与想像,借鉴
36、本文的表达技巧,描写一个雨景,300字左右。2、找出文章中写雨的诗句,注意积累。教学设计方案 篇4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三年级上册第9课蜜蜂。我的说课将从四个方面进行:一是说教材内容,二是说教学目标,三说教学重难点 , 四说学情 , 五说教法,六说教学过程。首先,让我们进入第一部分,说教材。一、说教材我讲的这节课是冀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九课蜜蜂,课文作者是法国生物学家布尔。他以第一人称写了他所做的一个试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作风。课文叙述线索清楚,情节完整。首先写“我”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想做个实验
37、,再写“我”试验的过程。过程大体是在自家花园蜜蜂窝内捉 20 只蜜蜂,在背上做了记号,叫小女儿守在窝边, “我”走出二里多路,放飞蜜蜂。然后写“我”途中观察和猜测以及试验的结果。结果第二天有 18 只蜜蜂没有迷失方向,先后准确无误的回到了家;最后写结论:“我”尚无法理解蜜蜂为什么有辨认方向的能力。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在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作者观察、思考、试验的方法和探索精神,所以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本课13个生字,掌握“扔、劣、免、弃、闷、证、阻、环、拥、沿、括”11个生字。2、阅读课文,知道法布尔是通过怎样的实验证明“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的.。3、
38、在读课文的同时,体会学习法布尔提出问题和用实验证明问题的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扎实认真对待科学的态度。过程与方法目标: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2、通过各种朗读训练,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课文,体会学习法布尔提出问题和用实验证明问题的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扎实认真对待科学的态度。二、说学情作为小学三年级学生已初步具有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因而课前,我让学生多渠道收集有关蜜蜂的资料,这既为上课做好了准备,也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其次,在本课的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作者
39、那种认真观察、用心思考、对待科学严肃、实事求是的作风。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实现素质的全面提升,因而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着力创设情境,开展多层次,多视角的读,让学生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优化自身的综合素养。4.新课程尤其倡导要培养学生的个人意识和团体协作能力,在多维互动的学习中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中,我多次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个体感悟的基础上,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如小组讨论: A 实验的过程,考虑周全吗?能不能少掉一环节? B 你从法布尔身上学到了什么?三、说教法教为学服务,这是当前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所以我将
40、采用以下三种教法: ( 1 )谈话激趣法在学生交流所搜集信息的基础上, 我适时谈话激趣拨动学生理智的琴弦,由此,“披情入文”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在课堂中,我会利用精炼的语言,或指导,或点拨,或解疑,或释惑,将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 2 )体验教学法让学生走进课文,体验文中人物的情绪变化,与文本展开零距离的对话,实现“三维一体”的教学。( 3 )读书指导法:在课堂教学中,我将通过“初读、精读、赏读、活读”等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步步深入,在教材中走上几个来回,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四、说教学过程。这课书的教学过程,我总的分为5大板块(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先出示介绍法布
41、尔和他的昆虫记。(学生可以补充)2、师问:你知道为什么法布尔能够成为昆虫学家?你知道他是怎样进行观察实验的吗?3、揭示课题。(二)、独学 (初读课文,自学生字)1、学生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2、这些词语我会读。抛弃 证实 扔掉3、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如:“抛弃”、“扔到”、“货轮”可让学生做动作理解;如:“避免”、“一拥而出”、“恶劣”、“阻力”、“包括”、“沿途”、“丰富”可以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自己理解;如:“证实”、“闷了”、“凭借”合文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另外学生有可能提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如:“眺望”、“触到”、“逆向”等小组内理解。4、检查读文情况:教师指名学生读课
42、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指名逐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只有读正确、读通顺才能更好的理解课文。(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2、引导学生交流法布尔进行“蜜蜂”实验的目的、过程和实验得到的结论。3、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进行交流,即文中语言文字的品位与理解。(引导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交流)(1)我明白了无论蜜蜂被抛弃到哪里,总是可以自己回到原处。1(让学生找出能证明蜜蜂有辨认方向能力的有关语句。)把蜜蜂放在纸袋里,带它们走了二里半路;(引导学生明白从距离上说明在这样的距离范围内蜜蜂回到蜂巢没有问题。)2“我在屋檐下的蜂窝里捉了四
43、十只蜜蜂”、“有二十多只蜜蜂受到损伤”、“有十七只蜜蜂没有迷失方向,它们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从数量上说明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3“空中吹起了微风。”、“沿途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从环境上说明,情况很复杂,对蜜蜂认路增加了难度。)4“蜜蜂们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说明蜜蜂辨认方向不是像我们人类一样选择大的景物作为参考,并出示课后第二题,地一句话,学生理解着重号词语的意思)以上交流的重点是实验的过程,其它两项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表达一下。(同时理解不明白的词语)4、讨论:读了课文,受到怎样的启发?引导学生说出:A:办事应该像法布尔那样仔细认真;B:从文中可以看出,法布尔是一个充满爱心与同情心
44、的人。5、师:我们身边有多少司空见惯的现象?我们也曾产生过多少这样那样的问题?只要我们像法布尔一样有追根求源的精神,我们也能一步步走进科学的殿堂。6、整体回顾全文。(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教学中可以用“熟字+偏旁”的方法识记“劣、闷、证、阻、环、拥、括”;用比较形近字的方法识记“扔(仍)”“免(兔)”“弃(弄)”“沿(没)”。注意“扔”的右边“乃”不要写成“及”;“免”字不要多一点写成“兔”;“弃”字不要少写一点,上面写成“亡”。(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师:许多动物有着奇特的本领。“词句积累”中列举的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可以让学生说说对课后列举词句的理解,也可以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知道的其他动物
45、趣闻。(六)、总结:大科学家法布尔以严谨求实,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认真研究蜜蜂辨认方向的本能,给我们的启示是每一个人都要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件事,要从小培养自己的科学素养,积极探索,为科学事业贡献力量。(七)、课后作业1、完成相应习题。2、选做:读读昆虫记这本书或选段。3.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板书设计蜜蜂验证内容 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验证过程 选40只蜜蜂,做上白色记号。其中20只受伤了。把蜜蜂带到两里外放。验证结果 20只没受伤的蜜蜂中有17只飞回来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由于时间关系,准备得不是很充分,难免有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老师和同学进行指正。谢谢!教学设计方案 篇5教学目标1深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思乡的情感。2品味文中的细节和关键词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3感受文中的风俗美、人情美,丰富精神世界,获得思想启迪。教学重点配乐朗读、默读课文,品味细节和关键词句。课前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