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课 题】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对象】 高中一年级【教 材】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课标解读】“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从课标要求来看,教学活动的重心是地表形态的变化的原因分析,并能让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态。一是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二是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对地表形态骨架进行再塑造,我们所见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教材分析】本节教材通过对千姿百态的地形成因的“设问”入题,引导
2、学生思考造成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的来源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然后从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两个方面加以展开,最后教材把人类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外力作用,通过活动内容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教材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来安排教学内容,可以较好的促进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的形成。【三维目标】(一) 知识与技能1、 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时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2、 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理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3、 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二)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列表比较,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力来源与表现形式;2、 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理论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
3、成因;3、 通过对地质构造示意图的阅读分析,学会简单的地质构造类型的判断和构造地貌的分析;(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对板块构造学说发展的认识,培养探究科学的兴趣和献身科学的精神;2、 通过对地质构造实践意义的学习,培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的意思;3、 通过对一些内外力作用形成的自然景观图片的学习,培养欣赏美、鉴赏美得能力;【教学重点】1、 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宏观地形的形成;2、 地质构造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教学难点】1、 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2、 从内、外力综合作用的角度分析“背斜谷和向斜山的形成”。【教学手段及方法】问题教学法;多媒体动画展示;探究合作;读图分
4、析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视频播放:介绍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 【多媒体】:不同区域地表形态的展示师:从这些图文资料中,同学们有何启示?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结论:1、地表呈现着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2、地壳和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3、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整个地壳演化史的镜头补充:地表形态是地球的外貌形态,也叫地形或地貌【承转】是什么原因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呢?其力量来自哪里?【板书】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板书】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新课教学】首先我们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学生朗读,教师解读)学习目标:1、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
5、,理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3、能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世界主要高大山地或裂谷带的形成。4、了解地质构造类型及相应的地表形态。【多媒体】地壳物质循环图引导学生读图:图中表现有岩浆活动和流水的作用,分别属于内力和外作用【学生活动、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思考: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包括有哪些主要的表现形式?地质作用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二者关系内力作用地球内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地表隆起或凹陷,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在空间是相互联系,在时间上同时进行。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往往是某一作用占优势,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外力作用地球外部的太阳能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
6、成岩高山削低,盆地填平【承转】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的是经过漫长时期缓慢进行的,有的却是在瞬间完成。正是内力和外力长期共同的作用才形成了千差万别的地表形态,其中内力作用是地形的塑造者,它形成了地形的基本骨架,那么内力作用是怎样塑造地形的呢?【板书】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讲述】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着有关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地壳运动的奥秘,之前有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目前较为盛行的是 “板块构造学说”【板书】(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基本观点【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此部分内容,完成多媒体展示的填空【多媒体】板块构造学说主要观点:1、认为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
7、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大的板块又可分为小板块。2、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中。3、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火山、地震灾害多集中在这 一地带。4、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宏观地貌)【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1、 什么是岩石圈 2、六大板块的名称、范围、位置3、板块运动中有哪些基本运动形式和边界类型4、依据板块构造图,我国为什么多地震【师生合作】在学生回答每一个问题之后,老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六大板块分布图和动画、实物演示做补充讲解2、 以大洲大洋名称去记六大板块的名称,但与大洲大洋的分布范围和位置是不一致的3、
8、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 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板书】2、宏观地形【合作探究】:在板块运动的不同边界类型上会形成什么样的地表形态?【多媒体展示图片】【学生活动】依据下图,请说出图中标注出的地表形态所在的板块位置和边界类型1、阿尔卑斯山 2、大西洋 3、红海 4、东非大裂谷 5、东亚岛弧 6、马里亚纳海沟 7、落基山脉 8、安第斯山脉 9、喜马拉雅山根据学生回答内容,教师作适当补充【师生合作】规律总结,完成下表的填写【过渡】任何区域和任何时间,地壳运动都在不断进行。岩层经地壳运动而发生的变形变位,如倾斜弯曲或断裂错开,称为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保留在岩层中的“痕迹”。地质构造的两
9、种最基本的类型为褶皱和断层。(展示景观图片)【板书】(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完成问题1、什么是褶皱?褶皱分为哪两种基本形态?2、什么是断层?断层分为哪两种基本形态?【板书】1、褶皱:背斜和向斜 2、断层:地堑和地垒【过渡】我们知道了褶皱及断层的概念,那么他们形成过程是怎样的呢?【多媒体】褶皱和断层的形成。(在断层处强调一下断层与断裂的区别)【讲述】褶皱中间向上隆起的叫背斜,一般形成山岭;褶皱中间向下凹陷的叫向斜,一般形成谷地。但也有特殊的情况。【图片展示】【多媒体】1、背斜谷、向斜山的形成。通过手肘弯曲实验以及典型地质构造的图片的欣赏,增加学生对地质构造的感性认识。【合作
10、探究】1、地质构造会形成什么样的地表形态? 2、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是什么? 3、在野外,我们可根据什么来判定背斜向斜?(岩层的形态 岩层的新老关系)学生讨论回答的过程中教师展示动画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师生合作】规律总结,完成下表的填写地质构造类型结构特征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岩层形态岩层新老地形成因举例褶皱背斜向上隆起中间老,两翼新山岭岩层向上隆起而成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安第斯山等山谷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向斜向下凹凹陷中间新,两翼老山谷岩层向下凹陷而成山岭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断层地垒相对上升块状山华山西峰,峨眉山万佛顶等地堑相对下降谷地或低地渭河平原,吐鲁番盆地等在填表过程中,教师要强调
11、背斜、向斜按岩层新老关系进行判断的方法。【讲述】我们学习了地质构造对地形的影响,在实践中具有重大意义。例如,找石油天然气、打隧道、开矿石、找地下水等工程都与地质构造相关。【课外实践探究】请同学们课后查阅资料了解地质构造对人类实践活动有哪些指导意义?如:开凿隧道、找石油和天然气、地下水、建采石场应该在背斜还是向斜?大型工程建设能否在断层处?【课堂总结】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地球上沧海桑田的变化和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两种作用在不断地进行,永不停息,时刻在改变地表形态。地表形态又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我们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做到趋利避害,保护环境,
12、使大自然为人类造福。【板书设计】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地质作用: 内力作用-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外力作用-削高填平,使地表趋于平坦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一)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 板块构造学说观点:2、 宏观地形的形成(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背斜 1、褶皱 区别与倒置地形向斜 地堑:盆地和谷地2、断层 地垒:块状山地【达标练习】 某校学生在野外爬山,发现山体的岩层弯曲不同,因此拍下照片作为纪念,观察下图回答1、2题。1.关于图中的信息叙述正确的是A甲处是背斜 B乙处是向斜C甲处岩层向下弯曲,乙处岩层向上拱起D甲处岩层老,乙处岩层新2.两位同学对
13、岩层的弯曲产生争议,说法正确的是 A岩层弯曲是内力作用造成的 B岩层弯曲是外力作用造成的C在外力作用下甲处常常形成山岭 D在内力作用下乙处常常形成山谷3.读地貌景观图,回答主要受内力作用而形成的地貌景观是A.甲和乙 B.乙和丙 C.丙和丁 D.甲和丙4.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青藏高原一直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如今科学家惊奇地发现这个世界最年轻的高原竟然以每年730毫米的速度整体向北和向东方向移动。这种推移变化量很小,属于毫米级的。下图表示青藏高原移动的主要原因。根据材料图示,从地壳运动方面分析青藏高原移动的主要原因。【教学反思】:本节课的设计中,我遵循这样的理念:地理课的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的学习,提升地理认知能力,形成科学态度的过程,是在教学情景下实现实践能力与认知能力的统一。在课中我通过情景的展现后设置问题,让学生自主与合作学习的形式完成本节内容的学习。注重科学知识、探究能力,科学思维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培养。但本节内容较多,知识相对抽象,在问题设置的数量和在整堂课中的作用体现上还得改进提高。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