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教学目标: 1会认“暴、凑”等 8 个生字,会写“晒、洞、准”等 13 个生字。正确读写“准备、吃饱、晒太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想画面。 3品味语言,感受故事独特的表达方式,并在反复朗读中预测将要发生的故事。并从课文中画出相关的依据。 教学重点: 1.规范书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想画面。 教学难点: 通过反复的朗读,找出依据,预测将要发生的故事。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2 课时 第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暴、凑”等 8 个生字,会写“晒、洞、准”等 13 个生字。正确
2、读写“准备、吃饱、晒太阳”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规范书写生字。 教学难点: 规范书写生字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揭题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你见过一百多年的老屋吗?想象一下老屋的样子,怎么想都可以,读童话就要我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引导学生想象老屋之“老” )今天,就让我们去课文中找一找老屋总也不倒的原因吧! 2板书课题:“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3教师配乐范读。 二、自学生 字新词,试读课文。 1这座老屋为什么总也倒不了?相信同学们肯定知道其中的原因。请你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2学生试读。 3指名
3、分自然段朗读。 教师相机出示每小节中带生字的新词,正音、巩固。学生感到陌生的词语也该提示。 三、朗读练习。 1开火车朗读,每人读一自然段。 2指名分段朗读。 四、巩固字、词,指导写词。 1指名读生字,新词。 2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a着重分析指导“暴、壁、晒”。并且在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暴”是上下结构, 注意“氺”不要写成“水”。 “壁”下面的“土”要写得宽一些,能托住“辟”,与它相近的字“劈”注意区分。 “晒”左右结构,左面的“日”字旁千万不要写成“目”字旁。 b学生写字。 3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
4、画面。 2.品味语言,感受故事独特的表达方式,并在反复朗读中预测将要发生的故事。并从课文中画出相关的依据。 教学重点: 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感受故事独特的表达方式,并在反复朗读中预测将要发生的故 事。并从课文中画出相关的依据。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习,在老屋身上发生的事情有哪些呢? 二、分段读议,加深感悟。 1第一、二自然段。 (1)请各自轻声读第一段,你能说说老屋是什么样子的吗?老屋为什么准备倒下去? (2)学生读后交流。 可引导学生从老屋存在的时间、老屋现在的样子、用途等方面
5、想象、讲述。 (3)老屋已经这么老了,根据这一点,你能预测出什么结果?你的预测和课文中所描述的一样吗?在朗读这一、二个自然段的时候 ,你觉得应该用什么语气来朗读呢? (4)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做好评点,然后练习练习。 (5)指名朗读,最好对学生的评价 (注意使用鼓励性的语言 )。 2第三、四、五自然段。 (1)“等等,老屋!”这是谁在和老屋说话?他和老屋说了什么?老屋是怎么做的? 品读下列句子: “再过一个晚上,行吗?”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小猫有什么可以学习的品质? 老屋低下头,把老花的眼睛使劲往前凑:“哦,是小猫啊!好吧,我就再站一个晚上。从加点的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如果你是老屋,你会怎么做?
6、 3第六自然段。 (1)老屋说:“再见, 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读完这句话,你觉得老屋能倒下吗?你猜测的依据是什么? 4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要求: (1)老屋说:“再见,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 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在第几自然段?用笔画一画。 (2)有哪些小动物遇到了困难,需要老屋帮助?他们分别遇到了什么困难? (3)老屋每一次都是怎么做的? (4)你觉得老屋能倒下吗?为什么? 5如果你是老屋,帮助了那么多遇到困难的人,你的心里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去做? 三、分角色朗读,现身表演,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 选择一个学生演老屋, 3 个孩子演其他的小动物,其他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7、,在课堂上情景再现。 四、续写故事。 还有谁遇到了困难,需要老屋帮助?按照文章的写法,想一想,写一写。 板书设计: 小猫 遇到了暴风雨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老母鸡 孵小鸡 蜘蛛 好饿助人为乐 13*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 教学目标: 1.会认“萝”等 5 个汉字。 2.借助阅读,在观察、想象、发现中,让学生享受阅读的情趣。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并学会有理有据的预测故事将要发生的事情。 4.合理地续编故事或创编故事。 教学重点: 学会通过故事情节预测故事的发展 教学难点: 学会通过故事情节预测故事的发展 教学时间: 2 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8、: 1.会认“萝”等 5 个汉字。 2.正确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1.会认“萝”等 5 个汉字。 2.正确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1.会认“萝”等 5 个汉字。 2.正确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今天有位特别的先生来到了我们的童话乐园里,他是谁呢?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在打开课文之前,让我们看看胡萝卜先生给我们布置了哪些任务? (1)自由读课文五分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认真读课文,看看在胡萝卜先生身上发生了什么事? 2本课中出现了几个生字,谁能自告奋勇地站起来读读看。 a指名学生读。 b加上拼音读。 c让
9、我们将词语送入句子读一读。 我们刚才不知不觉就完成了胡萝卜先生给我们的第一个任务,谁来完成第二个任务呢?能告诉我们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借助阅读,在观察、想象、发现中,让学生享受阅读的情趣。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并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并学会有理有据的预测故事将要发生的事情。 3.合理地续编故事或创编故事。 教学重点: 学会通过故事情节预测故事的发展 教学难点: 学会通过故事情节预测故事的发展 教学过程: 一、复习认读字 二、复习课文 三、品读环节。 1孩子们,胡萝卜先生匆匆忙忙刮了胡子,因为近视而漏刮了一根。这根胡子蘸到了甜甜的果酱疯长起来。
10、你觉得胡萝卜先生的胡子怎么样? 浓密的胡子令胡萝卜先生很发愁,但这根胡子在别人看来却有着另一种意想不到的用处。 (大屏幕出示这段内容 ) a读课文的时候根据课文中 的关键词语揣摩人物内心的想法,把自己当成其中的一份子,就能体会文章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自由练读 ) b胡萝卜先生的胡子对自己来说是烦恼,对别人来说呢? c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帮助了小男孩解决了什么难题? d帮助鸟太太解决了什么难题? e还有可能帮助谁解决什么样的难题?想一想,说一说。 所以说: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3出示:“我的胡子真是太棒了。”谁来当胡萝卜先生夸夸自己的胡子? 4设疑感悟:胡萝卜先生的胡子真是太棒了,不仅帮助了自己
11、更帮助了别人。可是,胡萝卜先生是那么喜欢自己的胡子,当他发现自己心爱 的胡子被别人用掉的时候,他会生气吗?为什么?想一想。 小结:我明白了,胡萝卜先生不会生气还会很快乐,因为帮助别人也是一种快乐。可是假如有一天,胡萝卜先生的胡子越来越少了,甚至用光了,没有了,他还会快乐吗?不管快乐还是不快乐,我们都能感觉胡萝卜先生有一课乐于助人的心。 四、创编故事,绘写结合。 (1)胡萝卜先生的胡子真的很神奇啊,帮助了那么多人,让那么多人快乐。当胡萝卜先生继续往前走,还会发生什么样神奇的故事呢?用你的画笔画下来并写一写你的故事吧。 (2)评价交流。 板书设计: 胡萝卜的长 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 胡子帮助了小男孩
12、替代风筝线 鸟太太替代绳子晾尿布 ?帮助别人 快乐自己 14*不会叫的狗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认读课文中出现“吗、讨、厌、怒、批、访”等 16 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改编或续编故事,编排课本剧,培养学生的理解、想象创造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懂得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及不幸,要学会和善待人,互相尊重, 对小狗的遭遇产生同情心的同时,要正确认识自己。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懂得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及不幸,要学会和善待人,互相尊重,对小狗的遭遇产生同情心的同时,要正确认识自己。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熟
13、读课文,认读课文中出现“吗、讨、厌、怒、批、访”等 16 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认读课文中出现“吗、讨、厌、怒、批、访”等 16 个生字。 教学难点: 熟读课文,认读课文中出现“吗、讨、厌、怒、批、访”等 16 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题。 同学们喜欢读童话故事吗?请说说你最喜欢的是哪篇,并说明理由。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童话,故事的名字叫“不会叫的狗”。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什么? 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请小朋友们把书翻到第 14 课,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课件出示读书要求 ) 标 (边读边标出自然段 ) 划 (边读边划出生字所在的词语 ) 读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加字,不丢字,难读的地方停下来多读几遍。 ) 想 (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 2看到同学们读得那么认真,那么投入,我想你们一定掌握了 不少知识,谁来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你真了不起,只读了一遍就知道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