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呼吸道传染病突发疫情的现场调查和处理一、概述(一)基本概念1、呼吸道传染病:指病原体从人体的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等部位侵入后引起的有传染性的疾病。2、经呼吸道传播的疾病主要有:肺鼠疫、非典、人/禽流感、麻疹、肺炭疽、肺结核、流脑、百日咳、白喉、流感、流腮、风疹等法定管理的传染病,以及军团菌、普通感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水痘等非法定传染病管理的较为常见的传染病。上述疾病在某种条件下均可引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二)传播特点1、传染源:经呼吸道系统传播的病原微生物类型复杂、种类繁多,包括细菌、病毒、衣原体和支原体等。病毒是引起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上呼吸道感染主要由病毒引起,而下呼吸道
2、感染中病毒和细菌都有重要位置。传染病病人是呼吸道传染病最主要的传染源,尤其是那些不存在病原携带状态的传染病,如百日咳、麻疹、水痘,病人是其唯一的传染源。隐性感染者或健康带毒(菌)者也是重要的传染源,同时一些动物也可以成为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染源。(二)传播特点2、传播途径:所有呼吸道传染病,都是经空气传播,包括飞沫、尘埃、气溶胶等传播方式。一些呼吸道传染病也可以通过间接接触传播,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食具、公用玩具、床、被子等)被传染源的排泄物或分泌物污染后,手-鼻-口等途径可以将病原体传播给易感者。呼吸道传播方式,决定了呼吸道传染病的调查和控制中需要重视作为传染源的人的控制管理。除做好呼吸道隔离外
3、,病人或易感者的手消毒也是非常重要的。(二)传播特点3、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尤其是婴幼儿、儿童、老年人和免疫力低下者。人体产生的免疫力不持久,病原体型别较多或发生变异,都可造成类似病原体传染病的再次流行。由于人群累计感染率或免疫水平不同,可表现为不同人群对某些传染病的罹患率不同。(二)传播特点4、季节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发生在秋冬或冬春季节,这与冬春季门窗紧闭,室内空气不流通,居住密集,以及气候寒冷或气温骤变使人体抵抗人如呼吸道粘膜抵抗力降低有关。但不同地区的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不尽相同,流感在我国北方的高发季节是冬季,而南方是在春夏季。(二)调查特点1、流行病学特点(1)患者多分布在传染源
4、周围,呈聚集性,离患者越近,接触越密切,被感染机会越大,发病率越高。(2)人们常在儿童时期感染这些疾病,如麻疹、流脑、流腮等,常被称为“儿童传染病”。流感虽没有明显儿童发病率高的特点,丹仍容易在学校出现爆发。(3)群体性发生多见,在短时间内罹患率可升到较高水平。(4)疾病的发生常与居住、生活条件有关。居住拥挤,飞沫、尘埃浓度高,容易传染,好发于集体单位如学校、托幼机构等。(二)调查特点2、调查特点调查对象主要是病人或者密切接触者,动物源性传染病则需要同时重点调查可疑的动物传染源。调查时必须同时采集病人的呼吸道标本、血清标本等。由于该类传染病涉及面广,好发于集体单位,人群分布广,社会影响大,因此
5、,个案调查难度较大,常只能以登记一览表的形式开展个案调查。且常需开展健康人群带锯率和人群免疫状况调查为决策服务。(三)控制要点1、隔离治疗病人:传染病病人是呼吸道传染病的最主要传染源。隔离治疗病人是控制流行的有效措施。2、追踪密切接触者:根据监测信息,确定暴发流行的影响范围和人群,对密切接触者进行有效的观察,及时发现新病例。3、带菌者服药:对于细菌性呼吸道传染病的带菌者,在发生疫情时可考虑选择服用其敏感的预防性抗生素。4、保护易感人群:在流行季节前进行疫苗接种,在薄发流行时对易感人群特别是青少年儿童和老年人开展已经接种和预防性服药。5、环境清洁与消毒:呼吸道传染病会通过感染的人或动物污染环境,
6、并通过环境造成扩散,因此,应当结合可能污染来源和污染范围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对环境进行必要的消毒。6、健康教育:开展和加强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宣传,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注意手的卫生,咳嗽和打喷嚏时用纸巾遮挡口鼻;保持室内空气流通;远离病人或可能染疫动物。二、举例:流感爆发疫情(一)概述流行性感冒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之一,是一种以空气传播为主的急性病毒性呼吸道传染病。潜伏期短,通常1-3天。起病急,症状重,常于数小时内出现发热、畏寒、头痛、咽痛、咳嗽和全身关节肌肉酸痛。暴发病例通常根据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初步判断,散发病例只能通过实验室诊断。目前已发现流感病毒有三种类型:甲
7、型、乙型和丙型。甲型包括与广泛流行和大流行有关的三个亚型(H1N1H2N2H3N2);乙型多与地区性广泛流行有关;丙型与散发病例和较小的局部暴发有关。引起频繁流行和局部暴发的甲型和乙型病毒不断发生相对较小的抗原变异(抗原漂移),有必要每年更新流感疫苗。(二)应急处理要点按照全国流感监测方案的要求开展流感样病例的监测。学校、托幼机构、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一旦发现发热、呼吸道感染症状的病人异常增加时,要及时报告,疾控部门要组织力量进行调查处理。1、相关定义(1)流感样病例:发热(体温38),伴咳嗽或咽痛之一。(2)流感样病例暴发:指在某一相对集中的区域内,单位或人群,在短时间内出现流感样病例异常增多
8、(根据本地资料综合判断)。(二)应急处理要点2、暴发疫情性质的判断原则(1)暴发疫情的性质应结合病例的临床表现、病例间的流行病学联系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综合分析、判断。(2)单个病例的诊断按照国家诊断标准进行。(3)仅有单个或少数病例的实验室检测阳性的情况下,对于暴发疫情的性质应谨慎。(4)多数或较大比例病例的实验室检测结果均为阳性,且病毒型和亚型的结果均一致,可明确暴发疫情的性质。(三)疫情的发现、报告与确定1、疫情发现(1)在下列情况下,学校、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应尽快向所在地疾控中心报告:1)符合暴发定义;2)本单位诊断或接获校外医疗机构诊断,一周内出现多例流感样病人或流感病人,调查发现其中有
9、聚集性或有流行病学关联时;3)已引起社会媒体、家长关注和不安的流感样疫情;4)聚集性流感样病例中出现危重、死亡病例;5)已建立流感样病例长期监测的单位,监测发现流感样病例明显超过历史同期水平时;6)学校、托幼机构等因病缺勤短期内异常增加;7)发现有与病、死禽类接触史的流感样病例,或发生禽类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疫点出现流感样病例或不明原因肺炎。(三)疫情的发现、报告与确定1、疫情发现(2)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应在学校、托幼机构等易出现流感样病例聚集性发病的单位建立向当地疾控机构常规报告的渠道。各级各类学校负责本校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的专人或兼职教师一旦发现暴发疫情苗头,应主动向辖区疾控中心
10、报告,疾控中心应及时进行调查和处理。(三)疫情的发现、报告与确定1、疫情发现(3)在当地流感流行季节,疾控中心应定期开展主动监测,以早期发现暴发疫情。(三)疫情的发现、报告与确定2、疫情报告(1)区(市)县疾控中心,在接到流感及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报告后,要及时进行调查处理,发现符合流感监测方案规定的暴发疫情定义后,应在调查核实后24小时内,填写“流感及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监测报告表”(国家流感监测方案),同时按照要求通过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录入上报。(2)在暴发疫情调查处理的过程中,可以随时对“流感及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监测报告表”首次报告进行相应的补充或更正。在暴发疫情控制后一周内进行结案报
11、告。(3)如果该起暴发疫情符合国家救灾防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03版)中规定的流感相关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标准,则按照要求,另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报告。(三)疫情的发现、报告与确定3、报告内容首次报告内容包括疫情报告单位,疫情报告时间,疫情发生地,疫情发生单位概况,接到报告的发病数及病例分布情况等;结案报告包括首例病例发病时间,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病例的年龄分布、发病时间分布、发病班级分布,环境状况(通风、清洁和个人卫生),采样情况,检测结果,疫情性质,措施等。(四)事件的分级、响应及评估1、分级:根据流感暴发、流行的危机程度、扩散的范围等,对时间危
12、险度进行评估。将流感疫情分为四级:(1)符合特别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流感疫情(级):当出现新变异毒株的流感病毒感染人并有扩散趋势,即将或已经发生全国范围或世界性大流行时。(2)符合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感疫情(级):流感疫情同时波及2个以上县(市),1周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2倍以上。(3)符合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感疫情(级):一周内或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流感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1倍以上。(4)符合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感疫情(级):由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流感暴发疫情。(四)事件的分级、响应及评估2、响应及评估 在一般情况下散发的流感病例不能够引起临床医
13、生足够重视,当疾控机构接到报告时,往往是在某一单位或局部地区发生了流感暴发。当辖区内企事业单位、学校、托幼机构等在短时间内突然出现大量流感样病人时,应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规定的疫情报告时间和程序迅速上报,各疾控机构在接到报告后,必须立即组织人员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样进行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同时采取预防控制措施,防止疫情扩散蔓延。卫生行政部门接到流感疫情报告后,按照有关规定组织开展评估、确定事件级别;进行报告和通报;协调有关部门和专业机构开展事件调查和处理;并根据疫情控制工作需要向本级人民政府提出成立应急指挥部的建议。(五)现场调查与处理用品准备1、参考
14、资料:如当地的有关监测数据、人口资料、地理信息等。2、记录工具:调查登记表、采样记录表、记号笔等。3、采样用品、用具:(六)现场调查1、流行病学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疫情概况,首例病例发病时间,发病人数,发病者年龄,班级分布,时间分布,环境状况,近期活动等。(1)要求涉疫单位提供基本资料:如涉疫单位基本情况,事件的基本情况等。(2)进一步深入调查:包括患者详细资料,明确病例三间分布;该单位近期(根据疫情起始时间)考勤记录、因病缺课情况;事件发生前一周及发生后单位集体活动情况;通风,一般清洁状况、宿舍情况;必要时收集其他促进流行传播的因素。(3)疫情追踪:建立日报制度,疫情处理期间通过每天调查填报,
15、汇总单位的暴发疫情动态。对涉疫单位通过上报的新发病例进行调查核实,及时掌握和评估疫情趋势,为调整控制处理措施提供依据。疫情的追踪应该至少持续最后一个病例出现后一周。在暴发疫情控制后一周内,完善报表中相关内容包括末例病例发病时间,发病和死亡数,样本采集、送检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等,并传真至上级疾控疾控。(六)现场调查2、样品采集各级疾控机构负责暴发疫情病例样本的采集。(1)采集种类:采集流感样病例的咽拭子或咽漱液,以及血清样本。(2)采集对象。(四川省流感扩大监测方案)(3)样本的保存和运送:采集人员填写“流感样暴发疫情病例样本原始登记送检表”,并将样本送至能开展相应检测的疾控机构。(七)现场疫情控
16、制1、隔离病人(1)患者发热(体温38),或37.5伴畏寒、咳嗽、头痛、肌肉酸痛者及时就医并回家休息或按在在单独宿舍居住,记录在册追踪转归并报告当地疾控中心。(2)退热48小时后,解除隔离,可恢复上课,休息期间不参加集体活动,不进入公共场所。2、筛查:学校各班、部门实行每天晨检制度,测量体温,体温38者应及时就医并回家休息。3、通风换气:(1)自然通风不良的场所增加机械通风设备,如无必要,应停用空调设备,确要使用的中央空调和分体空调的,应先请专业消毒公司清洗消毒空气滤网和管道再使用,并保证足够的通风量。(2)使用分体式空调的场所上一节课后或一节活动后应开启门窗或启动换气风扇换气,换气完毕再继续
17、使用,换气时间按风扇流量、室内空间大小,保证室内空气交换1次以上。(七)现场疫情控制4、限制活动:根据实际情况对学校(单位)提出停止集体活动范围,必要时调整发病班级的教室,尽可能减少与发病班级学生的接触,尽量避免全校或较多人员集会。需局部或全校停课的,要谨慎考虑,以有利控制疫情发展为原则。根据疫情规模,必要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报经上一级人民政府决定,可以采取停工、停业、停课等紧急措施。5、消毒:必要时对部分重点场所、公用物品进行消毒处理,以物体表面消毒为主(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空气消毒为辅(必要时过氧乙酸、醋酸喷雾、熏蒸)(七)现场疫情控制6、加强宣传教育,重点是保持个人卫生(1)用纸巾掩
18、口打喷嚏、咳嗽,用过的纸巾妥善处理防止乱扔;(2)在打喷嚏、咳嗽和擦鼻子后洗手;(3)保持家居、教室空气流通;(4)避免接触病人;(5)接触病人及处理呼吸道分泌物后应立即洗手,看护患者时带口罩;(6)通过良好的饮食、规则的锻炼和充足的休息,减少压力和戒烟,建立良好的机体免疫;(7)有病及时就医并居家休息。(七)现场疫情控制7、疫苗接种对尚未暴露的老年人或健康状况差者,尤其患有慢性病的病人,必要时可采用流感疫苗接种,但疫苗接种在2周后才产生保护性抗体,而且存在暴发毒株是否与疫苗匹配的问题。流行季节仍可对流感疫苗接种人群进行疫苗接种。8、预防服药明确流感诊断后,对于年老体弱者、慢性病患者可开展化学
19、药物预防服药。服药前要告知药物作用、风险等,服药期间观察报告药物的不良反应,如有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八)医疗救援 1、临床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减少重症病例的发生和死亡。2、个人防护:做好医务人员个人防护工作,相关工作人员可预防性服药,同时合理安排休息,防止疲劳过度。3、必要时医疗储备:如发生流感大流行或出现大流行前兆,应积极做好医疗储备,动员全社会开展防治工作。(九)响应终止和善后处理末例病例治愈出院10日后无新发病例出现或出现零星病例,病例数恢复至正常水平,由相应级别的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终止相应的建议,报同级人民政府或应急指挥部批准后实施。善后处理工作主要是加强流感监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