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景德镇市2023届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试题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22小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所有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其它区域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许多的哲学家同时又是美学家,在他们的作品中蕴含了大量的美学思想。中国其他的传统艺术诸如诗文、绘画、书法、建筑等,不但都有自己独特的体系,而且各门传统艺术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融合。各种艺术门类既有自身的美学特性,又在审美方面有许多相通之处。数于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不断地传承与发展,
2、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博大的中国美学脉络。中国传统美学思维看中整体意识,其具体表现在“和合”的美学观。中国文化美学观是建立在中国哲学观念的整体意识上的。古人的美学观强调天人合一、情景合一、知行合一,这正是中国美学的整体观。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和合”观念的提出也正是从孔子那里延续下来的,“和合”观也正是儒家思想的美学观念源头。追求社会和谐的理念源远流长,它是以深厚的和合文化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老子中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万事万物都蕴含希阴阳两面,这两个面既对立又统一,相互作用形成“和“。论语学而中说“礼之用,和为贵,把“和合”作为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行为准则。中国文化的美学意蕴
3、与“和合“文化有着一种特殊的亲缘关系和智慧的关联。中国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美学观,是古人对待自然与精神关系之间所认为的最基本的思想,它包含的内涵是:人是属于自然界的,人必须服从自然之规律;人性就是天道,人的道德准则需要与自然的变化规律一致,人生的至高境界就是人与天的和谐统一。对于古代先哲来说,他们认同的是自然、历史、人生、思维这一系列的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天人合一观念横向贯穿于古代的科学、哲学和艺术发展中,彰显了中国美学的智慧之力,在处理审美范畴的问题时,始终把握住对应性、和谐性、辩证性、相融性。在中国文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庸之道是在儒家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被当作一种人生追求的终极境界。
4、中庸最早出现在论语之中,出自“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如孔子的“五美”之说,出自“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尧曰),其核心思想就是中庸之道。那么我们如何理解中庸呢?宋儒理学里是这样说的,不偏不倚谓之“中“,恒常不易为之“庸“。这正是儒家文化所强调的这种中庸之道,这种理想境界的追求无不渗透在中国人的人格境界和行为准则之中。中庸即把两个极端统一起来,采取过度的中间立场,脱不能过,也不能不及。坚守中正,不偏不倚,不温不火,过犹不及,这才是中庸之道的真谛。综上,中国历代的文人士大夫、美学家、哲学家们一直将天、地、人、艺术、道德看成一种生机盎然的、富有活力的有机整体。无一例外地表现了中国文化所追求的和合观、天人合一、中庸之道及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因此,从这层面来讲,中国古代的内敛、内涵、气场、和谐观等审美主张,也正是中国传統文化美学观的妥求和自觉表现,与西方审美观念中的张扬个性化、唯美主义、跳跃思维、片断性思维等相比较,中国文化中更有美学观,更关注于全局性和整体性(摘自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观)高三语文第1页共8页来源:高三答案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