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ziliao2023 文档编号:5769682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71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03章 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Outline第一节 精神分析的发展观第二节 行为主义(联结主义)的发展观第三节 维果斯基的发展观第四节 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理论第五节 现代认知学派的发展心理学理论第六节 朱智贤的发展心理学理论不同理论流派如何看待心理发展?(一)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发展观(二)行为主义学派的心理发展观 1.华生:环境决定论,对儿童情绪进行研究 2.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斯金纳箱,强化理论,行为矫正技术,辅助教学机 3.班杜拉:儿童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三)认知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1.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2.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四)人本主义的心理发展观各领域儿童发展的理论儿童认知发展

2、的理论(一)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观点-发生认识论(二)维果斯基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儿童人格发展的理论(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性心理发展的5阶段(二)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的8阶段理论-心理自我渐成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理论(一)皮亚杰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3阶段(二)柯尔伯格道德判断发展的阶段理论-3水平6阶段儿童社会性行为的发展理论(一)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第一节 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发展观一、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观二、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观(一)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重视性本能对个体行为和人格的决定性影响。将性本能称为力比多,认为力比多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二)个体性心理发展的阶

3、段-5阶段在发展的每个阶段,若对力比多过分满足或过分限制,会导致人格发展停滞,叫做“固着”。(三)个体人格发展的结构系统弗洛伊德论性心理发展的5阶段1.口唇期(0-1岁):通过口唇的吮吸、咀嚼、吞咽等获得满足。口唇人格:贪吃、酗酒、过于依赖、希望被照顾2.肛门期(2-3岁):通过自主控制排便获得快感。肛门人格:过于守秩序、爱清洁、吝啬、固执、报复心强。3.性器期(3-6岁):-前生殖器期,俄狄浦斯情结期。关注身体的性别差异,通过触摸自己的性器官获得快感。4.潜伏期(6-11岁):-平静期。儿童的注意力从自己的身体和对父母的感情转向外部环境,更多与同性同伴相处。5.生殖期(11岁-):-两性期。

4、性需求指向异性,并希望建立两性关系,性心理的发展走向成熟,人格趋于成熟。弗洛伊德论个体人格发展的结构 与意识层次理论相一致,将个体的人格结构分为3个成分,即本我、自我、超我。不同的人格成分遵循不同的原则。本我:快乐原则。eg.婴儿 自我:现实原则 超我:至善原则(理想原则),代表着人类的道德标准和发展的高级方向。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1.个体心理发展的实质:个体人格的发展过程是自我和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和不断整合的结果。与弗洛伊德的区别在于他既承认生物因素的影响,也重视社会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2.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以人格特征为标准把个体一生划分为8个阶段,同时指

5、出了每一个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3.人格发展任务完成得成功,就形成积极的品质;反之,就形成消极的品质。4.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展积极品质,避免消极品质。埃里克森心理社会性发展的8阶段婴儿期(0-1岁半):获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儿童获得的积极成果是身体舒适和安全感。儿童早期(或称学步期,1岁半一3岁):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和疑惑,体现着意志的实现,积极的成果是坚持的能力和自主的能力。学前期(或称游戏期,3-6岁):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着目的的实现;积极的成果是掌握新任务的主动性。学龄期(6-12岁):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积极的成果是创造力发展和掌

6、握技能。青年期(12-18岁):建立同一感,防止同一性混乱,体验着忠诚的实现,积极的成果是自我同感能力的发展。成年早期(18-25岁):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立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积极的成果是亲爱。成年中期(2550岁):获得生殖感,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积极的成果是关怀后代。成年晚期(50岁以后直到死亡):获得综合的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厌恶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积极的成果为体验完成人生的使命感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1.从理论上探讨了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将个体的发展从出生到青春期、成年期贯穿到晚年,体现了人的全程发展观,对发展心理学及现代教育观念有积极指导意义。2.提出了

7、个体发展阶段中的具体发展任务和需要解决的危机,有利于教育工作者了解教育对象,采取相应的教育指导,帮助受教育者顺利发展。第二节 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强调行为,反对以那些不可捉摸的内部过程为研究对象;儿童的行为是由环境力量塑造起来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只有量的增加,没有质的变化。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班杜拉一、华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一)个体心理发展的条件:人的发展完全由外界环境决定。否认遗传的作用,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认为环境和教育是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教育万能论”,“环境决定论。”(二)对儿童情绪进行研究eg.阿尔伯特,恐惧形成。示例:恐惧形成的实验二、斯金纳的发展心理学理论(一)强

8、调对行为的强化:强化作用是塑造行为的基础。-强化程序(二)将行为主义理论应用于实践1.育婴箱2.行为矫正:-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是操作性条件反射3.辅助教学机图示:斯金纳的育婴箱光线可以直接透过宽大的玻璃窗照射到箱内,箱内干燥,自动调温,无菌,无毒,隔音;里面活动范围大,除尿布外无多余衣布,幼儿可以在里面睡觉、游戏;箱壁安全,挂有玩具等刺激物;可不必担心着凉和湿疹一类的疾病。三、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一)观察学习:学习者是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后果而进行的学习。1.区分了3种强化:直接强化、自我强化、替代强化2.观察学习的4环节:A 注意过程;B 保持过程;C 动作再现过程;D

9、动机过程(二)社会学习在儿童社会化中的作用社会学习:任何一个社会团体都是用其认可的方式去引导它的成员去行动。(1)攻击行为:是一种操作性反射作用的结果。是强化的结果。(2)性别角色的获得:模仿-强化或者惩罚;观察他人受强化。(3)亲社会行为:观察学习。第三节 维果斯基的发展观一、创立了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理论:从种系和个体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心里发展的实质,提出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以此来说明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历史发生问题。二、阐明了人类心理发展的标志和原因三、提出了教学与智力发展的关系四、提出了儿童智力发展的内化学说:高级的心理机能来源于外部动作的内化,这种内化不仅通过教学,也通过日常生活、游戏

10、和劳动等来实现。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理论(1)区分了两种心理机能。一种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这是个体早期以直接的方式与外界相互作用时表现出来的特征;另一种则是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即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如记忆的精细加工。高级心理机能是人类所特有的。(2)详述了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起源和中介结构。儿童出生以后就受到周围社会环境的影响,伴随着不断的直接和间接经验的学习,通过工具的使用,个体能够提供社会文化知识经验,极大地促进了心理发展。高级心理活动起源于社会交往。工具包括物质生产工具和精神生产工具。前者指向于外部,引起客体的变化;后者指心理工具,即语言和符号系统,

11、指向个体内部,影响着人的心理结构和行为。(3)提出社会建构思想。人的思维和智力都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儿童与各种活动社会性地相互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维果斯基论心理发展的实质 个体心理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维果斯基论心理发展的标志(一)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主动机能(二)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以符号或词为中介(三)各种心理机能之间关系的不断变化社会历史制约性(四)心理活动的个性化特征维果斯基论心理发展的原因(一)人类心理的发展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的制约,是物质生产过程中人际交往和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结果;(二)语言符号是个

12、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儿童在与成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系统,从而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三)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结果。维果斯基论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一)最近发展区:儿童智力发展有2种水平,一是现有的水平,一是在成人的帮助或指导下能达到的水平。在这种水平状态之间存在差异,这个差异地带即为“最近发展区”。(二)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三)学习的最佳期限:儿童学习任何知识或技能都有一个最佳年龄的问题,让儿童在最佳年龄里学习可以促进儿童的发展。维果斯基发展理论的教学应用1.教学支架的概念。布鲁纳等人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和辅助学习的概

13、念,提出教学支架的概念。即,教学需要控制那些超出学生能力的任务元素,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他们能力所及的任务内容上,并快速地掌握它们。2.交互式教学模式。维果斯基强调社会交往和教学支持在学生逐步发展技能的过程中的作用,帕林卡萨和布朗据此开发出了交互式教学模式。3.同伴合作模式。维果斯基的理论是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之一。4.通过学徒制进行社会指导。维果斯基特别强调社会交互与内化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这对认知学徒制的提出有一定影响。第四节 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理论一、皮亚杰理论中的基本假设二、皮亚杰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阶段性理论三、皮亚杰关于儿童智力发展机制理论四、皮亚杰学派的新进展-新皮亚杰学派皮亚杰发展

14、心理学理论的特点1.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富有辩证思想的儿童智力发展理论;2.描述了个体从出生到青年初期智力发展的路线;3.首次将数理逻辑作为刻画儿童思维发展的工具;4.构造了发生认识论的框架;5.创造了一套研究儿童智力发展的独特方法一、皮亚杰理论中的基本假设(一)儿童智力发展的内在主动性:儿童智力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儿童自身。(二)儿童智力的发展是其智力结构的改进:儿童智力的发展是通过其智力结构的改进和转换而实现的。儿童的智力结构具有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调性,由最初的遗传反射图式发展到感觉运动图式、表象图式、直觉思维图式、运算思维图式。(三)儿童智力发展具有建构性:客体只有在被主体结构加工改造以后才

15、能被主体所认识,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程度完全取决于主体具有什么样的智力结构。(四)儿童智力发展具有阶段性:将儿童的智力发展划分为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及形式运算阶段。皮亚杰对认知发展阶段划分的几点说明(1)每一阶段都有独特的认知结构,这些相对稳定的结构决定儿童行为的一般特点。儿童发展到某一阶段,就能从事水平相同的各种性质的活动。(2)认知结构的发展是一个连续构造(建构)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延伸,是在新水平上对前面阶段进行改组而形成新系统。每阶段的结构形成一个结构整体,它不是无关特性的并列和混合。前面阶段的结构是后面阶段结构的先决条件,并为后者取代。(3)在同一发展阶段内

16、,各种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是平衡的,即在不同方面儿童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是和谐的,水平夜睡相当的。(4)阶段出现的先后顺序固定不变,不能跨越,也不能颠倒。并且所有的儿童都遵循这样的发展顺序,因而阶段具有普通性。二、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感觉运动阶段(从出生到2岁):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动作经验,语言和表象尚未产生。获得认知发展的第一个成就即发展客体永恒性,即在912个月时,当某一客体从儿童的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了;第二个成就是目标定向行为;学习翻转行为感知运动阶段的第一个基础成就。前运算阶段(27岁):运用符号来表征客观物体,即符号语言功能。认知特点为:具体形象性、

17、不可逆性、思维具有刻板性、自我中心主义,这一阶段的儿童尚未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具体运算阶段(711岁):掌握了一定的逻辑运算能力,但只能将逻辑运算应用于具体的事物,还不能扩展到抽象的阶段;这一阶段的认知特点为:守恒性、逆向性、结合、同一性和重复性。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能够进行抽象思维和纯符号思维,认知发展的特点是具有假设-演绎推理能力、命题推理能力、组合分析能力。感觉运动阶段的6个子阶段1.反射练习阶段(0-1个月):儿童出生后以先天的无条件反射适应外界环境,并且通过反射练习使先天的反射结构更加巩固(如使吮吸奶头的动作变得更有把握),还扩展了原先的反射(如从本能的吸吮扩展到吸吮拇指、玩

18、具,在东西未接触到嘴时就作吸吮动作等)。2.初级循环反应阶段(2-4个月):在先天反射的基础上,儿童通过整合作用,把个别的动作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些新的习惯,如寻找声源,用眼睛追随运动的物体。-习惯动作时期3.二级循环反应阶段(5-8个月):在视觉与抓握动作之间形成了协调,能用手摸、摆弄周围的客体。活动不再囿于主体自身,开始涉及对物的影响,物体受到影响后又反过来进一步引起主体对它的动作。即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动作和动作结果造成的影响发生了循环关系,最后渐渐使动作(手段)与动作结果(目的)产生分化,出现了为达到某一目的而行使的动作,智慧动作开始萌芽。-有目的的动作形成期。4.二级反应协调阶段(9-1

19、2个月):目的与手段已经分化,智慧动作出现。能运用不同的动作格式来对付新遇到的事物,如用抓、推、敲、打等多种动作。但只会运用已有的行动格式,还不会创造或发现新的动作顺应世界。获得客体永恒性-手段与目的的分化并协调期。5.三级循环反应阶段(13-18个月):通过加入新的动作成分之后的尝试错误,第一次有目的地通过调节来解决新问题。但是,还没有形成有目的地去构成新方法的能力,新方法的发现纯属尝试中的偶然。-“尝试错误期”。6.表象思维开始阶段(19-24个月):儿童除了用身体和外部动作来寻找新方法外,开始在头脑里用“内部联合”方式解决新问题。运用表象模仿别人做过的行为来解决眼前的问题,延迟模仿能力产

20、生。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24岁):儿童出现了象征功能,能应用一种事物(语词或物体)去替代或代表其他事物并引发相应的心理表征。也就是说,此时的儿童能够凭借“意义所借”来象征“意义所指”的事物,这也就意味着他们开始在头脑中建立外部世界的模型(运用表象、语词等符号)。直觉思维阶段(47岁):儿童会进行分类、排序、确定数量等,但不知道这样做根据什么原则。直觉思维开始由单维集中向二维集中过渡。前运算阶段的2个子阶段 “意义所借”和“意义所指”的分化就是思维的发生。首先应该特别注意对符号(symbols)和信号(signs)二者加以明确区分。在表征系统中,符号本身(意义所借)与符号所表示或象征的东西(意

21、义所指)这二者之间的联系不存在于客观事物本身,而存在于认知主体的主观意识中。例如儿童游戏时,用竹竿当马,用板凳当车;这里,竹竿、板凳就是“意义所借”,而马和车就是“意义所指”(被象征的事物)。在此情况下,是通过儿童的主观想象把这二者联系在一起。信号则是客观事物本身的一个属性或组成部分,它对客观事物的出现可以起预示作用。例如,有脚步声,表明有人来,鱼标下沉,表示有鱼儿咬钩。脚步声、鱼标下沉都是信号。在此情况下,“意义所借”(脚步声、鱼标下沉)是“意义所指”(人、鱼咬钩)的一个属性或一个组成部分。这二者之间的联系就存在于客观事物本身,而不存在于认知主体的主观意识中。“意义所借”Vs“意义所指”示例

22、:客体永久性示例:三山实验问题:问题:两排珠子一样多?不一样多?“B行多(不守恒)”“一样多(守恒)”示例:数量守恒基本原理:空间距离改变,数量保持不变。序列I序列IIABAB儿童守恒概念获得的顺序守恒:当物体外部特征发生改变时,能透过其外部特征发现物体本质的不变性。守恒性包括有质量守恒、重量守性、对应量守恒、面积守恒、体积守恒、长度守恒等等。7-8岁:质量守恒概念 9-10岁:重量守恒 11-12岁:体积守恒。三、皮亚杰关于儿童智力发展机制理论 儿童智力的发展是通过动作所获得的对客体的适应而实现的。适应的本质在于主体取得自身与环境之间的平衡,达到平衡的具体途径是同化和顺应。(一)同化:主体将

23、其所遇到的外部信息直接纳入现有的智力结构中,智力结构不发生质的改变。(二)顺应:主体通过调整自己的智力结构,以使其与外界信息相适应。新信息的纳入使智力结构发生质的改变。(三)平衡:个体保持智力结构处于稳定状态的内在倾向性。儿童的智力是不断地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的运动而获得发展的。皮亚杰论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成熟:机体的成长,特别是大脑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练习与习得经验:包括物理经验以及逻辑数理经验。社会经验:包括社会生活、文化教育和语言在内的各种要素。平衡化:是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它具有自我调节的作用,通过调节同化和顺应的关系,使个体的认知不断发展。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贡献1.通过一些

24、经典的概念,描述了儿童认知发展的整个过程,不仅揭示了个体心理发展的某些规律,同时也证实了儿童心智发展的主动性和内发性。这肯定了包括教育在内的社会环境因素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有重要意义。2.关于认知发展阶段的划分不是按照个体的实际年龄,而是按照其认知发展的差异,因此,在实际教学应用中具有一般性。3.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不同认知发展阶段儿童年龄差异较大,即使处于同一认知发展阶段内的儿童年龄差异也可能很大,这为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因材施教原则提供了理论依据。4.提出“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适应和建构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的建构主义发展观,是建构主义理论的开创者。对皮亚杰认

25、知发展理论的批判-新皮亚杰学派1.生物化倾向及忽视社会文化影响。将自己的理论理解为发生认识论,从生物学角度研究人类智力发展,探讨认知的现象与机制。同时,重视个体对周围事物的建构以及发展阶段本身的探讨,忽视了社会文化环境及实践活动对人类认知过程的影响。而教育活动是与社会文化环境密切联系的社会活动,需从更多角度解释儿童行为。2.缺少积极的教育意义。研究儿童在自然情景中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进行的认知活动过程。认为发展先于学习,不主张通过学习加速儿童认知发展过程,对教育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积极作用未予以足够重视。实际上,儿童的认知行为除与成熟因素有关外,很大程度上受学习的影响而表现出个体差异。3.低估了儿童

26、的综合能力。皮亚杰之后的心理学家根据他的理论和方法重复了了很多实验,发现当幼儿遇到困难任务时,他们的认知表现比皮亚杰估计的要高。四、皮亚杰学派的新进展1.改进了研究方法2.儿童思维发展可以被加速3.质疑追发展的年龄阶段理论4.提出对儿童心理进行整体性研究5.提出重视应用研究第五节 现代认知学派的发展心理学理论一、关于认知结构的观点eg.弗拉维尔,斯腾伯格二、关于儿童认知发展机制的观点eg.凯斯三、关于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观点四、关于儿童认知发展条件的观点比较:皮亚杰学派Vs现代认知心理学比较皮亚杰学派和现代认知心理学对认知结构发展的不同观点。皮亚杰学派现代认知心理学对认知结构变化的认识变化不变对阶

27、段的理解4个阶段关注知识如何表征和变化,儿童认知发展的渐进性。发展的机制同化、顺应和平衡教育和训练研究方法访谈任务分析发展动力内在的主动性好奇心自我调节第六节 朱智贤的发展心理学理论一、探讨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1.先天与后天的关系2.内因和外因的关系3.教育与发展的关系4.年龄特征与个别特征的关系二、强调用系统的观点研究心理发展-4点三、强调发展心理研究的中国化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一)皮亚杰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3阶段(二)柯尔伯格道德判断发展的阶段理论-3水平6阶段皮亚杰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1.研究方法:对偶故事法 利用讲述故事向被试提出有关道德方面的难题,然后向儿童提

28、问。利用这种难题测定儿童是依据对物品的损坏结果还是依据主人公的行为动机做出道德判断。由于皮亚杰每次都是以成对的故事测试儿童,因此,此方法被称为对偶故事法。2.研究结果:3阶段(1)前道德阶段(2)他律道德阶段(3)自律道德阶段示例:对偶故事()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在他的房间时,家里人叫他去吃饭,他走进餐厅。但在门背后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有一个放着15个杯子的托盘。约翰并不知道门背后有这些东西。他推门进去,门撞倒了托盘,结果15个杯子都撞碎了。()从前有一个叫亨利的小男孩。一天,他母亲外出了,他想从碗橱里拿出一些果酱。他爬到一把椅子上,并伸手去拿。由于放果酱的地方太高,他的手臂够不着。在试图取果酱时

29、,他碰倒了一个杯子,结果杯子倒下来打碎了。1.这两个小孩是否感到同样内疚?2.这两个孩子哪一个更不好?为什么?皮亚杰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前道德阶段:6岁以下的儿童多认为第一个男孩的过失较重,因为他打破了较多的杯子;年龄较大的儿童则认为第一个男孩的过失较轻,因为他的过失是在工作中无意间发生的。他律期(h e t e r o n o m o u s s t a g e):也称为他律道德(heteronomous morality)。此时期大约出现在58岁之间,以学前儿童居多数。此时期儿童对道德的看法是遵守规范,服从权威者就是对的;他们对行为对错的判断,指重视行为后果(打破杯子就是坏事),不考虑行

30、为意向;故而称之为道德现实主义(moral realism)。自律期(autonomous stage):也称自律道德(autonomous morality)。始自8、9岁以后,约当小学中年级。此时期的儿童,不再盲目服从权威。他们开始认识到道德规范的相对性;同样的行为,是对是错,除看行为后果之外,也要考虑当 事 人 的 动 机;故 而 称 之 为 道 德 相 对 主 义(m o r a l relativism)。个体的道德发展达到自律地步,是与其认知能力发展齐头并进的。因此,对一般儿童来说,自律期的出现,大约跟形式运算期(11岁以上)同时。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1.研究方法:两难故

31、事法2.研究结果:3水平6阶段两难故事法示例:海因茨偷药 欧洲有一位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危在旦夕。医生告诉她的丈夫海因茨,只有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一种药可以救他的妻子。但该药价钱十分昂贵,要卖到成本价的十倍。海因茨四处求人,尽全力也只借到了购药所需钱数的一半。万般无奈之下,海因茨只得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儿卖给他,或允许他赊账。但药剂师坚决不答应他的请求,并说他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茨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为了挽救妻子的生命,在夜间闯入药店偷了药,治好了妻子的病。但海因茨因此被警察抓了起来。1、应该偷药吗?为什么?2、他偷药是对的还是错的?为什么?3、有责任或义务去偷药吗?为什么?4、人们竭

32、尽所能去挽救另一个人的生命是不是很重要?为什么?5、偷药是违法的。他偷药在道义上是否错误?为什么?6、仔细回想故事中的困境,你认为海因茨最负责任的行为应该是做什么?为什么?示例:儿童对海因茨偷药问题的回答水平阶段道德推理的特点不该偷的理由该偷的理由前习俗水平1以惩罚与服从为定向偷东西会被警察抓起来,受到惩罚他事先请求过,又不是偷大东西,他不会受重罚2以行为的功用和相互满足需要为准则如果妻子一直对他不好,海因茨就没有必要自寻烦恼,冒险偷药如果妻子一向对他好,海因茨就应关心妻子,为救她的命去偷药习俗水平3以人际和谐为准也称为“好孩子”取向做贼会使自己的家庭名声扫地,给自己的家人(包括妻子)带来麻烦

33、和耻辱不管妻子过去对他好不好,他都得对妻子负责。为救妻子去偷药,只不过做了丈夫该做的事4以法律和秩序为准则采取非常措施救妻子的命合情合理,但偷别人的东西犯法。偷东西是不对,可不这样做的话,海因茨就没有尽到丈夫的义务。后习俗水平5以法定的社会契约为准则丈夫没有偷药救妻子的义务,这不是正常的夫妻关系契约的组成部分。海因茨已经为救妻子命尽了全力,无论如何都不该采取偷的办法解决问题,但他还是去偷药了,这是一种超出职责之外的好行为。法律禁止人偷药,却没有考虑到为救人性命而偷东西这种情况。海因茨不得不偷药救命,如果有什么不对的话,需要改正的是现行的法律,稀有药品应该按照公平原则加以调控6以普通的伦理原则为准则海因茨设法救妻子的性命无可非议,但他没有考虑所有人的生命的价值,别人也可能急需这种药。他这么做,对别人是不公正的。为救人性命去偷是值得的。对于任何一个有道德理性的人来说,人的生命最可贵,生命的价值提供了唯一可能的无条件的道德义务的源泉。1.观察学习: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后果而进行的学习。强化: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2.社会学习在儿童社会化中的作用(1)攻击性行为:是一种操作性反射作用的结果。是强化的结果。(2)性别角色获得:模仿-强化或者惩罚;观察他人受强化。(3)亲社会的行为:观察学习。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的理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课件.ppt)为本站会员(ziliao2023)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