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田园文化教育”学校特色建设实施方案 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北格镇流涧小学校流涧小学处于城乡结合处,座落在小店区北格镇流涧村东北角,是一所全日制农村小学。学校始建于1915年9月,但由于社会与政治的原因,办学时断时续,而且校址也几经变迁,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学校的办学才真正走上正轨。2007年7月建成现在的新校区,现有在校生126名,教学班6个,属单轨制教学,专任教师12名,中小学一级职称6名,中小学二级职称5名;中小学初级职称1名;本科11人,大专1人,其中市优秀班主任4名,区优秀教师5名,区优秀辅导员1名。学校校园占地面积16137平方米,生均128平方米,学校绿化面积3443.4平方米,生均
2、12.17平方米,绿化覆盖率21.34%。校内有教学楼一座,标准的运动场一个,并配有升旗设施,整体庄严、美观。校舍建筑面积1280平方米,生均10.2平方米。学校配有图书室,藏书9600册、阅览室、多媒体教学设备7套、电脑室、体育室、音乐室、美术室、科学实验室、心理咨询室、少先队队室、卫生室、综合实践室等。学校多次获得市区好评,2012年通过山西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验收,成为北格镇第一所“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我校还是校园文化建设示范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居全镇前三名,体育成绩更是彰显了学校重视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的特色。学校面向全体学生,按照“美育引领、和谐发展、绿色课堂”的办学理念。认真贯彻
3、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建设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以“健康、诚朴 、树木树人”为校训;以“朴实 、勤奋、 团结 、睿智”为校风;以“向上、和谐、敬业、乐教”为教风;以“进取、团结、自主、乐学”为学风。进行以“田园文化教育”的学校特色建设。一、“田园文化教育”提出的背景国家正在积极提倡新农村建设,同时小店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促进工程确立我校为基地校。通过专家培训,我们认识到学校要发展内涵,要发展特色,必须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以及走适合我校实际特色的学校建设之路。我校结合实际,根据学生发展情况,本着“美育引领、和谐发展、绿色课堂”的办学理念,提出了符合我校实际的田园文
4、化教育。以农耕教育为基础,加强对学生劳动意识的培养,同时在课堂上进行德育教育。打造“快乐教学”的教师团队,倡导积极、健康的学习氛围,并以此影响学生的家庭生活。把田园文化的内涵及内容影响师生,达到教育的目的。通过对教师、学生及家长的认识和了解,我校把“田园文化教育”作为学校的特色建设方向。让师生的生活更贴近自然,享受田园文化。因此,我们把创建工作的目标定位为:依托农耕文化,打造“田园文化教育”特色品牌,让学生学会快乐学习,教师愉悦工作,师生健康共长。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师生的整体素养。学校力求借助“田园文化教育”这一独特的资源,把“田园历史文化”与少先队道德建设活动相结合,通过读书、了解传统
5、文化,并亲自参与农作物种植实践,品味劳动的乐趣、传承古代田园文化的精髓,接受现代田园文化思想,让学生接受田园文化的熏陶,感受田园文化“快乐、自然、健康、和谐”的精神。我校注重田园文化教育基地氛围的营造,激发学生对田园常识探究的兴趣和求知欲。以农耕文化作为教育载体,通过丰富多彩的学农实践活动,以达到对田园文化的独特诠释,同时通过“实践、体验感悟、思考内化、升华外显、行动”的教育规律,促进学生树立结合古今,让传统和现代文化相结合的思想,有探究丰富学生文化底蕴精神,达到主动发展、和谐发展目的。 二、“田园文化教育”的内涵界定 “田园”一词在字典里含义有三:“田地与园圃;农村;乡下描绘或表现村民生活的
6、,尤其是以理想化和习俗化的手法表现田园诗,田园文学。”而我们国人一提到“田园”就会想到著名诗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种恬静的生活。我们学校之所以以“田园文化教育”作为特色发展,并不是要回归乡村生活,也不是倡导无为、宁静的生活。而是以“田园”为出发点,追寻自然、健康、和谐、快乐、绿色的校园文化。“田园文化教育”在我校是指拥有良好的生态校园环境、勤朴的耕种文化、健康快乐的学习氛围,绿色、和谐的人文课堂。田园是最理想的和谐社会。田园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人审美的母题。田园文化之所以在历史的长河中绵延不绝,并不在于对建筑形态、生活习惯等形式上的固守,而在于在精神上对一种特定文化的不断体验,在于对
7、健康生活这一核心的守常秉承。它更应深入到心灵感受层面,这种感受是清新、明朗、轻松、愉悦的,折射到生态环境、建筑空间、师生关系、课堂学习等方方面面。学校根据专家对学校调研后提出的建议,在全体师生共同商讨的基础上,描绘了以“美育引领,和谐发展,绿色课堂”为理念的学校发展蓝图,力图以美育来构筑和谐校园文化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对美育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开启了以“良好的生态校园环境、勤朴的耕种文化、健康快乐的学习氛围,绿色、和谐的人文课堂”的学校文化的建设征途。寻求传统与现代、本土化与现代化、内省与外显两者的结合点,引领学生回归生活,回归自然,体验温情,释放生命灵性。“田园文化教育”追求自然之美、人文之美
8、、健康之美、和谐之美。 三、“田园文化教育”提出的理论依据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指每个人都能得到的平等发展、完整发展、和谐发展和自由发展。民国时期,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即合一”的主张,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他主张把教育与生活完全熔于一炉。强调儿童在自然社会的接触中,在亲身观察和活动中获得经验和知识,主张把书本知识与儿童的直接经验相结合。同时我校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素质教育中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9、,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发展学生个性,积极构建学校特色文化。一年来,我校把“田园文化教育”作为学校特色建设,以“田园文化教育”的实施为总抓手,涵养师生文化底蕴,形成田园文化的氛围,整体提高学生的文化内涵。教师在课堂中穿插德育教育,结合学科特点进行“田园文化教育”。造就生态生活,让师生身心健康发展。总之“田园”本身就是一种美,这种美给人以健康、快乐、和谐的生活方式。四、实施策略:(一) 良好的生态校园环境目标:通过三年时间按照“校园建设营造整体美、绿色植物营造环境美、师生佳作营造艺术美、主题活动营造心灵美、人际和谐营造文明美”的校园文化建设思路,充分体现“人文、健康、和谐”,做到硬化、
10、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和一定的文化品味。实现每一寸土地都有管理的痕迹,每一处角落都有育人的功能。努力打造洁净校园、平安校园、绿色校园、文明校园、健康校园、花园校园、书香校园、和谐校园、人文校园。举措1:物质文化建设“学校无小事,事事皆育人”、“校园无死角,处处皆育人”。建设整洁、优美、富有教育意义的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在现有的校园布局上,重点做好校园活动场所的净化、绿化、美化、硬化和亮化。通过3年的努力,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体现学校特点,突出“田园文化教育”内涵,强调自然和谐,实现“环境无瑕点,处处能说话”。(1)净化。大力加强学校的卫生保洁工作,全面治理校园内存在的“脏、
11、乱、差”现象,办公室、教室等教育场所、运动场、厕所等公共设施要干净,还要保持墙壁、阅报栏和各种宣传窗的整洁、有序。师生都有很强的环保意识,无乱扔纸屑、杂物现象,使校园始终保持干净整洁、文明和谐,成为师生工作、学习、休憩的理想场所。努力营造“洁净校园”。(2)绿化。以实用、经济、美观为原则,以农耕实践基地为主,花坛为辅,适当设置景点,做到点面结合、布局合理、搭配协调,营造花草葱荣、绿树成荫、清爽优美、赏心悦目的校园环境。在校园绿化方面提倡立体性和园艺化,使地面绿化与空中净化相结合,并寄寓一定的象征意义,提高绿化的文化品位,体现田园风格,加强对绿化工作的目标责任制管理,组织全校师生定期对全校花草、
12、树木进行修剪、养护,努力使校园春有花、夏有荫、秋有香、冬有绿。(3)美化。各种标牌设置都要美观、精致,走廊、过道和室内,要饰以与环境相协调的体现公民道德规范、职业道德要求、素质教育实施、课程改革目标、人文精神培养、终身发展需要等内容要求的名人画像、名人名言、名家字画,或师生的书画、美工作品等,挖掘校园内外的自然、人文历史景观,使学生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艺术熏陶和思想感染。(4)校园的语言文化。要大力推广普通话,使之成为校园语言。校园内使用文字要规范,如校风、校训、标语、警句等。保护操场、爱护绿化等各种提示牌,要使用诗一般的语言,在提醒师生的同时,陶冶师生情操,避免使用“禁止”、“不准”一
13、类的生硬词句。(5)校园环境文化。充分挖掘学校的各种资源,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加强多方面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做好“楼道文化、墙壁文化”,每一个楼层、每一面墙壁,设一个主题,形式内容既要和谐统一,又要各具特色,图文并茂,形成学校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让校园“活”起来。主题以田园文化教育为主,农耕教育实践为辅,通过板报、橱窗、花草树木旁挂的精致小牌、教室里学生自办的学习园地等方式,使学生在受到田园美的熏陶。举措2:非物质文化建设(1)“朴实 勤奋 团结 睿智”的校风建设。通过创作校旗、校徽、校歌,编辑校报、校刊和制作校风宣传牌等形式将校风表现出来,让师生耳濡目染,受到熏陶和激励。同时,还要举办校史展
14、览、校庆活动等,增强师生对校史、校风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2)“向上 和谐 敬业 乐教”的教风营造。每一个教师都要对学生身心发展和社会未来高度负责,严谨治教,为人师表,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赢得学生的普遍尊敬。学校一方面要使教师投身于教育研究和教育改革之中,促进教师之间更多的合作;另一方面,要把教师列入学习者的行列,使教师认识到既有教的义务,又有自我学习的责任,把学校当作是自己和学生共同学习的场所,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学历进修、岗位培训,征订教育刊物,组织形式多样的主题学习活动,定期编发教育信息,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和业务水平。(3)“进取 勤朴 自主 乐学”的学风培养。严格要求
15、学生,实施晨检,午检制度,每周进行评比,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养成教育评价细则”为标准,要求学生,每月评选“最美少年”逐步形成举止文明、尊重师长、勤奋刻苦、博学善思的优良学风。学校设立“田园之声”广播站,面向全体师生征文,每月定期进行广播并表彰。以班为单位展示优秀手抄报、绘画、手工等作品。(二)勤朴的耕种文化目标:我校地处城乡结合处,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学校力求借助农耕文化这一独特的资源,把“拾起农耕记忆”与少先队道德建设活动相结合,通过认识农作物、了解农具并亲手参与农耕实践,品味农耕乐趣、传承古代农耕文化的精髓,让学生接受农耕文化的熏陶,感受农耕文化“勤劳、勤俭、勤奋;朴实、朴素、淳
16、朴”的精神。我校注重农耕文化教育基地氛围的营造,激发学生对农耕常识探究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将农耕文化作为教育载体,通过丰富多彩的学农实践活动,以“实践、体验感悟、思考内化、升华外显、行动”的教育规律,丰富学生文化底蕴,促进孩子们树立科学探究精神,达到主动发展、和谐发展目的。举措1:走进勤朴农耕,让学生懂得生活。生活是什么?人们千百年的追寻,千万里的寻找,写不尽万般风采,道不尽千种风情。为了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生活?我们一是落实学生“读书活动”,向学生推荐阅读农耕文化书籍,田园诗歌、田园散文等书籍开阔学生读书视野,并从从书中追寻生活的内涵:三皇之首的伏羲教人们“作网”,开启渔猎经济时代;炎帝号
17、称“神农氏”教人们播种收获,开创农业时代;大禹用疏导的办法治水,推动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促进数学、测绘、交通等相关技术的进步。进而在绵绵不息的历史长河中,懂得炎黄子孙植五谷、饲六畜,农桑并举,耕织结合,才形成土地上精耕细作,生活上勤俭节约,经济上富国足民,文化上天地人和的优良佳境。二是鼓励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协助父母学干一项农活,并写出自己的所作、所感,领悟生活在于劳作。举措2:走进勤朴农耕,让学生感悟生命。雷锋同志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道出了生命的价值。而生命的意义,只能靠自己在体验、观察、阅读、思考中寻找答案,不能一概而定
18、。学校为了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生命观,着手建立校园文化墙,其文化墙以“中国谚语二十四节气表”开篇点题,教室外展板以四篇(农植篇、农具篇、农技篇、农趣篇)知识教育为主线,以活动与探究为切入点,通过文字表述、实物收集、图片展示、种植实践、民间采风、网络搜集、科技制作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生命不息源于劳作、生命多彩源于付出、生命辉煌出自睿智、生命活力源自勤朴。举措3:走进勤朴农耕,让学生学会生成。文化影响人、改变人、塑造人,那么,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旨就是发展人。我们根据不同的季节组织学生走向大自然,走进自己班的种植基地,收集当地种植的农作物名、了解其生长特性和农民伯伯们的田间管理情况,定点跟踪一种农作物的
19、栽培、管理、收获,做好农作物的成长记录,让学生感知“成长”是要经历风风雨雨的,“收获”需付出艰辛的劳动;组织学生深入田间了解农业耕作中的使用工具及耕作情况,查阅书籍、网路搜索从古自今农具的更新及耕作方式的改变,让学生懂得智慧来自实践,科技改变落后;组织学生学习了解二十四节气,收集、诵读反映不同季节的农谚,让学生从中领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传承创新好祖国文明应肩负的责任;组织安排学生有主题地过好“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除夕”等,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如清明节开展耐挫教育,重阳节开展感恩教育文化提升了活动,活动促进了学生养成。举措4:走进勤朴农耕,改变学生行为。校园文化
20、涵养人,成就人。学生好的行为不是学出来的,而是文化熏陶出来的。成就学生行为的核心和灵魂是校园文化建设,其生命力在于落实。从学礼仪做起,养成文明行为习惯,自塑高雅文明形象。学校开展“校园文明礼仪伴我行”活动,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准帮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学校通过开展“美在身边”系列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发现美、理解美、感悟美,培养审美意识,提高道德情操。如开展“人文之美”、“自然之美”、“校园之美”、“艺术之美”等主题活动。另外,学校在温馨教室、和谐班级的创建活动中,发挥班集体建设对个体的正向积极影响,形成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良好氛围。为彰显好学生的行为文化,我校德育工作遵循“小事着手,细
21、节领航”的工作策略,坚持开展“五比五不比”,即:不比父母比明天,不比聪明比勤奋,不比分数比进步,不比吃穿比行为,不比家庭比志气。坚持“把校园建成文明岗、“生活自理从整理课桌开始”“扫天下从教室开始”。让勤朴农耕文化的延伸意义落实到每一个师生的内心,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三)健康快乐的学习氛围目标: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一份播种,十份收获”;“辛勤劳作流汗水,科学耕耘讲智慧”;“花开蝶自来”等具有浓郁学校特色的“田园文化”逐渐形成,健康快乐已成为田园师生精神的象征。我校“田园文化教育”明确提出,以美育为构筑和谐学校文化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我们积极以美辅德、以美益智
22、、以美健体、以美养性,既讲究科学性、准确性和系统性,又讲究直观性、形象性与愉悦性,在寓理于情、寓情于理、情理交融的审美实践活动中,促成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和完整人格的形成。让美育成为精神文化的播种机,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让校园充满快乐的气息。 举措1:学校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系列德育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德育内化与审美体验,构建以学生自主参与、实践体验、自我教育为特征的德育模式,强调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学会审美,弘扬民族精神,树立生命意识,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政治素养、道德规范、审美情怀,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举措2: 借助“每月一歌”,以美辅德、陶冶情操。我们计划从本学年开始,学校开展以“美在生活,放
23、声歌唱”为主题的“每周一歌”活动,即在每天下午上课前留出十分钟时间,通过校园广播播放同学们喜爱的歌曲,全班同学在班主任的带领下,站立在座位上放声歌唱,这不仅为下午的学习生活调剂精神,更重要的是给学生带来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高雅的审美情趣,使他们的学校生活充满精彩,在快乐的歌声中学习。 举措3:学校每天保证学生一小时的阳光体育活动;每年都会开展为期一个月的“以美健体,舞动青春”的体育节;每年会举行“亲子运动会”、“跳绳、踢毽子比赛”、“趣味体育项目”打造家庭与学校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体育与美育相结合的校园体育活动。努力使每位学生都有运动项目,能活动起来,能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快乐的学习生活。举
24、措4:从学校实际出发,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学校在绘画、书法、文学、体育、诵读、演唱、舞蹈、手工等方面成立校级社团,定期举办文艺表演、校园演唱会、小制作比赛、运动会和才艺大赛等,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表演机会。充分运用师生成果,用“成果”提升师生信心。一是做好静态成果运用,由绘画、书法、刺绣等创作生成的成果除了用于参加各类展出、展示外,还要用于的学校教室文化、走廊文化、楼道文化、院墙文化、橱窗文化等的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品位,营造书香校园氛围。二是做好动态成果运用,师生集体“红歌”演唱、全体师生“经典”诵读、学校合唱团演唱、学校舞蹈队舞蹈、故事讲演等在“全校家长会”、“读书节”、“艺术周”、“六一庆祝
25、活动”、“国庆节庆祝活动”、“新春庆祝活动”、“运动会”等大型活动期间进行展示,并根据需要随时进入社区等进行展演。通过学校搭建的各种展示平台,让师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既丰富师生的课余生活,又让师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发展。举措5:让美师成为教学文化的智耕者,在提升专业素养中“产效”。 田园以美育为着力点来构筑和谐的学校文化,首先提升教师的美育素养和审美能力。 学校鼓励教师既要阅读美学方面的书籍,也要阅读文学、艺术、历史、哲学、教育、经济、法律、宗教、心理等多方面的书籍。(四)绿色和谐的人文课堂目标:教育所追求的终极目的应是培育出具有美好人性、灵性的“好人”、“能人”,这就需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
26、站在整个人类生命价值的高度去关爱每个生命的成长,尊重爱护每个学生的个性,去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和谐发展、全面发展。这样的教育才是我们追求的教育。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到全面、自由、充分、和谐的发展。在以学校“田园文化教育”特色为出发点的基础上,我们竭力打造绿色、和谐的人文课堂。我们所说的“绿色课堂”是:追求自然、和谐、宽松、健康的课堂氛围,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关注的是鲜活的个性生命特征,提倡的是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相融的教育,注重的是平等民主的尊重教育,强调的是以生为本的中心教育。教师关注的是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同时更加注重自身的教育影响。举措1: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27、,是构建绿色课堂的基础。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更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构建绿色课堂的基础。(1)师生之间的互相尊重,互相关爱的情感关系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之本,尊重学生是师生关系之基。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认为,教师没有爱,就像池塘没有水;在国外,夸美纽斯主张在“和蔼可亲和愉快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饮料”。众多教育家都提到师爱的重要性,因此,充满师爱的课堂才是和谐的课堂。师爱是“泛爱”,而不是“偏爱”,这种爱是无私的、公正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无论学生的成绩
28、优劣、素质的高低、也不论学生家庭的贫富,教师都应一视同仁,坚持平等的原则。师爱是“严爱”,而不是“溺爱”,教师的爱应“严慈相济”,这就要求教师态度上和蔼严肃,行动上细心关怀。(2)师生之间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关系,完善绿色课堂。过去的课堂中,教师一直是教学的主角,不论是在课堂时间占有上,还是对知识的把握上,都由教师一人操纵。学生只是被动、无奈地接受。这种不平等、不民主、不合作的师生关系,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严重阻碍了学生正常健康和谐全面地发展;严重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的教学活动要始终以学生的和谐全面发
29、展为起点,以学生终生发展为归宿。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的和谐发展”。教师在此过程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教师是学生学习环境的营造者、学习过程的参与者、问题讨论的合作者、学习前进方向的指引者。离开了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不可能自发形成,甚至可能迷失方向。举措2:把握好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发展绿色课堂。新课程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注重“创造力”的培养,主张变革传统的教学。教师在教学中,不是命令学生学习,而是教授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不再让学生被动地去学习,而是主动地去探索。通过探究学习,学生在合作、创新、科学思维等方面有很大的提高,如小组合作讨
30、论问题,合作表演节目,合作发明创造等,通过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能做到取长补短,求得同学间的“和谐”,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合作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合作创新能力。举措3: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优化绿色课堂。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包括德、智、体、美等多方面。如果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显得欠缺,会造成我们很多学生“头重脚轻”,学业成绩突出,思想品德却成问题。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有责任、有义务承担起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结合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通过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使学生从小树立做一个品质高尚的人的思想。举措4:重视课外综合实践活动教育,深化绿色课堂。
31、过去我们的课堂教学多的是封闭和预设,少的是开放和生成。拓展课堂走向课外,延伸教学内容,迁移运用知识,增强综合实践能力,使课堂充满生机和乐趣,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上才得以充分发挥,拓展开放的课堂环境,能避免课堂教学过于机械、沉闷和程式化。(1)打破“教材宿命”。我们中的许多教师“唯教材是命”,只是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新的课程理念提醒我们,课程内容应由封闭走向开放,教学过程应该成为教材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的过程。所以我们应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的角度和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切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经验,设计出富有情趣和意义的课外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理解、体会、
32、感悟。开展课外综合实践活动,延伸课堂,延伸教学内容,延伸教材,能打破学生固有的思维定势,充分展开联想,发挥想象,多角度、全方位地开展探究性学习,使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2)加强课外延伸,开展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在课外大课堂中,学生是自由的,自主开放的活动是鲜活生动、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学生的创造潜能在这样的活动中得到发挥和展示;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经过了自己的探究发现了规律,不仅智慧能力得到发展,而且能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在开放的活动过程中,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但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乐于探究,善于合作和勇于创新的优秀学习品质,更培养了学生勇敢面对困
33、难,挑战困难,坚定信念,承受挫折,乐观向上等优秀的心理品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能更全面,更和谐地发展。绿色和谐的人文课堂,是现代教育发展和人类社会生活发展的必然产物。绿色课堂是更活泼、更自主、更和谐的课堂,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课堂,是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生的课堂,是培养和谐全面发展的课堂。“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发展”,构建绿色课堂,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的发展,构建这一赋有时代特征的教育教学模式将是我们不断的追求。(五)勤朴的和谐团队举措1:充分利用学校阅览室、图书室和班级读书角,积极开展读书活动,为真正落实勤朴、和谐做好铺垫。办好学校图书馆,在增加藏书量的同时,重视增加学生的阅读
34、量,开放阅览室,尽量开出阅览课,将图书下放到班级,固定时间班级轮换,最大限度的提高图书使用率。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利用讲座、演讲、征文、校园读书周(月)等形式,推动学生读书活动的开展,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举措2:团结合作、民主和谐、健康向上的人际关系构建。学校人际关系包括学校领导之间的关系、学校领导与教职工之间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学校与家庭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和谐的学校人际关系有助于广大师生员工达到密切合作,形成一个团结统一的集体,更好的发挥整体效应;有助于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更好的发挥个人才能,提高工作
35、效率;有助于排除和避免教职工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更好的完成学校的奋斗目标和工作任务。有助于增进教师与家长的联系,促进家长协同学校工作。为此,我们要设置校长信箱、心理话信箱,定期举办家校联系活动等,让老师有机会说出自己的心理话,让学生有机会诉说自己的苦恼,家长有机会提出宝贵的意见。让师生之间更好地沟通,让老师之间在相互的合作中取长补短,让教师与学生、家长与学校增进彼此的感情,努力创造出团结合作、民主和谐、健康向上的人际关系。五、实施阶段第一阶段:讨论和启动阶段(2013年9月2014年1月)1、组建田园文化特色教育领导机构和队伍。2、了解“田园文化教育”的内涵,知道“田园
36、文化教育”的意义,师生收集有关“田园文化教育”内容的知识。包括“农业种植、田园诗、田园风格艺术品”“品味田园文化,写好田园文章”还包括师生的书画、美工作品等,挖掘校园内外的自然、人文历史景观,使学生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田园文化熏陶和思想感染。第二阶段: 探索和落实阶段(2014年2月2015年7月)1、整体推进、项目突破、以点带面、全面提升的工作思路积极开展工作、使特色文化稳步实施。2、聚焦特色科研问题、丰富特色科研方式、打造特色科研团队、营造特色科研文化。3、实施中加快对特色建设阶段性成果的转化和利用,并及时做好问题修正和建议补充。4、充分挖掘学校的各种资源,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加
37、强多方面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做好“楼道文化、墙壁文化”,每一个楼层、每一面墙壁,设一个“田园文化”主题墙,形式内容既要和谐统一,又要各具特色,图文并茂,形成学校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让校园“活”起来。通过板报、橱窗、花草树木旁挂的精致小牌、教室里学生自办的学习园地等方式,使学生在受到艺术美的熏陶的同时,学到丰富的知识。还可以展示收集到的资料。第三阶段:完善和巩固阶段(2015年8月2016年7月)各班以班级为集体,在自己的责任田上种植自己的作物,请人指导种植;开展“田园诗歌朗诵会”活动;用板报的形式认识“田园文学”的代表人物;了解“田园”文化在当今社会的影响。全面实施特色校建设,整体提高师生文化内涵
38、。基本达成目标,请专家对研究成果进行鉴定、验收,向社会和家长展示并推广“田园文化”实施成果,为学校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六、实施保障:1、组织机构:成立特色学校“田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以校长马红生为组长;事务主管田吉梅为副组长;各班主任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分工及职责:组长:负责特色建设的总体领导与策划,宏观调控特色建设的全过程。副组长:构思并制订特色学校建设总体规划和有关规章制度,并负责组织实施和考核。组织教师进行特色建设的理论学习。指导课题组实施课程计划,组织教师编写地方教材、撰写课题和督导各班对实践基地的建设、培育,对特色建设的研究和实施进行指导、评估,调查。做好特色建设的总结及经验成果的推广
39、和应用。成员:负责各班的特色建设的实施,负责编写教材、教案,上好特色课,组织领导学生进行各种特色建设的活动,总结、归纳、整理本班的过程性成果资料,并展示、交流和存档。2、建设经费保障:为了保障学校特色建设,根据项目设施情况,加大硬件建设力度,完善必要的硬件设施、以满足开展特色项目活动的需要。(1)学校要拨出特色项目的专项经费、确保特色项目的正常开展。(2)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科学制定项目预算,合理调度建设资金;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明确投入重点。(3)进一步加大田园文化建设资金整合力度。明确工作职责、明确预算引导、明确规范管理,集中财力支持。3、制度保障:(1)严格贯彻落实小店区义务教育
40、优质均衡发展促进工程文件精神,围绕流涧小学艺术特色学校建设方案开展特色教育工作。(2)成立特色学校创建领导小组、特色项目实施小组,负责安排、组织学校特色创建相关活动。(3)特色学校创建领导小组根据学校实际和教师情况科学分工,实行项目负责制。(4)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镇性特色活动及各级各类竞赛,科任教师在课程中应当积极渗透勤奋、朴实、自主、乐学的学习态度。(5)学校应当为特色创建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6)对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和辅导教师进行表彰奖励。(7)学期末根据特色项目实施情况、活动开展情况对学校和教师进行考核,予以表彰。总之,我们要把流涧学校打造为带有“田园文化教育”特色的学校,我们将会拥有一支朴实、和谐、积极进取的教师团队,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家长积极参与,满意度高的一流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