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学习成果监测(二)时间:80分钟 分值:100分一、书法展示:用楷书抄写,争取写得正确、匀称、整洁。(5分)在圣马可广场的钟楼上看,团花簇锦似的东一块西一块在绿波里荡漾着。远处是水天相接, 一片茫茫。这里没有什么煤烟,天空干干净净,在温和的日光中, 一切都像透明的。 二、根据拼音写出相关字词。(13分)内蒙古是个美丽的地方。lio ku( ) 的草原上,有bn ch( ) 的 jn m( ),有成群的shng ch( ),有翩翩起舞的h di( ), 有wng wng( )叫着的蜜蜂。牧人戴着尖尖的mo( ) 子, 一边挥舞着鞭子, 一边yo he( )着,偶尔还能听到他们z
2、ng qng( )歌唱的声音或n hn( ) 的声音。极目远tio( ),可以看到远处shn gng( ) 上的cn zhi( )三、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6分)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幼稚(zh) 徘徊(hu) 玷污(din) B.撩乱(lio) 镌刻(jun) 爱憎(zng)C.弓弩(n) 晦气(hu) 山涧(jin) D. 黯然(n) 雇佣(g) 发怔(zng)童孙未解供耕织(从事)短笛无腔信口吹(曲调)南望王师又一年(南宋朝廷的军队)青春作伴好还乡(春天)情不自禁(忍住)半信半疑(怀疑)心惊胆战(发抖)养尊处优(置身在)2.下列对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 )。A.神机妙算(巧妙)B.眼疾手快(急速)C.跃跃欲试(想要)D.手忙脚乱(心绪不宁)3. “脸上永远红扑扑的,特别亮的是颧骨与右耳之间一块不小的疤 小时候在树下睡觉,被驴啃了一口。”句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A.表示解释说明。 B.表示话题的转折。 C.表示声音的延长。 D.表示话还没说完。4.我们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是( )。A.金文 B.甲骨文 C.小篆 D.金文5.下列语句中,歇后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老师让小培以后不要再迟到了,可是第二天他还是“外甥打灯笼-照旧(舅)”B.奶奶突然晕倒了,救护车一直没到,爸爸妈妈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C.我只能说我在班上
4、管理账务的这段时间是“小葱拌豆腐-清(青)二白”的。D. 爸爸妈妈去奶奶家了,家里就剩小优自己了,看着外边漆黑的天,她心里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啊”!6.与“行己有耻”表达的意思相近的名句是( )A.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B.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C.多行不义,必自毙。 D.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猴王出世讲的是孙悟空出生以及发现水帘洞的故事。B.刷子李中,刷子李裤子上的白点是裤子破了个洞,露出来的衬裤。C.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儿子。D.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描写了儿童学着大人种瓜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儿童的喜爱之情。8.给下列句子排序
5、,最准确的一项是( )。 谈天和说故事是有差异的。 如果故事很长,则这种循循善诱、引人入胜的功夫尤其重要。说故事面对的听众则比较复杂,听众的注意力比较难以集中。 说故事的人要针对人性的好恶来安排情节,始终抓住听众的兴趣。 谈天是和“说得来的人交谈”,无须费许多心机去吸引对方。A. B. C. D.四 、按要求写句子。(6分)1.童年是蜜一样的梦,总能让人感受到欢笑和喜乐。童年是 ,总能 。2.用上恰当的关联词语将两句合为一句。我太小,拿不动锄头。 祖父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 3.用简明的语言,表达右面图标的意思。 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5分)1.汉字在漫长的发展演变
6、中,字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以 、金文、 、隶书、 五种字体最为典型。2. 红楼春趣选自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 ,这部小说以贾、 、 、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3.俗话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诗人们总是关心国家命运的。王昌龄在从军行中用“ , ”表达自己立志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陆游用“ , ”抒发自己对金统治地区人民的同情。六、阅读理解。(25分)(一)文言文阅读。(10分)鲁人锯竿入城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
7、依而截之。世之愚,莫之及也。【注释】计:方法,计策。俄: 一会儿。1.本文发生在什么地方?( )(2分)A.赵国 B.鲁国 C.宋国 D.齐国2. “何不以锯中截而入”中的“以”是什么意思?( ) ( 2 分 )A.使用。 B.认为。 C.率领。 D.原因。3.下列语句中,“之”的意思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2分)A.横执之 B.世之愚 C.遂依而截之 D.初竖执之4.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4分) (二)记叙文阅读。(15分)南 飞 雁佟希仁每当我举头望着天空中飞过一排排大雁,就立刻勾起我一段难忘的往事。那还是很久以前,我在农村念小学时候的事情。 一个深秋的季节,初霜早已把漫山的
8、枫叶染成了一堆堆燃烧的篝火。远山茂密的落叶松林和近处斑驳的草丛,也由翠绿变成了 淡黄。这时,地里的庄稼大多已割倒拉走。整个田野像个慷慨无私的流浪汉,热情解囊地 把东西拱手送给别人,现在已两手空空了。残留在地里的枯枝败叶,在秋风的嬉戏下摇摆着、飞舞着。天空中时有一排排南归的大雁鸣叫着,声音中含有几分悲凉哀怨,也有几分痛苦和酸 楚。好似性情急躁的寒潮抢先跨过了门槛,弄得它们一个个措手不及,但又不得不在慌忙 中踏上南飞的旅程。那天傍晚,我和几个小伙伴,在水田边拾了一气儿稻穗儿,然后又跑到 河套边捉起了泥鳅。直到村里的炊烟向我们招手呼唤时,才想起了回家。伙伴们比我先走 了几步,我刚想朝他们喊:“等我一
9、会儿 ”忽听河滩的草丛里传来“嘎嘎”的叫声。我顿 时一激灵,停住了脚步。悄悄拨开草丛一看,原来是一只大雁躺在地上。看那样子是受伤 了,翅膀上还沾着斑斑血迹。我当时兴奋极了,连忙上前把它抱在怀里。受伤的大雁挣扎了几下,哀叫了几声,后来知道挣脱不了,就不再枉费心机。小伙伴们听到消息后, 一个个都惊喜地跑过来观看。大家都很兴奋,欢喜雀跃之后,就 争论起饲养它的各种美妙的设想。此时,山后的夕阳早就收起它那华丽的纱幔。当我们踏 上回村的路时,我无意中猛然回头,在河滩的草丛里又发现一只大雁向我们翘首探望。它眼望着被我们擒走的同伴,失声地哀鸣着,那声音悲凉凄凄,使人感到就像一对亲人生离死别般的心酸。当时万没
10、想到,由于我一时的儿戏,竟将它们活活拆散,以至于在我内心深处造成了几十年后也无法弥补的缺憾。小胖墩儿见这情景顺手拾起一块石头,朝那河滩“嗖”地撇了过去。可是那孤雁高低 不想离去,仍然举目望着,望着,直到我们的身影消逝在暮色中,它才披着如血的余辉,展起褐色的翅膀哀鸣着,向着远处的山谷里飞去了回到家,我给受伤的雁做了认真包扎。第二天怕它跑,就放在一个木笼子里。给它端 来了米饭,半个香喷喷的饽饽,还有可口的菜汤。可是它就是不吃不喝,它望着周围一双双 陌生的眼睛,心里好似充满了恐惧和惊慌。是不是怕见人不敢开口,或者喜欢吃生米而不爱吃熟食?我把周围人赶走了,然后又给它撒些苞米粒,它仍不吃,好像发誓要绝食
11、一样。奶奶说:“放了它吧,你们无论怎样热心伺候,它也不会喜欢你们的笼子的!大雁是候鸟,春来秋去喜欢自由,眷恋自己的同伴。人都喜欢自由,何况鸟呢。”叔叔也说:“你们养不活,不然就得害死两条性命!”我不明白他们话的含义,只知道好不容 易捉到手,放了实在舍不得。再说,它的伤还没好,也飞不起来呀!我不相信奶奶和叔叔的话,决心要养活它。白天上学,怕黄狗和家鹅侵害它,我把木笼子上了锁,里面备足了食料和水。后面的写不下了,就是它死了,另一只也死了。1. “我”在哪里捉到一只大雁?( )(2分)A.水田边 B. 河滩边 C. 庄稼地里 D. 河滩的草从里2.短文第二自然段环境描写的作用是( )(3分)A.渲染
12、秋天悲凉、凄清的氛围。 B.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制造悬念。C.深化文章主题,升华文章主旨。 D. 为下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3.大雁为什么不吃不喝?( )(3分)A.因为喜欢自由,眷恋自己的同伴。 B.因为“我”给它的食物不是它喜欢吃的。C. 因为它喜欢吃生米而不爱吃熟食。 D. 因为它的伤太严重了,没办法吃喝。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人都喜欢自由,何况鸟呢”的理解和体会。(4分) 5.你从大雁身上感受到了什么?(3分) 七、习作与表达。(30分)回忆自己的成长历程,有没有哪一刻、哪一件事让你觉得自己长大了?是妈妈眼角浅浅的皱纹,是爷爷走很远的路买来的球鞋,还是自己第一次在大家面前发言?请你写一件
13、自己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让自己感觉自己长大了的事情。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最好写出自己当时的真实感受。期末学习成果监测(二)二、辽阔 奔驰 骏马 牲畜 蝴蝶 嗡嗡 帽 吆喝 纵情 呐喊 眺 山冈 村寨三、1.C 2.D 3.A 4.D 5.D 6.D 7.C 8.B四、1.轻舞飞扬的歌曲让人无法释怀2.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锄头,所以祖父把锄头杆 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3.人类越来越多,随着社会发展,我们如果不注 意合理开发,很快就会消耗尽我们身边如树 木等自然资源。五、1.甲骨文 小篆 楷书 2 . 红楼梦 史 王 3.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六、(一)1.B 2.A 3.B 4. 遇到任何事都要懂得变通,思维要灵活,不要片面与固执。(二)1.D 2.D 3.A 4.自然界的万物生灵都是向往自由、渴望自由的。对于文中的大雁来说,自由比生命更重要,没有自由,没有同伴,宁可死。所以它不吃任何东西,不喝一点水。5.感受到了自然生灵对自由的向往,对同 伴的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