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教材】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4.4 大自然里的风 教案4 大自然里的风【教学分析】本课属于物质科学领域部分,具体是:主要概念3.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 3.3空气的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 3.4知道空气的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会上升的热空气是大象版科学三年级上学期第四单元流动的空气第4课。本课主要有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调查大自然里空气流动现象。第二个活动是以海陆风的成因分析,初步了解大自然里风的形成也是由于热空气上升、较冷空气流动补充有关。显然第一个活动采用谈话法,第二个活动是建立海陆风成因的模型。本课教学之前,学生已建立的科学概念有:空气是客观存在的,哪怕平时我们看不到它,它
2、有一些特征;空气和其他其物体一样也占有着一些空间,且会充满各处;空气受热后会成为热空气,热空气会上升,上升后留下的空间会被附近的较冷空气补充,这样空气就会流动起来。上节课,空气的这种流动是在实验室里观察得到的,这节课,老师将引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到大自然里去寻找流动的空气,调研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原来大自然里流动的空气就是人们平时所说的刮风。接着以海陆风的成因为例,是学生初步认识到大自然里的风的形成也和热空气上升、冷空气补充有关。【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大自然里也有空气流动的现象,空气流动会形成风。了解海陆风与中国季风的成因。(2)通过对海陆风的成因和中国季风的成因的研究,培养学生分析
3、综合和归纳概括等科学思维能力。(3)关注通过中国季风的成因分析,发展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的兴趣与能力。(4)在寻找大自然里风的现象过程中,发展学生证据意识,以及关注自然界中风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为下一课的教学做铺垫。【教学准备】(1)材料准备:模型或图片:海陆风的成因,中国地形图。(2)活动场地:教室和室外【教学过程】本课按照观察研讨的思路组织教学。先到室外环境中寻找大自然里的空气流动现象,再到室内分析海陆风和季风的形成原因。一、提出问题回忆旧知,提出问题师:在上节课,我们知道了热空气上升后留下的空间,周围较冷的空气会流动过来补充。在大自然里,我们是否也能观察到空气流动的现象呢?生:
4、大自然里也有。生:应该就是刮风吧。师:能具体举一个例子吗?生:我跑步的时候,感觉到空气在流动。生:刮风的时候,空气就在流动。二、活动:寻找大自然里流动的空气师:让我们到教室外去寻找空气流动的踪迹吧!想一想,我们要怎样才能找到呢?怎么证明空气流动起来呢?小组讨论,制订计划。师:你们打算怎样做?生:我们计划到国旗杆哪里找,如果国旗飘动,就证明有空气流动。生:我们计划到银杏树林那里找,看树叶是不是在动。生:我们自己用纸条测一测。生:师提出文明观察、安全活动的注意事项与要求。小组活动并记录。汇报交流师:在校园里找到了哪些空气流动现象?怎么证明空气流动起来了?这种空气流动会对我们产生影响吗?生:我们看到
5、国旗再飘扬,说明有空气流动把它吹得飘了起来。师:这种空气流动对人们的生活有影响吗?生:有影响,感觉冷。生:应该是没有影响,经常这样。师:经常这样是什么意思?生:就是这样的空气流动经常见到。生:树叶也在晃动,证明空气流动了。生:我胸前的红领巾也被吹飘起来了。生:头发也是。师:用纸条观察空气流动的小组呢?你们有什么发现?生:今天的风很大,纸条被吹得扑拉拉响。生:。师:从校园走出去到大自然里去寻找空气流动现象,根据你的经验,会有什么发现?所有这些空气流动现象我们日常称它什么?生:大自然里也会有空气流动现象,而且会很大。师:什么很大?生:风很大。师:为什么这么想?生:因为大自然里地方更大,风跑起来就更
6、快。我见过很大的风。师:可见,大自然里也有空气流动的现象,我们称它为风。三、分析海陆风的成因师:根据我们前面所学的知识,能否对大自然里风的形成原因提出自己的猜想呢?生:是不是也和热空气上升有关系呢?生:我觉得是。生:大自然里哪里有热空气呀?是不是阳光下是热空气,树荫下是冷空气呢?生:教学楼前面是热空气,楼后就是冷空气生:。师:看来大家也想到了大自然里的热空气。在海边,白天刮海风,也就是风由海上吹向陆地,这是怎么回事?我们来看看白天海洋和陆地的气温情况。教师出示海风示意图。师分析白天陆地与海上气温差异,空气流动情况。师:猜一猜,到了晚上,海边刮的是陆风。什么是陆风?它是怎么形成的?填写在学生活动
7、手册第14页。生:陆风就是从陆地吹向海洋的风。生:我想是不是晚上陆地上气温降低,海面上气温升高。生:现在是冬天,都很冷呀。生:是不是这样,因为是陆风,所以肯定海面上气温高,因为空气总是由温度低的地方向温度高的地方流动。生:。四、得出结论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对于大自然里风的形成能简单解释一下吗?生:大自然里的风也是热空气上升形成的。生:大自然里的风也是空气流动。生:。五、迁移应用:中国季风的成因师:回忆自己生活中的经历,在中国,我们夏季多刮东南风,冬季多刮西北风,结合中国地形图,再结合我们今天的学习成果,请同学们试着分析一下中国季风的形成原因。生:我看地图,中国东南方向是大海,是不是也和海陆风一
8、样呢?师:怎么一样?生:就是夏天像海边的白天,晚上像海边的晚上那样。师:大家能不能也画个图,把你们的想法画下来。小组绘图讨论。【教学反思】在基于前面科学课中关于空气的学习基础上,特别是上节课热空气上升之后,对本课中关于大自然里的空气流动的思考有着正迁移的积极作用。学生对大自然里风的成因的假设学生自然想到了与热空气上升有关。关于海边白天和夜晚,陆地与海上的温差与变化,教师直接展示给学生信息,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建立海陆风形成的认知。【总结点评】这篇课文,在老教材中也曾出现,当时,很多老师反映学生学习难度较大。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建立海边海陆风的形成模型却有种水到渠成的感觉。那是因为:其一,教
9、学世间的保证。本节课之前,与海陆风形成的有关的知识铺垫已经很充分,学生已经获得了丰富的认识,从时间上来讲,这是我们从前的科学课不易达到的。其二,逻辑关系的清晰安排。空气占据空间,热空气会上升,那么热空气上升后呢?大自然里也有热空气。就像一个小故事、一段小动画一样,逻辑过程由抽象变成了具体的变化,关注到了三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所以效果较好。在研究海陆风成因环节,关于海边陆地和海洋温差的证据性不足,是否可以组织学生从自己亲身经历回忆进行,如:在海边白天游泳时,感觉海面和沙滩上哪里温度高些,到了晚上,再到水中去感觉一样吗?【新教材】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3.2 溶解与搅拌 教案2 溶解与搅拌【教
10、学分析】本课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搅拌糖水引入,提出问题:搅拌对物质溶解快慢有影响吗?学生在作出假设后设计对比实验验证自己的观点。这是学生在进入三年级后首次进行“有依据的假设”这一能力目标训练,在教学时,老师要做适度引导,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或已有的生活经验,说说自己假设的理由。这一课也是学生首次接触典型的对比实验,教学时要组织学生展开充分讨论,了解如何保证实验的公平性。【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发现搅拌可以加快溶解。(2)学会在提出假设时说明假设的依据。(2)在实验计划的指引下,学会如何保证对比实验的公平性。【教学准备】材料准备:每组烧杯2个、200毫升常温水、1根搅拌棒,白糖、食盐、小苏
11、打、味精活动场地:实验室【教学过程】一、导入师:我们在生活中都有过冲糖水或感冒冲剂的体验吧,为什么人们都习惯要搅拌一下呢?生1:搅拌可能会溶解得更快些。生2:搅拌可能可以溶解得更多。生3二、猜想假设搅拌对物质溶解快慢有什么影响?说说自己的假设和理由师:有些同学认为搅拌加快溶解,有些认为溶解得更多,为什么会这样想呢?说说自己的理由,把自己的想法填写在活动手册P9“我的假设”和“我的理由”; 师师:谁来分享一下你的想法?生1:我认为搅拌是可以加快溶解的,平时我们把感冒冲剂放水里,如果不搅拌过了很久,药还是沉在水底,如果搅拌一下,就很快溶解了。生2:我认为搅拌只是把原来没溶解的溶解了,就是增加了溶解
12、的量,并没有加快溶解。生3师:猜想假设没有对错之分,但了不能凭空猜想,要说出一定的依据,我们的猜想才会比较靠近事实真相。猜想假设不是真理,我们要通过实验来检验假设的对错。三、制订计划师:我们准备怎样验证自己的假设呢?生:我们可以比较一下两杯糖水,一杯不搅拌,一杯搅拌,看看哪个溶解得更快。师:好,这就是一个对比的实验了,那要怎么比才公平呢?在实验中要注意些什么?我们先小组讨论讨论。(各小组讨论实验计划)师:现在请小组代表来说说你们讨论的结果。生1:我们组认为,两杯糖水放的糖要一样多,这样才知道搅拌是溶解得快还是溶解得多。生2:我们组认为两杯糖水的水也要一样多。生师:同学们考虑得很周密,实验越严谨
13、、科学,测出来的结果才接近真相。我们今天要做的实验实际上是一个对比实验。为了保证对比的公平性,要求只能有一个变量。而这个变量往往就是我们要探究的影响因素。我们要探究的是搅拌对溶解快慢的影响,那么是否搅拌就是这个对比实验的变量了,除了这个不同,其他的实验条件都应该保证相同。我们再仔细想想,还有哪些要注意的?生:水的温度也可能影响,生:水杯的大小可能会影响接触面积生:白糖也要一模一样,不只是要一样多,形状大小也要一样。生:白糖在两个杯里要同时放。师:我们要比较溶解的快慢,是不是必须同时放才能比较?如果不同时放能比较出来吗?生:也可以,但要计时,比较哪个溶解完的时间短就是比较快。师:同学们说得很全面
14、,把大家说的合起,就是我们在实验中要注意的。四、实验师:接下来,每个小组将会领到一组材料,包括:同样的5克白糖(或是食盐、小苏打、味精)2包、2个装有100毫升常温水的烧杯、一根搅拌棒。 各小组注意控制一个变量,就是一杯搅拌,一杯不搅拌,比较看看哪杯溶解更快,并做好记录。生领取材料,小组实验师:时间到,请各小组快速整理材料并送回材料架五、得出结论 师:现在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来描述实验现象。生:我们组用白糖进行实验,发现搅拌的那杯很快溶解了,没搅拌的那杯到现在还有些没溶解完; 生:我们组用小苏打实验,也发现搅拌的那杯很快溶解了,没搅拌的那杯溶解得比较慢; 生:师:看来很多实验现象都支持一个结论生:
15、搅拌可以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师:由于同学们都注意到了在做对比实验时要控制只能有一个变量,所以我们的实验很顺利,实验结果也很接近。科学家们也做过类似的研究,发现了同样的结果:搅拌可以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师板书)除了搅拌之外,还有其他方法可以加快物质溶解吗?我们回家尝试一下,下节课继续研究。【教学反思】是什么影响了溶解的快慢,大多数学生会比较容易想到搅拌,因为来源于较熟悉的生活体验。因此从生活场景导入,让学生进行猜想假设,但正因为太熟悉,又是初次接触“有依据的假设”,一下子不知道如何表达假设的理由。这时老师提示,“你为什么会这样想?”“生活中有过哪些经历”等可以较好地给学生引导。本课另一个难
16、点是对比实验。学生初次接触,如果对实验中的条件不加限制,那么在实验过程中就会呈现出复杂多变的不同现象和结果,所以在实验前先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让学生自己关注到对比实验应注意哪些条件是有可能影响到实验结果的,要注意保证相同。学生经讨论发现的问题,远比老师告知更能引起注意。最后老师再进行概括归纳,告知学生对比实验的一般原则,也为本单元后面的教学作了铺垫。保证了实验的顺利进行。【总结点评】本课从“搅拌对溶解的影响”导入,引导学生进行假设。这是“猜想假设”能力目标到第二阶段训练,与第一阶段的训练不同,第一阶段训练倾向于让学生能大胆猜想,而到了三年级,则要让学生意识到科学假说是建立在一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并经过了一定的科学验证的一种科学理论。它不是毫无事实根据的猜想、传说不同,也不是缺乏科学论据的冥想、臆测。本课另一个难点是学生初次进行对比实验的操作,要在对比实验教学过程中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要根据教材内容、学生认知水平和实验教学设备等,灵活选择适当的教学形式,善于运用整体教学设计的原理进行对比实验的教学设计,努力使教学设计过程与科学探究过程实现互相和谐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