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三 主攻点之(四)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A紫外线等物理因素可能损伤碱基而诱发基因突变B基因中碱基对序列的任何改变都会导致基因突变C基因突变的频率如果过高有可能会导致个体死亡D生殖细胞中基因突变的频率越高越利于种群进化解析:选D基因突变具有多害少利性,生殖细胞中基因突变频率过高不利于种群进化。2下列生物育种技术操作合理的是()A用红外线照射青霉菌能使青霉菌的繁殖能力增强B年年制种推广的杂交水稻一定是能稳定遗传的纯合子C单倍体育种时必须用秋水仙素处理其萌发的种子或幼苗D红薯等营养器官繁殖的作物只要杂交后代出现所需性状即可留种解析:选D突变具有不定向性,用红外线照射青
2、霉菌可能会使青霉菌的繁殖能力降低。年年制种推广的杂交水稻是杂合子,具有一定的杂种优势,故需要年年制种。单倍体育种时一般用秋水仙素或低温处理其幼苗,某些植物的单倍体不会产生种子。用营养器官繁殖的作物可以不经过有性生殖过程,只要杂交后代出现所需性状即可留种。3(2019苏北三市一模)甲、乙、丙、丁表示细胞中不同的变异类型,图甲英文字母表示染色体片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示中的生物变异都是染色体变异B若图乙为精原细胞,则不可能产生正常的配子C图丙、图丁所示的变异类型都能产生新的基因D图中所示的变异类型在减数分裂中均可能发生解析:选D丙图为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不属于
3、染色体变异,A错误;由于三条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随机分向两极,故次级精母细胞中该对同源染色体有的分一条,有的分两条,分一条的次级精母细胞将来形成的子细胞染色体数是正常的,B错误;图丙为基因重组,不产生新基因,图丁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不产生新的基因,C错误;图中所示变异类型包括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在减数分裂中均可能发生,D正确。,4.某动物一对染色体上部分基因及其位置如图所示,该动物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的若干精细胞中,出现了以下6种异常精子。编号 异常精子 ABCD AbD ABCd aBCCD AbDC abCD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和属于同一变异类型,发生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4、B同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都一定发生了染色体片段断裂C发生的变异一般不改变碱基序列,是变异的根本来源D以上6种异常精子的形成都与同源染色体的交叉互换有关解析:选B和属于交叉互换,发生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是染色体片段缺失,是染色体片段重复,是染色体片段倒位,都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都一定发生了染色体片段断裂;发生了基因突变及交叉互换,碱基序列会发生改变,是变异的根本来源;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结构变异与同源染色体的交叉互换无关。5(2019宿迁期末)用秋水仙素处理某二倍体植物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可得到四倍体,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若用四倍体的花粉进行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植株是二倍体B秋水仙素能够抑制纺
5、锤体的形成,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C四倍体植株茎秆粗壮,叶、果实较大,但结实率低D二倍体和四倍体之间产生了生殖隔离,属于不同的物种解析:选A利用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植株为单倍体,A错误;秋水仙素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使染色体数目加倍,B正确;四倍体植株茎秆粗壮,叶、果实较大,但结实率低,C正确;二倍体与四倍体杂交产生的三倍体不可育,两者属于不同的物种,D正确。6鼠尾草的雄蕊高度特化,成为活动的杠杆系统,并与蜜蜂的大小相适应。当蜜蜂前来采蜜时,根据杠杆原理,上部的长臂向下弯曲,使顶端的花药接触到蜜蜂背部,花粉便散落在蜜蜂背上。由此无法推断出()A雄蕊高度特化的鼠尾草将自身的遗传物质传递给
6、后代的概率更高B鼠尾草属于自花传粉植物C鼠尾草雄蕊的形态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鼠尾草花的某些形态特征与传粉昆虫的某些形态特征相适应,属于共同进化解析:选B雄蕊高度特化的鼠尾草能够通过蜜蜂传粉,有利于自身的遗传物质传递给后代;鼠尾草通过蜜蜂携带花粉并将花粉传授到其他的花上,这说明鼠尾草能进行异花传粉,从题中信息不能看出鼠尾草是否能进行自花传粉;鼠尾草雄蕊的形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不同生物之间在相互影响中共同进化。7下图为某植物育种流程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子代与原种遗传物质基本相同B子代和选育的原理为基因重组C子代的选育过程一定要自交选育多代D子代的选育过程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解析
7、:选C子代通过植物组织培养获得,遗传物质一般不发生改变。转基因技术和杂交育种的原理都是基因重组。杂交育种不一定都需要连续自交,若选育显性优良品种,则需要连续自交,直到性状不再发生分离;若选育隐性优良纯种,则只要出现该性状即可。诱变可能会引起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8(2019南通调研)A、a和B、b是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1号和2号这一对同源染色体上,1号染色体上有部分来自其他染色体的片段,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A和a、B和b均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B可以通过显微镜来观察这种染色体移接现象C染色体片段移接到1号染色体上的现象称为基因突变D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
8、交叉互换后可能产生4种配子解析:选C A和a、B和b都是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的等位基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图示1号染色体上的多余片段来自其他染色体,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到;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后可能产生4种配子,分别是AB、Ab、aB、ab。9下图表示3种可能的物种形成机制,对机制13诱发因素的合理解释依次是()A生殖隔离、种内斗争、出现突变体B地理隔离、种群迁出、出现突变体C自然选择、种间斗争、种群迁入D种内斗争、繁殖过剩、环境改变解析:选B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是:突变以及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物种形
9、成的必要条件。由图分析,机制1属于同一物种由于地理隔离,分别演化为不同的物种;机制2属于一个小种群由于某种原因和原来的大种群隔离,隔离时,小种群的基因经历剧烈变化,当小种群再跟大种群相遇时,已经形成不同物种;机制3属于同一物种在相同的环境中,由于行为改变或基因突变等原因而演化为不同的物种。即机制1属于地理隔离,机制2属于种群迁出,机制3属于出现突变体。10.假设在某一个群体中,AA、Aa、aa三种基因型的个体数量相等,A和a的基因频率均为50%。右图表示当环境发生改变时,自然选择对A或a基因有利时其基因频率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有利基因的基因频率变化如曲线甲所示,该种群将进化成
10、新物种B曲线甲表示当自然选择对隐性基因不利时显性基因频率变化曲线C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生物个体的表现型而不是决定表现型的基因D图中甲、乙曲线变化幅度不同主要取决于生物生存环境引起的变异解析:选C根据图解,开始时A、a的基因频率相等,随着繁殖代数的增加,二者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生物发生进化,但生物进化不一定形成新物种;题干为“当环境发生改变时,自然选择对A或a基因有利时其基因频率的变化曲线”,据图分析甲曲线淘汰不利基因的时间很短,应该是淘汰了显性基因,故甲曲线表示自然选择对a基因有利时隐性基因频率的变化曲线,乙曲线表示自然选择对A基因有利时显性基因频率的变化曲线;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生物个体的表现
11、型而不是决定表现型的基因;图中甲、乙曲线变化幅度不同主要取决于环境对不同表现型的个体的选择作用,甲曲线是淘汰显性性状个体(AA、Aa),所以a的基因频率很快达到1,而乙曲线表示环境淘汰的是隐性性状个体,在这过程中杂合子Aa还可以存在,A的基因频率达到1的时间较长。11(多选)真核生物体内的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都()A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发生B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C可作为遗传育种的原理D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解析:选CD 真核生物体内的基因重组只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不一定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基因突变可作为诱变育种的原理,基因重组可作为杂交育种的原理;基因突变、基因重组与染色体变异均可
12、以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12(2019常州一模,多选)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R)是一种抑癌基因,杂合子(Rr)仍具有抑癌功能。杂合子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一旦体细胞的杂合性丢失,形成纯合子(rr)或半合子(r),就会失去抑癌的功能而导致恶性转化。如图为视网膜母细胞增殖过程中杂合性丢失的可能机制。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1是由于含R的染色体丢失而导致半合子(r)的产生B2是由于发生了染色体片段的交换而导致纯合子(rr)的产生C3是由于缺失了含R的染色体片段而导致半合子(r)的产生D4是由于R基因突变成了r而导致纯合子(rr)的产生解析:选ACD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发生在减数分裂
13、过程中,而视网膜母细胞的增殖方式是有丝分裂。二、非选择题13(2019扬州期末调研)四倍体大蒜比二倍体大蒜的产量高许多,研究表明,低温可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为探究诱导大蒜染色体数目加倍的最佳温度,特设计如下实验:(1)实验主要材料:大蒜、培养皿、恒温箱、显微镜、改良苯酚品红染液等。(2)实验步骤:取5个培养皿,编号并分别加入纱布和适量的水。取适量大蒜培养生根,然后_,放入培养皿中。将培养皿分别放入4 、0 、_的恒温箱中处理1 h。分别取根尖_区制作装片,步骤:解离 _制片。利用显微镜观察,记录结果,统计_。(3)实验结果:染色体加倍率最高的一组为最佳低温。(4)实验分析:a设置实验步骤不同温
14、度处理的目的是_。b除材料所给的染液外,对染色体染色还可以用_等。c除低温外,也可以_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原理是_。解析: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诱导大蒜染色体数目加倍的最佳温度,自变量是温度的不同,因变量是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加倍率,无关变量应控制相同。(2) 实验步骤:由步骤“将五个培养皿编号”和步骤“4 、0 ”可知,该实验设置了温度梯度差值为4的五组实验,大蒜为无关变量,所以步骤应取适量大蒜培养生根,然后随机均分为5组,放入培养皿中;步骤应将培养皿分别放入4 、0 、4 、8 、12 的恒温箱中处理1 h。步骤是将经低温诱导的根尖制成临时装片进行观察;由于根尖的分生区细胞有分裂能力,所以制作临时
15、装片时选取的部位应该是根尖的分生区,制作临时装片的流程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步骤是利用显微镜对因变量进行观察检测,因此需观察、统计不同温度处理后的视野中细胞的染色体加倍率,并记录结果。(4) 实验分析:a.设置实验步骤,即将培养皿放在不同温度下恒温处理,其目的是为了进行相互对照,排除室温对实验结果的干扰。b.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染色,本实验除了用改良苯酚品红染液对染色体进行染色外,还可以用龙胆紫染液或醋酸洋红染液对染色体进行染色。c.秋水仙素作用于正在分裂的细胞时,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可见,除低温外,秋水仙素也可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答
16、案:(2)随机均分为5组4 、8 、12 分生漂洗染色不同温度处理后的染色体加倍率(4)a.进行相互对照 b龙胆紫染液或醋酸洋红染液c秋水仙素抑制纺锤体形成14科学家研究发现,棉花每个染色体组含13条染色体,二倍体棉种染色体组分为A、B、C、D、E、F、G 7类,异源四倍棉种由两个非同源二倍体棉种相遇,经天然杂交成异源二倍体,后在自然条件下,杂种染色体组加倍成双二倍体(即异源四倍体)。三交种异源四倍体是由三类染色体组组成的异源四倍体,拓宽了棉属遗传资源,为选育棉花新品种提供了新途径,培育过程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问题:(1)亚洲棉AA和野生棉GG进行人工杂交,需要在母本开花前先去除雄蕊,受粉后需
17、要_。人工诱导异源二倍体AG染色体加倍时,需要在_(填细胞分裂时期)用特定的药物处理。(2)亚洲棉植株体细胞含有的染色体数目是_条。若要用异源四倍体AAGG来培育AAGD,_(填“可以”或“不可以”)通过诱变育种,使其发生基因突变而获得。(3)一般情况下,三交种异源四倍体AAGD在育性上是_的,在其减数分裂过程中,可形成_个四分体。(4)若需要大量繁殖三交种异源四倍体AAGD的植株,可以通过_技术。若AAGD偶然也能产生可育的花粉,与野生棉二倍体杂交后出现染色体数目为42的后代,其原因是_(填下列字母)。a减数分裂形成配子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发生异常b减数分裂形成配子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c减数
18、分裂形成配子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d细胞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e细胞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出现了部分染色体增加等现象解析:(1)亚洲棉AA和野生棉GG进行人工杂交,需要在母本开花前先去除雄蕊,为了避免该母本接受其他雄蕊的花粉,则受粉后需要套袋。由于秋水仙素的作用是抑制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则人工诱导异源二倍体AG染色体数加倍时,需要在有丝分裂前期用秋水仙素处理。(2)亚洲棉植株AA为2n26,则其体细胞含有的染色体数目是26条。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对异源四倍体AAGG进行诱变育种,一般只能产生原来基因的等位基因,不会由AAGG变为AAGD,因此不可以采用诱变育种获得。(3)一般情
19、况下,异源四倍体AAGD中GD不能正常联会,则其是不可育的。由于异源四倍体AAGD(4n52),在其减数分裂过程中,AA可以正常联会,则可形成13个四分体。(4)一般情况下,由于三交种异源四倍体AAGD不育,若需要大量繁殖三交种异源四倍体AAGD的植株,可以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若AAGD偶然也能产生可育的花粉,与野生棉二倍体杂交后出现染色体数目为42的后代,而野生棉二倍体的配子为13条,则说明AAGD能产生29条染色体的花粉,原因是三交种异源四倍体AAGD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发生异常,其产生了含29条染色体的花粉。此过程发生了染色体数目的变异,不属于基因重组、基因突变的范畴。
20、AAGD产生花粉的过程不属于有丝分裂的范畴。答案:(1)套袋有丝分裂前期(2)26不可以(3)不可育13(4)植物组织培养a15(2019南通期末调研)1939年科学家发现DDT具有良好的杀虫效果,但随着DDT的使用,发现害虫具有DDT抗性。对害虫抗性的形成人们提出两种假说:一是DDT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二是DDT对抗性害虫进行选择的结果。为此科研人员利用果蝇进行了以下实验,分析回答:实验一在果蝇群体繁殖过程中,每代都用DDT处理,且逐代增加DDT剂量,10代后检测果蝇的DDT抗性。实验二取20个培养瓶,标记为120组,每瓶中饲养一对雌雄果蝇,繁殖一代后随机选取一半检测DDT抗性,然后选取抗性
21、最强组留下的一半果蝇再重复实验,共重复9次。重复实验中逐代增加DDT剂量检测DDT抗性,具体过程如下图。(1)选择果蝇作为本实验材料,这是因为果蝇_。(2)在果蝇种群中不同果蝇的DDT抗性存在差异,体现了生物的变异具有_性,实验二重复实验中检测果蝇DDT抗性时,逐代增加DDT剂量的目的是_。(3)上述两个实验在10代后检测果蝇的DDT抗性基本一致,这一结果支持的假说是:果蝇具有DDT抗性是_的结果。(4)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实验过程进行分析:_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不同培养瓶中的果蝇存在_隔离。获得的DDT抗性较强的果蝇是否为新物种?简要说明理由。_。经过10代后获得的DDT抗性较强的果蝇是
22、否发生了进化?简要说明理由_。解析:(1)选择果蝇作为本实验材料,这是因为果蝇易饲养,繁殖快,子代数目多。(2)在果蝇种群中不同果蝇的DDT抗性存在差异,体现了生物的变异具有不定向性,实验二重复实验中检测果蝇DDT抗性时,逐代增加DDT剂量的目的是选择DDT抗性更强的果蝇进行下一次实验。(3)上述两个实验在10代后检测果蝇的DDT抗性基本一致,这一结果支持的假说是:果蝇具有DDT抗性是DDT对抗性果蝇进行选择的结果。(4)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实验过程进行分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不同培养瓶中的果蝇存在地理隔离。 DDT抗性较强的果蝇不是新物种,因为获得的DDT抗性较强的果蝇与原来的果蝇没有形成生殖隔离。发生了进化, 因为果蝇种群的DDT抗性基因频率不断增加。答案:(1)易饲养,繁殖快,子代数目多(2)不定向选择DDT抗性更强的果蝇进行下一次实验(3)DDT对抗性果蝇进行选择(4)种群地理不是新物种,因为获得的DDT抗性较强的果蝇与原来的果蝇没有形成生殖隔离发生了进化, 因为果蝇种群的DDT抗性基因频率不断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