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三上学期单元测试种群和群落生物卷纯含解析.doc

上传人(卖家):刘殿科 文档编号:5815165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高三上学期单元测试种群和群落生物卷纯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21年高三上学期单元测试种群和群落生物卷纯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21年高三上学期单元测试种群和群落生物卷纯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21年高三上学期单元测试种群和群落生物卷纯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21年高三上学期单元测试种群和群落生物卷纯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1年高三上学期单元测试种群和群落生物卷纯含解析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题型注释)1下面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内蒙古草原上的全部牛是一个种群池塘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一个种群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是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种群密度的大小决定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及迁出率ABC D【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种群是指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则牛、鱼有很多种类,不是一个种群,而三化螟是一个物种,是一个种群;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最基本特征,其大小决定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及迁出率而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对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起到预测作用,所以D正确。考点:本

2、题考查种群及相关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以及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2如图表示某一生物种群在有限环境中的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K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他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值时开始捕劳,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A B C D【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S”型曲线表示的是有限环境中种群数量的变化,其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为K值,当达到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即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他因素,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最适合捕捞鱼的时间时K/2时,其可以持续获得较高产量,所以

3、C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及相关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和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及分析图像的能力。3以下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中的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种群C马尾松林地中所有树木构成了生物群落D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的基本单位是种群,所以A错误;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中有很多物种,其所有生物构成一个群落,所以B错误;马尾松林地中所有所有生物构成了生物群落,所以C错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所以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内容,意

4、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以及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4某种群的年龄组成如甲图所示,增长曲线如乙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甲图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在t2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B甲图的年龄组成是稳定型,在t2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C甲图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在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D甲图的年龄组成是稳定型,在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甲图的年龄组成中幼年个体数量多于老年个体数量则是增长型,在t2时期的年龄组成应该是幼年个体与老年个体数量相当的稳定型,所以A错误;甲图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在t2时期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所以B错误;甲图的年龄组成是增

5、长型,在t1时期,增长速率最大,很可能属于年龄组成的增长型,所以C正确;甲图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在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所以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及种群特征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分析图解图像的能力。5在一片约33公顷(hm2)的林地内,调查者第一次捕获了25只大山雀,各用一个较重的铁环套在了大山雀的腿上作为标记,然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33只大山雀,其中有5只是有标记的。据此推算,该林地中大山雀的种群密度(只/hm2)约为()A略大于165 B略小于165C略大于5 D略小于5【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利用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得到

6、N/25=33/5,得出N=165,则种群密度为165/33=5,由于用一个较重的铁环套在了大山雀的腿上作为标志,因此影响了大山雀的活动 大山雀被捕获的机率比正常时要大,故在实际过程中,种群密度应该大于5,所以C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6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完成了A、B、C三组实验。定期对不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分别绘制出酵母菌细胞数目变化曲线依次为a、b、c,见下图。下列关于此图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三组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同,B组的环境容纳量大B探究的课题可能是影响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外界因素C三组的培

7、养温度可能不同,A组的培养温度最适宜D三组的营养初始供给可能不同,C组营养初始供给最少【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图分析,三组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同,很可能B组的环境容纳量最大,所以A正确;具题干分析,探究的课题可能是影响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外界因素,所以B正确;三组的培养温度可能不同,B组的培养温度可能最适宜,所以C错误;三组的营养初始供给可能是不同的,C组营养初始供给可能是最少的,所以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分析图像,获取信息的能力。7下图是对某地区某种动物种群结构的调查结果,其种群发展趋势是()A总量将增加B环境阻力不变

8、C种群密度下降 D保持稳定型增长【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由图可知老年个体数多于幼年个体,为衰老型的年龄组成,其种群的发展趋势是种群数量将降低,种群密度下降,所以C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及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以及分析图解,获取信息的能力。8种群是生态研究的一个重要单位,有关种群的正确叙述是()A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同种生物所有成熟个体的总和B一个呈“S”型增长种群中,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同的,数量为K/2时增长率最大C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阶段D合理密植农作物时,其数量可以大于最大值即K值【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种群是指一个

9、生态系统中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的总和,所以A错误; “S”型的数量增长种群中,其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同的,当数量为K/2时增长率达到最大,所以B正确;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为稳定型的年龄组成,其种群数量将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稳定状态,所以C错误;合理密植农作物时,其数量可以认为是最适合农作物生长的最大值即K值,所以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种群及相关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9研究所对一条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发现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的变化呈现如下图所示曲线,则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能反映该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分别是

10、()A衰退型和 B增长型和C衰退型和 D增长型和【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由图解分析,该种群的数量呈“S”型生长,在t1时增长率最大,为K/2点时,t2时增长率最小为0,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则t1时种群数量处于增长型的状态,所以B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及相关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分析图像获取信息的能力。10为研究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某同学按下表所列条件进行了甲、乙、丙和丁共4组实验,用1 000 mL锥形瓶作为培养器皿,棉塞封口,在25下静置培养,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定时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根据实验结果绘出的酵母菌种群密度变化曲线如

11、图所示。四条曲线对应的条件分别是实验组甲乙丙丁培养液中葡萄糖质量分数/%4.04.00.80.8培养液体积/mL200800200800A丁、乙、丙、甲B乙、甲、丁、丙C甲、乙、丙、丁D丙、甲、丁、乙【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题分析,培养液体积越小,空间较大,氧气越多,则酵母菌繁殖的越快,达到最大数量的时间短,而葡萄糖浓度越高,种群密度越大,种群达到最大的种群数量就越大则较先达到种群数量的最大值,应为培养液较少的甲、丙,但甲的葡萄糖浓度大于丙,即种群密度甲大于丙,故对应于甲,对应于丙,同理,对应于乙,对应于丁,所以B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及分析图像

12、获取信息的能力。11某山区的坡地被滥垦,当狂风暴雨侵袭时,局部山坡发生山崩。在较短的一段时间后,该处出现了新的生物群落。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群落的丰富度比较低B该群落中的生物多为草本植物,有垂直结构C该群落形成过程中先出现的生物最可能是地衣D若有人类活动,则该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可能有变【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题干分析,发生了群落的次生演替,因是次生演替的初始阶段,则群落的丰富度较低,所以A正确;因是次生演替的初始阶段,多为草本植物,但仍有垂直结构的存在,所以B正确;群落若最先形成地衣,则是初生演替的开始,所以C错误;人类活动,可以使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发生改变,所以D正确。

13、考点:本题考查生物群落及相关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12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下列变化不可能发生的是()A群落的物种构成不断发生变化B只存在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C物种总数起始增多然后趋于稳定D成熟阶段总生产量与总呼吸量相对稳定【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数目始终处于变化之中,所以A正确;群落演替过程中,不仅存在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还存在生物与环境的不断作用,所以B错误;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总数的发展趋势是不断增多,达到最高群落阶段后则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群落演替发展到成熟阶段总生产量与总呼吸量应该是相对稳定,处于动态的平衡之中,所以D

14、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群落演替及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13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砍伐森林与封山育林都会发生群落演替B条件适宜时弃耕农田会演替为树林C丘陵地带地震后会发生初生演替D冰川泥、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砍伐森林是人类活动,使群落正常的演替发生改变,砍伐后将发生次生演替,所以A错误;弃耕农田发生次生演替,条件适宜时会演替为成熟阶段的树林,甚至是森林,所以B正确;丘陵地带地震后会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所以C错误;冰川泥、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所以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以

15、及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14下图表示3个共存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在图a和图b中,3个物种的资源利用状况不同。下面是对图a中3个物种与图b中3个物种相比较的几种说法,正确的是()A图a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B图a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C如果资源有限,图a中物种2有被排除的危险,图b中物种1有被排除的危险D两图中的物种间的竞争激烈程度相等【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图a中3个物种共用的资源很少,则种间竞争不激烈,而种内在某资源状态下利用量最大,则种类斗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共用资源较多,则种间竞争激烈,所以A正确;图a中3个物种的种

16、内竞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所以B错误;如果资源有限,图a中哪个物种被排除,因不知竞争的强弱,则无法判断,图b中因三物种间竞争强弱不能判断,所以C错误;两图中的物种间的竞争激烈程度无法判断,所以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种间关系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审题、分析图解的能力。15如图为某一个足够大的山体,从山麓到山顶的生物群落的结构和该山体基带所在的地带到极地的生物群落的结构比较示意图,下列对图的分析中错误的是()A图中X表示群落的垂直结构,图中Y表示群落的水平结构B该山体的垂直结构和其相应的水平结构具有相似性C图X中从上到下、图Y中从左到右构

17、成群落结构的种群数目逐渐增多D影响图X所示结构的因素是温度,影响图Y所示结构的因素是阳光【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图分析,图中X表示群落的垂直结构,图中Y表示群落的水平结构,所以A正确;据图分析,该山体的垂直结构和其相应的水平结构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为植物的种类相同,所以B正确;图X中从上到下生态系统越来越复杂,物种丰富度增大,图Y中从左到右生态系统越来越复杂,构成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大,所以C正确;影响图X高山生态系统垂直结构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影响图Y生态系统水平结构的因素主要是温度,所以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群落结构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及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学会分析

18、图解的能力。16在弃耕农田演变过程中,相关变化趋势正确的是()【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弃耕农田演变过程为次生演替,物种丰富度将越来越大直至发展到顶级生态群落,达到动态的平衡,所以A错误;总光合产量,将随着物种丰富度的增大,植物种类的增多,数量的增大而使总光合产量逐渐的增大直至动态平衡,所以B正确;在演变过程中总光合产量逐渐的增大直至动态平衡,则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与其成正比,所以C错误;在弃耕农田演变过程生物群落的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则其恢复力稳定性越来越小,所以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以及分析图像的能力。17甲、乙、丙、三种萤火虫对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

19、不尽相同。它们分布区域的温度和湿度的范围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叙述合理的是()A乙能适应的环境温度范围较甲窄B丙能适应的环境湿度范围较甲广C甲能适应的环境温度范围较丙窄D这三种萤火虫有可能同时分布于温度、湿度范围很窄的同一栖息地中【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图分析,乙所适应的环境温度范围较甲广,所以A错误;据图分析,丙能适应的环境湿度范围较甲窄,所以B错误;据图分析,甲能适应的环境温度范围较丙窄,所以C正确;据图分析,这三种萤火虫不可能同时分布于温度、湿度范围很窄的同一栖息地中,所以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种群及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以及分析图解的能力。18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

20、湿、避高温的习性,下图A、B、C、D 4种土壤微型节肢动物分离收集装置中,最合理的是()【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图分析,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所以A 正确。考点:本题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及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分析识别图解的能力。19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右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C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D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图分析,a、b

21、两种群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a的竞争力强,b的竞争力弱,所以A错误;a与b是竞争关系,且竞争程度从图像分析是由弱到强,所以B错误;a种群从图像分析为“S”型增长,其增长过程中受道本身密度制约而最终达到K值后,处于动态平衡,所以C正确;b种群从图像分析,开始是“J”型增长,后受到a种群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最终灭绝,所以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种群及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及分析图像的能力。20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气候、食物、天敌和传染病都将影响到大熊猫的种群密度在弃耕农田演替至森林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和有机物总量均不断增加农田生态系统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

22、森林生态系统与北极苔原相比,热带雨林抵抗力稳定性强、恢复力稳定性强A B CD【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生物钟群所在的环境气候、食物资源、天敌和以及疾病都是影响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则正确;在弃耕农田演替至森林过程中,生态系统越来越复杂,物种丰富度和有机物总量都将不断的增加,则正确;农田生态系统相对于森林生态系统的植被种类和数目都较少则对太阳能的利用率较低,故错误;与北极苔原相比,热带雨林的物种丰富度大,营养结构复杂,则抵抗力稳定性较强而恢复力稳定性较弱,故错误,所以A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及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以及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21某水池有浮游动物

23、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下图,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期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图分析,图像中的特点是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判断为甲乙为捕食关系且甲的峰值高于乙的峰值,则甲为被捕食者,乙为捕食者,又据题干甲为藻类,乙为浮游动物,则丙以

24、乙为食,故甲乙为捕食关系,乙丙为捕食关系,同时他们生活在同一环境中又存在一定的竞争,三者最终剩下的应该为生产者,所以C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种间关系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审题分析图像的能力。22下列几组图中,能正确表示生存斗争、种间斗争、种内斗争和竞争关系的是()【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题意分析,生存斗争包括种内斗争和种间斗争,而种间斗争包括种间竞争,寄生、捕食,所以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种间关系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以及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分析图解的能力。23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A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

25、度时标志物脱落B显微镜下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计数室方格内的菌体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的地区取样D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则第二次捕到的带有标记物的个体概率减小,故求出的种群数量偏大,所以A错误;显微镜下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计数室方格内的菌体,没有考虑到方格线上的数量,则计数结果偏小,统计下的数目就会偏小,所以B正确;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应该随机取样,在分布较密的地区取样,则使计数结果偏大,所以C错误;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应该随机取样,使调查结果更加科学准确,而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26、则使调查结果会偏大,所以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相关调查实验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以及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24生物群落甲、乙、丙含有数字1到8的物种,每个物种的密度不同,表中给出了这些物种的密度(个/m2)。请指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群落种群1种群2种群3种群4种群5种群6种群7种群8甲924001111乙025202020500丙06520103200A.当受到大规模害虫袭击且危害程度逐渐增强时,这些群落中受影响最小的是乙B当受到大规模害虫袭击且危害程度逐渐增强时,这些群落中受影响最大的是甲C在生物群落丙中,物种2、4、6之间最可能的关系是竞争D在生物群落丙中,物种2、4、

27、6之间最可能的关系是捕食【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表内容分析,当受到大规模害虫袭击且危害程度逐渐增强时,这些群落中种群种类较多,数量较多的群落,所在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高,则受影响最小的是乙,所以A正确;当受到大规模害虫袭击且危害程度逐渐增强时,这些群落中受影响最大相比较应该是甲,所以B正确;在生物群落丙中,据物种2、4、6种群之间的数量分析,其三者的关系最可能的关系是捕食,所以C错误;在生物群落丙中,据物种2、4、6种群之间的数量分析最可能的关系是捕食,所以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种间关系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以及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25xx年夏季,四川和重庆遭遇百年不

28、遇的特大水灾,有关当地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持续降雨会引起当地生物种群增长曲线由“J”型变为“S”型B当地植物基因突变发生的某种新性状有可能适应水生环境C持续降雨导致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锐减,抵抗力稳定性减弱D水分是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的重要生态因素之一【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则自然界中的种群一般都是呈“S”型增长曲线,所以A错误;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则可能出现适应水生环境的性状,所以B正确;持续降雨可能导致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多样性减少,则其抵

29、抗力稳定性就会减弱,所以C正确;水分的不同分布,使喜水喜湿等生物的分布,受到较为显著的影响,所以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以及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评卷人得分二、双选题(题型注释)第II卷(非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评卷人得分三、综合题(题型注释)26酵母菌生长的最适宜温度在2030 之间,能在pH为37.5的范围内生长,在氧气充足的环境中主要以出芽生殖的方式快速增殖。大约每1.52小时增殖一代。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据此探究酵母菌种群在不同的培养液浓度和温度条件下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操作步骤如下:第一步:配制无菌马铃薯葡

30、萄糖培养液和活化酵母菌液。第二步:利用相同多套装置,按下表步骤操作。装置编号ABCD装置容器内的溶液无菌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mL101055无菌水/mL55活化酵母菌液/mL0.10.10.10.1温度()525525第三步:用血球计数板计数装置中起始酵母菌数目,做好记录。第四步:将各装置放在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第五步:连续7天,每天随机抽时间取样计数,做好记录。回答下列问题:(1)改正实验操作步骤中的一处错误 。(2)某同学第5天在使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时做法如下:振荡摇匀试管,取1 mL培养液并适当稀释(稀释样液的无菌水中加入了几滴台盼蓝染液)。先将_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稀释后

31、的培养液滴于其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_,制作好临时装片。显微镜下观察计数:在观察计数时只记_(填“被”或“不被”)染成蓝色的酵母菌。(3)如所使用的血球计数板有16个中方格,每1中方格中有25个小方格,每1个小方格容积为0.1 mm2(1 mL1 000 mm3)。请推导出1毫升培养液中酵母菌细胞的计算公式:酵母细胞个数/mL_。【答案】(1)第五步中应每天同一时间(定时)取样(2)盖玻片用滤纸(吸水纸)吸去不被(3)平均每个小方格的酵母菌数400104稀释倍数【解析】试题分析:(1)第五步中应在每天的同一时间取样;(2)据题意及实验思路分析,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稀释

32、后的培养液滴于其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吸水纸吸去,制作好临时装片;显微镜下观察计数时,只记不被染成蓝色的酵母菌,因被染色的酵母菌已死亡,否则对该染液排斥,不能染色。(3)1毫升培养液中酵母菌细胞的计算公式为平均每个小方格的酵母菌数400104稀释倍数。考点:本题考查调查种群密度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以及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27请回答关于种内与种间关系的有关问题:(1)研究人员将S1与S2两个种群放在一起培养,在环境温度为T1和T2条件下,测得种群数量变化如图中A图与B图所示。S1种群与S2种群的关系是_。如果环境温度是不稳定的,在一定频率下发生T1、T2的交替

33、变化,S1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S2种群数量变化将会怎样?试在图示的坐标中表示出来。(2)科研人员对海洋某种食用生物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图所示。分析图示回答问题。在_点时,种群的补充量最大,在_点时,表示种群的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该图所示原理在海洋生物捕捞中的指导意义是_。【答案】(1)竞争如图(2)BD可以根据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以及环境的容纳量确定最佳捕捞时机及最适捕捞量,实现每年既能捕捞到比较多的海洋生物,又不危及海洋生物种群以后的持续生存,实现可持续生产(或从具体每年的最大捕捞量、具体达到多少开始捕捞的角度回答问题亦可)。【解析】试题分

34、析:(1)据A图与B图所示分析,S1与S2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S2的种群数量变化与S1的整体相对(2)在B点时,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差值最大,增长率最大则补充量最大;在D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增长率为0,此时种群个体数量为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该图所示原理在海洋生物捕捞中的指导意义:可以据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以及环境的容纳量确定最佳捕捞时机及最适捕捞量,实现每年既能捕捞到比较多的海洋生物,又不危及海洋生物种群以后的持续生存,实现可持续捕捞生产的效果。考点:本题考查中内关系和中间关系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分析图像的能力。28某同学暑假放假期间,从事大

35、豆田间管理,除感受到“粒粒皆辛苦”外,还尝试着将生物学的相关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请帮他完成以下内容。(1)如果他想比较一下自家大豆与别家大豆的数量,那么他应该_。A一棵一棵去数进行比较B用样方法估算出种群密度进行比较C用标志重捕法估算出种群密度D用调查法统计出往年数量进行比较(2)若大豆田中有某种害虫,为降低其种群密度,你认为最好的方法是_。A一个一个去捉B喷洒农药C释放一种特定激素诱捕D从外地引入该害虫的天敌(3)该农田中有一种从外地带来的昆虫,在短期内,该昆虫会呈_增长,最终将呈_增长。原因是_。(4)大豆与大豆田中的杂草之间的关系是_,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角度阐述除草的原理:_。(5)若人

36、长期不种这块地,将会发生_演替。自然状况下,发生的演替将使物种丰富度_,自我调节能力_。【答案】(1)B(2)C(3)“J”型“S”型环境空间及资源是有限的,天敌增多(4)竞争使能量持续有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面(5)次生增加增强【解析】试题分析:(1)如果他想比较一下自家大豆与别家大豆的数量,那么他应该利用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即用样方法估算出种群密度进行比较;(2)若大豆田中有某种害虫,为降低其种群密度,你认为最好的方法是利用生物间的信息传递来进行生物防治,即释放一种特定激素诱捕;(3)该农田中有一种从外地带来的昆虫,在短期内,该昆虫会因环境理想而呈“J”型增长,最终将由于环境阻力而呈“S”型

37、增长。原因是环境空间及资源是有限的,天敌增多;(4)大豆与大豆田中的杂草之间因共同利用阳光、水分、肥料等则二者之间具有竞争的关系;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角度阐述除草的原理是使能量持续有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5)若人长期不种这块地,这块荒废的农田将会发生次生演替演替;自然状况下,发生的演替将使物种丰富度越来越大,自我调节能力逐渐增强。考点: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种群数量、生物群落及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以及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36838 8FE6 迦27993 6D59 浙22188 56AC 嚬E35052 88EC 裬32820 8034 耴3,33266 81F2 臲37647 930F 錏39517 9A5D 驝v/q24505 5FB9 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待归类文档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1年高三上学期单元测试种群和群落生物卷纯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刘殿科)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