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也谈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建议一、制定“招生考试法”, 建立 完备的法律体系,依法治招高校招生既为国家选拔人才,又事关千百万考生的切身利益,理应有法律来保证其沿着正确的轨道运行。但事实是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只为高校招生工作制定了一些基本原则,高校招生的具体操作主要是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暂行条例来进行,缺乏统一完备的法律体系。二、建全社会化考试服务体系,提供相关考试需求的优质服务转变目前我国各省市的招生委员会、招生办公室的职能,成立类似英国“大学和学院招生服务中心” 的专门社会考试机构,主要承担着“中间人”的角色,负责在高校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负责协调各个高校的招生政策和资格要求,并且建立各高校认
2、同的招生游戏规则,以便将符合各高校招生要求的学生申请传输到相关高校,供高校作出录取与否的决定。将目前集中突击封闭式考试、录取改为日常化考试、录取。考试交由专门的社会考试机构来进行,考生可以直接向考试机构申请报考,考试成绩直接发给考生,作为考生向高校申请入学的证明之一。目前,首先要将外语、信息技术这两门工具学科作为社会化等级考试。从长远看,此类社会服务机构统一考试,不仅减少了国家命题和高校命题等繁忙、沉重的工作和负担,提高了考试效率,也减轻了中学和考生为应付高考而带来的繁重的教学和学习任务。开展社会化报名工作试点,逐步改变高中毕业生由学校组织报名和通知录取的做法,使高考与学生毕业的学校脱钩。利用
3、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进招生管理办法,实现网上录取远程化。这些改革客观上提出了扩大考试服务的范围和内容、提高考试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更高要求。三、实行“2X学业水平测试成绩社会化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高考模式“2”指语文、数学两门。“X”为选修测试科目。取消文理分科。学业水平测试科目包括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通用技术七门。体育类、艺术类考生除须参加全部七门科目学业水平测试外,还须参加艺术或体育专业测试。社会化考试成绩指参加社会考试机构组织的外语和信息技术考试等级证书。综合素质评价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六个方面。四、建立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制度,
4、配套高中“2+1”学制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一项以标准参照为基础的考试,是在省级范围内统一标准的水平考试。建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旨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推进中小学课程改革,进一步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营造创新人才成长环境,促进普通高中学生学业素养全面发展,为高校招生考试改革提供条件。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应由省级教育考试院组织实施。报考对象为在籍的高中学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以高中课程标准为依据,考试内容限定在省级高中课改规定的相关学科的知识范围之内。这项考试是对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的统一检测;是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普通高中毕业生学业水平的衡量标准;也是提供给高校招生的考生学业的基础
5、性信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主要是: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思想政治等8门。时间统一安排在每年的1月和7月;取消原先由学校组织的期末考试,学生自由选择学科教学模块,参加省级统考。每学科按比例将成绩分为A、B、C、D、E等若干等级,以便高等院校在招生录取工作中作参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的成绩,也作为普通高中相应科目毕业考试的成绩。对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不合格”的学生,其所在学校在该学生毕业前组织相应科目的补考。与之相配套,实行高中“2+1”学制,部分学生在修完高中两年课程后就可以毕业,并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作为自主招生改革的高职高专院校招生的入学条件。同时,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6、的成绩作为研究性大学自主招生中综合评价学生学业和综合素质的参照或作为学生参加研究性大学组织的各种面试和测试的“门槛”。其他高等院校也可以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成绩作为招生的参照依据。五、全国“211”工程大学实行自主招生,二次考试现行的高考招生录取办法是以省、直辖市、自治区为单位,由国家教育部下达当年普通高校招生计划数后分批次划线招生,不同批次的高考分数线是录取考生的主要工具。在使用同一考试试卷、同一评分标准和统一考试时间的情况下,同一学校在不同地区的招生分数相差很大,有的几十分,甚至上百分。近几年,个别地方还出现了“高考移民”现象。人们把这种因考生户籍差异引起的竞争称为“地域竞争”。这是目前高
7、考公平性受到质疑的主要方面。我认为,在全国分数线没有统一前,在充分考虑边远省区、少数民族招生的前提下,首先应该统一全国“211”工程大学,至少是全国“985”工程大学的分数线,在公平、公正原则基础上充分发挥高考为国家选拔人才的作用。在统一考试基础上,这些全国一流大学根据自身特点,有序进行二次考试,并以市场为导向,以国家计划为指导,自主确定招生计划,实行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招生。六、建立考生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录取新机制考生中学期间的综合素质表现应作为录取依据。要从高一开始,将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情况纳入电子档案,充分反映中学教育改革发展要求和时代特征,充分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和
8、价值观的发展变化,充分反映学生在诚信教育、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生存能力、快乐学习的具体表现,充分反映学生在学科实践活动和课外活动中的实际状况,从而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建立起科学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以省级为单位,统一软件、统一管理数据库。七、进一步规范我国高考加分政策近些年来,随着办学权力由中央向地方政府和高校下放,部分省份和高校根据各自需要出台了高考加分政策,而且国家原有的部分高考加分政策在实践执行中出现了许多问题,社会各界对此反应激烈。从社会发展趋势看,高考加分政策的种类应逐步趋于减少,而不是越来越多。八、实行志愿申报制度,形成高校与考生双向选择的良性机制要求高校提前一年向
9、社会公布其招生范围和录取标准供考生参考,在考生全面衡量自身条件与能力的基础上通过社会服务机构向中意的学校提出申请,一个考生在填写高考志愿时,在他所具备的高校录取资格范围内,同一批次的学校,考生可以同时填报N所学校,且所有志愿都是第一志愿,计算机应同时向所有学校投出电子档案。在双方相互衡量相互选择后,高校将学生录取到最适合其发展的学校,这种沟通与选择结合的方式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也使得高校招到符合自身特色的学生。九、健全社会诚信制度,建设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社会诚信的缺失是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主要制约因素,特别是实行综合评价、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出具学生实践证明等,都有可能造假。社会普遍担心
10、诚信问题和成本问题能否解决,担心思想道德水平难以量化,为学生设置成长档案也可能具有非真实性;担心通过各种能力竞赛为更多的学生搭建能力展示的平台,可能加重学生负担。我们一定要从教育入手,加强诚信制度,在加大惩处力度的同时加强诚信教育。十、加大行政管理力度,不断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在评价高校招生与中学教育之间的关系时,不少人认为,日本的高考是“能力教育”的指挥棒,而我国的高考则成为“应试教育”的指挥棒。时至今日,在我国不少地方和学校办学行为不够规范,违规补课多、考试多、作业多、学生睡眠少等现象仍然十分突出。有人说,学生学业负担重是选拔性高考的必然结果,是解不开的“死结”。然而,近年来,以教育大省山东、江苏等省市为代表,狠下决心,严格执行国家关于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的规定,坚持“省级统筹、政府推动,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强化督查、严肃问责,标本兼治、务求实效”的原则,从高中教育抓起,以治理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为突破口,取得了明显成效,值得在全国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