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宋积浅议宋朝积贫积弱与其政治制度的关系弱与其政治制度的关系“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在中国历史上,封建制度从秦汉形成,到了唐宋才发展完善,而宋朝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之一。出现了古代历史上的四大发明中的火药和印刷术。宋朝的海上贸易十分兴盛,人口繁盛,文化兴盛。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赫赫声名的“唐宋八大家宋朝就占了6个,可以如是的说:人才辈出,文化成就和商贸工艺上宋朝毫不逊色于唐朝。著名史学家陈寅恪有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然而,宋朝319年的历史却是以败绩累累和满纸辛酸书写的。翻开宋史,里面不乏:积贫积弱、皇
2、帝胆小如鼠、苟且偷安、大臣贪图享乐、奸佞当道,忠臣蒙冤,军队人数众多却毫无战斗力,每战必败,狭隘保守等等字眼。而造成宋朝积贫积弱的原因在哪里?在这里我想通过对宋朝的政治制度的分析,希望从上面找到一点端倪。宋朝结束了至唐灭亡以来中国50多年的乱世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60年赵匡胤以一场有惊无险,兵不血刃的兵变(史称陈前兵变)如愿地坐上了皇帝的宝座。为了不重蹈唐朝藩镇割据的覆辙,赵匡胤在当上了皇帝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以确保自己的地位和巩固大宋江山,同时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其措施是: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首先,稍夺其权。赵匡胤从儿时起至大宋的建立,他亲历了五代的更迭,骄兵悍将弑主篡位已
3、如家常便饭,而他自己也是依靠兵权夺取了后周的政权。因此如何对待军事将领,能否控制住禁军的兵权,直接影响到了皇位的稳定。于是961年七月初九,赵匡胤设酒宴招待石守信、王审琦等高级将领。酒过三巡之后上演了历史上精彩的一剧杯酒释兵权。成功地解决了禁军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皇权。之后又对禁军进行了改组。禁军分为:殿前司、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也称“三衙”。而三衙对禁军的指挥是有限的,三衙将领只有带兵权,而没有调兵权,掉兵权归枢密院而枢密院有调兵权却无带兵权,而三衙鼎力与枢密院之间又相互牵制和监督。因此没有皇帝的命令是谁也不可能调动军队的。如遇战事皇帝临时命将,战事一结束兵归宿卫,将还本职。这样就
4、从制度上杜绝了将领对军队的绝对领导,防止了军事实力派的的产生,消除了藩镇割据的隐患,彻底消除禁军对皇权的威胁。但在同时也对军队的战斗力产生了严重的消弱。造成了“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在战场上,将不识兵,兵不识将。将领在战场上对士兵没有好的约束力,士兵不认识将领不容易去卖命,很容易的就会被敌人一触即溃。其次,制其钱谷。造成中唐以来藩镇割据的一个因素就是:藩镇的财政都掌握在节度使手中,虽然也向朝廷上缴奉贡,但那些只不过是九牛一毛而已,而大部分被留用,而这些钱就是他们招兵买马,割据一方的资本。964年,赵匡胤下令,各州财税收入除少许留用以应付日常经费外,其余的钱皆送往京城由中央统一管理。在中央设“三
5、司使”:度支司、盐铁司和户部司管理中央财政,第二年朝廷就开始在淮南等地方设置转运使(类似于今天的地方国税局),开始全面的控制藩镇的财政而转运使是直接受命于上司度节使(相当于副相而副相直接对皇帝负责)。中央对地方的转运使实行的是垂直领导。这样虽然防止了藩镇割据,但是当面对外敌入侵时,由于地方没有足够的物力和财力,就养不起足够的军队,军队训练少,战斗素质低下,因此很难组织有力的抵抗,而古代交通和通讯又不发达,等到朝廷派兵支援时都已经迟了。因此宋军吃败仗是家常便饭。其次,强干弱枝,收其精兵。965年赵匡胤下令。各地选送骁勇精兵到京师,加强禁军,提高禁军的地位(宋朝军队分禁军、厢兵、乡兵和藩兵。禁军是
6、正规军,是主力部队;厢兵是禁军挑剩下的老弱残兵,只是用来维持地方治安并从事各种劳役又称“杂役军”;乡兵是保卫乡土的地方非正规部队相当于现在的民兵;藩兵就是少数民族组成的非正规边防军)而消弱藩镇军力,为防止滥竽充数还选了样兵分送各州,要求照样选拔。这样各地精兵都集中于京师,有力地巩固了京师。而禁军除了守卫京师外,每隔二三年甚至半年还有轮流外出戍边,这就是所谓的“更戍法”而在轮换时将领却不跟同一起。这样虽保证了宋朝军队的长期稳定,但是,由于地方部队的战斗力实在是不咋样,因此主干状大了,而枝干却变得更柔弱。而在中央行政体制和官职任命上赵匡胤也是进行了调整。宋朝建立之初为了安抚人心,赵匡胤采取了笼络后
7、周旧臣的方法,对后周旧臣实行“全部录用,官位依旧”的政策。而对后周旧臣他又不信任,因此采取的就是“职权分离”政策。虽延续了唐三省六部制,但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令、尚书令,不与朝政。”他们只是一个摆设,并无实权。而在三省之外另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的议事机构,而宰相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消弱相权,赵匡胤于“中书门下”另设立了一个枢密院,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而枢密院是最高军事机构。两府级别相当,相互牵制。而在官职管理上,赵匡胤更是煞费苦心。宋朝的的职官很有特色分为:官、职、差遣。官是本官、正官又称“寄禄官”仅仅表示官位和俸禄,并不代表其权力,只是空有其表。职,是馆职(宋有许多馆如:昭文馆、集贤院、史馆等等)品级不高,但是由于常与皇帝亲近,“常侍天子,所以皇帝赐外臣以示荣耀。”前两个都是有名无实的虚衔。而差遣才是权力的象征。差遣开始于唐,宋把其定为一种制度。是临时任用,派遣。是官员行使职权的名份。差遣有:判、知、权、直、提举、提点之称。例如:司马光朝散大夫-右谏大夫-权卿史中丞-上护军紫金鱼袋。又如苏轼朝奉郎-端明殿-翰林侍读两学士-出知定州。对官职采取职权分离,一定意义上便于皇帝任用自己所信任的人,防止了藩镇割据,加强中央集权。但是,导致了官僚膨胀,机构混乱,名实混乱,政府办事效率低下,官员的财政增大,形成冗官局面。是造成宋朝积贫积弱的一个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