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实践:二下七单元任务群大单元教学分析老师们大家好,我们团队讲述的报告是“思辨:改变带来的改变”。在这个话题中有两个改变,第一个是这一组单元它本身所承载的主题指向的改变,第二个是我们老师课堂的改变。新课程改革已经近一年,老师们的教学方式、课堂样态在发生改变,这种改变主要是因为目标清楚了。这些新课改带来的改变具体到单元当中,我们团队研究后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和分享:一、发现:解构“奇妙之题”语文课程标准课程内容部分第一学段学习内容当中提到“阅读有趣的短文,发现、思考身边的鸟兽虫鱼、花草树木、家用电器等日常事物的奇妙之处,说出自己的想法”。二年级儿童的身心特点和阅读兴趣最重要
2、的事情是我们在这组单元的解读的过程当中发现这四篇文章都指向奇妙之处,都集中指向了一个维度叫做“奇妙的改变”。首先,无论是小毛虫还是蜘蛛,无论是大象还是青蛙,他们改变的过程都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其次,“改变”有可能是外在的改变,也有可能是内在的改变,外在的改变相对显性,而内在的改变则比较抽象,所以我们一定要认识到一方面“改变”是这个单元的核心主题,但是它更是一个抽象的复杂的概念需要我们在具体文本的阅读过程中通过引导孩子去进行逻辑思维的锤炼,从而让孩子切身地理解并掌握这个核心概念。1.奇妙:认知的改变具体到文本的时候会发现这种抽象性在具体文本上面是有着明显的区别和对应的大象的耳朵和小毛虫这两篇文
3、章其实是将科学的知识融合在故事的描写当中,所以我们认为这两篇文章所涉及到的改变其实是认知的改变,也就是说大象对自己耳朵的样态和功能的认识发生了改变,从而对自己这个身体的功能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小毛虫对自己的一生有了改变,它不再认为自己一辈子就是一只小毛虫。它有自己的使命在里面,它有该懂得的东西在里面,所以大象的耳朵和小毛虫本质上来说,它是一种认知的改变。这个改变的过程在两者身上又有区别,大象的改变是在大象认知的改变,它从对耳朵的认知到最后建构对自己生命状态的认知,这种改变它是一个迭代的过程。而小毛虫的认知改变,是从“前半生的懂得”到“一生的懂得”,它是前后贯通的这样的一种改变。所以尽管都是改变
4、,尽管都是认知的改变,但是在两个不同的文本当中它有不同的落点。2.奇妙:想法的改变蜘蛛开店和青蛙卖泥塘从故事的角度当中我们会发现这两篇文章其实主要是想法的改变,尽管我们会更多的关注到这两个故事结果,但是这个结果最终的改变本质上是想法发生了改变。同样聚焦的是角色的想法,但是他们的弱点也略有不同。像蜘蛛开店想法的改变和实际的之间形成了一种明显的张力,“想法简单”和“实际不简单”之间促成了最终蜘蛛想法的改变。而青蛙卖泥塘在我们看来是这个单元当中相对比较复杂的。这样的一篇文章看起来从“打算卖泥塘”到“不肯卖泥塘”只是一个外在行为的样态,或者说一个浅层的一个思维的改变,但是结合故事内容我们会发现从打算卖
5、到不肯卖这个思维的转变,他是跟顾客们的言语形式有关,从内容到形式更高阶也是更难的部分。所以我们说同样都是指向想法的改变,但是这两篇文章他们的落点又有不同。二、思考:勾画“奇妙之径”我们除了要发现这些日常事物的奇妙之处之外,我们还要思考这些日常事物的奇妙。到底奇妙在哪里?从教学提示当中我们会发现这种思考,它其实是有具体的落点的,比如我们要多观察相似失误的事物的异同点,比如我们要多问为什么,而从思维方法的角度来讲我们甚至还要引导孩子多分析、多比较、多判断。我们如何来建构并引导孩子思维发展的路径呢?比如大象的耳朵的概念是认知的改变,我们认为真正要让孩子深刻的领悟到大象的认知发生了改变,需要引导孩子关
6、注两个重要的支撑点:第一个支撑点,我们需要让孩子们去深度的思考大象为什么会改变;第二个,我们需要让孩子去思考大象的变和不变中的辩证关系。大象中间有一个变的过程,但是最终他又恢复到了不变的状态,后面的不变跟最初的不变,这两者之间有怎样的关联,这其实是我们需要引导孩子去进行思辨的。三、表达:思辨“奇妙之处”思辨性的表达是建立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的。初步认识事物离不开感性思维,深入认识事物则必然要对事物整体及其内部各要素进行考察、分析,进而做出准确、客观的评价。在进行思维的表达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认识到感性的阅读是思辨的重要基础。在课程标准当中教学提示部分,非常清楚地提示我们要将文本阅读和自主探究结合起
7、来。就学习而言,答案是不能够推动思维的发展,真正能够推动思维发展的是问题。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要推动孩子多提问,把自己的这个发现、自己的思考用问题的方式呈现出来;另一方面,在孩子的学习中我们的老师一定要特别重视驱动性问题的设计。就像大象的耳朵当中,我们会关注这样的一些问题:我们用两种不同的颜色来呈现这个问题,其实想传递给大家的事情是说就大象的耳朵这篇文章内容本身他并不复杂,但是如何把浅显的文章往孩子的思维深处,最后抵达认知的维度我们是需要有一些问题层面的考虑的,我们把它称之为叫做“递进式问题”。用问题引发孩子更好地批判,批判性理解这个文本。如果我们单纯的只有白颜色的这个问题,你会发现我们更多的是一种认同性的问题,无法更多的触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所以我们需要通过一种追问的方式。黄颜色的这个部分其实就是我们在孩子已有的认知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深度的追问从而引发孩子的思维。我们老师在教的过程当中,主要是采用了聚焦故事当中的言语支架。从耳朵的变化和场景的变化这两个维度提供了非常好的支架。尤其是场景变化的部分中,从初见动物的时候大象的自我怀疑,到再见动物的时候大象的坚定立场,这种场景重现、态度转变的呈现,来帮助孩子明白大象的认知发生了内在变化。我想这样的一种学习支架的支撑,恰恰有助于我们的孩子把思维打开,把思维支撑起来、撬动起来,从而把他们的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培育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