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塞腰鼓教学反思拾絮俗语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的风情。”当我们的目光掠过繁华而又精致的大都市,|也许会为那里的珠光宝器、灯红绿酒所陶醉。然而,当你在漫天黄尘中|看到一场鼓乐喧天的盛宴,那激情四射的震撼力一定会让你热血|沸腾,那种种的浮华和娇柔,就会遁形得无影无踪,只有“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所以,在教学安塞腰鼓一课时,我希望学生能从陕北高原的“歌手”刘成章的|吟诵中着重体会“安塞腰鼓”的冲天激情和生命力的张|扬。由于缺乏必要的多媒体设备,学生很难从感性|上认同安塞腰鼓。我就引用一位美国研究者的感叹:“没想到|温良敦厚的民族舞蹈中,还有这样剑拔弩张、野性未泯的一支。”
2、学生都还|记得香港回归庆典上那气势恢弘的欢庆锣鼓,静想一分钟|,就进入情境。学生自由诵读本文,都能体会出文章的力|量之美,能读出几分铿锵。让他们为安塞腰鼓加一个定语|,大多选择“激情四射、豪放火烈、奔放的生命|”等等词语,对感情的把握很到位。那么,安塞腰鼓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和流|传下来的呢?为什么我们的中原腹地听不到这昂扬的生命音响呢?|我和学生一起回顾历史。西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曾拥有过强秦、大汉、盛唐的雄睨世界。陕北高原自|古就是边关要地。秦时的大将蒙田曾率万大军镇|守陕北防匈奴入侵:北宋范仲淹等文臣武将率兵抵御西夏入侵;明朝“延绥镇”长城,|几乎承担明朝中后期北方边境一半的防务
3、。西北高原上的|安塞腰鼓,在古战场上,遇敌来袭时,是报警的讯号;作战失利时,是|求援的呼声;两军对垒时,是助威的号角,赢得胜利时,是庆功的笙歌。古代战场|上擂鼓鸣金的场面永远消失了,然而这种张扬激情与力量的仪式,却|深深根植于陕北高原古老的土地上。那么,本文仅仅是在歌颂安塞腰|鼓吗?学生略做深入思考,就会发现文章是借歌颂安塞腰鼓,讴歌生命中|奔腾的力量、讴歌冲破束缚阻隘的强烈愿望、讴|歌阳刚之美、讴歌痛快淋漓的生活和表现以及奋斗不息的黄|土高原人!但是问题出来了:西北一向是贫瘠落后的代名|词,至今还处在被开发之列,作者如此倾情颂扬,却说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难道是在讴歌贫穷吗?学生的答案是
4、否定的。|作者讴歌的不是西北的贫瘠落后,而是渴望挣脱贫穷落后的西北高原|人!因为“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并没有因|生活的贫穷和封闭而丧失希望。“创世”的激情始终奔突不息,盼望搏击,希望不泯,而|这种不向环境低头的精神就会打破落后的枷锁,获得重生!这篇文章喷涌四|射的激情又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呢?学生很容易发现排比|的运用在文中比比皆是,这种增强语势的修辞最适合激情的抒发。经过讨论,大家又发现|本文句式上很特别,多用短句。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我特意找到鲁迅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的第一句话:“中华民国十五年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让学生体会,长句适合表达深沉、压抑的情感,短句则因语句铿锵|,简洁有力而使文章结构紧凑,便于抒发奔腾昂扬的情绪。中国的民间艺术|可谓百花齐开,各放异彩,与当地的民风民俗相得益彰:京剧的正统威严确实有国都庄|重大气的风采、评弹的柔媚娇羞恰配大上海的精致繁华、豫|剧的豪迈淳朴不正是河南虎踞中原的再现吗?而西北高原的安塞|腰鼓所敲响的不仅仅是生命的乐章,更是民族百折不挠的精神的强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