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平均数微课教学设计方案学校:_南城区中心小学_ 设计者:周 世 宁_ _时 间:_2014.6.11 微课基本信息知识点名称求平均数学科类型与教学对象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预计上课时间长度7分钟教学目标:1、从生活实际中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建立平均数的概念。2、在理解平均数意义的基础上,理解和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资源与环境:PPT课件、CS录屏软件教学过程:(一) 开门见山,提出问题。师:请看,这是四个同学所摆的珠子,你发现什么了吗?师:对!他们每个人摆的个数都不相同。师:在总数不变的基础下,你们能使四个人的珠子变得同样多吗?想一想,有什么办法呢?(二) 操作体验,建立概念。 1.探究求平均数的
2、方法和含义。(1)“移多补少”法.师:想到了方法了,我们可以移动珠子。我们先从7个里拿出1个给这4个,再拿1个到这3个,最后6个里面拿一个到3个那里,这样每人的棋子就同样多了。 师:是的,要使几个不相同的数变得同样多,我们可以从个数多的里面移一些补给个数少的。这一过程就叫“移多补少”。师:什么是“平均数”,能用你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吗?师:平均数就是原来几个不相等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后变得同样多的那个数。课件显示:师:这个平均数真有意思,你们想了解它吗?师:请认真观察,原来的几个数与他们的平均数量对比,你发现了什么?师:因为多的要移一些补给少的,最后的平均数当然要比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师:其实这
3、正是平均数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一特点,我们还可以大概地估计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2)合并均分法师:除了移多补少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是的,我们还可以把这些珠子全部合起来平均分成4份,求出每份是多少。(7364)4204=5(个)师:你能用算式表示这一过程吗?师:7+3+6+4算出四人珠子的总数量,除以平均分成4份,结果得到7、3、6、4的平均数“5”,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合并均分法。师:这5个是小亮的个数吗?(不是)老师从板书的图片中取下第三列的珠子。师:这5个珠子是小亮原来珠子的个数吗?师:7+3+6+4算出四人珠子的总数量,除以平均分成4份,结果得到7、3、6、4的平均数“5”,我们把这种方法
4、叫做合并均分法。师:这5个是小亮的个数吗?(不是)师:7+3+6+4算出四人珠子的总数量,除以平均分成4份,结果得到7、3、6、4的平均数“5”,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合并均分法。师:这5个是小亮的个数吗?(不是)老师从板书的图片中取下第三列的珠子。师:这5个珠子是小亮原来珠子的个数吗?生:小亮原来只有3个珠子。这5个是这几人珠子的平均数量,并不代表某个人的实际个数。师:这5个不是小亮的个数,是小红、小兰、小明的个数吗?生:也不是,从珠子的颜色就能明显看出来。小结:是的,这个平均数并不是每个人原有的实际个数,它是几个人珠子的平均数量。(三) 微课小结:师:同学们,有关平均数的认识我们先学习到这里,
5、下节课我们再来探究平均数的其他意义吧!再见!老师从板书的图片中取下第三列的珠子。师:这5个珠子是小亮原来珠子的个数吗?生:小亮原来只有3个珠子。这5个是这几人珠子的平均数量,并不代表某个人的实际个数。师:这5个不是小亮的个数,是小红、小兰、小明的个数吗?生:也不是,从珠子的颜色就能明显看出来。小结:是的,这个平均数并不是每个人原有的实际个数,它是几个人珠子的平均数量。(四) 微课小结:师:同学们,有关平均数的认识我们先学习到这里,下节课我们再来探究平均数的其他意义吧!再见!设计理念: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的平均分的意义不完全相同,它是一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这个微课主要
6、通过沟通“移多补少”与“求总数,再均分”之间的联系,让学体会到这两种方法的共同点都是为了使“每个人的珠子变得同样多”,从而体会平均数的本质特征。这节课着眼于学生经历、体验平均数知识构建的过程。通过沟通“移多补少”与“求总数,再均分”之间的联系,让学体会到这两种方法的共同点都是为了使“每个人的珠子变得同样多”,求得的数量都能代表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引导学生用原来的几个数与它们的平均数对比,发现平均数比这组数据中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特色:1.利用小学阶段孩子们好奇、爱追根问底的心理由问题导入。2. 以学生为主通过讨论、探索想办法在统计图上把“不一样”的数量变为“相同”的数量。3.利用动画直观演示“假设”情境,直观、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