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伶官传序阅读练习及答案(五)五、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伶官传序欧阳修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
2、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注:仇雠:仇人。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契丹与吾约为兄弟约:订立盟约B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组:绳索C泣下沾襟泣:哭泣D抑本其成败之迹本:追究根本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世言晋王之将终也/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B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以膏斯民C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既得其尸于井D及凯旋而纳之/后人哀之而不
3、鉴之12下列四句加点的词,与“函梁君臣之首”的“函”字用法相同的一句是A复道行空,不霁何虹?B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C择善而从之D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1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B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C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D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14文中加点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少牢: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羊、猪
4、各一头叫“少牢”。B序:是说明书籍著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伶官传序是为伶官传写的一篇短序。C书:即尚书,又称书经,是儒家五经之一。D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他是北宋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著名的散文家,是唐宋八大家之首。15根据文意,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开门见山,提出全文主旨:盛衰之理,决定于人事。B文章以庄宗极盛之时“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的情景,与极衰之时“士卒离散”“泣下沾襟”的惨象进行对比,鲜明地推导出成败由人的道理。C“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前句以反问的形式肯定得天下难失
5、天下易,后句则强调成败在于“人事”。D文章通过一个“夫”字,引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这一结论既着眼于总结历史教训,又含蓄地提醒北宋王朝统治者,应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以免重蹈庄宗的覆辙。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2)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答案:10C11A12A13D14D15C16(1)士大夫们又大多把不关心国家大事、以附和世俗之见讨好众人为美德。(2)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3)祸患常常是由微小
6、的事情积累而成的,聪明勇敢的人大多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分析】10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平时注意积累、识记,再结合原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C项,“泣下沾襟”是说“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泣:眼泪。故选C。1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与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实词与虚词的用法和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再逐项对比。A项,“世言晋王之将终也”是说“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是说“盘庚迁都,表示怨恨的都是老百姓啊”。两句中的“之”的作用都是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翻
7、译。B项,“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是说“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以”:介词,把,拿。“以膏斯民”是说“来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以”:目的连词,来。C项,“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是说“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其”:表示祈使语气的副词,“一定”。“既得其尸于井”是说“从井中打捞上他的尸体以后”,“其”:代词,他的。D项,“及凯旋而纳之”是说“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而”: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后人哀之而不鉴之”是说“后世的人如果只是哀叹而不引为鉴戒”,“而”:连词,表示转折关系。故选A。1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平时注意积累、识记,再结
8、合原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函梁君臣之首”是说“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函”是名词动用,用木匣装。A项,“复道行空,不霁何虹”是说“复道飞跨天空中,不是雨后刚晴,怎么出现了彩虹”,“虹”是名词动用,出现彩虹。B项,“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是说“畏惧说坏话的人,就要想到端正自己的品德来斥退奸恶小人”,“正”是使动用法,使端正。C项,“择善而从之”是说“选择好的意见采纳它”,“善”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好的意见。D项,“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是说“国内虚弱对外与各国诸侯结仇”,“外”是名词作状语,对外。故选A。1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
9、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判断的时候,可以先找出断句一致的地方,再利用断句规则分辨断句不一致的地方的正误。“故方其盛也”,是说“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是后面句子“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的状语,可以排除A项;“举天下豪杰”是说“普天下的豪杰”,“举天下”修饰“豪杰”,构成偏正短语,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B和C项。此句的完整翻译是“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故选D。14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
10、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D项,说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错误,唐宋八大家之首是韩愈。故选D。1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C项,“前句以反问的形式肯定得天下难失天下易”错误,“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句子采用反问句的形式,应
11、该表示否定,所以“肯定得天下难失天下易”一说不准确,应为“否定”了“得天下难失天下易”的说法。故选C。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以为”应理解为“把作为”;“阴恤”应理解为“关心”;“同俗”应理解为“附和世俗之见”;“自媚于众”应理解为“讨好众人”。第二句中,“原”是名词动用,应理解为“推究”;“所以”应理解为“的原因”。第三句中,“祸患常积于忽微”是状语后置句;“忽微”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应理解为“微小的事情
12、”;“困于所溺”是被动句;“智勇”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应理解为“聪明勇敢的人”。参考译文: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憾;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
13、,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仓皇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可见祸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积累而成的,聪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难道只有宠爱伶人才会这样吗?于是作伶官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