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设计一般,没有什么新意。互动游戏环节无意义,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没有感受到学习分数加减法的必要性。美誉处理好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73吃西瓜教学设计罗静怡 电子邮箱:196155975 手机:18927841001单位:广东省韶关市新丰县城第一小学通讯地址:广东省韶关市新丰县城第一小学 邮政编码:511100设计意图:本节课我主要想通过自制的图片,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把本节我要教的内容总结出来。通过合作他们知道合作学习的好处,在合作的过程中还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学生自己动手,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本节的教学内容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整堂课,我只是一个组织
2、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学理念: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动手实践中,结合生活实际,学习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教学目标: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减法的计算方法。2、能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减运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教学重难点:总结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学过程:一、互动游戏,回顾旧知1、对口游戏:猜猜我是谁?(游戏规则:师出题,学生抢答)我是5个1/9,猜猜我是谁?我是4个1/4,猜猜我是谁?我是一个分数,是一块蛋糕,平均分成7份中的4份,猜猜我是谁?我是一个分数,是一个星期里的三天什么意思?学
3、生能听懂吗?,猜猜我是谁?2、手指游戏:看看谁的反应快?(游戏规则:师出示手指数,生说一句含分数的话。)如:教师说:“请你举起所有手指的7/10”生举手指。3、谈话,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分数的知识,这个知识就藏在小熊哥俩吃西瓜的故事里。设计意图:将旧知的复习,置于生动的游戏情境中,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了对旧知的复习整个复习对新知没有什么实际的价值。二、创设情境,学习新知(一)创设情境同学们,你们喜欢吃西瓜吗?喜欢吃西瓜的孩子向老师点点头,笑一笑。无意义今天,老师要介绍两位也喜欢吃西瓜的朋友给大家认识。那就是小熊和大熊。(出示情境图)大熊和小熊是一对好兄弟,一天中午,熊妈妈奖励它们一
4、西瓜,它们把这个西瓜平均切成8块,大熊说:“我吃了3块”,小熊说:“我吃了2块”。孩子们,你们知道大熊和小熊分别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吗?(二)根据情境图,提出问题师:根据刚才从画面获取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与分数有关的加减法数学问题?大熊和小熊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大熊比小熊多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还剩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师:咱们同学可真会提问题,这节课咱们就来研究吃西瓜中遇到的三个数学问题。(板书课题:吃西瓜)设计意图:喜欢听故事是这个年龄段孩子共有的特点。新课伊始,创设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发现数学信息及提出问题的能力。同时为新知教学作好情感上的铺垫。
5、(三)解决问题1、学习同分母分数的加法运算(1)根据问题列出算式师:先来看看,它们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呢?你会列算式吗?生回答。师板书:2/8+3/8=师:你发现了算式中的两个分数有什么特点吗?生:分母都是8.师:我们把分母相同的分数,叫同分母分数,接下来,我们就来研究同分母分数的加法。(板书: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师:你能试着说说这个算式等于多少吗?(指名回答)师:那看来大家的意见都等于5/8,这个结果究竟对不对呢?我们得向大家做个合理的解释呀,怎么样,能不能想办法验证验证?(2)动手操作,探索算理学生动手操作师:老师给同桌两人提供了一张圆纸片代表西瓜,你可以和同桌合作,折一折,把圆纸
6、片平均分成8份,然后同桌进行角色分工,一个当大熊,一个当小熊,用斜线涂一涂被你吃掉的份数,要求:用斜线,而且同桌两人要用不同的颜色,涂完后,看一看,动脑筋想一想,总之请你自己试着想办法证明2/8+3/8为什么等于5/8,完成的同学,再和同桌说说你的想法,这样的操作还是在教师的指挥下完成的。学生没有什么个性化的学习。咱们比一比哪一张桌子的两个人最会合作,完成的又快又好,拿出你的学具开始吧!学生活动交流,师巡视并提醒如何进行计算验证。指名说想法。师:完成的同学马上坐端正。我们通过刚才的验证,你是不是认为2/8+3/8等于5/8?谁愿意拿着你的作品到前面说一说你的想法。生:我先把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
7、这是小熊吃的2块,这是大熊吃的3块,合起来就是5块,就是5/8。师教具演示: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8份,其中2份是小熊吃的2个1/8,3份是大熊吃的3个1/8,合起来就是5个1/8,也就是5/8。师:现在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写出结果了吧!板书计算过程师:我们写的时候,要把加的过程写出来,5是由2+3得来的。注意加号,等号都要与分数线对齐,这样才好看。探索算理师:第一个问题解决了,现在老师考考你们,2/7+4/7=?说一说为什么等于6/7?同学们这么能干,老师不信考不到你们,请全班同学口答1/9+5/9= 2/4+1/4= 这么能干啊!你们是怎么算的?怎么会这么快呢?(指名回答)师:哦,是这样吗?谁再
8、来归纳总结一下,同分母分数加法到底该怎么计算呢?根据回答板书: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师: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同学们心里觉得怎样?美滋滋的,是不是象吃了西瓜一样甜呀,那我们解决下面的问题是不是更有信心了。2、学习同分母分数的减法运算师:我们现在来看第2个问题:大熊比小熊多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这个问题你能独立解决吗?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如有需要也可以借助图形帮助你理解,然后迅速在本子上列式计算。写完的孩子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想的。生独立写出算式。指名上台板演,并说说自己的想法。师用教具演示计算过程。师:跟黑板上一样的同学请举手。那我们再来看看同学们的想法。(演示)把一个圆形平均分成8份,大熊吃了3块
9、表示3个1/8,小熊吃了2块,表示2个1/8,从3个1/8里去掉2个1/8,剩下的就是大熊比小熊多吃的这个西瓜的1/8.师:那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减法你有什么好办法介绍给大家?生:分母不变,分子相减。(师随机板书)3、探索分数算式中有整数“1”的计算方法师:大家知道,小熊和大熊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5/8)这时,小熊说:“不要再吃了,我们应该留一些给妈妈吃。”多懂事的小熊呀!请同学们想一想,还剩下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给妈妈吃呢?师:你会列算式吗?同样,请同学独立思考后,把式子列在本子上,同桌互相说说想法?(生列式计算)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列算式的?你是怎么想的?还有不同的算式吗?这两个算式都
10、对吗?谁能说说你的想法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呢?引导学生把1化成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师:“1”也可以用8/8来表示,1可以先化成分数,然后再与5/8相减,那么,我们刚才把1化成了怎样的分数?(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师:为什么这里把1化成8/8,而没有化成7/7或6/6呢?生:因为它们把西瓜平均切成了8份,而没有切成7份或6份。师:同学们的脑子真是灵光!现在我们就可以用等号把这两个算式连起来了。等于3/8的同学请举手。师:那我们来看看同学们的意思。(教具演示)把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取了其中的8份,也可以用1来表示,从中去掉大熊和小熊一共吃的5/8,果然还剩下了这个西瓜的3/8.师:刚才同学们把三个问
11、题都解决得很好!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师用手指板书引学生回答)师:那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你有什么好方法介绍给大家吗?(不会回答,就指板书提示)设计意图:采用“数形结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讨论交流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巩固练习,强化新知师:看见同学们学的这么开心,老师带来了一些题目想考验一下大家的实力,敢接受挑战吗?1、判断。2、射击游戏。3、实际运用。4、拓展:碰碰车游戏。设计意图:练习题既丰富了学生对数学模型的感知,也让学生脱离对直观图形的依赖,进行直接计算,锻炼抽象思维的能力。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现数学
12、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四、师生总结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怎么学到的?同学们,吃西瓜是我们生活中最普通的事情,但是我们却从中学会了许多数学知识,也发现了一些解决数学问题的好办法,同学们真是好样的!看来只要我们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你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知识处处用于生活中。设计意图:总结从关注结果走向关注过程,延伸体现了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及生活化。五、板书设计:吃西瓜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2/8+3/8=2+3/8=5/83/8-2/8=3-2/8=1/8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8/8-5/8=3/81-5/8=8/8-5/8=
13、3/8六、教学反思: 本课以“小熊吃西瓜”的有趣情境为主线 ,学习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这是在学生认识分数和理解其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通过有趣的情境和直观的图形,揭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规律,最终达到摆脱对直观图形的依赖,能够直接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愉悦和成功。本课学习的重点是探索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其中探索用“1”减去一个分数的运算是学习的难点。突破重难点的关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探索、感悟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在教学中学生首先拿出圆形纸,先独立探索然后同桌互相讨论,寻求答案。然后教师课件演示,这时要求学生带着自己的想法,仔细观察课件演示过程。最后老师耐心的引导学生说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进一步让学生解释算理。被减数是“1”的减法算式是本节课的难点之一,教学时通过引导学生理解“1”表示的意义后,就能够很顺利地进行运算了。在本课的教学中使我感受到只有结合教学的实际,灵活地把握教材,充分的关注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这样才能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