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反思篇一:长度的测量教学反思 长度的测量教学反思 讲完这节课,认为本课有不少成功之处和值得吸取之处,为了能很好的指导今后的教学工作,将本课内容作一反思。本课成功之处: 1、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积极性 本节课我以常见的长度单位导入。我问同学们知道有哪些常用的长度单位吗?同学们没等我的问题说完就开始议论纷纷了。然后我让一位学生回答以前数学课上遇到过的长度单位。以学过的旧知识引入现在要介绍的新长度单位微米和纳米,使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上课时,他们都很认真的听课,对问题都会积极参与。 2、教学内容难度适中 在教学中就要把握好题目的难度,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刚开始难度不能太高,太难
2、了他们听不懂的话,上课就会失去激情,不认真听课,会让他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让他们以为自己不行,比不上人家,没办法学好,所以教学时一定要选一些难度适中的题目。待时机成熟题目可以难一点,这样反而激起他们的好胜心,攻克难题他们会觉得具有挑战性,他们心里会有一种不服输的念头,所以听课就会更加认真。 3、积极提问,贯穿课堂始终 要想学生45分钟内都会专心听课那是不可能的,这时采用提问的方式的话,就会使学生的精神一下子紧张起来,并且去思考你所提出的问题,提问时,所设置的问题要有梯度,灵活多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提问要有均匀性,不能反复提问某个学生,这样会使其他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消退的。 4、
3、多举实例 新教材中,很大程度上强调物理的应用,整个章节中都有相关联系生活的例子,多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他们知道物理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广泛的应用,会激起他们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本课不足之处 在介绍长度单位及其换算时,用了比较长的时间,导致学生练习时间过少和一些安排的上课内容没有办法如期当堂完成,不利于对本课教学的知识整体性和知识的熟练掌握。 在讲本课时应多让学生了解生活中一些长度的测量方法,这样能很好的落实生活物理社会,让学生感觉到学有所用。 由于刚开学几天,和学生还不是很熟悉,对于每个学生的个性、基础素质、心理素质等各方面了解得都不透彻,在问题的设置上高估了学生,导致课堂的把握不是很理想。 在
4、小结时,应让学生多调查社会生活中一些特殊长度的测量,并设计测量方法,写出可行性的步骤。篇二:长度的测量-教学反思 发挥课堂生成的引领作用 -教学反思 一、引入,创设情景: 设计思路:应用图片引入运动物体的共同特点,得出测量长度的必要性。 再通过小活动说明“目测”的不可靠性,需要找到公认的标准量单位。 课堂实况:教师多媒体展示三幅图片:飞流直下的瀑布、空中运转的篮球、 飞驰的赛车。学生很准确地说出它们是:运动的物体,再进一步问运动物体的 共同特征?学生就不知道如何回答了。如果教师能够利用视频教学,情况就会 不同,学生就能够较容易地找出运动物体的共同点了,可见教师对学生的预见 了解不够充足,学生对
5、于这方面的能力没有得到训练。使得课堂引入没有起到 很好的调动作用。而且关于目测的小活动设计了两个过多,一个足够,这样就 为后面的实验节约了宝贵的时间,这都是在课前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所致。教师对于每一个小细节都要考虑到,考虑周全。 二、重难点突破: 1、重点:(1)知道什么是单位,以及引入单位概念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的测量工具并掌握使用规则; 2、难点:(1)如何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正确读数; (2)对误差的正确认识; 本节课的重点是长度的测量工具的使用规则。对于单位这个词语也是陌生 的,第一次接触,所以教师在这上面花费了不少精力,虽然学生在小学已经学 过单位换算,但是教师发现学
6、生对于这方面的掌握很不成熟,所以花费的时间 就较多导致后面的难点突破没有更多的时间完善,还有就是教师多半时间都在 代替学生思考,这样会使学生逐渐变得木讷,只能机械地接受,对以后的学习 很不利。可见教师在设计一节课的时候,要考虑的全面,这样学生才能全面地发展。 而对于重点刻度尺的使用则讲解的过于仓促,给学生自学的时间不够充足,导致教师让学生总结时,出现学生回答不出来的现象。对于估读这一规则有讲解过于详细,用了三个练习让学生训练,这样又花费了不少时间。说明教师在突发事件的处理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时间的分配上也没有重难点突出,使得整节课上过以后非常直板,没有一点趣味性。 对于另外一个难点:让学生实际
7、操作刻度尺的使用:测量一张纸的厚度,发现刻度尺无法测量,学生自己总结测量一张纸的方法:测多算少法。以及实验时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项、实验操作步骤、表格设计等等,这些让学生自己完成,锻炼了学生自己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但是由于前面浪费的时间较多,使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验操作,所以这个实验设计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最后剩余三分钟,总结了这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做了一道反馈练习就下课了。 整个一节课给人的感觉是很仓促,时间分配很不均匀,重难点没有把握到位,重点不详细,难点不突出,学生练习反映出这节课应该有更好的方法,达到更好的效果。在以后的课堂中要注意避免上述出现的问题,发扬好的方法,争取取得更大的进步。
8、篇三:用水测量时间教学反思 用水测量时间教学反思 北白象镇第七小学 钱晓爱 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单元的内容。为了上好这节课,我经过了多次试教,对教案进行了多次修改。 自从开始准备上这节课,主要两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1、怎么让孩子明白做滴漏这个活动的目的,是验证水是否具有等时性,而不是用水来测量时间。2、如何指导孩子做这个活动,这个活动之后得出的数据要进行数据分析,得出大致的倍数关系,势必对孩子的操作有很高的要求,而这个活动中,要注意的细节确实有很多,先堵孔,然后同时计时和放手,观察液面高度,等到液面到达一定高度,就堵孔等等,在这样一系列的过程中,只要有一个同学操作不当,都会影响数据的准确
9、性,以至于影响后面倍数关系能否顺利呈现。 上完这一课以后,我觉得教材的编排还是有欠考虑的地方。首先,在一个容器里装100毫升水,要全部流完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水有表面张力,流到还剩下一点的时候就不会往下流了。其次,让学生根据流完100毫升水的时间来推测流出10毫升、20毫升水的时间有难度。流出10毫升水的时间比较短,学生测量起来也有难度。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对教材做了一些改进。把书上的几个实验进行了整合。我的改进方法是:在一个漏瓶里装100毫升水,然后分别测量积聚20毫升、40毫升和60毫升水的时间。得到数据后,对数据进行分析,让学生形成在一定条件下,积聚同样多的水所用时间基本相等的概念。再对
10、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水流的速度会受到水位高低的影响,水位高,流速快,水位低,流速慢。认识到这一点以后,再让学生思考,既然水流的速度不是匀速的,那古人又怎么能用水来测量时间呢?从而引出对古代水钟结构的分析。有了前面的探究,孩子们很快就明白了,原来古人是想办法让水位保持在一定高度来保持水流速度的。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给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探究。在实验前,我先给孩子们介绍了一下实验器材,然后给他们播放微视频,看看老师是如何操作的,让他们讨论怎样做才能又快又好的完成实验任务。孩子们说了很多,特别提到了这个实验必须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才能完成。这样,让他们自己分工,每个孩子都明确了任务,有的
11、计时、有的操作、有的观察每个孩子都有事可做,都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了。避免了以往实验中一人动手其他人无事可做的现象。 这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亮点:自制水钟以及教具,为了减少实验误差和控制水的流速,水在滴漏过程中溅到量筒内壁,我采用了胶枪,电线圈,吸管三合一的方法,让水沿着量筒内壁缓慢流下去;CAI辅助教学,这课实验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操作方法,我利用了微视频的方法,让学生很好的掌握了实验方法;对数据的分析,本节课的数据很重要,所以我做了一个班级汇总表,采用了全班汇总法对数据做一个统一的处理,在数据中分析,在数据中理论,在数据中得到真相。 但是本堂课也还存在以下不足:对学生的发言反馈不是很到位。当孩子们没有得到我预期的答案时,我心里有些着急,不知道该怎么去引导,学生说出他的想法,而我则是太多的强调自己原先的预设,找着自己想好的步骤走,关注学生不够;自己对问题的表述不够准确太宽太泛。我想,这跟平时的积累有关系,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朝这方面去努力。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9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