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一诗一文一烟斗,一个脊梁一声吼。一画一印一全集,一代英豪一红烛。诗猜人下面这四句诗中所说的诗人是谁?闻 一 多部编新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01说知作者体裁作者简介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1946),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1946年7月15日发表了著名的最后的一次演讲,当日下午,在云南昆
2、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主要作品:1923年9月7日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早年参加新月社,提倡新格律体诗。他的诗具有极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代表作红烛、死水具有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整齐、和谐的艺术表现,影响颇大。新月派代表闻一多提出了“新诗格律化”的主张,提倡诗歌创作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指的是音节和旋律的美。建筑美,指的是词藻的运用,要体现出中国象形文字的视觉方面的印象(即富有形象感、色彩感和画面感)。绘画美,指诗的对称和句的整齐。写作背景:写作背景: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身为中国人受到的歧视,写过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身
3、为中国人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篇爱国诗篇。许多篇爱国诗篇。1926年他怀着对祖国的渴念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看年他怀着对祖国的渴念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看到的是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弊的黑暗现实,令他到的是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弊的黑暗现实,令他极为失望,他痛呼极为失望,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我来了,我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了本首诗的深层根基。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了本首诗的深层根基。诗集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它的内容丰富广泛,既反映了当时青年
4、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的思想情绪,更表现了诗人希望献身艺术、报效祖国的理想;既反映了诗人对西方社会的失望和愤恨,更表现了诗人炽热的爱国思乡之情,同时,既有对爱情、对自然的歌颂和赞美,也有对前途感到渺茫的感伤和哀怨。诗集红烛不但以浓烈的色彩独树一帜,而且还以丰富的想 象、精练的语言、典型的东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这首与诗集同名的诗篇,就是诗集红烛的序诗。从诗歌题材的特点来看,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这种诗有什么特点?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
5、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02吟得要领技法吟注意情感的表达、节奏停顿、重音轻音、抑扬顿挫、语气语调等。诵要领任务活动一诵读全诗,读懂诗意(一)诵读全诗,感受诗韵1.参照下面划分的节奏,诵读全诗。红烛闻一多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一误/再误;矛盾!冲突!红烛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吧!烧吧!烧破/
6、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红烛/啊!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红烛/啊!流吧!你/怎能/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2.诵读指导(以1、2节为例)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7、,可是/一般/颜色?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语调深沉,饱满,上扬“红的”拉长,且“红”重音激情,上扬“心”重音;“比比”拉长,上扬“是”重音;“颜色”重读,上扬 字韵饱满,充满激情“是谁”重音,上扬;“蜡”重音;“给你躯体”读出疑问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一误/再误;矛盾!冲突!“是谁”重音,上扬;“火”重音;“点着灵魂”充满疑惑“为何”上扬;“烧蜡”重音;“成灰”重音,语调深沉“放光”重音;“出”拉长,上扬“一误”的“误”重音;“再误”的“误”重读,拉长,深沉“矛盾”重音;“冲突”重读,上扬03读理内容结构 理清主要内容理清主要内容
8、1.红烛红。红烛红。23.红烛烧蜡成灰,放出光明。红烛烧蜡成灰,放出光明。4.红烛烧掉一个死寂、禁锢的世界。红烛烧掉一个死寂、禁锢的世界。57.红烛流泪。红烛流泪。89.红烛为什么流泪。红烛为什么流泪。这首诗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句诗“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诗歌主体扣住了引子中的哪两个字写红烛?明确:“灰”与“泪”两层。2、3、4节“灰”5、6、7、8“泪”合作探究 全诗扣住“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一共问了几次?问什么?第一问: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第一问:红烛为什么这样红?第二问: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出光来?第二问:红烛为什么要自焚?第三问: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第三问
9、:红烛为什么要流泪?诗人面对红烛,全诗扣住“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先后三次发问,这三问形成抒情的三个层次,使感情的抒发层层推进。有的问而不答,有的一问两答,有的一问一答,在问问答答中,酣畅淋漓的抒情言志,诗人向读者完全敞开了心扉,把一颗心交给了读者,让我们在他那热情磅礴,精神焕发的诗句中,为他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为他那种献身祖国一切在所不惜的精神而怦然心动。红烛红烛理解标题:蜡烛有红有白理解标题:蜡烛有红有白,诗人为何诗人为何以红烛为题以红烛为题?明确:本文以明确:本文以“红烛红烛”为题,用红色为题,用红色的蜡烛象征诗人对祖国的一颗赤诚的蜡烛象征诗人对祖国的一颗赤诚之心。之心。象征是借
10、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是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以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表现手法。其特点是利用象征物的表现手法。其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相似性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相似性,使被使被象征物的某一特质得到含蓄而形象象征物的某一特质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的表现。03探析形象语言托物言志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诗词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托托物言志是诗词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托物言志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通过描摹客观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的
11、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红烛特征:红烛特征:1、红 2、燃烧 3、流泪 托物言志红烛的红-诗人的赤子之心,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红烛的燃烧-对红烛的敬仰。自我牺牲精神献身国家的精神红烛的泪-诗人爱国之情,忧国之心。它能慰藉人间,使痛苦而麻木的世人感到欣慰。红烛的责任-诗人自勉自励,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红烛-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诗人笔下的“红烛”形象红烛为何燃烧成灰?红烛为何燃烧成灰?红烛为何伤心落泪?红烛为何伤心落泪?红烛燃烧自己有何心愿?红烛燃烧自己有何心愿?为创造光明而彻底的自我牺牲为创造光明而彻底的自我牺牲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为创造光明而忍受
12、被摧残的痛苦唯愿为世人创造光明。唯愿为世人创造光明。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思考题:诗人由红烛联想到诗人的心,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或相关处是什么?用红烛与诗人的心相比有什么深刻含义?【答案】示例:诗人由红烛联想到诗人的心,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或相关处是:表面上二者有相同的颜色“红烛”与诗人的赤子之心均为红色,实际上都是具有奉献精神红烛燃烧自己,照亮黑暗的世界,拥有赤子之心的诗人希望自己能为了祖国不惜牺牲、无私奉献。思考练习用红烛与诗人的心相比,其深刻含义在于:以物化的红烛表现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可以通过隐喻的笔法描写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无私奉献、唤醒民众的热情,从侧面抒发抒发诗人火
13、热的爱国情感,凸现诗人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思考练习赏析重要诗句:1、红烛为什么要用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作引子?2、诗歌每节以“红烛啊”开头贯穿全诗,这用什么修辞?对全诗有什么作用?3、红烛一诗,第2节中说“一误再误”,而第3节却说“不误,不误!”前后是否自相矛盾?4、怎样理解“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5、怎样理解“莫问收获,但问耕耘。”1、红烛为什么要用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作引子?答案诗人用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领导全篇。“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表达的是彼此忠贞不渝、海誓山盟,是坚贞爱情的写照。由于时代背
14、景和诗人的创作心志不同,闻一多赋予了新的思想情感,即托红烛言牺牲自我的高尚品格,表达的是对理想信念无比忠贞的坚守和歌颂。引子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让诗人的情感有了统摄,全诗正是以此为中心,同时也有情感即将展开的提示,起到了铺垫、烘托、暗示的作用。红烛引用李商隐的诗句,不仅是因为这句诗概括了全诗的主旨,点出了蜡烛甘愿自我牺牲直至生命终止的高尚人格。另外,引用李商隐的诗句还取得了客观上的另一种效果,即与全诗结尾所引“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形成呼应,以引用起,以引用终,让诗歌首尾照应、丰润圆满。2、诗歌每节以诗歌每节以“红烛啊红烛啊”开头贯穿全诗,这用什么修开头贯穿全诗,这用什么修辞?对全诗有什么作用?
15、辞?对全诗有什么作用?明确:这是反复的修辞方法,局部复沓吟咏,形成明确:这是反复的修辞方法,局部复沓吟咏,形成诗节的排比,便于倾诉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赋予诗节的排比,便于倾诉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赋予红烛以人的思想感情,成为诗人抒情的依托。红烛以人的思想感情,成为诗人抒情的依托。是全诗抒情的中心和总纲是全诗抒情的中心和总纲 一开头,诗人就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一开头,诗人就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红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人格的化身。3 3、红烛一诗、红烛一诗,第第2 2节中说节中说“一误再误一误再误”,”,
16、而第而第3 3节却说节却说“不误不误,不误不误!”!”前后是否自相矛盾前后是否自相矛盾?解析:解析:不矛盾。在第不矛盾。在第2 2节中节中,红烛为了红烛为了“放光出放光出”,”,奉献了奉献了“躯体躯体“灵魂灵魂”,”,可谓可谓“一误再误一误再误”了自身了自身,诗人对诗人对此也感到迷茫此也感到迷茫,但诗人并没有过多地徘徊和彷徨。在但诗人并没有过多地徘徊和彷徨。在第第3 3节中节中,诗人彻悟了诗人彻悟了,他认识到光是要他认识到光是要“烧烧”出来的出来的,只有燃烧自我只有燃烧自我,无私奉献无私奉献,才能放光芒。诗人理解了才能放光芒。诗人理解了红烛红烛,由衷地赞美红烛的奉献精神并坚定了自己的信由衷地赞
17、美红烛的奉献精神并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念,准备朝着理想中的光明之路迈进准备朝着理想中的光明之路迈进,即使自己被烧即使自己被烧成灰也在所不惜。前后西种截然相反的回签表明了成灰也在所不惜。前后西种截然相反的回签表明了诗人的醒悟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地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同时也更有力地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4、怎样理解、怎样理解“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点拨点拨:是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是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诗人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自己的自励。诗人借着红烛
18、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诗人认为自己的职责,就在于从梦中信念和心愿。诗人认为自己的职责,就在于从梦中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使民众觉悟,使民众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使民众觉悟,使民众奋起,使民众热血沸腾,使民众走向光明,从封建奋起,使民众热血沸腾,使民众走向光明,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所设置的精神监狱中解放出来。主义帝国主义所设置的精神监狱中解放出来。5、怎样理解、怎样理解“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点拨:画龙点睛点拨:画龙点睛,揭示了红烛精神的本质和灵魂所在揭示了红烛精神的本质和灵魂所在,收束全诗收束全诗,可谓可谓“卒章显志卒章显志”。诗人劝勉红烛,也是劝。诗
19、人劝勉红烛,也是劝勉自己:在不合理的社会中勉自己:在不合理的社会中,耕耘者要创造光明,个耕耘者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的集中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人的得失荣辱,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诗 歌 主 题红烛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剖白。诗人将自己比作红红烛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剖白。诗人将自己比作红烛烛,要用那微弱的光和热来照亮险恶的前途要用那微弱的光和热来照亮险恶的前途,去烧破世去烧破世人的迷梦人的迷梦,捣破禁锢着人们灵魂的监狱捣破
20、禁锢着人们灵魂的监狱,为人间培养出为人间培养出“慰藉的花儿慰藉的花儿”和和“快乐的果子快乐的果子”。尽管。尽管“流一滴泪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一分心”,”,但是直到但是直到“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炬成灰泪始干”,”,也在所不也在所不惜。诗人通过红烛这一意象惜。诗人通过红烛这一意象,表现了自己的赤诚之心表现了自己的赤诚之心和奉献精神和奉献精神,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前途的执着追求和献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前途的执着追求和献身祖国的伟大抱负。身祖国的伟大抱负。闻一多提出了诗歌的闻一多提出了诗歌的“三美三美”理论请简要分析红烛一诗是理论请简要分析红烛一诗是怎样体现怎样体现“三美三美”的。的。答案(1)音乐美:重复句的使
21、用、一定程度上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使红烛在音韵上很适合朗诵。作品时而低吟、时而提问、时而高昂,每一段结束,又是以“红烛啊”再拉动一波情绪,节奏起伏,富有音乐美。(2)绘画美:红烛的绘画美体现在它不是直接描述物体的颜色,而是很巧妙地融合了意象来呈现。物体上的美,当然是“红烛”“火”“血”等红色主色,也有“灰”“光芒”等配色,更以反复出现动词“烧”来强化意象“红烛”。(3)建筑美:红烛的建筑美,最主要是体现在节奏和前后呼应的结构上。诗歌先以感叹句的首节开始,转入以疑问句为主的次节,第三、四节的“不误,不误”“烧吧!烧吧”整齐对照,也加快了音韵上的节奏,接着两句“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
22、,两句“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充满了古典的格律和新诗自由融合的精神。七子之歌澳门澳门 你可知你可知”妈港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那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那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叫我一声“澳门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母亲!我要回来,母亲!结束语结束语 早先所知的闻一多先生,并非诗人,而是斗士。这与他的死有关,一副斗士的铁骨,被那最后的演讲承载着,撞击过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由此想到了屈子,虽赴死的方式不同,却都感天动地,悲壮激越。有人道屈子首先是政治家,而后才是诗人,因为政治家使其择死;然而让后人年年端午而祭,则是诗人之死,死得诗意。我想闻先生震撼人心之死,大概亦如此吧。如果说屈子的香荃使之永恒,闻先生的红烛则使斗士不朽!红烛之泪,是先生流自心底之忧国热泪;红烛之光,是先生燃其生命所发之爱国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