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竹竹 节节 人人人教版六年级语文 上册范锡林同学们,你们知道竹节人是什么吗?你见过竹节人吗?对,这是一种玩具,用毛笔杆做成的小人玩具。今天就我们随着作者的思绪回到那个年代,看看他们充满快乐的童年。谈话导入介绍作者范锡林:1950年生于江苏无锡,靖江市文联副主席,专业作家。江苏省第八届人大代表。初读课文,理清大意本文围绕竹节人共写了几件事?共写了三件事:做竹节人、玩竹节人、老师没收竹节人。初读课文,理清大意文章共分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第一部分(1、2):总写当时同学们痴迷于玩竹节人。第二部分(3-19):详细介绍了如何制作竹节人、斗竹节人,表现了“我们”对能自制竹节人感到无比自豪之情
2、及对斗竹节人的痴迷。第三部分(20-29):一不留神竹节人被老师“一把抓去”,却发现老师也喜欢竹节人,原先的那份沮丧变成了心满意足。再次阅读课文,分组完成下面任务。A组:详细写一份制作竹节人的过程。B组:收集竹节人给作者带来哪些乐趣。C组:假如你是老师,没收了一个竹节人.整体感悟课文感知A组:详细写一份制作竹节人的过程。一毛笔杆锯成两段,每段寸把长,这是竹节人的头和身躯。二某一段上端留出脑袋,下面找适合的位置钻一对小眼,预留手臂的位置。三锯八段相对较短的,这是竹节人的四肢。四八小段按人体的样子摆好,然后用一根结实的线绳依次穿起来。感知课文B组:收集竹节人给作者带来哪些乐趣。一破旧的课桌变成同学
3、们的乐园,也貌似一个古战场。二花样繁多:可以单独表演;可以两人对打;操作不当竹节人好似呆子;制作成齐天大圣;可以装扮成窦尔敦;佩戴偃月刀,手持蛇矛枪的武士。三课间玩,上课也想玩。四老师也喜欢竹节人。感知课文C组:假如你是老师,没收了一个竹节人.同学们发挥想象,说说老师此刻的心理活动.品读课文阅读第一自然段,你有什么感想?说明当时物质匮乏,买不到什么玩具,想玩必须自己做,不像现在的玩具五花八门。一旦有趣的玩具出现就会很快风靡全校。文中第五自然段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比喻、夸张,用幽默的语言说明桌子的破旧,开口很大。品读课文品读课文第十五、十六自然段连用五个简洁的短句,有什么妙用?五
4、个短句,五个感叹号,目的是烘托气氛、营造氛围,表达了孩子们跃跃欲试的激动心情,人人都想大战一场,同时说明大家对竹节人的痴迷程度极深。品读课文十七自然段运用了侧面描写,有什么表达效果?通过对“观战”的同学们“攒着”、“跺脚拍手”、“咋咋呼呼”等细节描写,可以看出大家对竹节人游戏已经非常入迷。同时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课文连用三个成语来描写老师:“虎视眈眈、大步流星、怒气冲冲”,请同学们说说这三个成语的妙处。这三个成语对老师的动作和神态进行了生动地描写,表现出老师道貌岸然、威严无比的形象。与后文老师开心地玩竹节人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老师严厉而又亲切的形象。品读课文问题探究有人说老师玩竹节人这部分内容
5、可以删除,它与主题没什么关系,同学们认为呢?这部分内容有深化主题的作用,老师对竹节人的喜欢也是侧面烘托这个游戏为什么能让孩子们痴迷的原因。老师没收竹节人孩子们的心情由沮丧到满足的变化过程,丰富了文章的内涵。美好的童年单单有竹节人而没有老师是不完美的。“我”和同桌的竹节人被老师没收,虽然没能拿回来,但刚才的“沮丧”却为什么变成现在的“心满意足”呢?当“我们”伏在窗外看到老师也爱玩竹节人时惊呆了,一个小小的玩具也得到老师的青睐,一直严厉的老师仍然保持一颗童心,让“我们”很高兴。同时,也因为竹节人能给老师带来一点放松、娱乐的机会而感到骄傲。老师玩竹节人的一幕也是“我”童年美好回忆的一部分。问题探究总结概括这篇文章让我们认识了一种具有年代感的玩具竹节人,懂得如何制作、如何操作以及给孩子们带来的无限乐趣。同学们回家咨询长辈还有哪些传统玩具,他们是如何制作和把玩的,回来与同学们交流。作业布置一给同学介绍一种你喜欢的玩具。二完成课后练习。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