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背影台阶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背影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早期主要成员。一生勤奋,共著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二百多万字,作品收在朱自清全集里。伟大的革命领袖毛泽东赞他“有骨气”,“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篇末说到父亲的来信:“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1947年,朱自清自述:“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写这篇文章只是写实。
2、”台阶李森祥(1956),浙江衢州人,当代作家。1986年发表处女作半个月亮爬上来。近年来发表小说颇多,主要有小学教师荷花等。现专业从事影视创作,电视连续剧天下粮仓的编剧之一,历史剧卧薪尝胆的编剧。李森祥1975年入伍,时空的距离,使他产生了对故乡的一种极其亲切、真实的回忆。这种回忆成为李森祥小说创作的灵感与契机,他带着美学的思考,从容而艺术地审视故乡的人和事。他的小说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形象,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李森祥以台阶为代表的前期小说,基本上侧重于“家族圈”的表现。知识积累背影1差(chi)使:旧社会在机关里做事叫“当差”,这里指职务。2狼藉(j)
3、:乱七八糟的样子。3簌簌(s):纷纷落下的样子。4典质:(把财产、衣物)典当、抵押出去。典,当。质,抵押。5惨淡:凄惨暗淡,不景气。6赋闲:失业在家。晋人潘岳有闲居赋,因而后人便把没有职业的“闲居”叫作赋闲。7勾留:短时间停留。8脚夫:旧时对搬运工人的称呼。9小费:顾客、旅客额外送给服务人员的钱。10迂(y):言行守旧,不合时宜。11月台:站台。12蹒跚: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13拭(sh):用手或布、毛巾、棉纱等擦。14颓唐:精神不振作。文中指衰颓败落。15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怀,心。16不能自已: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已,停止,这里是控制的意思。17情
4、郁于中:感情聚积在心里不得发泄。18琐屑:细小而繁多(的事)。19唯:只是。20箸(zh):筷子。21大去:意思是与世长辞,一去不返。这是对死的委婉说法。22交卸(xi):旧时官吏卸职,向后任交代。卸,解除,推脱。23奔丧:从外地急忙赶回去料理长辈亲属的丧事。24逛(gung):闲游;游览。25妥(tu):妥当。26莹(yng):光洁明亮。27惦(din)记:挂念,想念。28祸不单行:不幸的事接连发生。29光景:境况;状况;情景。30聪明:在课文中的意思是反语,指自己愚蠢不懂事,表达自己内疚、悔恨、自责之情。 31漂亮:在课文中的意思是指说话得体。台阶1凼(dng):方言,水坑。2活做得去:方
5、言,能干活的意思。3尴尬(gng):神色、态度不自然。4烦躁(zo):烦闷焦躁。5微不足道: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6大庭广众:人很多的公共场合。7揩(ki):擦、抹。8疲倦:疲乏,困倦。9黏(nin)10硌(g)考题例析(2011 山西)认真观察漫画,给它拟一个标题(8个字以内)。 标题_解析:这个题属于综合性学习中的读图题。拟标题要紧扣漫画主题。标题可拟为:代沟、聊、无聊 课文讲解理解主旨背影【高清课堂:永恒的父爱】本文通过追忆作者八年前和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时的情景,刻画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慈父形象,表达出真挚深沉的父爱子、子疼父的情感,抒发了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思念之情。台阶本文叙述了父亲建造高台
6、阶的过程,表现了父亲为实现理想而不懈追求、坚韧不拔、不知疲倦的精神,表达出作者对父亲的优秀品质表示敬仰和赞叹。同时小说也侧面反映了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民生活极端困苦的现状。理清结构背影台阶 旧台阶回忆 造台阶 经济的落后 新线索父亲的坚忍不拔、艰苦创业写作特色背影1作者怀着真挚的感情,抓住瞬间的生活感受,紧扣父亲的背影组织材料,叙事抒情。文中四次写“背影”:开头设疑点背影;中间叙事望背影;父子分手惜背影;结尾思念现背影。这样就以“背影”为线索,把各部分的材料巧妙地组织起来,同时反复照应了标题,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2感情真挚。整篇文章抒情气氛是很浓的,但作者并没有用浓墨重彩去着意渲染。本
7、文所记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但作者却在叙事和描写中抓住了最能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语言、动作,在朴实的语言表达中,蕴含真挚、深沉的情感。台阶本文的语言十分口语化,读来就好像在听作者娓娓为我们讲述一个就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平常如邻家一般的故事。把握重点背影1文章写徐州见父,为什么我“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怎么院子里会满是“狼藉的东西”?父亲的那句话(“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包含着什么意思?作者看到因父亲卸职失业,不得不打点行囊回家,院子里乱七八糟的凄凉的景象,又想起祖母的去世,眼泪便禁不住簌簌地流下来了。这时候,父亲心里一定比儿子更加悲伤愁苦,可是,当他看见儿子流泪的时候,便强抑悲
8、苦,反过来安慰儿子,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是多么的体贴、爱护。2为什么说“家中光景很是惨淡”?变卖典质、借钱办丧事说明了什么?作者的父亲在徐州当烟酒公卖局长(在旧社会被认为是一种肥缺)不仅没有发财,还要借钱办丧事,变卖典当了家财去偿还亏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父亲的为人。父亲失了业,又背了债,悲和愁相交煎,所以说“家中光景很是惨淡”。3为什么写南京“游逛”只用“勾留了一日”五个字一笔带过,而写父亲是不是亲自送行却用了不少笔墨?当时父子俩对游逛没有心思,而且它对写父亲也没有什么关系,用一句话交代一下就可以了,重点是写父亲对儿子的关怀爱护。4“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的这句话说明了什么?“不要紧”,是
9、父亲对自己而言,尽管“事忙”,但认为这无关紧要。“他们去不好”,是对儿子而言的,就怕别人照顾得不妥帖。这简短的一句话,说明他关心儿子胜过关心自己,充分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心。5作者为什么说“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而且还要叹气说“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这两句话是作者的自责,责备自己那时年幼无知,不仅没有体会父亲的一片爱心,反而嫌他“说话不大漂亮”,“心里笑他的迂”。现在想来,内心深感愧疚。6作者为什么要在买橘子这件小事上做文章? 看见父亲的背影,令作者泪下的并不是什么贵重的东西,就连父亲穿戴的一身布帽,而儿子却穿“紫毛大衣”的事也没令作者大写特写,为什么偏偏在买桔这等小事上大做文章呢
10、?首先,事物不在大小,感人与否主要看事物出现的具体背景。在此之前,作者用四段文字做铺垫,目的是渲染父亲的困境。在失业后靠变卖典质度日的困境中,把成年的儿子仍当小孩似的百般照顾,连路上需要吃水果的小事都考虑到了。因此这事虽小却蕴含着父亲无限的爱和动人的情意。其次,扬州有一种风俗,赠人以桔,意味着把好运气馈予对方。因为扬州话中好运气叫“局气”与“桔”同音。父亲将桔作为象征顺利的吉祥物送给儿子,凝聚了父亲多少至情痴爱。第三,再看买桔的具体情景。作者先交代“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这样的道路,即便是年轻人,跳下,爬上,爬上,跳下,也够吃力的,
11、更不用说上了年纪又是个“胖子”了,“走过去自然费些事”。因此,这件平常小事在特定的情景中就变得不平常了。7作为儿子的“我”,是否能理解父亲的一片苦心?文章中第5至7段生动写出儿子对父亲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儿子开始觉得父亲“说话不大漂亮”,继而“心里暗笑他的迂”,最后,当看到父亲年老体衰,蹒跚而行的身影与自己“紫毛大衣”形成鲜明对比的一身寒酸衣着,不觉流出泪来。这里儿子看到的是一颗赤诚的炽热的爱子之心。由“暗笑”到“流泪”是儿子对父亲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这是对父亲充满敬意的泪,无限同情的泪,也是对造成父亲不幸命运的淡淡哀怨的泪,辛酸的泪。 8本文写父子相爱相怜的感情,真挚动人。但这感情中渗透
12、着淡淡的哀愁。这“淡淡的哀愁”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本文是在特定的背景下写父亲的背影的。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境衰败,离别,父亲“大去之期不远”,不知往后还会发生什么灾祸。可以说,这是人生莫大的痛苦,是一种灰暗社会的世态。这样一来,就给全文定下了惨淡、衰败、哀伤的感情基调。但作者并没有就此绝望,只是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台阶1父亲是怎样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或者说他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每天捡砖、瓦、鹅卵石等。往瓦罐里塞角票等。2“父亲坐在绿荫里,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表现父亲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何不用心理描写呢?这样描写,突出父亲专注的神情,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
13、向往,他在谋划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羡慕。因为作者全文是用第一人称来叙述描写的,因此因人称限制不能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形写神。3为什么父亲“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这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4在父亲的努力下,新台阶终于砌好了,可父亲却产生了些什么感觉?为什么?不对劲。台阶低,意味着经济地位低下,父亲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一下子消除,所以台阶高了,反而处处感到不习惯,不对劲。 5本文为什么
14、盖新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则要详写。6本文的“父亲”在同学们的眼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父亲是一个农民,他有着农民的老实厚道,同时他也很要强,非常有志气,不甘人后,他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有坚忍不拔的精神。拓展阅读朱自清:低调的人生舒禾背影之闻名,其实在平常。也不必说“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只就是平常,恰如棉布之于绫罗绸缎,柴扉炊烟之于钟鸣鼎食,自然抹去了“为文造情”多有的刻意造作之痕。按说,这样的取材细微、速写简易,最难见奥妙,但作者无意雕琢经营自己的感受,就让它吐露又何妨!有几分悲凉寥落,有几分温暖
15、惆怅,像是有什么,又像是没有什么“父亲蹒跚远去了”,在父与子之间、过去与未来之间,一切很简单又很复杂地凝聚着“天涯沦落共此间”的感情,原是人人皆可体味而又体味不尽的。朦胧的启示也许就在这里自然和灵魂在其中启示了自身。启示什么并不须指点,它的召唤力正在于永远为非强迫的响应留有余地。 在50年代,关于背影曾发生过是否宣扬小资产阶级感情以及应否再把它选入教材的讨论。恐怕后来连这样的讨论也不需要了。然而即令在“无情”的时代气氛里,仍有不少人悄悄留连于这种寓温润于朴素的文字,好像在沙漠中邂逅绿洲、水泉。许多人,包括隔代陌生的人,或许也在性情上响应过朱自清,无缘耳提面命,多在亲切的影响。他为人为文的“平常
16、”,沟通着人世间疏离的感情。非常之文,非常之事,世上有,但多不在强求,强求易燥,燥则易折。论语上说,“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狂者常抱非常之情意,狷者多守持平常心,差不多是这意思。在孔夫子看来,狂狷是要互补着才好。朱自清算不上强者,性格的收敛或许注定了理想的不能圆满、注定了低调的人生,只能于有所不为中有所为。这倒也落得难在身后有一本不平淡的传记,或者说正像他的文章、生业都缺少非常的主题材料。然而平常之于他,未始不难。所以好多年,他常在寂寞困愁里,一首盛年自怀写着:“前尘项背遥难忘,当世权衡苦太苛。剩欲向人贾余勇,漫将顽石自蹉磨。” 五四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后来不能不各自须寻各自门。在“蹉磨”中
17、做着,努力着,这是朱自清选择和实践的一路。同好的还有叶圣陶、夏尊、丰子恺、刘半农、郑振铎、闻一多、俞平伯、宗白华、沈从文诸位,大致相知相沫,服务于教育、文学、出版,可以说,偏于文化学术园地的耕耘。朱自清更是在中学和大学的教坛上鞠躬尽瘁而殁。在当时,恐怕很难评价这种节制、淡泊的人世态度。然而朱先生的定力在于此,文化和人格理想也在于此。我们读其遗文,想其为人,可知他如何以踏实、持正、勤勉、厚容的质料来铺这条路。人不可能脱离他的时代,又只能以自己的方式、不媚不亢的态度投入这时代。如此,朱自清大约寄怀于顾亭林的精神“自今以往当思以中材而涉末流之戒”。即在出处去就、辞受取与之间躬行着“博学于文”和“行己
18、有耻”,一面不苟且遁世,一面又“明其道而不急其功”,当然算不上时代的先锋,却也在路上留了些深深浅浅的脚印。这更像任着一种“牛轭精神”,苦乐皆在其间。这种精神落实到文化学术上,其益处大概仍在“为非强迫的响应留有余地”。比如我们注意到在治学上取一种不武断的态度,既非“信古”又非“疑古”的“释古”取向,都同不求甚解而好言语道断的风气不相同的。 从一种望而崇高的政治意识和使命感去判断,朱自清所选择的路并非一条大道,甚至在多为慷慨激昂之气所弥漫的年代,连他本人也要惋叹走着一条“死路”,在当时和嗣后,人多以为无望。但他又不肯自弃,因为他实在是以教育和学术的传播为自己的生命了。其实,世界上原本是没有路的,或
19、者他因为承认了一己的有限,便在这有限里来燃尽了自己。 如果以朱自清的状态来看待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命运,不论一时的兴衰,大概可以承认他们的选择本来是很有限的。多少年,读书人常在考虑进退的问题、“独善”和“兼济”的问题“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选择的矛盾联系着身心的忧乐穷达。这似乎难以用正确或错误、积极或消极的尺子来作简单衡量。长话短说,一个平常的耕耘者比建功立业的斗士可能要显得缺乏意志与热情。然而情愿放弃担当主要角色的机会,情愿承受寂寞而耽于一种心灵的跋涉,比如自处于学术之角,亦未必不充实,不能有卓然的奉献。尽管这体现为一种退避、妥协,甚至是无可奈何的,且常与人生的问疑为伴何来何往,生
20、兮死兮,颇以诱惑纠缠为苦。 (节选自尚在旅途,读书1989年第11期) 李森祥简介 李森祥(1956),浙江衢州人。当代作家,浙江省作协的专业作家。1975年入伍,曾在嘉兴军分区某部工作,少校。1986年烟雨楼杂志发表处女作半个月亮爬上来后迅速成长。近年来发表小说颇多,主要有十八里营房金奎银奎小学老师塌鼻大娘。1987年开始文字创作,代表作有小说小学老师 抒情年代情世诗文 等,台阶是作者亲历农村生活的深刻感受。李森祥的小说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著有长篇小说传世之鼓,短篇小说集台阶,中篇小说村野子弟屋脊丘陵秤盘毛心十八里营房秋晕樟树潭记,电
21、视连续剧剧本丰子恺(合作)、无名的功勋(合作)、钱塘人家(合作)、大潮烟雨卧薪尝胆(均录制播出)等。小学老师被小说月报等选载,获1991年小说月报第四届百花奖、19901992浙江省优秀文学奖。电视剧卧薪尝胆获第二届首尔电视节最佳长篇电视剧奖,该剧剧本被翻译成韩文在韩国出版发行。现任浙江省嘉兴市作协主席,浙江理工大学兼职教授。目前主要从事电视剧编剧工作。 由“李森祥坦言说批评”看其艺术特点 天下粮仓的策划者是李森祥,当记者问他听到的最主要的批评在什么地方时,他说,批评的焦点集中在三个地方:一是节奏的流畅度;二是故事的血腥味;三是历史的真实性。当然,对每一种批评,他都提出了自己的解释。对于第一点
22、,李森祥说,本来这个剧拍了35集,中央台出于播映时间的通盘考虑和浓缩精华的目的,希望他们压在30集内,当时导演吴子牛压了4集,再也压不下去了。他说,再删,就把他掉眼泪的戏都删了,后来就定在31集上。这可能是影响流畅度的一个因素。 但对于更多的关于故事头绪影响节奏的批评,李森祥则颇不以为然。他说,很长一段时间来,中国的电视观众就被养成了一种不动脑筋的习惯,看电视,就要求作者把故事情节说得清清楚楚。观众只要单线条地一集一集往下看。其实,这对电视剧的创作绝对是不利的。 李森祥说,天下粮仓是一部电影化的电视剧,如果因此而常常有让观众顿一顿的感觉,他觉得这只能说是成功,而不是失败。在他看来,第二、三种批
23、评意见,同样是出于传统的电视剧思维。比如,明灯法师用秘法治愈了卢蝉儿的双眼,蝉儿看到了赤地千里的真实情况后,毅然再次刺瞎自己。这看似荒唐,恰恰体现了编剧强烈的受难意识。事实上,在历史上,不乏不甘自浊出家当了和尚、尼姑的人,这同样是一种“不看”。而电视剧,不过采用了更为激烈的手法。同样的还有,柳含月因情所累,净身跳入一口熬蜡巨锅,化为如柱大烛。荧荧一炬,为米河照耀前程。有批评者认为,这种造型不美。但李森祥觉得这是编剧从人物的性格逻辑出发,自然达到的结果。总之,艺术作品首先遵循的应该是艺术规律。台阶赏析用人类需要层次论的角度:人都有获得社会和他人尊重的需要,提高地位,赢得尊重,是父亲最大的心愿。美
24、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的需要有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造新屋,当然首先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但是,建筑物,无论大小,都具有人文性。大而至于紫禁城,处处显示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小而至于民居建筑,“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这篇小说着眼在台阶,写父亲对台阶的要求,就是对地位的要求,就是对尊重的要求。尊重需要在第四层次上,是较高层次的需要,父亲毕生的奋斗就是要赢得尊重。 人的需要总是在自己视野的范围里,由比较而产生的。父亲看别人家高高的台阶,目光那么专注,他羡慕那个气派,他感叹“我们家的台阶低!”尊重的需要使他产生希望和理想。人的需
25、要又是建立在现实可能性的基础之上的。但是,现实的可能性,并非只是一年两年可能不可能,经过漫长的奋斗可以实现,也是一种现实可能性。父亲以他的力量,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谓理想远大。他的血管里有我们民族拼命硬干、坚忍不拔的精神。需要一旦得到满足,就有一种幸福感。人逢喜事精神爽,看父亲在造屋的那些日子,多么兴奋,造台阶时,放起鞭炮,“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尊重需要”得到满足,他的心头充满喜悦。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角度:父亲创业之所以如此艰难,根源在于生产力水平低下。这篇小说固然讴歌了父亲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但是更有一种凄楚、辛酸的情感笼罩全篇。父亲造的新屋,规格并不很高,不过
26、是屋基高些,台阶从三级增至九级。但是他为此付出了大半辈子的辛劳。年轻时,三百来斤的石板一下子能背三趟,也没觉得花了太大的力气。新屋造好,人也老了,身体也垮了。小说告诉我们,父亲创业之所以如此艰难困苦,根源在于经济落后。现金收入的来源是砍柴,起早摸黑,砍一天柴,才得一元五角,许多建材是捡来的。他的积累是如此艰难。归根结底是因为农村经济极端落后。 小说是以父亲的儿子为故事叙述者的,开头写父亲如何力大无比,壮实如牛,篇末写父亲腰也闪了,连挑水也不能胜任了。父亲终年辛劳,舍不得破费一星半点,连洗脚也是一年才洗一回,父亲这辈子过得多么艰难!小说深沉地响着时代的呼唤,亿万农民的希望在于先进生产力,以此迅速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结束老牛拉破车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