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灾害救护 你准备好了吗?任何能引起设施破坏,经济严重损失、人员伤亡、人的健康状况及社会卫生服务条件恶化的事件,当其破坏力超过了所发生地区所能承受的程度而不 得不向该地区以外的地区求援时,就可以认为灾害发生了。世界卫生组织灾害概述与实例原 因自然变异如地震、风暴潮、海啸等人为影响火灾交通事故灾害原因 2008年5月8日 文川大地震2011年7月23日温州动车事故2014年7月5日杭州公交车纵火2015年10月14日天津化学品爆炸 灾害的特征:1、突发性:没有思想准备,仓促应对 2、公共性:全球性 3、严重性:大量经济损失、人员丧亡 4、紧迫性:危害加剧的可能 5、复杂性:各种因素灾难就在我们身边
2、n 自然灾害n 火灾余火n 受损汽车n 带电电线n 有害物质n 伤员血液及分泌物 n 残余弹药n 其他难以确定的因素现场潜在的危险现场潜在的危险 是专门研究处理现今社会条件下,在医院外环境中发生的各种急危重症、意外灾害事故。整体防御可分为预警、防范、检测、诊断、防护、消除污染、现场救治与后送、院内进一步救治、康复、心理、基础研究等方面。灾害救援 灾害急救特点 时间性强1 任务繁重2急救处理3 工作条件差4灾害急救流程灾害急救 现场急救分检与运送1脱离危险区域 2检伤分类3现场急救4转运 院内急救1.抢救室2.全面评估与诊断3.多发伤救治4.损伤控制原则 1、良好的全科素质 2、良好的身心健康
3、3、良好的沟通和交流能力灾害医学对护理人员的素质要求 急救护士掌握最好的是急救技能和检伤分类,我国护士救护能力调查中发现受过检伤分类培训且熟悉检伤分类标准者仅占0.41%马立平,胡正臻.地震医疗队护理队员应具备的救护能力探讨.重庆医学 2009,38(8)1010-1011 你会检伤分类吗?急救专业知识 应急救护基本程序应急救护基本程序 D R S C A BD R S C A BD(Danger)危险评估R(Response)检查伤病人反应S(shout)大声呼叫C(Compressions)胸外心脏按压A(Airway)打开气道B(Breathing)人工呼吸观察要四看,检查要全面,防护要
4、做好,救治才安全。3、灾害救援和检伤分类常用的检伤分类方法常用的检伤分类方法n START、SAVETRIAG简单急救检伤分类及快速治疗n 加拿大推广的Careflight(空中救援队)n 英国推广的Triage Sieve and Sort,适用于儿童的JumpSTART法。n 有学者认为START及JumpSTART 并非目前最好的检伤分类方法。n 目前为止,急救检伤分类仍缺乏循证 医学证据支持。n 能够行走是绿色 没有呼吸开气道n 不能行走看呼吸 仍无呼吸是死亡 若有呼吸是红色 循环不好快止血n 呼吸急促看循环 神志不清是红色 循环还好看神志 神志清楚为黄色START 简单检伤分类和快速
5、治疗简单分类简单分类 快速治疗快速治疗首先呼喊指挥可以行走的伤病员 标为 MINORMINOR 轻微伤 指引他们到安全区域然后检查RPMRPM(呼吸、外周循环、神志)简单分类简单分类 快速治疗快速治疗 Respiration Respiration 呼吸 无呼吸:开放气道 仍无:DECEASED DECEASED 死亡 恢复:IMMEDIATE IMMEDIATE 立即治疗 有呼吸 大于3030次/分:IMMEDIATEIMMEDIATE 立即治疗 小于3030次/分:检查P P外周循环 简单分类简单分类 快速治疗快速治疗nPerfusionPerfusion 外周循环 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 2
6、 2 秒或不能触及桡动脉 IMMEDIATE IMMEDIATE 立即治疗 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 2 2 无意识无意识Immediate伤员序号伤员序号呼吸频率呼吸频率(次数次数/min)甲床再充盈试甲床再充盈试验验(秒秒)意识状态意识状态Triage 颜色颜色2无呼吸无呼吸,开放气道后开放气道后仍无呼吸仍无呼吸2无意识无意识Deceased伤员序号伤员序号呼吸频率呼吸频率(次数次数/min)甲床再充盈试甲床再充盈试验验(秒秒)意识状态意识状态Triage 颜色颜色3251意识清醒意识清醒但不能行走但不能行走Delayed伤员序号伤员序号呼吸频率呼吸频率(次数次数/min)甲床再充盈试甲床再充盈
7、试验验(秒秒)意识状态意识状态Triage 颜色颜色4102意识不清醒意识不清醒Immediate伤员序号伤员序号呼吸频率呼吸频率(次数次数/min)甲床再充盈试甲床再充盈试验验(秒秒)意识状态意识状态Triage 颜色颜色51012有意识有意识,迟钝但可遵迟钝但可遵从命令从命令Delayed 单一的急诊室 院前急救 急诊科 急诊手术室 EICU 病房的一体化模式 最大的特点:充分体现“急”字,为抢救生命赢得时间应急医疗救治 急诊医学模式 认真执行医院、护理部制定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处理流程:在认定发生公共突发事件后,1、通知科主任、护士长。2、通知医务科或总值班。3、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突发
8、公共事件护理应急预案 预检护士开通绿色通道、准备病历本、就诊卡,进行编号和挂号、标识腕带。护士长指挥调配抢救护士,工作分工,启动科内备班人员应急预案,办公班进行抢救室病人分流。科护士长联系急诊留观病房、监护后等病房床位情况,通知辅助科室增加人员配合抢救抢救流程 院内急诊抢救时,对参加救护的人员实行定人定任务的分组责任制,以缩短临床反应时间 1、指挥联络组 2、预检分诊组 3、急救组 4、物资保障组 5、信息采集组一体化的抢救制度与流程 联络有关科室,调集人员、物资供应指挥联络组 对患者的伤情按轻度、中度、重度、死亡分类,分别挂上绿、黄、红、黑手牌,填写编号。开通绿色通道预检分诊组 负责危重患者
9、的救治工作,制定 A B C A B C 制护士抢救配合分工程序图 A A 护士负责呼吸道管理、生命体征监测 B B 护士负责建立静脉通道、静脉给药及其他处置 C C 护士负责记录与对外联系急救组 负责物品、药品的供应和管理。及时按区分流患者,护送患者进行有关检查、急诊手术等,依据患者佩带的手牌颜色分别送至对应区域进行诊治。物资保障组 负责病人的信息采集、抢救情况的总结和报道信息采集组 院前急救反应时间,即接到现场呼救到院前医护人员出车时间为3min内。检伤分类时间,即从患者进入急诊室到分诊护士完成伤情评估、分类要求3min内完成。按区域分流时间,即从分类编号结束到按分类完成要求3min内完成
10、。实行规范“绿色通道”使用,对危重病人一路绿灯,从而缩短临床反应时间。抢救的时效性 3个3min的“限时”加 强 演 练,常 备 不 懈:急救岗位及急救小组人员的业务培训。多个急救小组的配合演练。与社会相关部门协同进行不同性质的重大突发事件的模拟急救演练。每次抢救或演练后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一些抢救程序与方法。重视技能培训1、突发灾害现场的特点:现场混乱,惊恐、无序、车挤、路堵,伤员多,多为复合伤,伤情复杂严重,医疗条件艰苦,设施及通讯瘫痪,药品缺乏,生活条件艰苦,食品不足,环境仍有火、毒、震、滑坡、疫情、爆炸危险。回顾与总结 2、灾害事故现场救护原则及程序:快抢、快救、快送、即“三快”先抢
11、后救,抢中有救;根据伤情先救命后治伤,先重后轻;自救互救,协助医生护送脱离现场。回顾与总结3、救助的优先排序:回顾与总结 如果现场有足够的资源,每一位伤者都应得到及时的救护和充分的照顾,当伤病员多,急救人员不足时,便要按“优先原则”处理。4、急救须注意事项:救护人员自身要镇静,切忌慌张,慌张易出差错。首先观察病人的生命活动体征(不要忙于包扎伤 口和止血)。不要随意推摇病人(扩大病情)。不要舍近求远。回顾与总结5、灾害现场救护原则:紧急呼救,先救命后治伤,先重伤后轻伤,先抢后救,抢中有救,尽快脱离事故现场,先分类再后送。医护人员以救为主,其他人员以抢为主。消除伤员的精神创伤,给予必要的创伤救护。
12、注意自身防护,尽力保护好事故现场。回顾与总结6、复合伤伤员,急救现场救护原则:准确判断伤情,不但应迅速明确损伤累及部位,还应确定其损伤是否直接危及患者的生命。其救护顺序一般为心胸部外伤腹部外伤颅脑损伤四肢、脊柱损伤等。迅速而安全地使伤员离开现场,搬运过程中,要保持呼吸道通畅和适当的体位需优先处理。心搏和呼吸骤停时,立即行心肺复苏术 对连枷胸患者,立即予以加压包扎,开放性气胸应用大块敷料密封胸壁创口,张力性气胸用注射器排气。回顾与总结 扎实的急救专业知识 良好的沟通能力、肢体语言的理解能力 现场指挥管理能力 事故干预指挥系统统一指挥 部门间协调 人、财、物存储及使用面对灾难,有备无患2015年1
13、0月14日天津化学品爆炸灾害急救流程灾害急救 现场急救分检与运送1脱离危险区域 2检伤分类3现场急救4转运 院内急救1.抢救室2.全面评估与诊断3.多发伤救治4.损伤控制原则 急救护士掌握最好的是急救技能和检伤分类,我国护士救护能力调查中发现受过检伤分类培训且熟悉检伤分类标准者仅占0.41%马立平,胡正臻.地震医疗队护理队员应具备的救护能力探讨.重庆医学 2009,38(8)1010-1011 你会检伤分类吗?急救专业知识简单分类简单分类 快速治疗快速治疗首先呼喊指挥可以行走的伤病员 标为 MINORMINOR 轻微伤 指引他们到安全区域然后检查RPMRPM(呼吸、外周循环、神志)院内急诊抢救时,对参加救护的人员实行定人定任务的分组责任制,以缩短临床反应时间 1、指挥联络组 2、预检分诊组 3、急救组 4、物资保障组 5、信息采集组一体化的抢救制度与流程 对患者的伤情按轻度、中度、重度、死亡分类,分别挂上绿、黄、红、黑手牌,填写编号。开通绿色通道预检分诊组 负责病人的信息采集、抢救情况的总结和报道信息采集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