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读背提纲读背提纲(必修(必修 1 1)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朝朝 代代 时时 间间 奴奴 隶隶 社社 会会 夏夏 约前 2070约前 1600 年 商商 约前 1600前 1046 年 西周西周 前 1046前 771 年 东周东周 春秋春秋(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 过渡时期)过渡时期) 前 770前 476 年 封封 建建 社社 会会 战国战国(封建社会)(封建社会) 前 475前 221 年 秦汉秦汉 前 221220 年 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两晋南北朝 220581 年 隋唐隋唐 581907 年 五代
2、十国五代十国 907960 年 宋元(辽宋夏金元)宋元(辽宋夏金元) 9601368 年 明清明清 13681912 年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一)先秦时期的王朝变迁夏、商、周 1、禹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夏; 2、周武王伐纣武王伐纣灭商,建立西周。 3、周平王东迁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春秋和战国战国两个时期。 (二)分封制 1、目的:巩固奴隶主贵族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内容: (1)含义:周王把一定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其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2)分封的对象:王族(主要主要) 、功臣和先代贵族 (3)诸侯的权利:世袭统治权(再分封、设
3、置官员、建立武装、派征赋役) (4)诸侯的义务:服从周天子命令、朝觐述职、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 (5)主要诸侯国:晋、卫、宋、鲁、齐、燕等 3、分封制的作用: (1)巩固了西周统治,扩大了疆域; (2)后来(春秋战国)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春秋时期的楚王问鼎,是诸侯国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 4、分封制的瓦解: 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的瓦解 时间:春秋战国 (三)宗法制 1、来源:由原始社会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 2、目的:解决贵族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巩固奴隶主贵族统治巩固奴隶主贵族统治 3、特点: (1)核心(最大特点)是嫡长子
4、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正妻第一子)(正妻第一子) ; (嫡长子继承父亲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嫡长子与众弟既是兄弟又是君臣。 ) (2)宗法制是按照血缘宗族关系(纽带)分配政治权力; (3)大小宗的关系具有相对性; (4)宗法制在政治上表现为分封制; (5)形成了“周天子周天子诸侯诸侯卿大夫卿大夫士士”的宗法等级。 4、作用: 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5、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相辅相成 互为表里 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即分封制是权力的分 配,宗法制是权力分配的原则) (四)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征 A、神权与王
5、权的结合 B、严格的等级制度 C、最高决策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D、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相结合 二、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 (一)秦朝的统一 1、统一的原因:A、商鞅变法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B、统一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C、人民渴望国家统一;D、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E、秦国“远交近攻”的统一策略灵活有效。 2、统一战争的时间:公元前 230公元前 221 年 3、过程: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谐音:喊赵薇去演戏) 4、意义: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5、秦朝疆域:东到大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一带,南达南海。东到大海,西到陇
6、西,北到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中央: (1)皇帝制度 来历:秦始皇自认为功德超过“三皇五帝” 特点:皇帝独尊 皇权至上皇权至上(核心)(核心)皇位世袭 (2)三公九卿制 丞相丞相:协助皇帝,助理协助皇帝,助理政务政务(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产生) 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副丞相) :监察百官、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 太尉太尉:主管军事军事(虚设)(虚设) 2、地方:郡县制 (1)建立过程:春秋战国春秋战国,出现郡、县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地方行政区划形式。 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 秦始皇时秦始皇时推广到全国。 (2)设置:
7、A、郡:最高地方行政机构。最高行政长官:郡守: (上承中央命令,下督所属各县) B、县:隶属于郡。长官:县令或县长(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 C、基层组织:乡、里(亭) (3)特点:中央垂直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管理地方;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调动任命,不得世袭。;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调动任命,不得世袭。 (4)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巩固了国家统一了国家统一;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3、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建立的影响: (1)积极: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
8、2)消极: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历史发展潮流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历史发展潮流。 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2 (一)汉朝郡国并行制 (汉初高祖刘邦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 (1)目的:巩固刘氏天下 (2)内容:郡郡设守,后称太守,王国王国设丞相,分别为郡和王国的最高行政长官。 (3)影响:最初巩固了西汉统治;带来王国问题王国问题(七国之乱) ,威胁中央皇权 (4)解决方法:汉景帝“削藩” ;汉武帝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推恩令” (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 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5)结果:解决了王国问
9、题,加强中央集权。 (诸侯王被解除军政大权,只衣食租税) (二)唐朝三省六部制 1、机构及职能(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中书省:决策决策,草拟颁发皇帝诏令 门下省:审议审议,审核政令 尚书省:执行执行,执行政令 六部:吏部(官吏的任免和考核)、户部(户籍、土地和赋税) 、礼部(礼仪、科举) 、兵部(军政) 、 刑部(刑狱) 、工部(国家工程建设) 。 2、目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3、特点: (1)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分工明确分工明确; (2)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和监督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和监督; 4、作用: 提高了行政效率;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提高了行政效率;削弱了
10、相权,加强了皇权;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影响深远 (三)宋朝分割宰相权力的措施 1、设置中书门下,长官职务同平章事同平章事(相当于宰相) 2、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3、设枢密院,分割军权 4、设三司使,分割财权。 (四)元朝行省制 1、目的:为改变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2、设置: 元朝在地方上设行中书省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行省或省,共设 1010 行省。 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路、府、州、县。 江苏在元朝时,苏北属于河南江北行省、苏南属于江浙行省。苏北属于河南江北行省、苏南属于江浙行省。 大
11、都及周围地区(河北、山东、山西)直辖中书省,称之为“腹里腹里” ; 宣政院管理宗教宗教、西藏青海等西藏青海等地区。 3、行省权限: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如:重大民政事务必 须呈报中央的中书省,军政要务要呈报中央的枢密院,不得更改赋税制度和调动军队。 ) 4、意义: (1)加强了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五)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1)先秦:世官制世官制(依据:血缘血缘
12、 局限:贵族垄断) (2)西汉:察举制察举制:由下而上由下而上推荐人才的制度 (依据:德才德才( (孝廉孝廉) ) 局限:以官举士,权操于上,民意无从体现) (3)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依据:门第门第 局限:导致世家大族世家大族垄断官场) (4)隋唐以后:科举制科举制(依据:考试成绩考试成绩) A、形成:隋炀帝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 B、作用:a、打破了世家大族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中央集权; b、扩大了官吏来源扩大了官吏来源,扩大了统治基础,扩大了统治基础,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c、有一定公平公正公平公正的合理性,有利于社会形成重学重学风气;
13、 d、明清时期八股取士八股取士选拔大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意志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意志的人。 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一)明太祖废丞相 1、原因:鉴于历史上宰相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的教训 2、根本目的:加强君主专制 3、实施者:明太祖朱元璋明太祖朱元璋 4、影响: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但导致丛杂政务集于皇帝一身 (二)明成祖设内阁 1、原因:废丞相导致丛杂政务集于皇帝一身 2、实施者:明成祖朱棣明成祖朱棣 3、性质: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咨询机构、内侍机构) 4、特点:无决策权无决策权,不是法定的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范围不明朗, 不能正式统帅六部
14、百司,对皇权不起制约不起制约作用 5、影响: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 (三)清朝雍正雍正帝设军机处设军机处 1、目的:(1)直接:适应西北军务需要(2)根本:加强君主专制 2、职能:职能:跪受笔录、上传下达,秉承皇帝旨意办事。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3、特点:集、简、速、密 (1)军机大臣均由钦定,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军政大权集集中于皇帝之手; (2)机构简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办事效率较高办事效率较高; (3)政治决策封闭性特征封闭性特征明显。 4、性质:辅助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 5、影响: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达到顶峰;提高了行政效率 (四)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5、1、积极:有利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2、消极: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极大地妨碍了社会进 步,导致中国落伍于世界。 (中外对比: 1689 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开始向资产阶级民主资产阶级民主化方向发展) 小结: 1 1、早早期政治制度(夏商周时期)期政治制度(夏商周时期) 2 2、封建社会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A、中央:秦 三公九卿制唐 三省六部制宋 分割相权明 废丞相,设内阁清 设军机处 B、地方:秦 郡县制元 行省制 C C、两对矛盾两对矛盾:中央:中央:君
16、权和相权矛盾;地方:地方:中央与地方矛盾 D D、特点、演变趋势特点、演变趋势: 中央政治制度演变政治制度演变特点特点: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到被废除。 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管理制度演变特点特点: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3 专题二 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1840 年至 1900 年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一)鸦片战争(1840-1842) 1、原因:根本原因英国资本主义发展需要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需要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 打开中国市场)打开中国市场) 直接原因林则徐虎门销烟 2、经过:1841 年初,英军强
17、占香港岛香港岛; 3、结果:18421842 年,中英在南京签订南京条约南京条约 (1)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2)内容:割香港岛割香港岛给英国; 赔赔款 2100 万银元; 开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商定。 (后来又取得了领事裁判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权、片面最惠国待遇) 4、影响:打开打开了了中国大门,中国大门,中国中国开始沦为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1、原因: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18、,扩大侵略权益 直接原因“修约”要求遭到清拒绝 2、经过:1856 年,英法英法联军发动侵略战争, 1858 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天津条约 ; 1860 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火烧圆明园火烧圆明园;1860 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北京条约北京条约 。 3、影响: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加深了。 (三)中日甲午战争: (18941895) 1、原因:根本原因 灭亡中国,称霸西太平洋是日本的既定国策(“大陆政策”) ; 直接原因朝鲜东学党起义 2、经过:黄海战役、辽东之战(旅顺大屠杀旅顺大屠杀) 、 山东威海卫战役威海卫战役(北洋海军全军覆灭) 3、结果:18951895 年,清政府被
19、迫签订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 。 (1)内容:割割辽东半岛 、台湾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赔款 2 亿两白银; 开开放沙市、重庆、苏州苏州、杭州为商埠; 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设工厂(由商品输出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资本输出为主) (2)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大大加深了。 (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1901) 1、原因:根本原因瓜分中国 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 2、经过:1900 年 6 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爱国清军与义和团联合抗击, 最终八国联军攻占天津、北京天津、北京。 3、结果:19011901 年,清政府
20、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 。 (1)内容:赔赔款白银 4.5 亿两,分 39 年还清,计 9.8 亿; 严禁禁中国人民反帝; 拆毁北京到大沽的炮台,准许列强派兵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的战略要地; 设立东交民巷为“使馆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 (2)影响: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二、1840 年至 1900 年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一)黄海海战:甲午中日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 1、英雄人物:丁汝昌,刘步蟾,邓世昌,林永升, 2、失败原因:李鸿章的“避战保舰”政策,命令
21、北洋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 3、结果:日本获得黄海海域的制海权。最终在威海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二)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1、原因: 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 2、领导人:黑旗军刘永福刘永福;爱国志士丘逢甲、徐骧丘逢甲、徐骧 3、意义:显示台湾军民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决心 (三)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 1、背景:19 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时间:18981901 年 3、旗号:扶清灭洋扶清灭洋 4、清政府的态度:镇压招抚镇压(根本目的一致:维护清政府统治) 5、性质:反帝爱国运动 6、评价: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阴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阴谋谋
22、(最重要) ;打击了清朝反动统治,加速了其灭亡。 7、失败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根本) ;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重要) 小结:小结: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确立过程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确立过程 1、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 、 北京条约的签订,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度进一步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化程度大大加深大大加深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确立完全确立 近代以来列强发动的一系列侵华战争对中国的近代以来列强发动的一系列侵华战
23、争对中国的最大影响是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中最大影响是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中 国军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的抗争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成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国军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的抗争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成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三、日本侵华日军的罪行 1、19311931 年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占领东三省东三省,局部侵华局部侵华开始,局部抗战局部抗战开始 2、1937 年七七事变七七事变:全面侵华全面侵华战争开始,全国抗日战争全国抗日战争开始。 3、19371937 年 12 月,日军在南京大屠杀南京大屠杀,屠杀人数超过 3030 万。 4、日军在东北东北用活人做试验,并在 20
24、个省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细菌战和毒气战(“七三一”部队) 四、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根本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2、经过: 1935 年瓦窑堡会议瓦窑堡会议,制定制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方针; 1936 年“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初步建立; 1937 年,“八一三事变”后, 后来, 西北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八路军和南方八省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新四军; 19371937 年年 9 月,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正式建立。 3、意义:标志
25、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标志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促成了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4 (二)国民政府组织正面战场抗战(片面抗战路线:依靠政府和军队) 1、淞沪会战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 3 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1937) 2、太原会战太原会战:国共合作的典范,林彪林彪领导的平型关战役平型关战役(抗战以来首次大捷首次大捷) 。 (1937) 3、徐州会战徐州会战:李宗仁李宗仁领导台儿庄战役台儿庄战役(抗战以来最大胜利最大胜利) 。 (1938) 4、枣宜会战:张自忠将军殉国。 (1940) 正面战场的抗战作用:正面战场的抗战作用:消耗了日军大量的有生力量,为抗战作
26、出了巨大贡献;但未能阻止优势消耗了日军大量的有生力量,为抗战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未能阻止优势 敌人的进攻。敌人的进攻。 (三)中共领导敌后抗战 1、1937 年洛川会议洛川会议制定全面抗战路线全面抗战路线(动员一切力量)(动员一切力量) 。 2、1937 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首府延安,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 3、百团大战:19401940 年,彭德怀彭德怀在华北华北指挥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 大规模战役。 4、蒙古抗日游击队、回民支队等少数民族抗日武装壮大。 在抗战的防御阶段防御阶段,敌后战场敌后战场有力地配合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战
27、;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相持阶段后,中共领 导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敌后战场发展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主要战场。 (四)抗日战争的胜利 1、胜利:1945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2、原因:全民族抗战全民族抗战。 3、意义: 国内: 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第一次取得反帝反帝斗争完全胜利完全胜利; 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为民主革命民主革命在全国胜利奠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基础 国际: 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
28、大贡献。 中国国际地位国际地位得到提高(联合国创始成员国,并成为常任理事国) 。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历历 史史 事事 件件 时时 间间 线线 索索 旧旧 民民 主主 主主 义义 革革 命命 鸦片战争鸦片战争 1840-1842 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 1851-1864 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 甲午战争甲午战争 1894-1895 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 1898-1900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1901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 1911-1912 新新 民民 主主 主主 义义 革革 命命 五四运动五四运动 1919 中共成立中共成立 192
29、1 国民国民大革命大革命 1924-1927 国共十年对峙国共十年对峙 1927-1937 抗日战争抗日战争 1937-1945 解放战争解放战争 1946-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 一、太平天国运动一、太平天国运动 (一)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1、背景: (1)阶级矛盾激化阶级矛盾激化(根本原因) (2)民族矛盾激化 (3)自然灾害 (4)受西方基督教的影响 2、过程: (1)18511851 年金田起义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标志着天平天国的开始开始 (2)18531853 年定都天京定都天京(今南京),标志着太平天国正式正式建立
30、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 (3)转折点:1856 年天京变乱天京变乱(由胜而衰)(由胜而衰) 3、太平天国的文献 (1)天朝田亩制度 概况: 1853 年、洪秀全洪秀全 中心问题:土地问题 核心: 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目的: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 社会。 内容: A、土地分配:原则: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 ; 方法: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平均分配土地。 B、产品分配:原则: “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 方法: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圣库。 结果:没有实施没有实施 造
31、成结果的原因: A、主观:是空想,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 ;(根本)(根本) B、客观: :没有安定的环境没有安定的环境 评价: A、革命性: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B、落后性:发展小农经济发展小农经济, ,违背了社会发展潮流。 C、空想性:绝对平均主义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2)资政新篇 颁布:1859 年,洪仁玕洪仁玕。 目的:振兴太平天国。振兴太平天国。 内容:A、政治:加强中央集权,依法治国,广开言路。B、经济: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 C、文教:开设新式学堂等,建立医院等。 D
32、、外交:中外自由通商,平等往来。 结果:未实行(不是农民革命斗争实践的产物,不能满足农民的要求。 ) 造成结果的原因:主观: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条件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条件 (根本)(根本) 客观:战争环境战争环境 意义:是先进的中国人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 5 二二、资产阶级资产阶级辛亥革命辛亥革命。 1 1、准备:、准备:革命团体的建立 (1)兴中会的建立; 时间、地点:18941894 年,美国檀香山美国檀香山;口号:第一次提出“振兴中华振兴中华” 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革命团体 (2)同盟会的建立: 基础: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 时
33、间、地点:19051905 年,日本东京年,日本东京;孙中山为总理 机关报:民报民报 政治纲领:“驱除靼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驱除靼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性质: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 2、爆发:爆发:武昌起义 (1)直接原因:四川保路运动四川保路运动 (2)领导组织:文学社、共进会文学社、共进会 (3)革命力量:湖北新军湖北新军 (4)起义爆发:19111911 年年 1010 月月 1010 日。日。 (5)起义结果:建立湖北军政府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6)产生影响: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清政
34、府统治土崩瓦解;推动了中华民国的成立 3 3、高潮:、高潮: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中华民国成立 建立标志:19121912 年年 1 1 月月 1 1 日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国旗:五色旗五色旗 纪元:改用公历,19121912 年为中华民国元年民国元年; 性质: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理论基础: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理论基础: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 目的:限制袁世凯专制独裁,维护共和限制袁世凯专制独裁,维护共和制度制度 时间:1912 年 颁布:参议院制定,孙中山颁布参议院制
35、定,孙中山颁布 内容:主权在民、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 (三权:立法权参议院,行政权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司法权法院) 性质: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意义:从法律上宣告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从法律上宣告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 4、结果:结果:失败 5、历历史意义史意义: (1)性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历史功绩: 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最大功绩最大功绩) ) 经
36、济: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短暂的春天短暂的春天) 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6、启示: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行不通。 7、辛亥革命成功成功的依据是: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8、辛亥革命失败失败的依据是:革命果实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革命任务,没有改变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社会性质。 三三、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9191919) (1)导火线:巴黎和会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
37、败中国外交失败 (2)概况: 第一阶段:5 月,中心:北京;先锋队:学生先锋队:学生 第二阶段:6 月,中心:上海;主力军:工人主力军:工人(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斗争形式: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主要口号:“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外争主权,内惩国贼” (3)结果:初步初步胜利胜利释放释放被捕学生,罢免罢免亲日卖国贼的职务,拒绝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性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5)意义: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奠定了基础。 2、中共一大 : 1921 年 7 月 23 日,上海(后在
38、浙江嘉兴南湖嘉兴南湖) (1)条件:经济:经济:辛亥革命后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政治:政治: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 思想: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组织:组织:各地共产党组织的建立。 (2)会议内容:确立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 规定党的奋斗目标为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3)意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诞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1、国民革命时期(国民革命时期(192419
39、2419271927 年)年) (1 1)兴起)兴起:第一次国共合作 标志:19241924 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广州) 方式:“党内合作”(中共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 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实际上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意义:标志着国民革命兴起国民革命兴起,革命统一战线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2 2)高潮)高潮:北伐战争(19261927) 目的:打倒列强,除军阀打倒列强,除军阀 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成果: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长江流域,动摇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3 3)结果结果:失败(标志:1927 年蒋介石制造
40、四一二政变四一二政变;1927 年汪精卫制造七一五政变七一五政变) (4 4)失败)失败原因原因:主观主观: :中共右倾错误;(放弃了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中共右倾错误;(放弃了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 客观: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客观: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 (5 5)教训)教训:必须要掌握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必须要坚持武装斗争。必须要掌握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必须要坚持武装斗争。 2、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2719361936) (1)南昌起义 (建军节)建军节) 时间:1927 年 8 月 1 日 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陈毅等。 意义:打响了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
41、枪第一枪,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6 (2)八七会议 时间、地点:19271927 年年 8 月 7 日,汉口汉口 内容:结束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右倾错误, 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意义:给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3)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与建设 井冈山根据地建立 A、时间:1927 年 10 月 B、背景:秋收起义失败(1927 年 9 月,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起义军进攻中心城市长 沙受挫) C、领导人:
42、毛泽东毛泽东 D、特点:是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E、意义:点燃“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开辟点燃“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根据地建设 A、(经济)土地革命: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影响: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B、 (政治)19311931 年年,在江西瑞金江西瑞金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毛泽东任主席 C、(军事)反围剿 (4)红军长征(1934.10-1936.10) 原因: A、直接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
43、剿”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B、根本原因: “左“左 ”倾错误”倾错误 经过: 出发点:1934 年,江西瑞金; 转折点:19351935 年,遵义会议年,遵义会议 A A、内容:内容: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肯定了毛泽 东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B B、意义:意义: 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依据: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 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矛盾); 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
44、关的转折点。 结束:19361936 年,甘肃会宁年,甘肃会宁会师会师 3、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1937193719451945) 4、解放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619491949) (1)战略反攻:挺进大别山(转折点)挺进大别山(转折点) 19471947 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2)战略决战:三大战役 1948 年1949 年春,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 150150 多万,国 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主力基本被消灭。 (3)19491949 年年 4 4 月月 2
45、3 日渡江战役渡江战役解放南京解放南京,结束了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结束了南京国民政府统治。 5、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伟大意义 (1)(1)胜利标志:胜利标志:19491949 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标志: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标志:19491949 年年 1010 月月 1 1 日,开国大典)日,开国大典) (2)意义: 国内: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结结束束。 国际:它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 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思想: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
46、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 泽东思想泽东思想的胜利。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条件) 1、准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 (1)时间、地点: 1949 年 9 月、北平 (2)中心议题:讨论新中国的成立问题 (3)会议内容: 通过共同纲领共同纲领 (临时宪法临时宪法;施政纲领施政纲领) 国家性质:新民主主义新民主主义国家 2、成立标志:1949 年 10 月 1 日开国大典开国大典 3、意义: 为国家政治建设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奠定了牢固的基石基石。 (二)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制定:19541954 年 9 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内容: (1)规定了国家性质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国家(2)规定了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度 3、原则:人民民主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原则 4、性质:新中国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5、意义:开创了人民民主的新阶段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确立标志:1954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组织原则:民主集中民主集中制制 (3)地位:根本根本政治制度,(民主政治的核心) (4)意义:为新中国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