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顾茅庐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三顾茅庐一课的设计以“立德树人”,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为教学指导思想,力求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贯穿到三国演义一书中“礼”的思想,从而感受我国儒家文化中的“礼”,进而在日常生活中行之以礼。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理论依据,让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三顾茅庐”故事的思路,比较“三顾”的不同,从而领悟作品的内涵,感知作品的写法,获得对阅读、对写作、对人生的有益启示。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三顾茅庐一课是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的第23课,本文选自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课文讲述了刘备第三次前往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
2、佐自己完成统一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同时也展示了诸葛亮智慧的卓绝,以及在成就蜀汉大业中将要起到的巨大作用。本课所在的第六单元整体目标为走进古代白话小说,领略传统白话小说的魅力,了解古代生活,丰富人生体验。要抓住小说的主要线索梳理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探讨其性格形成的原因,并结合具体描写,了解古代白话小说的艺术特点。小说,作为一种主要的文学体裁,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代白话小说,更因其内容的丰富、情节的曲折、形象的多样、主题的深刻等特点而呈现教学的多样性。学好这一课,助于学生理解摇曳的叙事手法,理解人物的形象,感受仁君的礼贤下士,从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
3、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学生情况:在上课之前,学生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以及八年级时对三国演义的初步阅读,已经对“三顾茅庐”的故事有所了解,但是作者罗贯中是怎样巧妙地构思“三顾”的情节还不是特别明确,而第三顾中又是怎样刻画出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特点也不是了然于心。所以,本节课侧重通过几个任务的设定,让学生补写对联、填写表格、画思维导图、讲讲初三故事,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本文波澜曲折、摇曳多姿的情节,学习“摇曳”这一叙事手法,感受仁君刘备的敬贤之礼,努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教学方式:比较学习,合作探究,迁移拓展教学手段:演示文稿,演课本剧,思维导图 技术准备:课本剧排练,自制表演背景及配
4、乐,补充文中涉及的文化知识,录像。教学目标(内容框架)知识与技能:疏通文意,感受小说波澜曲折的情节,据情节理解人物形象,进而学习“摇曳”这种叙事手法。过程与方法:通过补写对联、填写表格、设计思维导图、讲讲初三故事学习摇曳之法,并学以致用,构思生活故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感受我国古代礼贤下士、尊重人才的文化魅力,并践行于日常生活。问题框架(可选项)1、“三顾茅庐”的故事怎样体现情节的波澜起伏?2、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怎样写出“等”这一具体行为的波澜与冲突?3、作者运用“摇曳”之法设置情节和细节的作用是什么?4、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的礼贤下士是如何体现的?教学流程示意(可选
5、项)补写对联,初步感知小说情节特点 填写表格,深入理解小说情节特点 思维导图,深入分析小说细节特点 明确写法,体会作者巧用摇曳之法 以读导写,试着应用所学摇曳手法教学过程(文字描述)一、比较导入,明确目标。上课伊始,出示陈寿的三国志中对“三顾茅庐”故事的记载:“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让学生思考诣、凡的意思,从而理解句子意思,通过比较,引出本课学习重点目标:同样的故事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情节却是一波三折,罗贯中是怎样演绎出如此的效果呢?今天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这个故事,共同体会小说情节之美。二、欣赏表演,补写对联。请大家欣赏由同学自编自导的课本剧三顾茅庐,一方面提高学生上课的兴趣,另一方
6、面再次帮助学生梳理情节,同时也培养了表演者对语言的建构与运用的能力。欣赏完后,请同学补写对联: 史书还原事实之本 小说( )故事之( ),以帮助学生初步感受小说与史书的不同,同时又对对联这种传统文化再应用,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三、填写表格,梳理情节。1、学生补习对联后,对小说的情节特点有了初步认识,接下来让学生再通过填写表格,梳理情节,并进一步感受“三顾茅庐”故事的跌宕起伏。“三顾茅庐”之比较天气去途偶遇之人先生踪迹别时所留归途偶遇之人一顾寒冬农夫留话二顾岳父黄承彦三顾诸葛均随备出山2、学生填完表格后,教师提问:刘备为什么一定要三顾茅庐呢?一次两次不行吗?由此学生自然能够想到一方面是为了表
7、现刘备的求贤若渴,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故事的波澜起伏。这样通过梳理情节便可以分析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教师继续追问:为什么一定要是“三”呢?让学生感受到“三”的妙处:常言道事不过三,四则繁冗,二显单薄,三刚刚好。并引导大家回忆刚刚学过的曹刿论战和邹忌讽齐王纳谏里边的“三”,曹刿论战中针对“何以战”的三问三答;邹忌中的三问三答,三思三比,三赏三变。然后教师明确“三复情节”的概念:经过三次重复才能完成的情节叫“三复情节”。这种三复情节在我国古代小说中特别常见,并让学生回顾名著中的“三复情节”。如:三国演义中的三气周瑜,陶恭祖三让徐州,荆州公子三求计;水浒传中的三打祝家庄、三拳打死镇关西、三败高太尉、施恩三
8、入死囚牢;西游记中的三打白骨精 、三借芭蕉扇等等。之后教师继续提问:三复情节设置究竟有什么好处呢?学生可以感受到,是为了使故事情节更加曲折不平,更加波澜起伏。3、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表格来分析,“三顾茅庐”故事情节的波澜是怎样体现的。学生要对表格进行横比和纵比,通过比较,学生发现,刘备三次拜访的情节都不重复。第一次路上先碰到老农,然后到庄上知道先生出去闲游不知归期,就留了话失望而归,路上又巧遇崔州平,以为是先生,结果不是,造成误会,形成第一次波澜。第二次发生在雪天,去时又遇到先生的另外2个密友石广元和孟公威,又是误会,这又是一波。到了庄上听吟诗以为是先生,结果还是误会,又一波澜。留书出门后又见
9、其岳父黄承彦,结果还不是,再次误会。第三次时间是早春,给人以希望,路上碰到诸葛均,果真先生在家,结果到庄上先生在午睡,这又是一波,刘备等啊等,终于请得先生出山。4、学生分析完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作者采用的使文章生波澜的常用方法误会法。并提示同学们回顾最近所学习的5篇小说共同的写法,比如对比、插叙等,由此明确使文章生波澜的方法还有倒叙发,插叙法,悬念法,对比法,夸张法,抑扬法等等。5、然后老师引导学生结合情节进一步理解什么是“冲突”。刘备本是想见到诸葛亮,但是有这么多个人物故事的发生,给刘备拜访的路上就造成了很多的障碍。渴望+障碍,恰恰构成了小说中的冲突。6、接下来教师再次提问:“三顾茅庐”的
10、故事情节波澜是一波又一波,冲突也是一个又一个,可是故事并不显得繁冗,而且特别紧凑,这是怎样做到的呢?这样引导学生理解在设置波澜和冲突时要围绕“目标”。所有的故事都在围绕一条主线拜访诸葛亮来展开,也就是拜访诸葛亮是这个故事最终的目标。 四、画思路图,分析细节。1、小组合作,完成思维导图。同学们到三顾茅庐之地参观,邀请你们组当讲解员给大家讲讲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故事,请小组合作绘制思维导图,并给同学们讲解。绘制要求:请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第三顾(语文书127-129页)中刘备“等”诸葛亮这一行为的波澜与冲突。2.请一组学生结合思维导图讲“等”的故事。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工,然后结合所画的思维导图讲解
11、。教师对学生的导图及讲解给予评价表扬。然后追问2个问题:作者设置刘备等诸葛亮这个行为的种种波澜冲突的目的是什么?学生马上说使故事有意思,读者爱看。教师便提示学生回去继续阅读三国演义这部好看的名著。然后又提问:谁在等?在等谁?学生可以感受到刘备在等诸葛亮,诸葛亮也在等刘备,并结合文章具体分析。3、学生分析完后教师补充,以帮助学生从全书的角度理解故事情节之妙:三国演义从第三十四回至第三十七回,罗贯中为写诸葛亮出场不惜繁复铺垫。写诸葛亮先写刘备南漳遇司马徽得知有“伏龙、凤雏”,再写徐庶夜访司马徽,又写徐庶狂歌于市新野遇刘备;后写曹操用计囚徐母,徐庶回马推荐诸葛亮,又写司马徽推荐诸葛亮。经过这一系列波
12、折,刘备对诸葛亮的选择几近无可替代,方才有了三顾茅庐。毛宗岗评点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中说:“孔明乃三国志(即三国演义)中第一妙人也。读三国志者,必贪看孔明之事。乃阅过三十五回,尚不见孔明出现,令人心痒难熬。”整个三顾茅庐的故事,整本书的情节设计都是波澜起伏,冲突不断,难怪三国演义被金圣叹赞为“天下第一才子书”。五、归纳总结,明确写法。文似看山不喜平,不喜平就是要有波澜,配合目标,不断生出小冲突,金圣叹评水浒里管这叫摇曳,这是一种叙事手法。板书: 三 顾 茅 庐(罗贯中) 目 标 摇 曳波澜 冲突 六、由法到礼,深入理解。1、提问:罗贯中运用摇曳这种叙事手法,把刘备“等”诸葛亮这个行为写得如此曲折
13、有趣,除了使故事吸引人,我们还可以看出刘备的特点吗?学生答道:礼贤下士2、请大家结合文章和前面的表演具体谈谈,刘备在等诸葛亮中礼贤下士如何体现的?学生分析:半里之外,下马步行。有劳仙童,专来拜见。且休通报。徐步而入,拱立阶下,犹然侍立,侍立阶下,立了一个时辰,命二人门外等候。且勿惊动,下拜,自称愚夫,书贱名于文几,不弃鄙贱,曲赐教诲等。3、教师补充儒家文化的理想之一:礼。礼是儒家大力倡导和追求的理想,真正贤明的君主就应当像刘备这样礼贤下士、尊重人才。像孔子:“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刘备和诸葛亮的故事也恰恰演绎了孔子的这句话。不光君臣之间,人与人之间也要守“礼”。我国素有礼仪之邦,我们今人更
14、当学习刘备,传承“礼”文化。七、课堂小结,强调写法。教师结合板书总结:今天我们通过对“三顾茅庐”故事的探究,学习了一种新的叙事手法摇曳。就是要设置波澜,配合目标,生成冲突,这样写出的文章就更吸引人了。八、以读导说,创作故事。任务四:请你发挥想象,试着运用“摇曳”之法,讲讲你的故事。三顾茅庐的故事摇曳多姿,我们的初三生活亦丰富多彩。请你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试着运用“摇曳”之法,讲讲你的初三故事。争取围绕核心故事,设计一些小波澜、小冲突,让你的故事更加吸引人。九、拓展联读,写作实践。1、课外选读三国演义中的三气周瑜,陶恭祖三让徐州,荆州公子三求计;水浒传中的三打祝家庄、三拳打死镇关西、三
15、败高太尉、施恩三入死囚牢;西游记中的三打白骨精 、三借芭蕉扇等故事(至少读3个),进一步体会“摇曳”之法。2、从三国演义中再找找巧用“三”的故事,读一读。3、在生活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写写你的初三故事。试着运用“摇曳”之法,围绕核心故事,设计一些小波澜、小冲突,使文章更加具有吸引力。十、教师赠语,走进生活:文似看山不喜平,配合目标,设计波澜与冲突,文章便显摇曳多姿初三似山多起伏,坚定理想,战胜困难与挑战,生活也会摇曳多姿。教学过程(表格描述)教学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置意图技术应用时间安排创设情境出示陈寿的三国志中对“三顾茅庐”故事的记载:“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学生思考诣、凡的意思
16、 (联系课题中的“顾”和桃花源记中的“诣太守”) 比较导入,明确目标课件1分钟欣赏表演出示对联:史书 还原 事实之 本 小说( )故事之( )欣赏观看表演,补写对联增加兴趣,感知区别,运用语言表演及课件9分钟梳理情节1、出示表格: “三顾茅庐”之比较天气去途偶遇之人先生踪迹别时所留归途偶遇之人一顾寒冬农夫留话二顾岳父黄承彦三顾诸葛均随备出山2、结合表格深入探究: (1)提问:刘备为什么一定要三顾茅庐呢?一次两次不行吗? (2)追问:为什么一定要是“三”呢?让学生感受到“三”的妙处:常言道事不过三,四则繁冗,二显单薄,三刚刚好。(3)回忆:刚刚学过的曹刿论战和邹忌讽齐王纳谏里边的“三”。(4)明
17、确“三复情节”的概念:经过三次重复才能完成的情节叫“三复情节”。这种三复情节在我国古代小说中特别常见,并让学生回忆。(5)追问:三复情节设置究竟有什么好处呢? (6)提问: “三顾茅庐”故事情节的波澜是怎样体现的。(7)明确使文章生波澜的常用方法误会法。并提示同学们回顾最近所学习的5篇小说共同的写法,明确使文章生波澜的方法还有倒叙发,插叙法,悬念法,对比法,夸张法,抑扬法等等。(8)引导学生结合情节进一步理解什么是“冲突”。 刘备本是想见到诸葛亮,但是有这么多个人物故事的发生,给刘备拜访的路上就造成了很多的障碍。渴望+障碍,恰恰构成了小说中的冲突。(9)、提问:“三顾茅庐”的故事情节波澜是一波
18、又一波,冲突也是一个又一个,可是故事并不显得繁冗,而且特别紧凑,这是怎样做到的呢?结合课本剧及三顾茅庐节选,完成表格学生思考回答(一方面是为了表现刘备的求贤若渴,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故事的波澜起伏)回忆刚刚学过的曹刿论战和邹忌讽齐王纳谏里边的“三”(曹刿论战中针对“何以战”的三问三答;邹忌中的三问三答,三思三比,三赏三变。) 学生回顾名著中的“三复情节”。如:三国演义中的三气周瑜;水浒传中的三打祝家庄;西游记中的三打白骨精 、三借芭蕉扇等等。学生回答(使故事情节更加波澜起伏。) 结合表格来分析,要对表格进行横比和纵比回忆5篇小说的共同写法 了解冲突的特点 学生思考回答(所有的故事都在围绕一条主线拜
19、访诸葛亮来展开,也就是拜访诸葛亮是这个故事最终的目标。)梳理情节 运用表格,深入理解 温故知新温故知新通过比较,深入感受故事情节的波澜起伏明确写法明确注意问题学案及课件学案及课件10分钟课文研读1、出示任务二:小组合作,画思维导图同学们到三顾茅庐之地参观,邀请你们组当讲解员给大家讲讲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故事,请小组合作绘制思维导图,并给同学们讲解。绘制要求:请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第三顾中刘备“等”诸葛亮这一行为的波澜与冲突。2、请一组学生结合思维导图讲刘备“等”诸葛亮的故事。表扬并追问:你们刚才讲了刘备等诸葛亮这个行为的种种波澜冲突,设置的目的是什么?3、提问:谁在等?在等谁?4、教师补充:
20、三国演义从第三十四回至第三十七回,罗贯中为写诸葛亮出场不惜繁复铺垫。写诸葛亮先写刘备南漳遇司马徽得知有“伏龙、凤雏”,再写徐庶夜访司马徽,又写徐庶狂歌于市新野遇刘备;后写曹操用计囚徐母,徐庶回马推荐诸葛亮,又写司马徽推荐诸葛亮。经过这一系列波折,刘备对诸葛亮的选择几近无可替代,方才有了三顾茅庐。 毛宗岗评点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中说:“孔明乃三国志(即三国演义)中第一妙人也。读三国志者,必贪看孔明之事。乃阅过三十五回,尚不见孔明出现,令人心痒难熬。”5、总结写法摇曳:文似看山不喜平,不喜平就是要有波澜,配合目标,不断生出小冲突,金圣叹评水浒里管这叫摇曳,这是一种叙事手法。板书:三 顾 茅 庐(罗贯
21、中) 目 标 摇 曳波澜 冲突 小组合作,完成思维导图。学生上台讲解,并回答问题。(故事有意思,读者爱看。)结合故事分析。(刘备在等诸葛亮,诸葛亮也在等明主。)学生看课件学习叙事手法摇曳合作探究, 分析细节中的波澜冲突结合相关故事深入理解,体会情节之妙明确方法思维导图与课件板书15分钟由法悟礼1、提问:罗贯中运用摇曳这种叙事手法,把刘备“等”诸葛亮这个行为写得如此曲折有趣,除了使故事吸引人,我们还可以看出刘备的特点吗?2、请大家结合文章和前面的表演具体谈谈,刘备在等诸葛亮中礼贤下士如何体现的?3、教师补充儒家文化的理想之一:礼。礼是儒家大力倡导和追求的理想,真正贤明的君主就应当像刘备这样礼贤下
22、士、尊重人才。像孔子:“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刘备和诸葛亮的故事也恰恰演绎了孔子的这句话。不光君臣之间,人与人之间也要守“礼”。我国素有礼仪之邦,我们今人更当学习刘备,传承“礼”文化。学生回答(礼贤下士)结合文章和表演具体分析刘备礼贤下士的体现(半里之外,下马步行。拱立阶下,侍立阶下等。)看课件 品故事中所传达的“礼”的文化课件5分钟归纳总结教师结合板书总结:今天我们通过对“三顾茅庐”故事的探究,学习了一种新的叙事手法摇曳。就是要设置波澜,配合目标,生成冲突,这样写出的文章就更吸引人了。看板书,回顾重点强调写法板书1分钟效果评价出示任务四: 请你发挥想象,试着运用“摇曳”之法,讲讲你的故事
23、。 三顾茅庐的故事摇曳多姿,我们的初三生活亦丰富多彩。请你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试着运用“摇曳”之法,讲讲你的初三故事。争取围绕核心故事,设计一些小波澜、小冲突,让你的故事更加吸引人。小组合作,运用摇曳之法,讲讲自己的初三故事。全班交流自己的故事。以读导写,创说故事学案及课件3分钟拓展提高 一、布置作业:拓展联读,写作实践。1、课外选读三国演义中的三气周瑜,陶恭祖三让徐州,荆州公子三求计;水浒传中的三打祝家庄、三拳打死镇关西、三败高太尉、施恩三入死囚牢;西游记中的三打白骨精 、三借芭蕉扇等故事(至少读3个),进一步体会“摇曳”之法。 2、从三国演义中再找找巧用“三”的故事,读一读。3、
24、在生活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写写你的初三故事。试着运用“摇曳”之法,围绕核心故事,设计一些小波澜、小冲突,使文章更加具有吸引力。二、教师赠语:文似看山不喜平,配合目标,设计波澜与冲突,文章便显摇曳多姿; 初三似山多起伏,坚定理想,战胜困难与挑战,生活也会摇曳多姿。明确作业以读导写,注重实践,连结生活学案及课件1分钟学习效果评价设计评价方式任务一:欣赏课本剧,比较小说三国演义与史书三国志中“三顾茅庐”故事的不同,补写对联。史书 还原 事实之 本小说( )故事之( ) 任务二:结合课本剧,跳读三顾茅庐节选,完成下面表格。“三顾茅庐”之比较天气去途偶遇之人先生踪迹别时所留归途偶遇之人一顾寒冬农夫留话二
25、顾岳父黄承彦三顾诸葛均随备出山任务三:小组合作,完成思维导图。同学们到三顾茅庐之地南阳卧龙冈参观,邀请你们组当讲解员来给大家讲讲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故事,请小组合作绘制思维导图,并给同学们讲解。 绘制要求:请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第三顾中刘备“等”诸葛亮这一行为的波澜和冲突。任务四: 请你发挥想象,试着运用“摇曳”之法,讲讲你的故事。三顾茅庐的故事摇曳多姿,我们的初三生活亦丰富多彩。请你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试着运用“摇曳”之法,讲讲你的初三故事。争取围绕核心故事,设计一些小波澜、小冲突,让你的故事更加吸引人。布置作业拓展联读与写作实践:(一)拓展联读:三国演义中三气周瑜,陶恭祖三让徐
26、州,荆州公子三求计的故事;水浒传中三打祝家庄、三拳打死镇关西、三败高太尉、施恩三入死囚牢的故事;西游记中三打白骨精 、三借芭蕉扇的故事,进一步体会“摇曳”之法。(至少读3个)(二)从三国演义中再找找巧用“三”的故事,读一读。(三)写作实践:在生活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写写你的初三故事。试着运用“摇曳”之法,围绕核心故事,设计一些小波澜、小冲突,使文章更加具有吸引力。评价量规课堂上,全班学生都参与到了学习活动中去。教师为学生设计任务,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上课伊始,11个小伙子表演课本剧,然后点名4人左右补写对联,接下来所有学生先独立完成学案中的表格,再请几个学生明确表格内容,接下来通过对话方式又
27、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请学生回答。在学生疲劳时,又让全体学生小组合作,涉及思维导图,并一一展示,然后自告奋勇到台前来结合思维导图讲故事。接下来又运用学到的叙事手法,让学生小组讲故事交流,并请个别学生全班交流。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整堂课学生基本上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之中。教师只是引导学生完成任务,深入思考,努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最终效果来看,学生理解了“摇曳”这种叙事手法,并尝试在作文中运用这种手法进行创作。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明显存在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师生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
28、工作。上课前,老师根据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疑点查找了大量的资料,并课前让学生自主阅读,解决疑难。学生自导自演课本剧,自制课件。学生阅读与本课有关的三国演义中的三十四到三十八回,对故事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梳理。二是给学生设置了四个任务,让语文课成为做事的课堂,讲理的课堂。学生完成的任务有补写对联,填写表格,设置思维导图,讲讲自己的初三故事,形式上有个体完成,有合作完成,有全班展示,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感受到了小说从情节到细节的波澜起伏,都是学生在学在做,使语文课成为做事的课堂,讲理的课堂。三、实现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并通过任务的设定努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堂上,让学生结合文本分析刘备的礼贤下士的体现,并由此拓展到儒家所追求的这种社会理想,同时再回到当今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从而引导学生礼待他人的品德。而补写对联、演出课本剧、尝试讲初三故事等又在帮助学生形成建构与运用语言的能力。在每个任务完成后提出几个问题,学生合作画讲思维导图,又在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感受小说情节与细节的波澜起伏,也是对我们优秀的文化的认知,同时也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